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流行怪象说起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击时下教育,什么词最流行?不是教育均衡,不是留守儿童,不是创新创业……使用频率最高的,当属“文化”。
  打开教育报刊,“文化”漫飞,言必“文化”:什么营造“校园文化”,创设“文化校园”,什么“增强学校文化競争力”, “提高学校文化执行力”,还有什么校园“亚文化”“灰文化”“有色文化”……“文化”一词应有尽有,无所不在。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也包括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一种文化,是培养接班人的教育文化。的确,剖析教育中的疑难现象和本质问题,需要从大的“文化”的概涵去加以思辩,以期高屋建瓴,精到解读。可如今,教育人士“文化”缠身,出口必言“文化”,似乎不用“文化”一词就显得落伍,不用它就好像没有文化,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不错,过去的教育确实有很多不够“文化”的,如有违于“个性发展”的统一教育模式,有悖于“人性尊重”的体罚与变相体罚,不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同一尺度教育评价。但硬要把这些冠以“文化”的字样,动辄以“文化”来吸人眼球,引起关注,显然有哗众取宠之意,有无限上纲之嫌。
  小孩子不分场合写写画画,我们称之为“涂鸦”。可是,在“文化”流行的助推下,涂鸦现象也被冠以“涂鸦文化”。那么依此类推,公共厕所不堪入目的东西就该叫“厕所文化”;无赖人的嘴脸可以叫“无赖文化”;行窃人的手法可以叫“偷盗文化”。这无疑是对文化本意的曲解以及对文化内涵的糟蹋。
  文化是人类积累财富的总和,但她应该是精华而不是糟粕,是能够真正称得上是财富的东西。她可通俗可高雅,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是下里巴人;但绝不是低级庸俗,让人鄙夷唾弃的东西。黄色下流不能与性科学、性文化并论,所以也不能称之为“黄色文化”。
  有人常说要打造“校园文化”,难道我们的校园不是文化的校园?哪个学校没有校园文化?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培植更浓郁、更厚重的文化氛围,让校园文化更积极开放、更生动活泼、更富有魅力,如此而已。什么“增强学校文化竞争力”“提高学校文化执行力”,纯粹是跟风攀比,故弄玄虚,完全可以把“文化”二字抹去。
  “文化”流行的根源在于教育者的不自信。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舆论导向的摇摆和指导思想的混乱,对西方教育的盲目崇拜和对课改的无限追捧,似乎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好像我们的传统都一无是处,以为好成绩可以不用吃苦,轻松得来;教育惩戒等手段方法被认为不合时宜,轻蔑为“老黄历”。岂不知,西方国家也有应试,高中生为录取名校也是苦熬半夜,以咖啡醒神;家长也会接送孩子,陪读伴读请家教,为孩子的未来呕心沥血、倾其所有;人家的学校教育也不避讳批评教育和应有的惩戒,只是不像我们的私塾先生手握戒尺而已。
  中国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表面上出在学校教育、学生家长身上,其实,症结根源并不在学校和家庭。
  每年六七月,围绕高考的话题可谓“东方风来满眼春”,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中学会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对于“毛坦厂中学”模式,有人颐指气使,谴责其是粗暴、原始、功利性教育方式的代表;对其宗教仪式般的送考架势,有人极尽挖苦讽刺之词。然而我们何不扪心自问:那些学生为何愿意采取以时间换分数的低级战术?为什么选择如此辛苦路径而不肯放弃?原来,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还愿意到这儿,挤相对公平的高考独木桥,是因为他们除此之外难找有效的阶层流动通道,这是底层社会自发演化出的一种自我拯救。所以,当我们思考教育改革、高考改革等宏大话题的时候,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应该关注毛坦厂中学所代表的一群人,他们是在为改变命运而读书,不能将他们当成“落后事物”抛弃;必须直面阶层流动存在的淤塞现实,而不是架空现实空谈“理想”。
  全盘否定“毛坦厂”,鄙视它和它的学生家长,是不够“理性”的,是不利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改变教育不仅仅是审丑批判,帮助和引导其实更重要。我们的社会缺乏理性的“批判性”思维观,一些人对教育问题的解读明显存在狭隘的居高临下的说教。
  可以说,教育问题的背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尚不到位,社会环境、体制机制始终制约着我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为什么美国三、四年级小学生连一元方程都不懂,却在摇头晃脑想着创造发明?因为一旦成功了,就可以衣食无虞,坐享专利。这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家长也同样面临责难。人民日报去年刊登一篇题为《家长改变,中国教育问题才会从根本上改变》的文章。文章提出,家长要提高素质,懂得教育,从自身做起,改变功利观念,不要总“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笔者赞同提高家长素质要求,家长确应提高素养,以身作则,但教育问题能否由家长的改变得到根本改变,本人持怀疑态度。而且,“望子成龙”的子女观是无法改掉的,也是不能改掉的——一个不把孩子当回事的国家,民族必危!犹太人为让孩子爱上读书,会把蜜汁涂在书本上,这是犹太不死之根!
  “钱学森之问”表面说的是教育,隐含的却是社会生态问题。我们的大学早已“不差钱”,为什么“世界一流”与我们总是遥遥无期?在急切焦躁的怀疑和混沌纷乱中,有人把原本教育以外的问题,推责于教育之身;社会有病却让教育打针,问题结症当然阐释不清。于是,有人“高屋建瓴”地找来“文化”这个救世主,让文化来为教育撑腰、做主,似乎可以冠冕常争。
  “文化”流行折射出教育问题的本源。当下,社会生态已逐步好转,我们需从容淡定,少些急躁埋怨,切实做出自己应有的改变。
其他文献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每一个日子,都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眼前翻阅着徐飞老师的新作《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深深感悟:教育,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名师,是一颗大树,根深才能叶茂。要使自己有智慧,长成一颗与众不同的大树,就要靠阅读来滋养自己,丰厚自己的精神底蕴……工作三十年来,我始终不忘初心,不懈追求,怀揣着教育的梦想一路前行。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越狱”  “没有一
期刊
曹文轩是一位学者,这是毫无疑义的,有他的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等身份为证,更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学术著述支撑。  曹文轩是一位作家,也是毫无疑义的,仅长篇小说就有《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黑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丁丁当当系列》
期刊
桥,是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词。桥,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它的线条与空间架构,总让人伫立沉思。经过桥时,我的目光常常会停留好一会儿。遇到桥时,我头脑里就会闪出一个念头:“教育即桥梁。”  有桥就有生活。桥,最初是为了方便生活。古代,有桥的地方,往往是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因为有桥必有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之源。人们因水而造桥,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古时候,学校一般建在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而不像现在,一
期刊
“我”是“我们”的一员,所以“我”必须“融入整体”,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我”凝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做成一个强大的集体;但是同时,社会需要“我们”中的每一个“我”,都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己”,一个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不随波逐流、能独放异彩的“自己”,即有个性的“异类”。  在尘世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角色,“我”,首先是“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的独特的“自我”;“我”,又是
期刊
有人说,如果你喜欢旅游,并且常常以驴友自居,那么中国有两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一个是西藏,另一个则是新疆。西藏以高寒、信徒和寺庙显得神秘,而新疆呢?则因辽阔、美丽与包容让人神往。2016年暑假,终于有机会与新疆来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有多大。”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总有一处景致吸引你的视线。新疆的美,与别处的不同,它更多了一份大气、纯粹与空灵。这种魅力,来自高贵圣洁的雪山湖泊
期刊
怀特海认为国家教育系统中的课程包括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其中每一种课程都应包括其它两种课程的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每一方面所受的训练,“都应该有其他两方面的训练补充而相得益彰”。这实际上提出了智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理想的智育应该是培养心灵手巧的人。“心灵”指文科课程侧重的艺术教育和科学课程侧重的知识教育,“手巧”侧重技术课程的教育。强调“侧重”意在表明“心灵”和“手巧”其实是水乳交融的。我
期刊
喻旭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现执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学。  每位老师都想受到学生乃至家长的尊敬和欢迎,这是人之常情。要让人尊敬你欢迎你,就得有值得人尊敬和欢迎的理由。我看,对学生的热爱,对职业的敬畏,是最重要的。那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和专业水平。要达此目的,除了不断学习、实践,还得不断反思、总结。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学习、实践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备课、上课、批改、辅导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优秀高效的“学习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外在的培训和强化训练毕竟有限,根本在于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师“学习力”的内涵所在,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讀书是教师提高“学习力”的基本途径。著名学者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
期刊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专业书籍、前辈同行、教育实践都是我们学习的途径,而在我看来教育实践是最重要的,比如我对“赏识教育”的深刻认识就源于教育实践。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充分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因为有了伯乐的赏识,千里马才得以成名。教育好像也同样如此,因为有了师长的赏识,孩子才会更健康地成长。曾经我对此深信
期刊
查君书,男,安徽省繁昌县人,小学语文教师,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有文学作品散见报刊。  午间,我正在批改作业,一个叫小薇的女生慢慢地蹭到我的办公桌前。  “老师,我有一个请求。”小薇颤颤巍巍地说。  “什么事?说吧。”我漫不经心地回答。  “老师,您能做我的男朋友吗?”此时,她的脸上泛出羞涩的红晕。  天哪!这么点大的孩子,才上二年级,脑子里怎么会有了这种想法?以我的年龄再过两年能做她的爷爷了。我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