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的网络趣缘群体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ang198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社会交往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聚合的纽带逐渐超越了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范畴,各种趣缘群体日益兴盛起来,尤其是网络趣缘群体。认识网络趣缘群体这一重要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的整合以及个人更好地社会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将近十年来(2005-2015年)国内学术界在中国知网(CNKI)上发表的篇名为“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试图勾勒出国内学者在网络趣缘群体方面研究的框架体系并进行分析。
  网络趣缘群体研究现状文献评述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方面,个体倾向于发展人际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丰富闲暇生活,寻求社会生活的组织感、归属感,导致越来越多有相近兴趣爱好的人聚合在一起,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发展爱好、满足需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趣缘群体。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个体愈发关注自己的时间成本,人与人之间见面沟通情感的时间随之减少,心灵沟通和人文情怀变得尤为宝贵,加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促生了社交媒体如QQ、博客、微博、BBS、微信等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更自由、更灵活、更多样化的虚拟互动空间,因此渐渐形成了各种网络趣缘群体,新的社会互动悄然而生。
  一、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数量的统计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5~2015年期间国内学者发表的篇名为“网络趣缘群体”的文章共计28篇,剔除与“网络趣缘群体”相关性不大的文章后剩余19篇,视角涵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本文将作细致地归纳梳理。
  2005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网络趣缘群体”为篇名的研究成果统计如下:
  近十年间,国内学术界对网络趣缘群体研究的趋势大致如此:2006年出现了小的研究波峰,当年公开发表3篇文章;随后,研究数量有所减少,直到2013和2014年,研究又出现了增温趋势,总共公开发表了7篇文章。
  (二)研究内容的呈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仔细阅读,笔者尝试将国内学界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划分,以把握主要的研究方向。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十年间,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趣缘群体”的概念界定基本达成一致;网络趣缘群体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和兴趣,研究主题趋向多元化,学者对其认识一步步深入,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也有所提升。在宏观层面上,学者们主要研究了网络趣缘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网络趣缘群体的构成要素和类型、网络趣缘关系与人的发展等。在微观层面上,学者们主要研究了网络趣缘群体中互动模式的转换、网络趣缘群体中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建构、网络趣缘群体对成员消费行为的影响方式分析等。
  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网络趣缘群体加以研究与解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进一步的推进。一部分学者通过社会学视角,关注网络趣缘关系的形成及具有的社会学意义、网络趣缘群体的结构功能、以及群体对青少年社会互动等方面的作用;一部分学者通过心理学视角,关注网络趣缘群体中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等更加微观的层面;另外一部分学者通过教育学视角,对网络趣缘群体中青少年发展提出了引导策略。
  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们或使用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取得第一手资料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或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为我们展现出网络趣缘群体的发展现状。目前,对于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中,描述性研究占主流,主要关注的问题是网络趣缘群体中群体认同、自我认同建构、社会互动模式,它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但总体来讲缺少实证研究,缺乏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缺乏利用数据分析来论证其研究结果。
  二、网络趣缘群体研究的文献述评
  总体来看,19篇研究文献呈现出网络趣缘群体研究领域的发展,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相对集中、相对突出的主题。
  (一)网络趣缘群体概念、构成要素及基本特征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网络趣缘群体的概念界定入手,在概念上基本上达成一致;并归纳出其类型划分、结构要素和基本特征,让人们对网络趣缘群体有了进一步整体上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在“网络趣缘群体”的概念上,谢玉进在《网络趣缘群体与青少年发展》中界定,网络趣缘群体是由不同的上网者以网络为平台,以各种相近的兴趣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并在网络上频繁互动形成网络互动关系的群体。周洋在《网络趣缘群体对成员消费行为的影响方式分析》中界定,网络趣缘群体是基于互联网、通过兴趣爱好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群体。他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网络出现之后,纯粹基于网络而形成的群体;第二种是在网络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但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群体规模扩大,群体的性质也随着产生变化的一类趣缘群体。罗自文在《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和成因分析——以6个典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访谈为例》中界定,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是指一群对某一特定的人、事或者物有持续兴趣爱好的青年,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情感分享和身份认同而构建的“趣缘”共同体。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出网络趣缘群体必备的要素为:网络、以兴趣为纽带、互动。
  在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划分和结构要素方面,罗自文在《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基于6个典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中总结,从沟通平台标准来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可分为论坛型、即时通讯型、博客圈型和游戏型4大类;从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结缘“核心”来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可分为恋“人”型、恋“物”型、恋“活动”型和恋“媒体文本”型4大类。他总结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结构由相对固定的活动“空间”、相关的规制、认同感和归属感组成。
  罗自文在他的另外一篇研究中提出,网络趣缘群体具有五大构成要素,即一定的群体规模、相对固定的活动“空间”、满足趣缘需要的基本设施、相关的规制和管理机构、群体认同和成员归属感。在青年网络趣缘群体中,创建者和管理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正是来源于他们对于网络物理层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为此,社会和国家要实现对网络物理层的战略控制以及对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健康发展的引导,那么相应策略和措施就需跟上,例如提供必备的网络硬件和相应的基础设施、让网络信息员深入论坛、QQ群、博客等网络平台,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等。   (二)网络趣缘群体对社会及个体产生的影响研究
  较多的国内学者将研究视角落在网络趣缘群体对社会及个体产生影响的研究方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是网络趣缘群体改变了人际关系,产生了趣缘关系。二是网络趣缘群体对人既能产生正向功能,也能产生负向功能。三是网络趣缘群体促进社会互动,能起到文化整合作用。四是网络趣缘群体改变了社会互动格局、拓展了社会资本积累。
  谢玉进在发表的两篇文章《网络趣缘关系与人的发展》及《论网络趣缘关系》中,认为趣缘关系是人际关系在网络领域的新发展,对把握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网络领域的匿名性与符号化提升了趣缘关系中人的主体性,网络领域的时空超越性变革了趣缘关系中的人际接触,网络领域的“虚拟现实”发展了趣缘关系中的人际需要。
  罗自文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入手,运用默顿的正负功能说,研究了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他认为,网络趣缘群体具有情感和心理、爱好和发展、角色和规范等方面的正功能,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会导致青年趣缘群体成员疏远现实生活,从而产生诸如由迷及痴、影响青年全面发展、形成亚文化消解主流文化等负面效果。
  刘宇涛在《网络趣缘群体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影响》中提出,网络趣缘群体以全新的形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利用。他提出三点建议:建议加大力度,出台法律,大力整治网络不良信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根治不良思想问题;大力开展社会实践、互帮互助等活动,增强大大学生参与意识与使命感,设置绿色上网平台,专网专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等。
  章雯指出,趣缘群体促进了社会互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交流的主要手段和活动场所。在网络中,各位黄梅戏迷通过分工,在不同的板块中进行分工合作。这种频繁和高强度的工作缩短了戏迷之间的社会距离。同时在黄梅戏迷群体的频繁互动中,不同的地缘文化被整合进了同一话语体系,产生了群体文化,对文化整合具有一定作用,进而对社会整产生影响。
  耿飞在《社交网络中趣缘群体互动模式转换的影响研究——以豆瓣某兴趣小组为例》中,重点研究了形成于网络平台的群体其互动的场域由网络平台转移到现实社会之后对整个群体的影响,以及对个体成员的影响,并且分析了产生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认为,网际群体互动模式的产生影响了人的社会化过程、网际群体互动模式的发展改变了社会互动格局、网际群体互动模式的转换拓展了社会资本积累。
  周洋在《网络趣缘群体对成员消费行为的影响方式分析》中,以网络趣缘群体“乒乓球器材发烧友”为例,归纳其消费行为和观念,总结出网络趣缘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方式与策略,分析这些影响方式的独有特征,试图折射网络对个体的独特影响方式。研究表明,网络改变了趣缘群体的消费方式;网络趣缘群体通过树立群体价值观、文字和图片的暗示、成员的吹捧和群体的奖励、打击异己以及线下体验等方式影响群体内成员;与一般性趣缘群体相比,网络趣缘群体具有跨越时空界限、匿名化、群体进入要求较低以及文字化和图片化的交流方式等特征;网络趣缘群体对成员控制力更高、对成员影响力更大、对消费自我认同的形塑更有力以及参照群体选择度更大。
  王丽斯、张旭在《弹幕电影——趣缘群体聚众观影新模式》中提出,互联网时代,聚众传播更多的是“趣缘”的聚合。弹幕视频的用户群年龄分布在18岁到30岁之间、大多是对ACG(动漫和游戏等)接触较频繁的群体,他们通常被人称作“御宅族”,对新鲜事物接触迅速并能够在弹幕环境中熟练操作善于在同一时间轴上的集体吐槽评论中找到共同围观的心理认同感。通过弹幕方式的观影会带有互动性带来社交体验,但同时存在碎片化影响观影效果的问题。
  (三)网络趣缘群体中对于群体认同、自我认同建构的研究
  现代社会或网络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自我认同带来了困境,因此一部分学者通过心理学视角,关注网络趣缘群体中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等更为微观的层面,试图分析网络趣缘群体为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所带来的冲击、改变和建构。
  吕品在《现代性背景下网络趣缘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建构》中,将“同人女”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对这个群体的基本概貌和结构特征作了探索性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她们选择“耽美”爱好的原因和结成群体的原因,并对同人女在互动中建构自我认同的机制作了描述和研究。研究表明,“同人女”群体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认同感,他们以体闲活动“耽美”将自己和他人进行区分,并围绕“耽美”创作和消费进行互动和群体活动;群体内部常形成小规模的初级群体,结成亲密、交往频繁的关系;同人女参加“耽美”活动可以获得满足,在不同程度上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甚至重塑自我;同人女们在彼此之间的基于场景的互动中建构着属于她们的自我认同,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往现实生活中蔓延;群体在个体自我认同中起着重要作用,群体的存在为个体自我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具体的场景,满足同人女们对现代友情的需求。
  范芳旭在《趣缘群体中的群体认同》中,用微观视角切入,在网络和现实两个空间对《读库》读者趣缘群体进行了持续的隐匿观察,对群体认同的产生与维系进行描述。研究表明,趣缘群体成员通过对群体价值观的理解和遵从、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和共鸣来获得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在群体形成的初始,趣缘物和群体中的关键人物承担着关键的纽带角色,随着群体规模的壮大和成员彼此之间了解的深入,凝合群体的力量便成为群体共享的价值观;趣缘群体中的互动主要以休闲的形式得到体现;群体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嵌在群体互动之中;群体认同是一个静态的结果,个体通过认同其所属的群体,从中获取建构自我认同的资源;群体能够为个体提供一个反思性的场所,并能为自我认同的维系提供稳固的资源,从而使得个体在反思中获取归属感和意义。
  三、现存的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发展空间的探讨   (一)现存的研究局限
  目前网络趣缘群体的发展处于方兴未艾的趋势,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成果,较能呈现出网络趣缘群体的整体发展情况,但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相比网络趣缘群体的发展态势来讲,研究仍有些滞后和欠缺。
  在研究内容方面,近年来,网络趣缘群体呈现出增长态势,广泛深入和影响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通过对近十年研究文献的总结,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结构要素、社会互动、自我认同与建构等,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研究则较少,网络趣缘群体作为存在于虚拟空间的一种社会群体,其内部同样具有一定的结构,以及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因此研究方向和视角有很多,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的19篇文献绝大部分运用了探索性的定性研究,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个案访谈;很小一部分的研究运用了定量研究,主要是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运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学者,目前仍旧主要停留在描述现象、用理论解释现象、得出结论的层面上,欠缺更为深入的分析。例如,有的学者只是提出简单举例或呈现较少的访谈文本作为研究支撑,信息量不足。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的学者,基本上是较为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缺少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缺乏统计性的数理检验、因此并未真正做到严谨科学的统计分析。
  (二)未来研究发展空间的探讨
  从研究内容上来讲,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待拓展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范围、加大研究深度。例如,从研究网络趣缘群体的群体文化、群体规范、群体互动、群体发展、群体凝聚力、群体利益及矛盾解决、群体性事件等多方面、多角度开展。从研究方法上来讲,笔者认为仅仅依靠目前研究中的解释、说明和归纳显得有些不足,需要严谨、详细的调查数据作以支持,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结论,结论才能更站得住脚、研究才能获得新的突破,促进国内学术界对这个群体的有效认知。
  参考文献:
  [1]谢玉进.网络趣缘关系与人的发展[J].理论导刊,2007,(39).
  [2]罗自文.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基于6个典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8-50).
  [3]章雯.试析趣缘群体的社会整合功能[J].黄梅戏艺术,2005,(18).
  [4]耿飞.社交网络中趣缘群体互动模式转换的影响研究——以豆瓣某兴趣小组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刘宇涛.网络趣缘群体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影响.科协论坛,2010,(7):153.
  [6]谢玉进.网络趣缘群体与青少年发展.中国青年研究,2006,(7):60.
  [7]周洋.网络趣缘群体对成员消费行为的影响方式分析——以乒乓球器材发烧友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11,(8).
  [8]罗自文.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和成因分析——以6个典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访谈为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5):132.
  [9]罗自文.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基于6个典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6).
  [10]罗自文.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构成要素及其引导策略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4,(8).
  [11]王丽斯.弹幕电影——趣缘群体聚众观影新模式.影视艺术,2015,(7).
  [12]吕品.现代性背景下网络趣缘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建构——以“同人女”群体以及耽美现象.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范芳旭.趣缘群体中的群体认同——以《读库》读者群体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周洋.网络趣缘群体对成员消费行为的影响方式分析——以乒乓球器材发烧友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的发展,自2001年起,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进入了全面普及的阶段。但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较宽泛,导致目前课程实施中出现很多问题,就此调查了通辽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现状,设计了通辽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并对该校的全体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及课堂观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客观分析传统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阐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特点,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在电子技术专业课中的应用实践,并进一步表明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学中所占的优势。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高中阶段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有效的小组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高效”。自主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本文分析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并提出了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课堂有效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知识口诀化,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利用生物科学史和科学家小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学习兴趣知识口诀化语言艺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与学
【摘 要】实施STS教育就是要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培养出了解社会、懂得科学技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中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就是要将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系统结构的整体功能。其宗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知识面、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根据教学中的探索
本文通过对职高英语教材第二册Unit 2听说课教材二次开发前后教学实践的对比和反思,介绍了ESA理论(投入——学习——激活)在职高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旨在提高职高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次开发 ESA理论 英语听说课 实效性  一、引言  在笔者执教的三个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按职高英语课本设计的教学步骤上课,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在英语听说课中,如果一味按照书本
一位哲学人说过: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  每当想起这番话我不由地想到这样一个事例:一位班主任在上班会课时,有个学生向他报告,说他的一支新钢笔丢了,并怀疑他的同桌……而在这时,这位老师发现那位学生同桌的求助和惶恐的眼神。这位老师只略微沉思了一
经济体制改革是划分中国体制最重要的标志,在“单位制”时期,单位内的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相互融合,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师徒制”,贯穿在整个中国工业史中。而市场经济时期,如专业技校的建立与科层制的进步等众多因素,使得师徒关系的内涵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种现实缩影,它背后是经济、政治、社会的转变。因此,师徒制作为单位制下的微观组织机制,其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关系研究,更是对社会整体变迁的见证
职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时刻注意他们的心理发展变化。职业学校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和家庭的特殊性,导致了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有一定的偏差。案例以班级中一位特殊的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阐述了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慢德育”过程。  慢德育转化措施 一、案例背景   职业学校班主任的工作,往往从主要抓学习转变成随时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发展。在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社会和家长
摘要:高中阶段是少年到成年过渡期,由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引起许多变化,特别是性心理开始性意识觉醒。这一时期,两性同学之间交往处理不当,易导致早恋,带来许多危害。而了解这一阶段身心特点、性心理特点,有助于与异性同学健康正常交往,从而促进高中生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生 身心特点 异性交往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1.心智水平接近成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  高中生心智水平接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