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来源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写不好,
  是因为你不会“折腾”
  曹文轩
  作文写不好,是因为你不会“折腾”。那么,作文究竟该如何“折腾”呢?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对于这个故事,纳博科夫的说法让人眼前一亮。纳博科夫说,在尼安德特峡谷里,孩子跑出来大叫“狼来了”,如果背后真的跟着一只狼,就不是文学了。而孩子大叫“狼来了”,背后却没有狼,这才是文学。
  “凝视”身边的细节   才能写出好文章
  契诃夫的小说《草原》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小男孩坐一辆马车到遥远的地方上学。马车行驶在草原上,草原很大,天空很大,学校很远,小孩很小,他心里很孤独。”小说写了这样一句话:“天空飞过来三只鹬,当几只鸟从天空飞过的时候,契诃夫把鸟数了一遍,一只、两只、三只”要是你早上出门,看见几只鸟飞过,你会怎么写?假如你这样写:“今天早上五只麻雀飞过”那么你就是这个班上作文写得最好的孩子。因为,你没有写“一群麻雀飞过”,你已经知道去打量这个世界了。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一辈子以两种眼光看这个世界:一种是扫视,一种是凝视。看世界如果总是用扫视的目光,就无法发现一些打动人的细节。
  高分作文离不开“折腾”
  写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呢?想拿高分,一张作文纸,尽量写满。可是,作文写长并不容易。举一个“摘柿子”的故事为例,示范怎样把一点点事通过反复“折腾”,把它变成一个很长的作品:一个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了。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皮卡。皮卡望着最后一个柿子,对它说:“柿子呀,你千万千万不要掉下来,你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因为再过几天,我的哥哥就要从东京回来了!”可是,就在哥哥要回来的前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呢?最直接的想法是:柿子掉下来了!但好的作文不能这样写,不!不能掉下来!掉下来作文就写不下去了。
  不妨这样写:就在哥哥回来的前一天,天空飞来一只乌鸦,把柿子给叼走了!皮卡就开始追赶这只乌鸦,追了很远很远的路。皮卡已给累得不行了,就躺在地上睡着了。皮卡醒了,起来一看——哇!好大一片柿子林啊!一棵棵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柿子,阳光灿烂。
  这个时候皮卡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普通的写法是:赶快去摘柿子!
  好的作文不能这样写,这个柿子不能摘!写一个人最想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让他立即去做,要有一个来回,要有一个反复,要有一个矛盾。这就是“折腾”。每折腾一次,皮卡的形象就鲜明一点,主题也越来越明朗了。
  因此,我经常说一句话:“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写作要有一种基础的本领——“无中生有”。“无中生有”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褒义词,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作文,都必须要有创造的自由,甚至要虚构、编织,所以:“因为我们都是人,所以我们应当拥有两个世界”。
  写作文除了要陈述已经存在的世界(第一世界),更要编织、虚构不可能存在的世界(第二世界)。优秀的作文,是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完美结合。
  (有删改)
  【赏   析】文章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具体的事例来告诉我们写作文该如何“折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章先举《狼来了》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学,然后用《草原》的例子告诉我们要学会审视生活,观察生活;最后用“摘柿子”这一例子告诉我们该怎样“折腾”才能得高分。作者讲得生动具体,让我们有方法可寻,针对性强。且三个例子各有侧重,有详有略,读来受益颇丰。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写作,告诉我们要分清楚现实与文学的区别,要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写出故事的波澜;同时也告诉我们,既要会描述现实的世界,又要学会叙写虚构世界,更应写出真情实感。
  打不死的作家梦
  钟二毛
  我初中时特别爱写作文。
  我小学时也爱写作文。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在课堂上当范文读。
  但小学的运气没有带到初中。我每天都盼望作文课,会非常用心地去准备、写作。我还清晰地记得一次写“买书”的作文的经历。那天,我从家里去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书,记不清是春天还是夏天,总之下了雨,道路泥泞。我光着脚走在泥水中,淤泥会从脚趾间冒出来。我冒着雨到了书店,然后如饥似渴地读书、选书,最后买了一本诗集。黑色压膜的封面,封面上印着一片金黄色的枫叶。
  我把這次雨中买书的经历写成作文。“淤泥从脚趾间冒出来”,这样的细节多棒。我很激动。作文交上去后,我依然激动不已。“下次作文课,老师一定会表扬我。”我想。
  结果,我错了。初中三年,老师从来没有表扬过我的作文。我真的好绝望,也觉得委屈,同时又觉得不甘心。老师越是不表扬我的作文,我越是用心。我读很多优秀的作文,也尽可能地多读一些课外书,琢磨作文到底该怎么写。
  我在不服气中开始了高中生活。我的高中是在县城里上的。风水轮流转,高中时,我的作文被赏识了。于是我开始疯狂写诗,几乎一天一首。诗句里的意象用得最多的是“太阳”“梦想”“麦子”(其实在湖南,我根本就没见过麦子)“远方”。我那时候的笔名,一开始用的是“楚夫子”,后来用过“野枫”。
  那个时候,有一项重要的文学赛事——“蓓蕾杯”全国中学生校园诗歌大奖赛,这是中华青少年文学基金会主办的。全国选50名获奖者到北戴河旅游,当时很多重量级的作家会去给孩子们讲课。这项比赛,由当时我学校的文学社组织参赛。大胡子周波老师是极喜欢我的。他把我的诗歌送去参赛,两届都获奖了,一次是佳作奖,一次是优秀奖。这两个奖项都不是大奖,是不能去北戴河的。
  但我的心里还是高兴的,毕竟获得了全国性比赛的奖。
  对了,当时的校长彭世昆老师也是我们湖南有名的作家。他一到学校,就指导我们成立了文学社。因为学校后山有梨树,文学社就叫“梨苑文学社”。一个男生当社长,我是总编辑,负责收稿,然后刻蜡纸、油印。每次出版小报,都是令我们非常兴奋的事。   因为会写诗,我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会抄我的诗;班里有晚会,同学会在会上念我的诗;班里有一个有点清高的漂亮女生,会找我聊写作和诗歌。还有一个家住县城的漂亮女生,每天中午从家里吃完饭后,会提早半个小时到教室,给我带一块类似于鸡蛋饼的东西。现在想想,这些往事既纯真又好笑。
  我不仅从写作中得到了好处,还获得了自信。这对于一个身高不高、体形瘦小的农村娃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满足。
  1995年,我到北京上大学。大学里更自由,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我的专业是法律,但我不是很喜欢,我还是心系写作。于是我在不挂科、合格毕业的前提下,辦刊物,搞活动,到报社实习,发表更多文章。大学毕业后,我当过警察,然后毅然辞职,考进报社当了记者,从此以文为业。新闻是写作,但不是严格文学意义上的写作。新闻是新闻,文学是文学;记者是记者,作家是作家。这些还是有区别的。工作之余,我开始创作小说、出书、获奖、交流,最后在人到四十这一年,离开报社从事专职写作。写作给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更给我带来了永不止步、永不松懈的动力。中学时代的写作梦、作家梦,我就这样一路坚持着,并一点点将它们变成现实。
  (有删改)
  【赏  析】作者能一直坚守着从小到大的梦想,并实践着。在这个追梦的过程中,别人的鼓励与支持使他越来越有成就感,越来越自信;而漠视与批评让他情绪低落,但更激发了他的勇气与斗志。就是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的作家梦变成了现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不管是鲜花掌声,还是恶语相向,我们都要心怀坦荡。只有心怀梦想,才能理性看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才能在不断磨砺中成长。作者的作家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文写不好
  是因为没生活吗?
  曹文轩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的作文写不好,是因为没有生活。甚至很多孩子也这么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要总怀疑自己没生活,因为生活无处不在。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见过下雨前蚂蚁匆匆搬家吗?你对你同桌的高分数忌妒过吗?你被别人误解过吗?既然你是个大活人,且又是一个天生爱动、不安分的少年,你就一定会有生活。
  生活无处不在,但是为什么孩子们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呢?实际上并不是没什么好写的,只是他们“觉得”没什么好写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不知道究竟应该写些什么。换句话说,他们老想写一些不该写的东西。这种责任可能也不在孩子们,因为大人总是在圈定范围,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应该写的东西,什么是不该写的东西。真正要学习写作,就必须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驾驭主题的能力,要回到自身的生活,学会发现生活。
  写作文自然要讲“立意”,但究竟要立什么意呢?难道就是那些虚幻的以及任意拔高的思想和观点吗?一旦你入了这个道,就会很快陷入空白状态,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草包,是个废物,脑子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一个故事,像个空罐儿。于是,你就使劲挤压,挤压了半天,也没把一页纸写满。无奈之下,你就只能把早先在脑子里储存好的、落入俗套的、毫无生气和趣味的东西写出来。
  其实,事情有无意义,并不在于事情的大小。有些大事情对我们来说无太大意义,而那些小事情却很有意义。
  比如你顶着狂风暴雨给你的老师送雨伞,这不就含了“师生情”的意义吗?然后,你坐下来写一篇关于秋日落叶的作文。你可能觉得后者与前者在分量上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你就没有发现后者含着“生命与死亡”“生命是一个过程”“死亡也是一种美”等很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吗?何以见得那片落叶就比你送的那把雨伞分量轻呢?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不分巨细地写你对事物的切身感受吧。写春天天空中飘飞的柳絮,写夏季蝉鸣闹得人不能入睡,写秋日黄昏时的芦花如银狐的尾巴一般衬在落日的背影之中,写冬季来时天地一片萧索的景象。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少年写作文,实际是对自己摹物状态的基本功的锻炼,这有点像学美术,第一步先要学素描。
  现在,你还嫌弃你的那份生活吗?
  (有删改)
  【赏  析】作者以问句为标题,向我们提出了“作文写不好是因为没有生活吗”的问题,读完不难发现,我们并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发现生活的眼睛,因为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题材。我们既要看到生活本来的样子,更要看到生活背后所蕴含的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这样的思考更能激发我们对历史、对现在、对未来的认知,进而提升我们的作文立意,让中心更突出,立意更鲜明。
  如何提升文笔
  丁艳芳
  提升文笔的关键在于表达的准确性。所谓文笔寡淡、稚嫩、造作、矫饰……本质都是文字、主观意念及客观事物三者间不同程度的偏离错位,如同唱歌走音。
  唱歌为什么会走音?一是因为气息控制不好。对应写作,就是运用文字的能力不足。这需多看、多练,即熟能生巧。我所推崇的文章风格是典型的传统中国画式审美,即文章讲究韵律、节奏、留白、意趣。
  当然,“运气”的前提是,你得有“气”。所以唱歌走音的第二大原因是,“气”不够用。对应写作中的“气”就是词汇量。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由他所认识和掌握的语言词汇量决定。譬如,你不认识洋槐、桂花、香樟、法桐、刺桐、榆钱、白杨、红柳、冷杉……那你的世界里就只有“树”;你不曾认真研究过茫然、失落、伤感、挫败、忧悒、酸楚、悲怆、苦涩、痛楚、绝望、枯槁……你有的就只是“不舒服”“难过”;你不曾细辨过绯红、鲜红、水红、猩红、血红、残红……面对它们,你只能说“啊,好红好红”。词汇的匮乏,是文笔不出彩的根源。当一束光、一丝情愫、一幅画面投射到心上时,大脑在词库里搜索不到最准确的表述,只能找大词、偏词,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干瘪、不生动,也得不到读者的共鸣。
  提升文笔,重点在提高运用文字的能力,前提在于丰富的词汇量。好的词汇来自名家,来自日常,来自个人再创造。前两者叫作“现有词汇”,是约定俗成、广为使用(或只被部分文笔好的人使用)的词汇。经典好文、日常交谈,是收集现有词汇的渠道。个人再创造的叫“自创词汇”。比如,“长椭圆脸”属于现有词汇,而“枣核脸”“拖把脸”属于自创词汇。“现有词汇”用得好,能满足日常基本的规范表达,让文章从“路人”变“美女”;“自创词汇”用得好,则文字会变“活”,有形有味有脾气,让文章从“美女”变“女神”。
  词汇量储备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开始“造句、成章”。“主谓宾定状补”自不必说,长短句怎么切,声色气味怎么加,节奏怎么定,韵律怎么调,这些都有文章详细分析。文章写完后,需要缝补。缝补什么?去词汇库里找!即便找不到,也可以拿形非神同的词汇替代。
  (有删改)
  【赏  析】这篇文章针对如何提升文笔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并没有长篇大论,而是言简意赅地强调出“运气”能力和加大词汇量是提升文笔的途径和方法。“运气”能力好坏会决定文章是否具有风骨神韵,词汇量多少会决定文章内容是否充实。作者还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该如何积累词汇量,浅显易懂,有利于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其他文献
“保持静止——”  秋阳高悬,白云悠悠。赛场里,虽人山人海,却鸦雀无声。紧握绳柄,屏息静待。秋风挟着丝丝凉意,钻入我单薄的衬衫。  一陣桂花的清香袭来,悄然牵动我的思绪。  前几天放学后,我刚一到家便丢下书包,抓起跳绳向楼下奔去。按下计时键,便以每秒四次的速度狂跳起来。绳在空中旋舞,掀起“飕飕”的风声。瞬间,酸痛将手腕与脚腕缠绕。随即“啪”的一声,剧痛袭来,令人眼花缭乱的节奏被迫戛然而止。  我蹲
期刊
从前,我眼中的你,是丑陋的,是古怪的。(开篇设疑,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对“丑陋又古怪的你”产生期待。)  你是我们小区的保安,身材又高又瘦,喜欢在脖子上挂一条很粗的金链子。你身上的保安服无论夏天还是冬天,都散发着一股怪味。你很喜欢笑,一笑起来,黝黑而精瘦的脸上便横生出好几道皱纹,常让我感到毛骨悚然。因此,我总是对你心存偏见。(对保安的外貌进行细腻刻画,突出了保安的“可怖”,同时解答开篇设置
期刊
雨水拍打着玻璃窗,一声声,已经很久,重复着单调的节奏。  “母亲你听,下雨了。”带着些稚气的声音响起。  “也该差不多了,雨水快到了。”母亲躺在躺椅上慢吞吞地说道。  “雨水是什么呀?”我放下手中的玩具,眼睛亮亮地盯着母亲问道。  母亲朝我招了招手,我飞一般地跑过去,扑进母亲怀里。摇椅“吱呀吱呀”地响,像是无奈的叹息。  “雨水啊是……”  (以上部分,是对往昔与母亲一起听雨经历的回顾。这里有温馨
期刊
从家到学校的路不长,没有青翠欲滴的草木,没有繁华热闹的街道,只有匆忙来去的行人和脚下凹凸不平的水泥路,而这是我与外公每天要走的路。(开篇设疑,留足悬念,引出“我与外公每天要走的路”。下文转而详细叙述,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早晨,在这条路上,我与外公谈论着天南海北的趣事,从诙谐的笑话讲到动人的故事,从自然常识聊到时事新闻,而我也会与外公分享许多学校的琐事。虽然这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路,但每次走在
期刊
初二开学第一天,我满怀期待地走进教室。只见教室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的尖叫声、打闹声,桌椅的碰撞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简直要把屋顶震塌。正郁闷间,只听“哐当”一声,一位面容严肃的女老师疾步走进教室,一把揪起躲在桌子底下的某同学,训斥道:“这里是教室,不是你躲猫猫的地方!”其他同学见势不好,都灰溜溜地回到座位上。这位老师用严厉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在座的同学们,开始了她的“思想教育”。不准迟到,不准
期刊
写完作业,我照例翻开日记本。啊!有人动了我的日记本!因为日记本里我故意夹的那根头发丝不见了。我紧锁眉头,大脑迅速转了几圈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主卧室,像名侦探柯南一样,质问“嫌疑犯”妈妈。(开篇即见“头发丝”,直奔主题。)  妈妈正在她的安乐窝——床上,边刷视频边哈哈大笑,我出现在身旁她竟然没发现。“妈,您是不是偷看我的日记了?”妈妈被这突如其来的断呵声吓了一跳。她边用手慢慢抚着胸口边大声说
期刊
夜,静得安详,轻柔的月光倾泻在大地上。透过窗玻璃,月光在屋内泻下清幽的倩影,无意触动了我彷徨的心绪。(作者以环境描写切入,以景衬情,开篇便营造了淡淡的彷徨与忧伤的氛围。)  “妈妈,快看,那有烤地瓜卖,买一个吧!”窗外小女孩的声音把我拉回了现实。“不可以买,现在已经很晚了,该回家了哦!”“妈妈我最爱你了,就吃一口,我不多吃。”“那好吧,只有一口哦……”  我望着月光下手牵手回家的母女俩,小女孩蹦跳
期刊
当你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不妨走出自己狭隘压抑的小小世界,去看看外面绚丽缤纷的大千世界。  自从升入初二,本来侥幸跟得上学习节奏的我开始变得有点力不从心。可是老师和家长给我带来的压力却丝毫未减,甚至还在成倍地增加。这些压力在我心里一点点累加,终于在一次考试中爆发,彻底击垮了我心底那堵带着数不清的洞口的墙。回到家后,我拿出面目全非的数学试卷,想要把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可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
期刊
随着体育老师一声“解散”,同学们像炸了窝的小鸡,四散着跑开了。  45分钟的炎热炙烤,1000米的漫漫征程,使我汗流浃背,嗓子冒烟儿,但我仍然拖着酸软的双腿气喘吁吁地向班里跑去——那里有早晨我偷偷装在背包里的一听可乐。它成了我爬上四楼的强大动力。(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矛盾的出现做了合理的铺垫。)  终于,教室出现在眼前,我猛地推开教室门,只见我的朋友——小亭正低頭在我的位子上翻动着我的书包。我没有
期刊
在我的记忆深处,珍藏着这样一幅画面:郁郁葱葱的玉兰树下,几缕清香,一桌、两人,石桌托盘上清茶袅袅,捻指轻抬杯茗,苦涩在味蕾中弥漫,抬头便是爷爷慈祥、温和的笑脸……在那一刻,我与爷爷一起品享岁月静好的温馨。  我从记事起就知道爷爷喜茶。家中柜子里摆满瓶瓶罐,那是爷爷藏了半生的宝贝。  这么苦的茶,爷爷却喝得津津有味,我甚是不解。一次,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茶,他戳戳我的脑门儿,只给我三个字:“你还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