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山人乐队,还是挺有故事的。清楚地记得几年前在地坛举办的民谣音乐节,当时下起了大雨,现场所有设备全部撤走,演出的地方搭起了雨棚,所有人围在一起,纯粹来了一场“不插电”。 山人乐队是当天最后一个演出,雨没有要停的趋势,大家却丢掉雨伞在雨里和小不点光着脚跳起舞唱起歌。那是记忆中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场演出,也因为这次音乐节,让很多人听到了来自云南大山里的最美最不一样的声音。
今年5月,山人乐队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第2张专辑《听山》,距离第1张专辑发布的时间,已经相隔4年之久。单从专辑的封面就看得出来,“山人”洋气了不少。
从刚开始录制这张新专辑,到最后出成品,其实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对这张专辑而言,我觉得我们有一点‘回归’的感觉,‘往回收,回到原点’这样的状态。”主唱子寒跟Q谈起新专辑制作过程中的感受,“这次我们更多的是把自己本身的声音展现出来,对‘社会和生活’这方面的内容投入得少了一些。不像第1张专辑那样,唱得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而且也会有一些很浮躁的东西在里面。而这张,我们更希望它起到一个‘指向’的作用,指引大家去关注,是这样一个概念。”
如果你认真地听过他们的第1张专辑,你会发现他们用幽默和机敏调侃着生活,是走出大山后,离城市不那么遥远的声音。但4年后的这张专辑,却更加充满了“民族”的味道,比如其中的“左脚调”、“佤歌”等。“我们想通过这张新专辑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东西,因为那种东西可能过一阵就没了,最后变成文物,或是真的就消失了。很快,可能几年以后就没了。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民族音乐做些“保留”。也希望更年轻的音乐人们也会来做这样的事,让这些民族的东西更具生命力。”
即兴,在“山人”的音乐里无处不在。“音乐永远没有固定的东西。你要想加东西,可以加一万种。当然,在一首歌定型之前,大家会讨论出一个大概的方向。所有的音乐人在做出一张专辑之后,都会有推翻自己的地方,都有遗憾。音乐是没有尽头的,是此时此刻,过了就过了。”音乐如人:欢乐,随性,有特点。随时的一点情绪,踩着舞步唱出来,让人不知不觉听“进去”了,音调一转,又连忙被拉进了另一个世界。
“我们算录音录得比较少的,最理想的录音状态应该是演出现场那种‘不刻意’的感觉。但现在录音棚还是有局限性,时间上会有限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我们很快就会录我们的下一张专辑,会结合视频一起录,挑一个适合的野外环境进行录音,在那种很随意的状态下,很自然。”
因为新专辑的制作工作是请外国人来做的,品质上来说要好一点。“他们的技术会更专业一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们毕竟是老外,不像我们云南人对自己的东西那么了解。就像让一个老外去听京剧,是一样的道理。另外,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整个录音时间多了一倍。”
仅闯出了大山,还走向了世界。近几年“山人”频频走出中国进行演出。“差别真的很大!”他们这么评价国内和国外的音乐节。说起刚参加完的“日本桥之下世界音乐祭”,他们感触太多:“他们非常重视自己传统的东西,会更多地推广自己的文化,这是最大的区别。国内的音乐节大部分还是推广欧美、日韩以及中国港台地区的音乐,整个音乐节的风格也和国外比较著名的音乐节没什么区别。这次日本的音乐祭上只有我们一支中国乐队,而且我们的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所以反响很不错。”说着,乐队几个人都面带自豪地笑了,“有一件事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我们在西班牙演出的时候,当我们要上场的时候,舞台旁边的保安表现得很不屑的样子,但当我们演完之后,他立刻上台帮我们收东西(笑),他觉得我们和其他中国的乐队不一样,我们的音乐很特别很好听。中国音乐走出国门进行交流的,大部分还是京剧,或是中央歌舞团什么的。其实很多老外根本不喜欢那些东西。”鼓手小欧接着解释:“国内外在音乐上的交流方式可能不太一样。比如在国外演出的时候,外国人更多地是会去关注音乐本身,用什么样的旋律,和什么节奏融合在一起,当曲子一响起时,他们就会跟着跳舞;也就是说,他们更在乎的是这段音乐有没有意思。而在国内,大家首先会看这个乐队有没有名,而且他们更关注你唱的词是什么,听你唱的这段和他们的生活经历是不是能产生共鸣。”
中国目前的很多音乐还是拷贝国外的东西,什么时髦就做什么,缺少了太多自己的东西。拿最简单的来说,现在在年轻人眼里,最流行过的节日还都是那些西方的节日。其实很多时候中国人还是觉得自己是土的。音乐上,也一样。
可以说,“山人”一直都是把民族音乐保存得非常好,却又在不断地创造着新东西。他们在运用民族特色乐器的同时,也会在自己的音乐中加入雷鬼、ska等元素,保持着这种平衡。“其实国外的一些音乐元素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音乐里都有,比如雷鬼和ska,只是国外比我们更早地运用了这些元素。”艾勇认真地跟Q说,“比如这次我回云南,叫了一帮朋友演出,很多当地的朋友在现场跳起民族舞,和雷鬼的节奏完全融入在一起了,我都惊了!舞步的感觉都一样。包括这次我们去腾冲,有个喇叭队演奏的都是民族乐器,有管乐有鼓,那个节奏完全就是ska的节奏。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想挖掘和发展的。但不能直接拷贝,还是要所谓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修修剪剪’之后呈现给大家。”所以说,民族音乐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保护的,而每个人的眼睛都是往前往远看的,但当你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自己民族的东西,那些你以为只在大山里才有的音乐里,有雷鬼,有ska,有hip-hop,也有blues,有的是惊喜。全世界的音乐其实都是相通的。
对于“中西结合”,山人有着自己的想法:“这是必然的趋势。世界各地的音乐交流越来越多,会产生许多的‘化学反应’,可能就会产生新的东西,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变通’才会越来越有生命力。但这种融合也要和当下的社会生活有关系,这样即使突破了大众的审美习惯,人们也会乐于去感受。假如‘山人’把云南的民族音乐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拍子很复杂,很多人都会听不惯。”这让人突然就想到了前一阵的北山世界音乐节,萨克斯和二胡的结合、摇滚遇到咸水歌,这样的“中西合璧”虽然乍一听有点无法接受,但仔细听来,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新奇东西迸发出来,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山人”的音乐离不开舞蹈。如果你看过他们的现场,你一定会明白那种“不跳舞就不会唱歌”了的感觉。他们说,有些曲子之所以要跳舞是因为如果不跳起来,就一定会乱了节奏,因为那些节拍非常复杂。而云南那边的舞蹈每个动作都是有生活的影子,所以只有跳着舞才会更有感觉。
经过了城市的“熏陶”,在“山人”的身上还是能直接感受到大山里的气息。“生长环境决定性格”是他们给出的答案。“我们从小就在民族地区长大,在大山里,骨子里的东西改不掉的。”而他们惹人喜欢的地方,也正是那些最简单、最质朴的东西。
新专辑推出之后,“山人”又忙着做起下一张EP,云南ska,打算今年晚些时候发。然后,就是找一些朋友在野外支起设备,录个视频,以最自然的姿态,把他们想做的事儿趁早做了。
今年5月,山人乐队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第2张专辑《听山》,距离第1张专辑发布的时间,已经相隔4年之久。单从专辑的封面就看得出来,“山人”洋气了不少。
从刚开始录制这张新专辑,到最后出成品,其实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对这张专辑而言,我觉得我们有一点‘回归’的感觉,‘往回收,回到原点’这样的状态。”主唱子寒跟Q谈起新专辑制作过程中的感受,“这次我们更多的是把自己本身的声音展现出来,对‘社会和生活’这方面的内容投入得少了一些。不像第1张专辑那样,唱得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而且也会有一些很浮躁的东西在里面。而这张,我们更希望它起到一个‘指向’的作用,指引大家去关注,是这样一个概念。”
如果你认真地听过他们的第1张专辑,你会发现他们用幽默和机敏调侃着生活,是走出大山后,离城市不那么遥远的声音。但4年后的这张专辑,却更加充满了“民族”的味道,比如其中的“左脚调”、“佤歌”等。“我们想通过这张新专辑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东西,因为那种东西可能过一阵就没了,最后变成文物,或是真的就消失了。很快,可能几年以后就没了。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民族音乐做些“保留”。也希望更年轻的音乐人们也会来做这样的事,让这些民族的东西更具生命力。”
即兴,在“山人”的音乐里无处不在。“音乐永远没有固定的东西。你要想加东西,可以加一万种。当然,在一首歌定型之前,大家会讨论出一个大概的方向。所有的音乐人在做出一张专辑之后,都会有推翻自己的地方,都有遗憾。音乐是没有尽头的,是此时此刻,过了就过了。”音乐如人:欢乐,随性,有特点。随时的一点情绪,踩着舞步唱出来,让人不知不觉听“进去”了,音调一转,又连忙被拉进了另一个世界。
“我们算录音录得比较少的,最理想的录音状态应该是演出现场那种‘不刻意’的感觉。但现在录音棚还是有局限性,时间上会有限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我们很快就会录我们的下一张专辑,会结合视频一起录,挑一个适合的野外环境进行录音,在那种很随意的状态下,很自然。”
因为新专辑的制作工作是请外国人来做的,品质上来说要好一点。“他们的技术会更专业一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们毕竟是老外,不像我们云南人对自己的东西那么了解。就像让一个老外去听京剧,是一样的道理。另外,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整个录音时间多了一倍。”
仅闯出了大山,还走向了世界。近几年“山人”频频走出中国进行演出。“差别真的很大!”他们这么评价国内和国外的音乐节。说起刚参加完的“日本桥之下世界音乐祭”,他们感触太多:“他们非常重视自己传统的东西,会更多地推广自己的文化,这是最大的区别。国内的音乐节大部分还是推广欧美、日韩以及中国港台地区的音乐,整个音乐节的风格也和国外比较著名的音乐节没什么区别。这次日本的音乐祭上只有我们一支中国乐队,而且我们的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所以反响很不错。”说着,乐队几个人都面带自豪地笑了,“有一件事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我们在西班牙演出的时候,当我们要上场的时候,舞台旁边的保安表现得很不屑的样子,但当我们演完之后,他立刻上台帮我们收东西(笑),他觉得我们和其他中国的乐队不一样,我们的音乐很特别很好听。中国音乐走出国门进行交流的,大部分还是京剧,或是中央歌舞团什么的。其实很多老外根本不喜欢那些东西。”鼓手小欧接着解释:“国内外在音乐上的交流方式可能不太一样。比如在国外演出的时候,外国人更多地是会去关注音乐本身,用什么样的旋律,和什么节奏融合在一起,当曲子一响起时,他们就会跟着跳舞;也就是说,他们更在乎的是这段音乐有没有意思。而在国内,大家首先会看这个乐队有没有名,而且他们更关注你唱的词是什么,听你唱的这段和他们的生活经历是不是能产生共鸣。”
中国目前的很多音乐还是拷贝国外的东西,什么时髦就做什么,缺少了太多自己的东西。拿最简单的来说,现在在年轻人眼里,最流行过的节日还都是那些西方的节日。其实很多时候中国人还是觉得自己是土的。音乐上,也一样。
可以说,“山人”一直都是把民族音乐保存得非常好,却又在不断地创造着新东西。他们在运用民族特色乐器的同时,也会在自己的音乐中加入雷鬼、ska等元素,保持着这种平衡。“其实国外的一些音乐元素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音乐里都有,比如雷鬼和ska,只是国外比我们更早地运用了这些元素。”艾勇认真地跟Q说,“比如这次我回云南,叫了一帮朋友演出,很多当地的朋友在现场跳起民族舞,和雷鬼的节奏完全融入在一起了,我都惊了!舞步的感觉都一样。包括这次我们去腾冲,有个喇叭队演奏的都是民族乐器,有管乐有鼓,那个节奏完全就是ska的节奏。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想挖掘和发展的。但不能直接拷贝,还是要所谓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修修剪剪’之后呈现给大家。”所以说,民族音乐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保护的,而每个人的眼睛都是往前往远看的,但当你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自己民族的东西,那些你以为只在大山里才有的音乐里,有雷鬼,有ska,有hip-hop,也有blues,有的是惊喜。全世界的音乐其实都是相通的。
对于“中西结合”,山人有着自己的想法:“这是必然的趋势。世界各地的音乐交流越来越多,会产生许多的‘化学反应’,可能就会产生新的东西,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变通’才会越来越有生命力。但这种融合也要和当下的社会生活有关系,这样即使突破了大众的审美习惯,人们也会乐于去感受。假如‘山人’把云南的民族音乐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拍子很复杂,很多人都会听不惯。”这让人突然就想到了前一阵的北山世界音乐节,萨克斯和二胡的结合、摇滚遇到咸水歌,这样的“中西合璧”虽然乍一听有点无法接受,但仔细听来,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新奇东西迸发出来,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山人”的音乐离不开舞蹈。如果你看过他们的现场,你一定会明白那种“不跳舞就不会唱歌”了的感觉。他们说,有些曲子之所以要跳舞是因为如果不跳起来,就一定会乱了节奏,因为那些节拍非常复杂。而云南那边的舞蹈每个动作都是有生活的影子,所以只有跳着舞才会更有感觉。
经过了城市的“熏陶”,在“山人”的身上还是能直接感受到大山里的气息。“生长环境决定性格”是他们给出的答案。“我们从小就在民族地区长大,在大山里,骨子里的东西改不掉的。”而他们惹人喜欢的地方,也正是那些最简单、最质朴的东西。
新专辑推出之后,“山人”又忙着做起下一张EP,云南ska,打算今年晚些时候发。然后,就是找一些朋友在野外支起设备,录个视频,以最自然的姿态,把他们想做的事儿趁早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