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时间的礼物》这本书,是成功人士给予小女孩的礼物——陌生人的温暖善意;是父亲给予儿子的礼物——包裹在悔悟中的深沉爱意;是作者给予读者的礼物——关于人生中如何选择的启发。它是一部特别的短篇作品,巴克曼用冷静严肃的语调,娓娓道出一个悲伤的故事,但结尾依然令人热泪盈眶。巴克曼借由这个故事来聊我们为自己或他人做出的选择,以及付出的时间。
【本期阅读】
《时间的礼物》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弗雷德里克·巴克曼1981年出生于瑞典赫尔辛堡,其写作风格轻松幽默,又非常擅长呈现微小的细节。《时间的礼物》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都很简单,通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作品常见的起承转合,没有高潮迭起,有的只是白开水一样淡然平静的诉说:生死弥留之际,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想念和愧疚;一位成功人士对生命的思考与迟到的悔悟;一个温情男人,被5岁小女孩触动后,做出的死亡交易。
人世间的情感,因何而来?
《时间的礼物》用一个貌似单薄的故事、冷静克制的语调,引发了一份厚重的情怀,带来让人为之震撼的惊醒,启发我们思索:这一生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
故事采用书信形式,正叙和倒叙穿插手法开篇入题,让人疑窦丛生,父亲向儿子坦白,他在平安夜早晨杀了一个人。带着疑问和不解,主人公慢慢道出这份痛彻心扉的回忆:忙碌半生,却发现与最亲的人渐行渐远;曾经以为拥有一切,其实一无所有。
我们总以为孩子懵懂无知,成年人精明理性,却不知在情感上,孩子比我们任何成年人都要诚实高明。他们知道,陪伴自己最多的人就是最亲爱,最亲密的人。不管这个人是爸爸、妈妈、奶奶、外婆甚至保姆,只要他们肯花时间陪伴他,照顾他,他就会回报以赤诚真情和深深依恋。其实,人与人之间莫过于此,是一分一秒的陪伴,累积成我们不可替代的情感。
故事中的父亲,最初也有一个完全“属于”他的儿子,小家伙无条件信任他、爱他、等待他,可是他宁愿把时间全部奉献给工作和赚钱,追求“成功”,他总是忙,不回家。当受到伤害的妻子带着儿子离开时,他丝毫没注意;当孩子有了委屈,半夜坐着巴士从另一个城市奔向父亲时,他瞪着孩子眼睛冷冷拒绝;当错过见面时间,孩子坐在门前台阶上等待父亲时,他冷漠爽约,让孩子失望。
终于,在父亲长久的缺席中,儿子长成了二十岁的青年,他对父亲礼貌而疏離,像对待一位客人。他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和世界,不再需要那种强烈的、深厚的父爱。
45岁的成功父亲,拥有了平凡人梦寐以求的一切:金钱、地位、名声等巨大财富。当他失去健康,患癌住院,认识5岁小女孩并被孩子的纯真、恐惧、善解人意打动后,回忆起往昔种种,蓦然发现“情感,才是命运最宝贵的馈赠。与世俗的成功比起来,陪伴孩子成长,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更能诠释时间的意义”。他后悔莫及,却也无可奈何。
编辑絮语: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如同书中的“父亲”一样,把从父母、爱人、孩子处“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忙工作,忙事业,忙所谓的成功。一边在朋友圈中发送着孝心一边挂断老父老母催促回家吃饭的电话;抱怨着世间无真情,苛责爱人不够体贴,却在雨天懒得为爱人送一把伞;对孩子不曾出力担负起琐碎劳碌的抚育重任,却总妄想收获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和懂事优秀的孩子。在情感中,既把时间留白,又妄图在时间里收获丰茂的果实。怎么可能呢?
时间的残酷真相
在《时间的礼物》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间是一种非常公平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讨价还价,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给了自己就不能给父母,给了工作就不能给孩子,我们最终成为怎样的人,留下什么样的回忆,都源于我们每一次做出的选择以及如何用掉自己的时间。”余华也在《活着》中写:“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我深有同感。
人生是趟单程票,有去无回,每天都是余生最年轻的一天,每天也是唯一的一天,一分一秒,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当“父亲”用大量时间换来成功时,才发现工作和成功的最终意义是那么虚无。金钱、豪宅,生命消逝时带不走;名声、地位减轻不了疾病痛苦;工作、职位随时有人可以替代。把全部时间下注于此,注定要失望。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人生中的各项事宜排列出优先顺序,按照合理的比例分配时间。
时间的残酷在于一去永不复返,于是才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为了实现梦想“争分夺秒”。由此便催生了一个现象——“过劳死”。“过劳死”一词最早源于日本,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属于社会医学范畴。日本学者对“过劳死”的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过劳死”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据上海科学院最近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十年前的五十八九岁已降到五十三四岁,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我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已经有超过7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中年人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比例接近50%;其中脑力劳动者患病率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又以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的比例最高;从行业分布来看,城市的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人群高达50%以上。
时间的残酷还在于它完全公平,你把时间花在哪里,就注定在哪里收获;而在那些你从不曾花时间付出的人和事上,也终将一无所获。工作如此、情感如此,甚至包括生命皆是如此。
编辑絮语:小说中的父亲拼搏奋斗一生,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健康,失去了这些以后他依然嚼着他傲娇的回忆,舌尖味蕾品到的却全是后悔。他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浪费过时间,可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自己浪费了一生的时间。可一切已无法重来,所以他向死神运输者提出用自己的命换5岁女孩的命,即使自己在世间的一切痕迹都将被抹尽,最终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人生在世,也许只有站在时间的尽头,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也许正因如此,读时间管理一类的书籍时,我建议读者写下自己的遗愿清单。面对往后的时日,我们才会认真地反思人生。这种“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能够让我们明白究竟什么最为重要。 时间的礼物
时间如水,生命如诗,如同散文家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過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从古至今,从名人到普通人,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现在的自己便是历经时光沉淀的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时间的馈赠,时间是一份礼物,应该珍惜并心怀感恩。
古人陶渊明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是生命,鲁迅先生说:“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这也说明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对于学者来讲,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对于军事家来讲,须臾便能决定战局;时间对于经济学家来讲就是金钱,就是效率。时间对于你我,又是什么呢?
巴克曼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下这个故事,他一直在思考为家庭做出选择的问题。某年圣诞夜,看着在身边熟睡的妻子和孩子,他写下一句话:“有时候,我们需要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才会理解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没有付出就不会有会回报,对人,对时间均是如此。不要试图去寻找时间的规律,它的长短,在于你自己如何对待它。好像总在某一个特殊时间段,正常的生活轨迹被打乱,比如得了绝症,或者遇到意外的时候,唯有时间倒数,人们才会突然意识到时间的珍贵,意识到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将在什么时间如何死去,请感恩每一天,感恩每一秒。我不禁想到史铁生,在他年纪轻轻准备出国的当口,谁曾想来了一个意外,刹那间的车祸,使他瘫痪。瘫痪之后时间变得多了很多,他什么也干不了,也不想干。著名的《我与地坛》就是写于那样的日子。早上出门去地坛公园,在那发呆,想人生,想生命,想时间,想痛苦,想死,想很多很多,晚上再坐着轮椅回去,一天就这么过了。时间变得稀薄而无所谓,甚至是折磨。在抛弃这个礼物和被这个礼物折磨的决定之间反复,谁也没权利说,那样的日子就一定更加值得和高尚。
所幸我们及时看到这本《时间的礼物》,一切都还不太晚。“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好好生活,好好爱家人,时刻感谢时间的馈赠。我们对人对事做出的选择以及付出的时间,才是时间珍贵的礼物。
编辑絮语: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了》唤醒了很多在外忙碌打拼的人,作为儿女,作为父母,错过了那些陪伴和关爱,多年后是否会后悔莫及?所有自以为是的正确选择都在失去的那一瞬间变得可笑。俗世欲望总会让人沉沦,进而让时间变成了金钱的奴隶。那些高高在上或是站在名利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他们或许从没有想过,为了那一刻的辉煌和存在感,他们失去了千金不换的东西。我们对于未来可以期待,但是也总心有戚戚担心意外会不会随时到来。若能在往后的岁月里,能将时间的礼物最优化,不负自己,不负时光,便是明白了这本书的意义。
【金句摘录】
故乡是你永远无法真正逃离的地方,但你再也无法真正回到过去,因为那里不再是你的家,假如你始终没办法和故乡的房屋草木、街道砖瓦握手言和,不妨先试着理解和原谅过去的那个自己,原谅我们并没有成为自己曾经向往成为的那个人。
快乐的人什么都不创造,他们的世界没有艺术,没有音乐,也没有摩天大楼,不需要发明和创新。而所有的领导者、所有你心目中的英雄,他们始终都痴迷于某些目标。快乐的人从不迷恋什么,不会把人生投入治愈疑难杂症或者制造飞机的宏大工程中去;快乐的人不会留下任何遗产,他们只为了活着而活着,是纯粹的消费者。
我带你去旅行,你容易晕车,所以我们选择了轮渡。我们都喜欢坐轮船,不同之处在于,我向往出发,你憧憬归程。
我直截了当地问你是否快乐,没错,我就是如此坦率,你回答:“我很知足,爸爸,我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好了。”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我讨厌“知足”和“足够”之类的字眼,你总是很容易就快乐起来,却根本意识不到这份乐观是一种多么大的福气。
【一家之言】
人生时间的开支
李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惆怅与无奈。
时间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然而,时间却又无处不在。静静地深思难题,认真做题时笔尖的转动,撕去的日历,老人的白发,诸如此类,都显示了时间的足迹。
时间在流逝,看窗外的果树慢慢长高,赏路边的花朵慢慢绽放,聆听小雨细细的响声。时间在流逝,水稻由碧绿到金黄,小蚕由蚕子到成蝶,丑小鸭变成了小天鹅。
时间在流逝,我也在不断长大,童年的那份快乐随时间的流逝,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随风飘动的都是美好的遗失。流逝了17个岁月年华的我,由稚嫩走向成熟,懂得许多人生道理,学会了辨别人世间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如是说。与时间赛跑,我们要乘着奋斗的羽翼,翱翔于时间的长空,去摘取那璀璨的繁星。用奋斗去诠释时间的意义,用汗水去感悟时间的真谛。
当我们走过峥嵘岁月,驻足回首观望时,岁月的霜露在我们身上留下多少痕迹。生命在一季又一季的寒暑中交替着,渐渐地,青春也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
一株生长在沙漠里的蒲公英,干旱时节依旧踏踏实实地生长,不言弃也不忧虑,但只要遇见一次阵雨,它就会尽可能地储存水,也不会顾虑重重,因为它在意的只是当下。面对匆匆的时光,我们要做点什么呢?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时间在流逝,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眼前,珍惜现在。珍惜现在,并不意味着“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拥有陶潜一样淡定的心,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到达落英缤纷的桃花源;珍惜现在,也不意味着忘却过去,放弃梦想,而是让我们学会踏实地迈出步伐,自信面对人生。
时间如念珠一般,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日,串成月。我们不必在乎念珠可以串多长,我们只需去怀念串念珠时的酸甜苦辣。时间在流逝,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不虚度它,充实生活的每一天,善用时间,我们的人生才可能富有效率,我们的人生才可能更为精彩生动。
《时间的礼物》这本书,是成功人士给予小女孩的礼物——陌生人的温暖善意;是父亲给予儿子的礼物——包裹在悔悟中的深沉爱意;是作者给予读者的礼物——关于人生中如何选择的启发。它是一部特别的短篇作品,巴克曼用冷静严肃的语调,娓娓道出一个悲伤的故事,但结尾依然令人热泪盈眶。巴克曼借由这个故事来聊我们为自己或他人做出的选择,以及付出的时间。
【本期阅读】
《时间的礼物》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弗雷德里克·巴克曼1981年出生于瑞典赫尔辛堡,其写作风格轻松幽默,又非常擅长呈现微小的细节。《时间的礼物》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都很简单,通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作品常见的起承转合,没有高潮迭起,有的只是白开水一样淡然平静的诉说:生死弥留之际,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想念和愧疚;一位成功人士对生命的思考与迟到的悔悟;一个温情男人,被5岁小女孩触动后,做出的死亡交易。
人世间的情感,因何而来?
《时间的礼物》用一个貌似单薄的故事、冷静克制的语调,引发了一份厚重的情怀,带来让人为之震撼的惊醒,启发我们思索:这一生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
故事采用书信形式,正叙和倒叙穿插手法开篇入题,让人疑窦丛生,父亲向儿子坦白,他在平安夜早晨杀了一个人。带着疑问和不解,主人公慢慢道出这份痛彻心扉的回忆:忙碌半生,却发现与最亲的人渐行渐远;曾经以为拥有一切,其实一无所有。
我们总以为孩子懵懂无知,成年人精明理性,却不知在情感上,孩子比我们任何成年人都要诚实高明。他们知道,陪伴自己最多的人就是最亲爱,最亲密的人。不管这个人是爸爸、妈妈、奶奶、外婆甚至保姆,只要他们肯花时间陪伴他,照顾他,他就会回报以赤诚真情和深深依恋。其实,人与人之间莫过于此,是一分一秒的陪伴,累积成我们不可替代的情感。
故事中的父亲,最初也有一个完全“属于”他的儿子,小家伙无条件信任他、爱他、等待他,可是他宁愿把时间全部奉献给工作和赚钱,追求“成功”,他总是忙,不回家。当受到伤害的妻子带着儿子离开时,他丝毫没注意;当孩子有了委屈,半夜坐着巴士从另一个城市奔向父亲时,他瞪着孩子眼睛冷冷拒绝;当错过见面时间,孩子坐在门前台阶上等待父亲时,他冷漠爽约,让孩子失望。
终于,在父亲长久的缺席中,儿子长成了二十岁的青年,他对父亲礼貌而疏離,像对待一位客人。他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和世界,不再需要那种强烈的、深厚的父爱。
45岁的成功父亲,拥有了平凡人梦寐以求的一切:金钱、地位、名声等巨大财富。当他失去健康,患癌住院,认识5岁小女孩并被孩子的纯真、恐惧、善解人意打动后,回忆起往昔种种,蓦然发现“情感,才是命运最宝贵的馈赠。与世俗的成功比起来,陪伴孩子成长,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更能诠释时间的意义”。他后悔莫及,却也无可奈何。
编辑絮语: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如同书中的“父亲”一样,把从父母、爱人、孩子处“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忙工作,忙事业,忙所谓的成功。一边在朋友圈中发送着孝心一边挂断老父老母催促回家吃饭的电话;抱怨着世间无真情,苛责爱人不够体贴,却在雨天懒得为爱人送一把伞;对孩子不曾出力担负起琐碎劳碌的抚育重任,却总妄想收获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和懂事优秀的孩子。在情感中,既把时间留白,又妄图在时间里收获丰茂的果实。怎么可能呢?
时间的残酷真相
在《时间的礼物》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间是一种非常公平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讨价还价,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给了自己就不能给父母,给了工作就不能给孩子,我们最终成为怎样的人,留下什么样的回忆,都源于我们每一次做出的选择以及如何用掉自己的时间。”余华也在《活着》中写:“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我深有同感。
人生是趟单程票,有去无回,每天都是余生最年轻的一天,每天也是唯一的一天,一分一秒,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当“父亲”用大量时间换来成功时,才发现工作和成功的最终意义是那么虚无。金钱、豪宅,生命消逝时带不走;名声、地位减轻不了疾病痛苦;工作、职位随时有人可以替代。把全部时间下注于此,注定要失望。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人生中的各项事宜排列出优先顺序,按照合理的比例分配时间。
时间的残酷在于一去永不复返,于是才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为了实现梦想“争分夺秒”。由此便催生了一个现象——“过劳死”。“过劳死”一词最早源于日本,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属于社会医学范畴。日本学者对“过劳死”的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过劳死”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据上海科学院最近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十年前的五十八九岁已降到五十三四岁,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我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已经有超过7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中年人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比例接近50%;其中脑力劳动者患病率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又以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的比例最高;从行业分布来看,城市的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人群高达50%以上。
时间的残酷还在于它完全公平,你把时间花在哪里,就注定在哪里收获;而在那些你从不曾花时间付出的人和事上,也终将一无所获。工作如此、情感如此,甚至包括生命皆是如此。
编辑絮语:小说中的父亲拼搏奋斗一生,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健康,失去了这些以后他依然嚼着他傲娇的回忆,舌尖味蕾品到的却全是后悔。他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浪费过时间,可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自己浪费了一生的时间。可一切已无法重来,所以他向死神运输者提出用自己的命换5岁女孩的命,即使自己在世间的一切痕迹都将被抹尽,最终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人生在世,也许只有站在时间的尽头,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也许正因如此,读时间管理一类的书籍时,我建议读者写下自己的遗愿清单。面对往后的时日,我们才会认真地反思人生。这种“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能够让我们明白究竟什么最为重要。 时间的礼物
时间如水,生命如诗,如同散文家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過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从古至今,从名人到普通人,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现在的自己便是历经时光沉淀的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时间的馈赠,时间是一份礼物,应该珍惜并心怀感恩。
古人陶渊明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是生命,鲁迅先生说:“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这也说明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对于学者来讲,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对于军事家来讲,须臾便能决定战局;时间对于经济学家来讲就是金钱,就是效率。时间对于你我,又是什么呢?
巴克曼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下这个故事,他一直在思考为家庭做出选择的问题。某年圣诞夜,看着在身边熟睡的妻子和孩子,他写下一句话:“有时候,我们需要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才会理解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没有付出就不会有会回报,对人,对时间均是如此。不要试图去寻找时间的规律,它的长短,在于你自己如何对待它。好像总在某一个特殊时间段,正常的生活轨迹被打乱,比如得了绝症,或者遇到意外的时候,唯有时间倒数,人们才会突然意识到时间的珍贵,意识到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将在什么时间如何死去,请感恩每一天,感恩每一秒。我不禁想到史铁生,在他年纪轻轻准备出国的当口,谁曾想来了一个意外,刹那间的车祸,使他瘫痪。瘫痪之后时间变得多了很多,他什么也干不了,也不想干。著名的《我与地坛》就是写于那样的日子。早上出门去地坛公园,在那发呆,想人生,想生命,想时间,想痛苦,想死,想很多很多,晚上再坐着轮椅回去,一天就这么过了。时间变得稀薄而无所谓,甚至是折磨。在抛弃这个礼物和被这个礼物折磨的决定之间反复,谁也没权利说,那样的日子就一定更加值得和高尚。
所幸我们及时看到这本《时间的礼物》,一切都还不太晚。“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好好生活,好好爱家人,时刻感谢时间的馈赠。我们对人对事做出的选择以及付出的时间,才是时间珍贵的礼物。
编辑絮语: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了》唤醒了很多在外忙碌打拼的人,作为儿女,作为父母,错过了那些陪伴和关爱,多年后是否会后悔莫及?所有自以为是的正确选择都在失去的那一瞬间变得可笑。俗世欲望总会让人沉沦,进而让时间变成了金钱的奴隶。那些高高在上或是站在名利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他们或许从没有想过,为了那一刻的辉煌和存在感,他们失去了千金不换的东西。我们对于未来可以期待,但是也总心有戚戚担心意外会不会随时到来。若能在往后的岁月里,能将时间的礼物最优化,不负自己,不负时光,便是明白了这本书的意义。
【金句摘录】
故乡是你永远无法真正逃离的地方,但你再也无法真正回到过去,因为那里不再是你的家,假如你始终没办法和故乡的房屋草木、街道砖瓦握手言和,不妨先试着理解和原谅过去的那个自己,原谅我们并没有成为自己曾经向往成为的那个人。
快乐的人什么都不创造,他们的世界没有艺术,没有音乐,也没有摩天大楼,不需要发明和创新。而所有的领导者、所有你心目中的英雄,他们始终都痴迷于某些目标。快乐的人从不迷恋什么,不会把人生投入治愈疑难杂症或者制造飞机的宏大工程中去;快乐的人不会留下任何遗产,他们只为了活着而活着,是纯粹的消费者。
我带你去旅行,你容易晕车,所以我们选择了轮渡。我们都喜欢坐轮船,不同之处在于,我向往出发,你憧憬归程。
我直截了当地问你是否快乐,没错,我就是如此坦率,你回答:“我很知足,爸爸,我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好了。”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我讨厌“知足”和“足够”之类的字眼,你总是很容易就快乐起来,却根本意识不到这份乐观是一种多么大的福气。
【一家之言】
人生时间的开支
李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惆怅与无奈。
时间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然而,时间却又无处不在。静静地深思难题,认真做题时笔尖的转动,撕去的日历,老人的白发,诸如此类,都显示了时间的足迹。
时间在流逝,看窗外的果树慢慢长高,赏路边的花朵慢慢绽放,聆听小雨细细的响声。时间在流逝,水稻由碧绿到金黄,小蚕由蚕子到成蝶,丑小鸭变成了小天鹅。
时间在流逝,我也在不断长大,童年的那份快乐随时间的流逝,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随风飘动的都是美好的遗失。流逝了17个岁月年华的我,由稚嫩走向成熟,懂得许多人生道理,学会了辨别人世间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如是说。与时间赛跑,我们要乘着奋斗的羽翼,翱翔于时间的长空,去摘取那璀璨的繁星。用奋斗去诠释时间的意义,用汗水去感悟时间的真谛。
当我们走过峥嵘岁月,驻足回首观望时,岁月的霜露在我们身上留下多少痕迹。生命在一季又一季的寒暑中交替着,渐渐地,青春也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
一株生长在沙漠里的蒲公英,干旱时节依旧踏踏实实地生长,不言弃也不忧虑,但只要遇见一次阵雨,它就会尽可能地储存水,也不会顾虑重重,因为它在意的只是当下。面对匆匆的时光,我们要做点什么呢?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时间在流逝,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眼前,珍惜现在。珍惜现在,并不意味着“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拥有陶潜一样淡定的心,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到达落英缤纷的桃花源;珍惜现在,也不意味着忘却过去,放弃梦想,而是让我们学会踏实地迈出步伐,自信面对人生。
时间如念珠一般,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日,串成月。我们不必在乎念珠可以串多长,我们只需去怀念串念珠时的酸甜苦辣。时间在流逝,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不虚度它,充实生活的每一天,善用时间,我们的人生才可能富有效率,我们的人生才可能更为精彩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