发现偏见 分析偏见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e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英国,偏见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29-06
  
  英国的历史教学具有强烈的“新历史科”色彩,强调“历史是一门依赖证据、运用想象力、对过去进行探究的学问”,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技能有:时序观念、偏见处理、证据识别、逻辑推理等。这里,我们选译“什么是偏见”案例加以解读,并结合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教学案例:什么是偏见①
  
  沃尔班克(Mr Wallbanks)
  什么是偏见,我们为什么要认识偏见?偏见是指形成一个不公平或不公正的观点。
  写一份关于曼联队和阿森纳队足球赛的报道,事实的写法应该能如实地描述比赛情况。如果由阿森纳队的球迷来写这则报道,他/她很可能会将曼联队的进球说成是“侥幸的”或“走运的”,而把阿森纳队进球说成是“非常棒的”或“技术精湛的”。这就是偏见。
  下面是一份曼联队球迷所写的比赛报道。在这场比赛中,曼联队以0:4落败。
  这则报道带有明显的偏见。它不仅说阿森纳队的胜利是侥幸的、欺骗性的,甚至还指责裁判!
  作为历史学家,要小心偏见。如果使用年代较为久远的材料,就有必要知道:这些材料是谁写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写?作者是否带有偏见?
  认识偏见是历史学家要掌握的一项技能,这能让我们了解作者的观点、信仰,包括他们支持的人与事。
  学习任务: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空格中。
  备选词语:不公正,不公平,极好的,着迷的,糟糕的,幸运的,观点,信仰,观念,展示,支持。
  (2)抄写曼联队球迷所写的比赛报道,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为什么说它带有偏见?
  (3)假设你是阿森纳队的支持者,那么你会如何撰写这个报道呢?
  (4)你现在有两份带有偏见的赛事报道,那么你应该如何去分清事实呢?
  
  二、案例赏析
  
  什么是偏见?侯玉波认为,“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温世颂认为,“偏见是对一团体或其成员所持的负面的刻板化印象,因此它是个人对另一群人所持的不公平态度”;张中学认为,“偏见是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从这些心理学角度的解释看,偏见是人们错误行为和态度的来源[1]。
  众所周知,追求真实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历史研究往往又很难摆脱偏见。为保持客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做出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判断,就非常有必要对材料进行鉴别与分析,剔除其中可能隐含的偏见。显然,认识偏见、发现偏见、分析偏见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沃尔班克老师是如何教授学生认识偏见的呢?他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定义:什么是偏见——举例说明:什么是偏见——运用:历史学家如何看待偏见——练习:如何处理带有偏见的材料。
  对于英国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带有偏见的“足球比赛报道”为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偏见,学习处理偏见的方法是该教学的一大亮点。因为许多学生喜欢看球赛,是某球队甚或某球星的铁杆粉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当然易于理解:偏爱必然产生偏见。因此,这个例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兴趣。
  我们应当学习并掌握识别偏见的方法,以便找出材料中的不公正内容,进而探索历史的真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发现偏见?沃尔班克老师告诉我们:就一些较明显存在偏见的材料而言,找出带有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的词汇是关键。面对历史材料我们应当考虑:这些材料的记录者是谁?是什么情况下完成的?能否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他/她是否存在着隐瞒真相的可能?材料中哪些表述存在着偏见?
  为了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能,沃尔班克老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难度小但效果好的办法。此外,要求学生站在不公正的立场上撰写足球报道,让其在撰写中体验“偏见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比较两则持不同立场的报道,避开偏见以找出事实真相。
  当然,偏见本身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史料资源,存在偏见的材料中一方面隐瞒了一些事实,但完全有可能隐含另外的事实。沃尔班克老师告诉学生,偏见往往存在于作者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中,并反映出作者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因此,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材料作者的禁忌、喜好,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观念,甚至历史事件的重要背景等。
  
  三、教学建议
  
  其实,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某版本历史教科书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有的教科书更加明确地指出:旧中国一穷二白。但是,有大量的事实说明,“旧中国”并非“一穷二白”。又如,历史教科书和各种历史试卷中,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时,往往会引用陈毅的话“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忽略了粟裕曾说过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两者之中,哪个结论更接近真相?同是淮海战役的指挥者,两人对胜利原因的认识为何存在差异?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机会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历史叙述,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历史叙述中的“偏见”,帮助学生掌握发现与分析偏见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下面以义和团运动中的几个问题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例1:日照教案
  材料一:德国传教士薛田资写道(摘编)[2]:
  山东的日照县是最困难的传教区之一,因为那里的秀才完全控制着人民。秀才们反对天主教,无处不与宗教和洋人为敌。全区到处都有人要求入教,这引起了秀才们的惊骇,他们再次反对洋教。为此,他们纠集了一些流氓、免予判罪的抢劫者和土匪。
  我来的这天(11月8日)正是街头村逢集,但民众对我没有善意。我派教民把我的名片送给附近的村长和秀才,请他们来见见面。可是,只有一位慈祥的白发老头儿到场。第二天有人来报,有好几千人正在探查我的行动并要捣毁这个村庄。不久,那伙人离村子越来越近了,狂喊乱叫的威胁越来越甚,枪声越来越密。他们喊着:“报仇!报仇!打死这个洋鬼子!宰了他!”
  材料二:山东省情网写道(摘编)[3]:
  1898年11月8日,正值街头村逢集,教民王英环因向屠户厉学珍赊借未遂,即向夏教士诬告有人“聚众闹教”,向另一教士布恩溥报告说,“查出许言踵等随同讥讽教务”。教士立即要求知县传讯厉学珍。
  在审理之际,接替夏教士的薛田资到达街头村。他对当时群众恫吓威逼,并要求将许言踵送县衙惩办,不然“必派洋兵围庄剿杀”。这激起了群众的愤怒。11月9日,附近18个村的2000余名群众,手执大刀、长矛等武器,向街头村集中。他们在“报仇!报仇!打死这个洋鬼子”的呐喊声中冲进村里。
  分析在德国传教士薛田资的眼里,“秀才完全控制着人民。秀才们反对天主教,无处不与宗教和洋人为敌”是日照教案发生的根源。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日照的人民真的被秀才“完全”控制了吗?这种看法是否存在着“偏见”?如果存在“偏见”,该如何反驳这种“偏见”?材料二与材料一关于日照教案原因的叙述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哪一则材料的叙述更可靠?又如何验证该材料的可信度呢?
  既然日照“到处都有人要求入教”,就说明人民并未被秀才“完全”控制。显然,薛田资的说法存在着偏见。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存在偏见,还需用材料加以验证。不过,林华国教授认为,不少土豪、恶棍入教后,以外国教会作后台,更加肆无忌惮地欺压民众,造成“民教纠纷”。在教会甚至驻华公使的压力下,地方官偏袒教民,民众积怨难伸,只得自己组织起来反抗[4]。
  例2:破坏铁路
  材料一: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写道[5]:
  直隶总督致电总理衙门:“二十九夜(1900年5月27日)先闻涿州至琉璃河一带猝被拳匪将铁路焚毁,讵(jù,岂料)今早由琉璃河至长辛店一百余里沿途铁道车站桥梁并局所洋房,均有拳匪蜂起焚烧。”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告急:“刻下电线又阻……至长辛店线阻,由琉璃河至涿州线,被匪徒砍断,所有电均被阻滞。”他们破坏这些设施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这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从时间看,西摩尔军从出发到被迫撤回天津是6月10日至26日之间的事,而在此之前拆毁铁路、电线,焚烧车站、抢掠财产的急报,已纷至沓来。
  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研究员认为(摘编)[6]:
  义和团开始广泛宣传拆毁铁路、电线杆,正是在列强以战争胁迫清政府镇压义和团的时候。在洋兵进京以前,义和团破坏铁路,是出于与清兵作战的需要,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
  材料三:子乔认为(摘编)[7]:
  1900年5月27日,是运动开始一年零七个月以来,义和团第一次大规模拆毁铁路。当时,清军通过铁路迅速调集对义和团构成了巨大威胁,一些团员打算乘坐火车与清军作战,买票后但没有座位,与铁路员工发生不快,怒而将铁路拆毁。其原因主要是报复铁路员工,而且有一定的偶然性。
  分析材料一认为,发生在5月27日的义和团拆毁铁路是盲目排外、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材料二认为,义和团拆毁铁路是一种作战手段,是取得军事胜利的需要;材料三认为,义和团拆毁铁路是一个偶然事件,是与铁路员工发生冲突所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义和团破坏铁路的原因,袁先生认为这“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张先生认为这“完全是作战手段”。使用“完全”这个词语,排斥了其他原因与动机,这是否妥当?材料三对事情原因的分析,与材料一、二的差异何在?三则材料中哪一个更接近事实真相?
  直隶总督裕禄在《接仗获胜折》中报告天津战况时写道:“(6月17日)据各营报称,见有火车十余辆,装载洋兵,由陈家沟北上。该军当拆铁路拦截。”林华国教授在注释中说:“这说明,清军在阻截洋兵时,也要采用拆铁路的手段。”[4]看来,笼统地把拆毁铁路说成是义和团盲目排外、蓄意破坏的罪行,有失偏颇。
  例3:进攻西什库教堂
  材料一:教科书写道:
  6月中旬以后,义和团群众开始围攻侵略者据点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区。
  材料二: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认为[5]:
  义和团暴乱期间,从1900年6月13日起几天内就将北京大部分教堂和洋楼烧毁,连带烧掉数千家民居和商店,劫余的西库什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聚集了大批逃生的外国人和中国教民。这个教堂的逃生者,在清政府不能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情况下,固守反抗屠杀,于理于法都无可指责。
  材料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研究员写道[6]:
  据记载,西什库教堂内有法国水兵30人,意大利水兵10人。义和团于6月15日围攻教堂,由于教堂防卫坚固,始终未能攻下来。
  分析:材料二认为,教堂中躲藏的是外国逃生者和中国教民,所以不能说是侵略据点;材料三认为,教堂中驻有外国军队,当然属于侵略据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差异,并思考:教堂里有哪些人?如果教堂里确有外国军队,袁先生为何回避这一事实?如果没有外国军队,张先生叙述的依据就值得怀疑;如果外国军队、外国逃生者和中国教民都有的话,袁先生和张先生为何都出现“选择性失明”,只提到部分事实,而无视另一部分事实呢?
  例4:进攻使馆
  材料一: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认为(摘编)[5]:
  围攻东交民巷是奉慈禧的旨意,教科书似乎认为围攻东交民巷是义和团自发的爱国义举,不但歪曲了历史真相,也掩盖了清政府践踏国际法的罪行。对使馆区的进攻,充分体现了专制统治者极端愚昧无知和残暴。
  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研究员认为(摘编)[6]:
  早在5月底,各国已在各自使馆驻扎重兵,把使馆变成设在北京城内的军事据点。这是完全违背国际法的。6月12日,东交民巷一带已被西兵占据,不准中国人进入。试图靠近的拳民,往往被击毙。据美使康格6月15日的电报:“我们仅仅力图保卫我们自己直到增援部队到来之时,但是各使馆驻军早已枪杀了差不多一百个拳民”,这不是在义和团的仇外心情上火上加油吗?围攻使馆固然违反国际法,但也是使馆咎由自取。
  分析材料一认为,义和团围攻使馆践踏了国际法,也是愚昧和残暴的反映。材料二认为,使馆违反国际法在先,变成了侵华的据点,而且使馆驻军大量枪杀义和团,从而导致义和团进攻使馆行为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义和团围攻使馆的行为虽不合法,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据林华国先生考证,“进攻使馆的基本力量始终是清军,义和团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4]。由此可见,价值判断应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之上,偏离事实的评价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偏见。
  还需要留意的是,正方和反方都用国际法来为自己辩护,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国际法的资料文献,并思考:对于当时的中国,国际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例5: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认为(摘编)[5]:
  “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这是所谓义和团“革命”的后果之一。事件过后直至民国初年,朝野各界将这个组织定性为拳匪是有足够根据的。义和团烧杀抢掠、敌视和肆意摧毁现代文明在前,八国联军进军在后。
  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研究员认为(摘编)[6]:
  义和团在北京和各地杀传教士、焚毁教堂、破坏铁路和电线杆以及部分人的抢劫行为,以及攻打西什库教堂和使馆区,都是在这批外国士兵进京以后发生的。洋兵入京是事变变得更加复杂和动乱的根源。
  分析材料一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灾难;材料二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抗击外国侵略的举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两位学者关于义和团运动中很多史实,如破坏铁路、进攻教堂等行为本身并没有否认,缘何评价会有如此悬殊?“如果不弄清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实,不从事微观的、个案的研究,即使是具有良好理论素质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对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正确的总体把握和宏观概括”[8],所以对历史的结论评判建立的基础应是充分的史实依据。
  例6: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陈独秀在1918年指出(摘编)[9]:
  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须要中国在克林德就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造成义和拳的原因有五:道教,佛教,孔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戏,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世上是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讨厌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
  材料二:陈独秀在1924年指出(摘编)[10]:
  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视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点: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第二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说我们不曾反抗汝们惩罚少数的义和团,不应该皂白不分连累到我们大多数安分屈服的良民。情形如果是这样,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一部分荣誉!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
  分析材料一认为,义和团是可恶的,它给中国带来了耻辱;材料二认为,义和团是伟大的,它拉开了民族革命的序幕。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的评价?
  1918年的陈独秀致力于新文化运动,在他眼里,义和团运动与此背道而驰。1924年的陈独秀致力于民主革命,一反六年前对义和团运动的偏见,而是竭力颂扬义和团。通过研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认识的转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陈独秀观点转变的原因。正如胡明先生所言:“‘五四’时代陈独秀与胡适一样是以思想新旧来看问题,来判断革命还是保守,而到了1924年陈独秀已经改用反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标准来处理思想文化上的新旧问题。”[11]
  偏见是一种不客观、不公平的认识。上述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认识,绝对的否定和绝对的肯定中是否存在偏见,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导致偏见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受时代背景、党派利益、个性经历、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立场、角度、视野、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所致,有的是受表象或虚假的信息影响所致,有的是受旧有概念、旧有知识的影响所致。这些都属于无意偏见——这种偏见是难免的,只能努力减少到最低。还有的是因为故意回避有关不利的事实而致,即“选择性失明”,在论证过程中,只选取对已观点有利的证据——这种偏见属于有意偏见。总之,历史和现实中偏见无处不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发现偏见、分析偏见的方法与策略,可防止其受到偏见的误导,进而有助于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乃至现实生活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发现与分析偏见的技巧和能力对于增进学生的人生智慧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沈为慧,男,196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历史教师。
  陈伟壁,男,1983年生,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历史教师。
  何成刚,男,1977年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丹】
  参考文献:
  [1]许靖.偏见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谦立之,王守中.义和团资料丛编——山东教案史料[M].济南:齐鲁书社,1980.340.
  [3]佚名.日照教案与德军暴行.http://www.infobase.gov.cn
  [4]林华国.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义和团史事考修订本)[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5]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N].北京:中国青年报,2006-1-11.
  [6]张海鹏.再论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N].北京:中国青年报,2006-3-1.
  [7]子乔.矫枉岂能过正——义和团运动史实述评.世纪中国系列论坛.www.ccforum.org.cn/archiver/2005-10-13.
  [8]程啸.重视中国史学的考据传统[J].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义和团史事考修订本)(代序)[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9]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1]胡明.正误交织陈独秀——思想的诠释与文化的评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北宋末期,朝廷以“孝、友、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其来源于《周礼》的“六行、六德”,崇尚伦理与德行。宋廷以此选才,也是“熙宁兴学”的一部分,州县、乡里、个人对此或有褒贬,或以进退。大观八行八刑之碑的刻立,既是一种宣示,也有垂远的目的。透视八行取士,实际上和宋廷的新旧党争、学术之争密切相关。  关键词北宋,八行,德行,党争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演0457-62
[关键词]国际关系史,冷战史,学术会议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4-0068-03    由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发起主办的第一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于2011年3月19至20日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36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及数家史学刊物代表共80余人与会,共同为推动中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促进青年学者间的学习与交流作出了有益尝试。我国著
[关键词仲美教科书,叙事方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53—07    一    叙事本身是一个认知过程,生活中很多事实和现象都是经过描述获得的,而不同的观察点和参考框架就决定着一个事实或现象将以不同的方式和面目呈现给我们。尽管叙事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形影不离,可是由于司空见惯,人们对叙事的认知多是一些应写作、修辞需求所作
[关键词]有效教学,历史资料,有效信息  [中图分类]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7—0029—03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是近些年来中学历史教学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阐发了自己的见解,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对有效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是中学历史教学深入改革和不断发展的表现。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明晰和解决,例如,历史课堂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于自身业务、互联网等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在存储、计算、应用等很多方面的处理需求变得愈加强烈。超融合则是帮助企业应对这些挑战的理想IT基础架构。  IDC观点认为,未来5年,全球超融合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高于60%,而在中國市场这个数字是高于100%。并且,围绕整个超融合的产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超融合产业将成为整个IT产业炙手可热的新生力量。  “超融合是私有云的最佳实践,
4月14日,Kaiterra原点生活推出了高精度家用空气质量监测仪二代产品镭豆2,支持苹果家居中枢管理 HomeKit 技术。当屋内空气质量不达标时,用户在无需手动操作,即可自动开启空气净化器。  镭豆2能够对雾霾的主要成分PM2.5进行检测,同时还提供温度、湿度检测功能。检测出的数据将显示在其搭载的全色LCD显示屏上。  Kaiterra 原点生活首席执行官兼共同创始人李牧(Liam Bates
[关键词]建构主义,历史情景,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20—03    沉浸高中教育多年,已经习惯了历史教学的异化: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概念化,历史分析规律化,历史问题政治化,历史教学试题化,历史答案标准化。课堂上没有了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没有了惊险突变的故事,也没有了学生的好奇和疑问,教学成了考试答案的灌输。除了考
摘 要 20世纪中后期英国工党有左右两翼。其中左翼人数较多,依次有“坚持左倾派”“比万左派”“新左派”和“本恩左派”,前后大致链接。左翼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坚持公有制、国有化,反对修改1918年党章第四条。70年代之前,工党左倾思想略占上风,由此推动国有化和公有制政策实施,成为党内修正主义派别的强大对立面。比较右翼,工党左翼对体力劳动者具有更强的领导和动员能力,思想理论上稍逊一筹。  关键词 英国工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国外世界现当代史教材的翻译与引进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此类教材各有特色,亦不乏共性,在译介、评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宜秉持开放态度,理性分析教材的优势与不足。由于国外世界现当代史教材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之中西方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差异,如何理性对待、准确辨析上述教材,如何在系统梳理、分析英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则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世界现当代史,教材评
摘 要 1949年以来中国学者主编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中出现的参考文献甚少,即使出现,也多以马列主义著作为主,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观,因而21世纪的世界近代史教材需更加重视这一问题。本文主要解析各个时代教材中出现的“新贵族”这一概念,以此唤起学术界对英文注释规范的重视,从而呼唤能反映学术新成果的教材的建设。  关键词 世界近代史教学,参考文献,新贵族  中图分类号K561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