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精”:向品德课堂教学要效益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yo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品德课堂中,教师不可避免地面对着难于把握的生活实际、难于了解的学生意识、难于沉淀的教学目的、难于筛选的课程资源、难于评价的课后作业,这是导致品德教学低效的原因。教师必须把握住四个“精”,即对教材的精当把握、对学情的精准了解、对活动的精巧安排、对作业的精心布置,才能向品德教学要到更多的效益。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效益;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小学品德教学愈来愈接地气,愈来愈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对接,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笔者听过不少品德课,发现即便教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仍然有一些新的问题在制约着品德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一、回眸:一个人两张皮的尴尬
  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的时候,我组织了一个活动:在幻灯片上,出示了数张节目的图片,旁边放着一张垃圾桶图片,要求大家给电视节目归类,把适合学生看的节目列为一排,尽量不看的归至另一排,不适合学生看的则直接“扔”进垃圾桶。
  在活动中,学生兴趣高涨。他们的认知能力极强,生活经验也很丰富,纷纷“正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把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结束后,我却对这一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因为在课前氛围轻松的聊天里,我了解到有个别学生不假思索、眉飞色舞地诉说了对暴力片、恐怖片的热衷。可是课堂上,他们居然以出乎意料的“驯服”把那类节目扔进垃圾桶。我不敢说,他们课后真的会远离这些影片,还是会把他们的选择抛诸脑后。
  可以看到,本环节的教学资源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电视节目,而教学形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活动沦为虚妄的形式,成了徒具花哨而毫无实质的“屠龙术”,何尝不是一种遗憾?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课堂里道理一套套而课外我行我素。
  二、诊断:导致教学低效的痛点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此类现象在日常的品德教学中并不鲜见,为此,我们要给品德课的最终效益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导致教学低效的痛点在哪里?我们在教学诊断中反思前行。
  1.迷茫在应然与实然之间—难于把握的生活实际
  品德课堂需要将外部真实世界和内部心理世界、学生行为世界的三维结构系统统一起来,这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上文案例中的活动看似扎根生活,实则蜻蜓点水。品德教学必须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下得到情感态度的体验熏陶、认识水平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学习方式与行为规范的有效训练,其品德教育价值才能最大化—这是教学的“应然”理想。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实然”具有复杂性和弥散性,教师们普遍反映很难把握和测量,提高教学效益就成为无奈的口号。
  2.困顿在真念与标答之间—难于了解的学生意识
  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根据教师的态度进行作答,以求准确得出“正确答案”,得到教师的表扬,否则他们将“沦为异类”。所以,“教师想要什么,学生就给什么”,这样怪诞的现象在品德课堂中屡见不鲜。这与学生的真实念头并没太大关联,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仅仅是“标准答案”而已。可这“标准答案”的得出却常常被教师误解为道德意识已被强化,甚至是道德行为已然养成。
  3.徘徊在目的与技巧之间—难于沉淀的教学目的
  有些教师在“怎么教”的反复斟酌上费尽心机,用尽一切多媒体、道具等手段制造“看点”,却忽略了“为什么教”的根本问题。就拿导入环节来说,教师通过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各种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手段不能说不到位,但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的能力却降低了。然后,整堂课的教学在如同集市般的热烈气氛中草草收场,各奔东西,本就微薄的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烟消云散。
  4.彷徨在泛滥与抉择之间—难于筛选的课程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极端泛滥的数据中,如何精准选择教学资源是一道难题。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庞大的感官刺激,可是学生却不能因此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更有甚者采用这种高耗低效的设计,走向“丢弃教材”的极端,可谓得不偿失。对此,教师们普遍的一句话是:品德课真烦琐!
  三、务实:提升教学效益的四个“精”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向品德教学要效益,教师必须务实追求,抓住教学中的“四个精”。
  1.拿捏厚薄的分寸,精当地解读教材
  在如何“用教材教”的问题上,教材需要“同构”和“异构”。“同构”,即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了解教材呈现的内容及要体现的目标,“异构”,即教者和教材产生了同构之后,再根据学生当下的生活,根据自我的教学设计,重新增添、删除、增减、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需把握教学内容的厚薄分寸,不但要在钻研中走一个来回,将课本读厚,也要抓住学生实在的教养,将课本读薄。一节品德课,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创造、统筹,再从有利于学生谈感受、体验,有利于学生探究出发,作取舍或拓展。这是对教材的精准掌控。
  2.把握学习的起点,精准地了解学情
  对学情的精准把握是保障品德教学实效的前提。
  其实,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加以正确引导,上文所述“一个人两张皮”的遗憾是完全可以弥补的。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如右上表。
  根据调查结果,我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喜欢看的电视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然后确定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沟通点,探讨突出的实际问题,并最终建立一种关注生活、认识生活的态度,发挥教学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
  3.采取适宜的形式,精巧地安排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首先,教师应明确该活动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其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活动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哗众取宠,不追求表面。
  一位老师在执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先出示灰色的中国地图,使学生自然关注到颜色的黑暗,揭示“这是1949年10月1日前的黑暗的旧中国”。一段引语后又切换出颜色鲜艳的中国地图,问学生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中国迎来了光明”。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却给予学生巨大的感官冲击,初步获得了一种自豪的体验。
  4.探寻真实的生活本原—对作业精心布置
  品德作业的布置需精心,需具备可操作、易评价的特性,让学生能真正在生活背景中活动、冲突、体验。笔者在执教《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时,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请同学们与家长商量,拟定一份看电视的协议,目的是落实对学生的家庭闲暇生活的指导。考虑到闲暇时间要求学生做合理看电视的计划并不合理,所以我要求学生拟订一份看电视协议,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闲暇生活指导中,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远方:有效教学的理想之境
  引用高晓松的一句话:“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品德教学又怎会只有眼前的苟且?它的诗与远方,就是有效教学的理想之境。去往远方的路,需要有务实的脚步,需要有对教材、对学情、对活动、对作业的“四个精”的深刻认识,如此才能向品德教学要效益,让品德学习成为学生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的主渠道、主阵地,才能实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与改造,开辟出真实的、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
其他文献
一般来说,学科成绩能正确反映学生学科水平,因为,学科成绩与学生真实的学科水平差距不大,如数学成绩好,说明学生的数学水平也不错。其他学科,如语文、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也是如此。唯独思想品德例外。你能说一个学生的思品考试成绩高,就说明这个学生思想品德好吗?笔者带的一届初三学生,毕业会考成绩平均分是98.8分。绝大多数是满分,最低90分,也是优秀。难道这能说明他们的思想品德都是优秀吗?
期刊
他用五年的时间,打破了国际市场对国内湿地生态修复行业技术的垄断,开创了中国湿地生态修复行业全新的修复模式,填补了集成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空白;他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了合矿股份的“绿战略”发展规划,并让这一理念席卷全球十余个国家,真正意义地推动了湿地生态修复行业不断迈向新高峰。如今,在他的引领下,合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厉兵秣马、扬帆启航,向着“担当中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领航者,成就‘中国生态梦’的信
期刊
据外媒报道称,中国正在逐步转向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电力供应的依赖,缓解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量增长的40%以上。  目前,虽然中国大约75%的电力仍然依赖于煤炭,但中国2016年重金投资了新光伏装置,发展绿色能源的决心可见一斑。  在中国山东省,可再生能源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山东全省电力23.
期刊
专利发明背景  蚂蚁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昆虫,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药品,其体内仅粗蛋白含量就有40%以上,并含大量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等对人体有益的生化物。其功效为补肾,养肝,活血化瘀,驱风散寒。多用于治疗遗精、阳萎不孕、贫血、风湿性关节炎、肺结核及多种虚损,亦可抗衰老。  卫生部1987年将蚂蚁列为新资源食品。但蚂蚁的服用一直非常不便。目前,常用的服用方法是:1.将蚂蚁泡
期刊
古人云:“医者,仁术也”。可见,一名真正的医者,不仅要有好的行医方法,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个治病救人、悲天悯人的仁者胸怀。而在桐庐县莪山畲族乡这个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就有一位这样的医者,他自从医的第一天起,就在心里为自己的职业立下誓愿“守护畲乡同胞的健康”,他把行医作为生活中的一条主线,而在这条主线上病人是全部的内容,他从患者患病的根源探索,认为“治未病”才是医者最高的境界。他就是浙江省桐庐县
期刊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幼儿园坐落于环境优美的太湖花园二期,是一所直属新区教育局的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  新区实验幼儿园人以冰心老人的名言“像野花一样自由自在生长”为办园理念,致力于园所和师幼的可持续发展!在“创造幸福教育,体验教育幸福”的办园目标指引下,探索与实践“回归生命、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幸福教育”,努力构建“幸福教育”园本课程,积极开展“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的特色项目活动,获得了一系列的
期刊
2016年5月23日,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在北京开幕。一提到智能交通,就令人不禁想起“无人驾驶”。就在2016年4月12日至17日,中国某自主汽车品牌两辆无人驾驶汽车从重庆出发,途经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后抵达北京,行程近2000公里,这是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首次长途路测,代表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无人驾驶技术研发领域的最新进展。  “无人驾驶”弥补“由人驾驶”的不足  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保持注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并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他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在一元二次方程中经常出现字母系数方程,确
期刊
生成性是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倡导的新理念。所谓“生成”就是把教学看成是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有利于形成、促进教学生成的教学资源。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是由意蕴丰富的文本、个性迥异的学生、观念开放的教师共同构成的。关注语文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有利于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期刊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