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实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高职;工科专业;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45-02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发现,部分毕业生对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因不能适应企业要求而最终离开或频频“跳槽”。产生这种不适应的根本原因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管理文化和经济文化,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校学习与进入企业工作形成巨大的反差。如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去工厂车间或施工现场工作,而校园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差别较大,对于过惯了优越生活的学生来说,无法适应生产车间和施工现场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没有太多压力,而企业要求员工按点上下班,工作中出错要扣工资等。
为了缩小校企文化之间的距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并能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较快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不适应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而随意离职,给企业带来不少损失,也影响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所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教育活动设计,通过专业教育、实习安全教育、就业指导、企业文化讲座、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地认识企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基本求职技巧,并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应鼓励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证书,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并允许在规定的范围内替代学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形成以及个体专长的发展,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需要构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具有明确职业取向,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注重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即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要,还要兼顾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通过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和学生就业岗位分布状况研究,梳理出本专业学生所适应的行业和企业类别,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群划分典型工作任务,细分岗位职业能力,按照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将能力结构分解,作为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的依据。
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特点的前提下,根据行业新标准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和开发力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的新课程标准,与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教材,从企业资料库中选取部分生产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对企业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改进教学方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業文化
大学工科专业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教材内容与现实应用有脱节现象,使得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应用性不强。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将企业中的实例作为课堂教学素材,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自观看加工过程或操作机械设备,相对于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来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采用分组的方式,提前给学生分配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加工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多总结,多交流,不断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不好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用动画或企业加工时的视频展示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如,在模具专业课程中,有很多复杂的装配图,如果只是图片,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让学生有畏难情绪,但又不能让学生对视频和动画产生依赖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结合三维动画、视频及模具实物,帮助学生了解模具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再分析图纸,下次上课时再找学生分析,以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教学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将企业文化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关系、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在认识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切身感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
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和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每个班级应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并制定具体的专业指导计划,定期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和企业参观、实习等,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指导,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校企合作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设置的工科专业一般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课程设置也与地方工业密切相关,而高校本身专业实训条件较差,难以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首先,实行校企合作,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可培养学生了解企业、研究企业和服务企业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其次,通过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奖惩规定等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使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再次,通过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行情况和技术应用过程,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校明确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培养出适应企业要求的具有一定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工學交替实践过程中,学生将课堂上学习与工作中学习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用于与之相关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增长的知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我院曾与武汉光谷精工有限公司合作,2010级机电、数控、模具等专业的学生分批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工学交替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了企业生产中去毛刺、装配等工序,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讲解,学生不但掌握了产品的加工流程,还了解了产品成型原理及毛刺产生原因,对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模具专业。
高职院校的工科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经验,面对这种师资队伍结构现状,高校应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学术交流、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技术改造活动,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对学生生产实习的指导能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针对企业对工科专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着重培养学生使用、检测、维护现代先进设备的能力和应用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解决生产一线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协调好素质、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减少因校企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种不适应,帮助毕业生上岗后有效地开展工作,真正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鹏辉,张舟,於红梅.试论大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异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28-29.
[2]汪涛,郭宁.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83-85.
[3]胡宁,杨洋,陆勤,彭远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49-52.
[4]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91):23-24.
[5]朱斌.试论高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的三个层次[J].教育与职业,2006(36):20-21.
[6]罗国生.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1-12.
作者简介:
刘芳(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助教,主要从事机械、模具专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於红梅(1966—),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机电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机械设计、数控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高职;工科专业;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45-02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发现,部分毕业生对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因不能适应企业要求而最终离开或频频“跳槽”。产生这种不适应的根本原因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管理文化和经济文化,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校学习与进入企业工作形成巨大的反差。如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去工厂车间或施工现场工作,而校园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差别较大,对于过惯了优越生活的学生来说,无法适应生产车间和施工现场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没有太多压力,而企业要求员工按点上下班,工作中出错要扣工资等。
为了缩小校企文化之间的距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并能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较快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不适应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而随意离职,给企业带来不少损失,也影响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所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教育活动设计,通过专业教育、实习安全教育、就业指导、企业文化讲座、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地认识企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基本求职技巧,并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应鼓励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证书,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并允许在规定的范围内替代学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形成以及个体专长的发展,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需要构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具有明确职业取向,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注重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即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要,还要兼顾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通过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和学生就业岗位分布状况研究,梳理出本专业学生所适应的行业和企业类别,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群划分典型工作任务,细分岗位职业能力,按照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将能力结构分解,作为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的依据。
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特点的前提下,根据行业新标准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和开发力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的新课程标准,与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教材,从企业资料库中选取部分生产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对企业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改进教学方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業文化
大学工科专业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教材内容与现实应用有脱节现象,使得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应用性不强。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将企业中的实例作为课堂教学素材,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自观看加工过程或操作机械设备,相对于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来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采用分组的方式,提前给学生分配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加工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多总结,多交流,不断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不好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用动画或企业加工时的视频展示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如,在模具专业课程中,有很多复杂的装配图,如果只是图片,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让学生有畏难情绪,但又不能让学生对视频和动画产生依赖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结合三维动画、视频及模具实物,帮助学生了解模具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再分析图纸,下次上课时再找学生分析,以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教学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将企业文化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关系、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在认识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切身感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
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和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每个班级应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并制定具体的专业指导计划,定期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和企业参观、实习等,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指导,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校企合作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设置的工科专业一般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课程设置也与地方工业密切相关,而高校本身专业实训条件较差,难以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首先,实行校企合作,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可培养学生了解企业、研究企业和服务企业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其次,通过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奖惩规定等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使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再次,通过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行情况和技术应用过程,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校明确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培养出适应企业要求的具有一定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工學交替实践过程中,学生将课堂上学习与工作中学习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用于与之相关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增长的知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我院曾与武汉光谷精工有限公司合作,2010级机电、数控、模具等专业的学生分批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工学交替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了企业生产中去毛刺、装配等工序,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讲解,学生不但掌握了产品的加工流程,还了解了产品成型原理及毛刺产生原因,对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模具专业。
高职院校的工科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经验,面对这种师资队伍结构现状,高校应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学术交流、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技术改造活动,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对学生生产实习的指导能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针对企业对工科专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着重培养学生使用、检测、维护现代先进设备的能力和应用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解决生产一线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协调好素质、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减少因校企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种不适应,帮助毕业生上岗后有效地开展工作,真正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鹏辉,张舟,於红梅.试论大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异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28-29.
[2]汪涛,郭宁.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83-85.
[3]胡宁,杨洋,陆勤,彭远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49-52.
[4]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91):23-24.
[5]朱斌.试论高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的三个层次[J].教育与职业,2006(36):20-21.
[6]罗国生.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1-12.
作者简介:
刘芳(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助教,主要从事机械、模具专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於红梅(1966—),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机电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机械设计、数控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