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化课堂教学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在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尊重了生态主体的发展生命发展规律,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成长。而小学英语是小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科目,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步骤。因此,构建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不仅是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态化;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徐超男,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白鹤镇鹤楼小学。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是一个生态化的植物生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机械化的工业制品复制过程。而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学习底色渲染、成长蓝图绘制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想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稳步提升,就必须构建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以最朴实的生态环境给学生最充足的成长养分,让学生们在阳光、雨露的资源滋润之下按照自己的成长蓝图自由、健康的成长。那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呢?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叙述。
一、开放化教学
一个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必定是一个开放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开放性是小学英语生态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开放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再只是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有选择的对教学资源进行删减补充、整合利用。
例如:在《What would you like?》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课堂资源整合的方式构建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的。
首先,我让学生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并说一说“What information do they get from the picture?”帮助学生们再现了本课的问题探讨情境。然后,在这一教学情境之下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展示图片中所出示食物图片及英文名称,如:Hamburger、Juice、Rice等。最后,让学生们“organize their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actical ideas”并回答“What would you like?”这一问题。
这一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有选择的利用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开放化的课堂教学过程。
二、合作化教学
一个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必定是一个合作化的小学英语课堂。一个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是一个有机的课堂整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是相互影响、互惠互利的。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合作教学方式就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
例如:在《What can you do》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以合作教学的方式构建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的。
首先,我让学生们阅读本课标题,并回答“What can you do”这一问题。然后,进一步限定话题的范围,问学生们“We will have an English party next Tuesday! What can you do for the party, children?”接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上述问题,并组织学生们将他们的讨论结果付诸行动,共同推进“English party”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这一课堂教學过程中,我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将英语活动的组织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探讨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英语活动参与积极性,降低了英语活动的组织难度,而且锻炼了学生们英语口语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个性化教学
一个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必定是一个个性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在原生态的环境之中,每一种植物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因而,在一个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绘制自己的蓝图。因此,生态课堂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个性化的。
例如:在《There is a big bed》一课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关注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Your are nice!”“Good job”“Excellent!”等话语及时鼓励学生们的进步,并设置了“Star of discipline”“star of learning”“star of progress”“star of participation”等多种奖项,表彰学生们的进步行为,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促进了生态化小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总之,生态化课堂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激活了小学英语课堂的活力,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丽.对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02):29-30.
[2]柴亚伟,高霞.小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探析[J].华夏教师,2017 (13):73.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态化;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徐超男,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白鹤镇鹤楼小学。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是一个生态化的植物生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机械化的工业制品复制过程。而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学习底色渲染、成长蓝图绘制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想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稳步提升,就必须构建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以最朴实的生态环境给学生最充足的成长养分,让学生们在阳光、雨露的资源滋润之下按照自己的成长蓝图自由、健康的成长。那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呢?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叙述。
一、开放化教学
一个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必定是一个开放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开放性是小学英语生态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开放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再只是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有选择的对教学资源进行删减补充、整合利用。
例如:在《What would you like?》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课堂资源整合的方式构建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的。
首先,我让学生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并说一说“What information do they get from the picture?”帮助学生们再现了本课的问题探讨情境。然后,在这一教学情境之下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展示图片中所出示食物图片及英文名称,如:Hamburger、Juice、Rice等。最后,让学生们“organize their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actical ideas”并回答“What would you like?”这一问题。
这一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有选择的利用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开放化的课堂教学过程。
二、合作化教学
一个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必定是一个合作化的小学英语课堂。一个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是一个有机的课堂整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是相互影响、互惠互利的。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合作教学方式就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
例如:在《What can you do》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以合作教学的方式构建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的。
首先,我让学生们阅读本课标题,并回答“What can you do”这一问题。然后,进一步限定话题的范围,问学生们“We will have an English party next Tuesday! What can you do for the party, children?”接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上述问题,并组织学生们将他们的讨论结果付诸行动,共同推进“English party”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这一课堂教學过程中,我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将英语活动的组织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探讨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英语活动参与积极性,降低了英语活动的组织难度,而且锻炼了学生们英语口语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个性化教学
一个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必定是一个个性化的小学英语课堂。在原生态的环境之中,每一种植物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因而,在一个生态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绘制自己的蓝图。因此,生态课堂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个性化的。
例如:在《There is a big bed》一课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关注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Your are nice!”“Good job”“Excellent!”等话语及时鼓励学生们的进步,并设置了“Star of discipline”“star of learning”“star of progress”“star of participation”等多种奖项,表彰学生们的进步行为,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促进了生态化小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总之,生态化课堂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激活了小学英语课堂的活力,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丽.对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02):29-30.
[2]柴亚伟,高霞.小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探析[J].华夏教师,2017 (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