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初中语文课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woool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学好科学尤为重要,学好语文乃重中之重。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是打开其他各门学科的金钥匙。所以,语文教师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责无旁贷。如何教好中学语文,恐怕对于所有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但又不易回答的问题。在中学教育中,恐怕最难教的课程就是语文课了。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呢?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升自己
   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博古通今,成为杂家。不但要拥有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各门类知识都有所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向魏书生等名师学习。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的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这样,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语言文字功底深,文学底蕴实,能有效地筛选信息,能用新课标理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此才算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轻松自如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课文内容的前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使教师忧虑的是学生课前从不过问课文内容:字词不关过,课文内容不清楚,课后习题不思考,这样一来,教师的讲授自然成了“天书”!试想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会取得好的效果呢?究其实质,乃学生课前不预习所致!若不预习,授课中就会出现一问三不知、一问全不知的被动局面。 教师在平时就应该严格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预习,包括字词、内容、习题,同时为了理解课文主旨,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同时,学生课上要认真听讲,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后要及时复习,不断地巩固,所学知识才能深深记录在脑海中。只有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课后复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不断进步。
   三、课前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这里的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备学生,既要让大多数学生吃好,又要让部分学生吃饱。这就要求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采取适应教材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教师所面对的几十位学生,他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他们的思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对同一问题的认识、领会程度也有所不一,教师切忌一鞭子赶,一把尺子量。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差异,精心设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易适中,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而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深度和广度。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导语部分对一堂课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彩的导入,能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知识,防止学生厌倦的心理。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心理,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高。
   如,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可以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的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雄浑的声音、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创造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气氛良好,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高潮。举一个例子,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然后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知识推销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的时候,就会以饱满的姿态和乐观的自信去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以一种心理上的攻势暗示学生,让学生相信你今天所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相信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劲头,教师也会在语文课上满怀激情,这就是一种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时时充电,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从而寻找出更多途径和方法,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而科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通过实验教学合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科学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
期刊
动宾结构是各地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江苏2009年考了《品味时尚》,湖南考了《踮起脚尖》,2010年江西考了《找回童年》,2011年江苏考了《拒绝平庸》,山东考了《回到原点》。而动宾结构的作文题目,是考试中较难写的一种结构,考生大多整体打包,甚至有无从下笔的感觉。鉴于此,现举例阐释动宾结构的作文题目的突破方法。   以《守住正版》为例,题目如下:   时下,网络上流行这么一句
期刊
书法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和书法艺术欣赏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品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狠抓课堂主阵地,确保正确的写字姿势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为了巩固正确的写字姿势,在课堂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强化。如,运用简明扼要的口诀帮助学生巩固执笔方式,用“
期刊
一、用教师情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了一个很重要的引导的作用,那么对于教师来说自己本身应具一种热情,对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我们都知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脸上没有一点表情,没有对文章的感悟,那么学生也会对其反感,更谈不上任何兴趣了。所以,教师应该有对语文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并学会如何来传达这种情感。中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
期刊
班主任是一所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的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班主任若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信任,那就要做到“勤、严、爱”三个字,不妨称之为三部曲。   一、勤为先   “勤”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所谓“勤”,就是腿勤、眼勤、嘴勤、
期刊
一、现状   清末民初,中国人被冠以东亚病夫的贬称,解放后,国家努力发展体育运动。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为祖国争了光。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体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给活动让路,给主课让路。体育课被占用是常态。平时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学生参加时,一般都会挑上体育课的班;等到期末考试临近,体
期刊
我有幸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里教书育人,这是我人生中收获的最大的财富。我的教学生涯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婆婆妈妈”和“鸡毛蒜皮”,和许多教师一样,我只是静静地耕耘着自己的那份土地。   记得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班有个孩子叫谢飞,这个孩子平时可没少给我捣乱。他好像是故意整我这个初为人师的小班主任,也有可能他是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因为在这个班60多个学生里,他的确太普通了,普通得让我几乎没有注意
期刊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深化,学生课外不固定学习时间日益增多。但是,现实生活中,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   作为语文教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语文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为此,语文教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十分
期刊
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快乐,语文与生活共生、共融、共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生活的高度,用“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灵活性。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语文成为生命课堂,涌动全体学生生活的灵性。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
期刊
记得民国时期有人出过这么一个联: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印象深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联之巧。表意浅显容易明白,由地势的高低引发每况愈下的感慨。然而寓意却很深刻很讽刺,说的是民国初期历任的几位总统:山是孙中山,广东香山人;城是袁世凯,河南项城人;陂是黎元洪,湖北黄坡人;河是冯国章,直隶(河北)河间人;海是徐世昌,江苏东海人,意即几位总统一代不如一代。这也恰恰反映出我们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