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框架开发技术问题的探讨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q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一体化课程框架开发过程中的开发流程设计、培养等级划分及培养目标设定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希望对一体化课程开发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框架 工作分析 能力素质模型 等级划分 培养目标
  人社部先后在2009年、2012年、2016年在全国技工院校推出了三批一体化专业课程试点工作。至今,前两批试点院校基本已经在全校所有专业都推行了一体化课程,其中部分专业课程根据《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经过了开发、应用、修改几个循环,课程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但是按照2009年人社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提出的“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笔者认为目前大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未能实现,为此针对部分问题进行分析。
  一、一体化课程框架开发设计介绍
  《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中对于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一体化课程结构、开发的流程及技术都有介绍,笔者主要分析一体化课程框架的制定。
  一体化课程框架的制订路径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得到相应的数据和材料,分析数据和材料得到调研的结论;然后提取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课程主体,并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划分等级;最终形成一体化课程的框架,并交由相关专家评审。针对涉及的几个步骤节选具体各环节工作步骤及要求,详见《规程》。
  二、一体化课程框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业及工作任务分析不够透彻
  职业与工作分析是课程开发的源头,决定课程开发方向和内容。它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同样是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显然,工作内容可以参考典型工作任务提炼的方式得出,组织结构的分析可以通过专家访谈和企业实地调研获得,但是人员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需要进行专业的工作任务分析和心理分析,才能得出全面准确的职业或岗位对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从开发路径可以看出,职业及工作任务分析是在企业调研的时候做的。目前企业、行业调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利用第三方统计数据和材料,集中召开企业、行业专家的研讨会;二是通过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进行实地调研。以上两种调研方法都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通过访谈或调查问卷进行的。这种短时间的、少数人的访谈偶然性较大,而且受限于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的能力,很难分析得出企业岗位对于技能人才的全面、正确的能力要求。职业院校的企业调研深度不一,有的学校甚至调研企业不过5家,凭借着专业教学团队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就自己研讨写出了专业的调研报告。
  因此,鉴于职业与工作分析对于课程开发工作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企业访谈阶段不适合进行该工作,而应该召开专门的职业与工作分析研讨会。
  2.等级划分与实际不符
  等级划分是指把开发好的课程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进行等级划分,理论上应该划分为初级工课程、中级工课程、高级工课程、技师课程及高级技师课程5个等级。由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中不存在初级工和高级技师,所以之后重点关注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等级。
  由于典型工作任务是由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提炼而来,而在企业中目前普遍的情况是,人员没有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工作任务自然也没有按照职业标准划分。企业中更多的划分标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技术部门共同参与的岗位及人员管理制度,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甚至没有划分职业等级,都是按照个人能力随机分配工作。从理论上来说,技工院校把提炼好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划分也是可以的,因为国家职业标准是按照全国总体情况制定的。
  3.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全面
  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评价标准。通过企业调研,技工院校对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有了初步的总体了解,也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笔者对工作的内容、过程、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要求等有了系统的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完成后,应该进入到课程转化等级划分环节,并形成各等级的职业能力要求,由此确立各等级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定向性与应用性决定了培养目标应该是围绕就业进行的,所以说各等级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与企业相同等级的工作要求对标的。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任职要求应该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能力矩阵,职业教育中通常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等等。但是根据上述前期企业调研看,职业教育对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不够彻底,所以很难形成完整全面的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目前,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来自于三个方面:企业对于人才的整体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教学团队针对课程内容的教学分析。就培养目标分析,对于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因为比较显性,所以一般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全面、准确的。但是由于脱离了企业实际的环境考虑,对于一些隐性要求,例如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要求,实际管理制度对于员工的要求,工作性质对于员工个人的素质、品质等等的要求,这些要求很难被感知并提出。能力本位的能力是基于工作岗位实际工作环境的,而课程的培养目标中的能力确是基于课程内容或者学习内容的,两者不完全对等。可以大胆假设如果员工完成了工作任务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那么他一定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是不一定具备了相应的职业素养。所以可以看到,不同的职业院校对于知识、技能层面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而对于学生非专業能力层面的培养目标却不尽相同。
  三、新课程框架开发思路的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与国内一体化课程开发的理论学习,结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开发的一些经验,提出以下的几点观点。
  1.课程框架开发流程进行一部分调整   把岗位的工作分析与能力素质模型单独提出来进行,而且把它放到典型工作任务提炼环节之后。如上所述,职业与岗位调研分析教学团队对于专业培养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对岗位的工作内容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那么接下来教学团队应该到企业结合实际的工作环境和管理制度下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素质模型的构建探讨。工作分析与岗位素质模型的建立将平行转化成为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调整等级划分标准与课程任务排列逻辑规则
  笔者认为等级划分应该根据内容遵循行业企业的实际等级设置,在课程及任务的具体排列上应该符合人才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划分人才培养等级显然是不适用的,但是简单按照某个企业的岗位等级设置也同样存在问题。
  以汽车维修行业为例,目前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对口企业主要有品牌4S店和综合维修企业两类。品牌4S店在岗位设置上为了更加高效都会有具体划分,一般分为保养岗位、小修岗位、大修岗位、事故车维修岗位等。综合维修企业是面向多种品牌的专业维修企业,所以对于技术工人的要求也得掌握不同品牌的专业知识,在岗位设置上一般比较笼统,大多按人员能力高低搭配分成小组,除特殊任务外各小组对于工作任务不进行具体的区分。所以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等级划分依据应该偏向品牌4S店的等级设置,由于不同品牌的车型结构和技术标准差别较大,所以在课程任务的排列时需要综合考虑,不能针对某个品牌或者某个企业。对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以及转化后的课程,德国职业教育按照工作性质分为维护、维修、诊断,国内大部分学校按照汽车结构分为新车检查、保养、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显然按照工作性质划分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3.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对接
  根据上述流程的转变,单独进行工作分析与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最终应该形成具体的岗位针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的具体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应该针对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转化。
  行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很具体的,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应该把企业对于员工真正细化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当然对于企业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不能直接照搬成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进行教学转化。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描述成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有的学校增加了一个表格,进行补充细化,但是细化基本都是围绕着已经形成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技能点的罗列。笔者认为,真正的培养目标应该把企业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中企业内部的表述转化成为教学中的描述,形成专业等级的培养细化目标。
  四、小结
  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侧,职业教育也处于不得不变的潮流中。社会正处于高技能人才匮乏的时代,不能因为职业院校动辄99%的就业率而让人才培养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职业教育是一项见效慢、影响远的事業,要想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做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
  一体化教学是目前最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最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它的发展也还是需要与行业企业接轨,与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接轨。本文提及课程开发中的三个问题及新思路仅代表笔者个人的思考,愿与专家老师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人社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本文以实用英语中的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为例,就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进行分析阐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渗透英美国家的历史趣闻、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内容,使学生在了解和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同时,增强语言学习的意识,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专业文化 渗透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
2021年,对重庆五一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70年前,学校“前世”——公营重庆市搬运公司五一机器制造厂应时代之需在重庆创立。  70年风雨兼程,70年初心不改。经历了从厂办校到校办厂,再从一所普通学校“提档升级”为技师学院,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厚重的人文底蕴,独特的“五一”文化,丰硕的育人成果,让学校拥有了自身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在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
摘 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技工院校肩负着做好技工院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任。本文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为例,从整体层面、部门分工角度分析了其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现状,提出了加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就通过媒介平台、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和教师垂范、班级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做了论述。  关键词:技工院校 意识形态教育 实践  课 题:本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BIM) 可视化 信息技术 高职教育  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语言,能够熟练及正确识读专业施工图、能够参与图纸会审是土建专业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之一。施工图识读一直是土建类专业教学的基础和难点。高职土建专业学生生源复杂,有普高生、单招生、对口中职生,也有文科生,还有理科生,他们的学习背景、基础能力差异明显,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对这些学生来说,学习识图类课程最大的难
摘 要:本文就傳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二元”模式结合运用进行探索。传统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有优点也有不足,因菜肴示范与实训专业课程的特殊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完美,因此只有通过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两种教学法结合使用,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社会和未来岗位要求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结合 专业能力 关键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置疑艺术非常重要。一个问题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也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置疑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置疑的方式、角度不同会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置疑艺术的。  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置疑艺术具有四大特点:导向性、启发性、限制性、批判性。 
重庆五一技师学院位于重庆市巴南区,是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该学院历经两次迁址,见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1951年,学院肇始于重庆江北三洞桥“公营重庆市搬运公司五一机器制造厂”失业工人培训班。1955年,随着“五一机器制造厂”扩大为“重庆五一技工学校”,搬迁至沙坪坝150亩的石油路校区。21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校生规模突破7000人。2019年,学校
摘 要:思政课是技工院校开展学生德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笔者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分析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为其他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 思政课教学 教学困境 路径  课 题:本文系2019年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编号:交通行指委2019B-
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本文浅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在课本上很下功夫,大做文章,对培养学生能力极为重要,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本中例题具有典型性.而课本知识结构又具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挖掘隐含条件,注重例题剖析,对课本知识予以归纳、概括,充分利用数学课本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很有成效。
摘 要:绍兴财经旅游学校利用名师工作室平台,开展“园林 语文”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以《点睛之笔——亭的取名》课例研究为例。专业课教师和语文教师共同探索园林与语文两个学科共同的核心素养,并通过“项目式”嵌入教学,一起开展课前共同备课、课中共同引导、课后共同延伸,让学生在“双师”课堂中体会到园林专业课中的“人文味”,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园林专业“艺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