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悟边学,悟学让学生爱上数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c66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问题解决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所谓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小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怕苦怕难,主动学习、主动创造的意识低下,总是“要我学”的状态,因而让悟学理念与数学解决问题相结合,从思想根部去改变“要我学数学”“我怕学数学”的状态为“我要学数学”“我乐学数学”。
  我校虽是县直属学校,生源却城乡结合、良莠不齐,因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渴求程度不一,特别是数学,这门训练思维体操的学科,抽象枯燥,一直都是学生比较惧怕的内容,因此数学课堂要以生为主,以悟为主,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以悟为主,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根据这一精辟的论述,我在课前自主学习中尽量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以动手操作为途径,以动手操作为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快乐学习主动生成知识。
  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前,我先研究学情: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抽象,小学生年龄小,且当今这代的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接触很少,生活经验缺乏,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象能力较差,如果不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工具,学生是很难以理解的。因此,课前我先故弄玄虚告诉学生明天将学习一节魔术课,要想知道原理,得认真阅读课本第14页到15页并参照课本用卡纸动手制作。通过这一制作,让学生亲身感知圆切割成8等份、16等分,再拼接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初步生成了圆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时形状改变了,但面积不变,依据是圆面由8等份大小无空隙平铺而成,近似平行四边形仍是8等份大小无空隙平铺而成。这一亲手制作感知而主动生成的知识比教师在课堂上的反复说教更牢固,对数学思维的培养更具价值。最后根据学生自主或小组共同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圆周长的一半和圆的半径,从而成功打造圆面积公式推导的导学圈。
  二、以悟为主,课堂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着一条格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显而易见,相对于“听”和“看”,动手“做”的效果是无法替代的。
  如在教学北师版六年级上册第61页《数据处理》中“身高的情况”数据整理这一环节时,如图:
  我当堂让学生各自整理好书上数据后交流汇报:有学生汇报是用“△”表示140以下的身高,用“√”表示140~144段的身高,即用各种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身高段的数据;有的学生汇报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有的学生汇报是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整理,再由学生比较谁的方法最科学,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最喜欢最优化的数据整理方法。
  三、以悟为主,课后引导学生自主梳理
  数学知识的巩固、内化、拓展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过去那种形式单一的题海战术练习使得作业变为学生的包袱,成了枯燥而又不得不投入的一种负担,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抑。《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如我在教学完北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全部内容后,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把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整合延伸,设计了以下开放型练习题:
  1.某工程队修一条路,已修了60米,比未修的 少6米, ?
  2.某工程隊修一条路,已修了60米,未修的比已修的 少6米, ?
  3.请你补充题目并完成后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完成以上两题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解题时需要提醒同学的,把它写下来。
  前两条练习题涵盖了整个单元的内容,且这两题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问题的选择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到思考性和挑战性,特别是第3题的练习,让学有体会的学生谈感受,使他们更有成就感,更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学数学的兴趣;而体会略浅的学生也能通过对比单位1的已知和未知,解题的思路认识有所加深。這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领悟都能获取不同层次的成功。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仅以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是远远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次迫切需要让学生以“悟”为前提、以“悟”为根本,利用已有的经验在课前、课堂、课后去观察、摹仿、悟学、活学,让学生深入去悟以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让每一个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其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只有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那么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也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科技进步的源泉。” 孩子们是最富于想象的,所以,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结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对于文中、结尾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创设和生成有可能的新结局。这样,故事扩写
期刊
一、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主要是指学生与教科书的对话。是指学生自学教科书后得到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与教科书对话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这样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内容,与文本内容互相交流,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会被激活。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自己的认知过程,体会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感悟其中涉及的数学思想。  案例1:在“实数”的新授课上,教师
期刊
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标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学习探究,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学习,体验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近两年,我校语文学科课程升级,也掀起了专题研究学习的热潮,起初,大家都略感陌生,在几次的实践中才慢慢有了一点头绪,对主题的研究,学习的方式,展示的形式大家可以
期刊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它馥郁芬芳,卓而不凡,流传千载而始终不衰,有着其他文学体裁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相比,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内容大致一样。细微的变化,更加强化了古诗文教学积累、初步理解、掌握初步学法、读诗文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歌情感等目标。在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增加了“展开想象”。“展开想象”既是学习古诗文重要的方法,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期刊
电教科技及网络科技的空前发达,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了巨大的新动力:使我们的教学手段也空前丰富起来,教学效果空前丰满起来,学生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而且它必将随着越来越多的展示媒介,更加深入我们的教学工作当中,成为我们“新式”语文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要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需要我们对多媒体的运用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需要我们有一种更为“科学”的认识和行为,并努力“规避”不足。  一、运用多媒体
期刊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为指导,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作为国家级统一考试,2016年天津地理高考命题与教育部高考命题的要求相契合,體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人地观念,地理学基本的价值观念  人地观念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知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践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能使教学达到事半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所有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更是考验我们农村教师的新课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这对于班容量较少的农村学校来说就更不容易了。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
期刊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改进。尖草坪一中就是我们周边最好的例子,进步十分明显。它是一所省示范高中,由于课程改革引入“1+1”问题解决塔式课堂模式学校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不再一直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关于体育方面综合素质提升得也相当突出。因此本人对尖草坪一中的“1+1”问题解决塔式课堂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对其展开深入地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