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尚朝的性格里既有着诗人多情浪漫的一面,更有着人民警察铁血男儿勇猛的一面。这两种性格特质,体现在他的诗歌里,就是浪漫唯美的想象与勇敢激烈的反叛相结合的特质。受时代风气影响,诗集《风原色》中的诗歌大多都带有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是李尚朝作为一名警察诗人,对理想责任的自觉承担。本文以《天空》为例,分析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对自然、人类和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李尚朝 《天空》 理想主义 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诗人,李尚朝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丰富。他出生于重庆巫山县一个偏远山村,先后毕业于巫山师范学校、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四川省委党校法律系、人民公安大学中文系公安作家研修班,后进入重庆市公安局政治部工作。这复杂又始终与文字结伴的工作,奠定了他的诗歌写作之路。
李尚朝的写作是为人生的,他在诗篇中始终渴望着“冲出黑暗”“仰望美丽深邃的天空”;诗歌、诗人、警察、政治,都务必是要为人生、为光明的,是要去打破黑暗,以仰望美丽深邃的天空的。这正如何光顺教授在评论同为警察的深圳诗人鲁子时所说的:“警察抓捕可见的罪犯,诗人忏悔灵魂的犯罪,他们岂不都是在引领人走向本真的生存之地。每位诗人都是人类灵魂的警察,每位警察也是人类灵魂的看护者。”尽管李尚朝的人生道路在不断变化,但他的文字之爱、诗歌之爱、光明之爱、理想之爱,却贯穿始终。可以说,李尚朝是一位纯粹的诗人。
从作为诗人的自我身份认同角度来说,李尚朝的诗篇注重那种自我生命的向内的发现,并擅长借用独具自我风格的意象来表达理想的寻求。李尚朝至今已出版诗集五部。他的诗集《天堂中的女孩》获2000年首届奥克杯世界华文文学邀请赛一等奖,诗集《风原色》获“2002中国诗歌节自由体诗集一等奖”,他还获得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荣誉,诗歌《月上中天》入编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著名诗评家蒋登科主编有《李尚朝诗歌品鉴》,王姗姗著有《布道与救赎——李尚朝诗歌论稿》学术专著。李尚朝在诗歌界享有极高声誉。
作为一名曾经做过教师如今是人民警察的诗人,李尚朝的性格里既有文人多情浪漫的一面,更有铁血男儿勇猛的一面。这种性格特质,体现在他的诗歌里,就是浪漫唯美的想象与勇猛激烈的反叛相结合的特质。诗集《风原色》的整体风格即是如此,既有对闭塞现实的不满和反叛,又有对美好理想的深情呼唤;既带着因理想失落而起的疼痛感,又有对理想责任的勇于承担。正如著名诗评家何休在谈到李尚朝诗歌的艺术精神时所指出的:“对现实的‘突围’与超越便自然地表现为理想境界的歌唱和人格力量的呼唤,并以此作为对滞重的历史、落后的现实和丑恶的世俗的反叛方式。”{1}
这首题为《天空》的诗就是李尚朝诗集《风原色》第一辑《天地之间》的最后一首。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我就被诗中蕴含的力量所打动,更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所感动。诗人身处的环境是如此闭塞而压抑,他采用了一系列动静、虚实组合的意象来体现这种压抑,“房屋如蚕茧”“雨水遮蔽眼帘”,还有那“黑暗的窗户”也是“监视”诗人的眼睛,但诗人并不沮丧,仍然坚持对理想的寻求,想要成为“天空”的一部分。当诗人写到“理想”时,他的诗篇就充满了开放的、辽阔的、舒展的、唯美的意象,如“天空”“田野”“大海”“沙滩”等,这其中就蕴含一种挣脱的力量感和勃发的希望,就自然地引领着读者跟随诗人的步伐,沿着“长长的阶梯”“走进天空”,拥抱理想。
为管中窥豹,我们有必要对《风原色》中这首具有代表性的诗篇进行一个细读,以探究李尚朝诗歌创作的思想及其艺术追求。《天空》这首诗非常耐读。从结构上看,全诗分为前后两节。从情感色上看,前后两节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此在”和“他在”、“尘世”和“天空”的互见和映衬,也同时体现着何光顺教授在谈到王蒙《神鸟》时所指出
的当代中国作家或诗人的神圣性超越写作指向:“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神鸟’实际不过是现代都市文明语境下构建的一个象征性的文化图腾,其背后隐藏着王蒙对人生与艺术、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等二元对立关系的思考,表明了艺术在绝境中的希望与生机。”{2}如果說,“音乐厅”构成了王蒙所描写的主人公,音乐指挥孟迪的“房屋如蚕茧”的压抑空间,而“神鸟”却引导孟迪走向了解放生命原欲,达到了现代艺术隐蔽而复杂的“新感性”的创造;那么,在李尚朝的诗篇《天空》里,“房屋”“黑暗的窗户”同样构成了压抑的封闭的空间,而“天空”却构成了超越性的存在之维,体现着诗人的意象创造中的自由指向。
“天空”和“大海”意味着“自由”,这既是日常谚语“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所揭示的,也是从先秦以来的《庄子》文章所道说的,在《庄子》开篇的《逍遥游》中,北冥之大鲲,腾化而为大鹏,高飞九天,再向南海迁徙,就象征着个体生命进入自然辽阔境界的自由,也是何光顺教授在《老庄的“庸道”》中所指出的寓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庸道精神。{3}我们先看《天空》这首诗的开篇,诗人首先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日常生活的压抑,那样一种阴沉、潮湿的感觉:
绝不能让房屋如蚕茧般包裹我
即使在雨水中晃动着湿漉漉的头发
闪亮的雨水遮蔽眼帘
“房屋”如“蚕茧”,这是日常生活的状态,也暗示出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某种封闭性状态,这种封闭和压抑,可能来自于各种不可言说的外在力量。但真正的超越性和理想性却又在日常生活的房屋中,而要超出房屋之外,那就是要看到房屋的外面去。因此,诗人写房屋外面,是“闪亮的雨水”。诗人无处可去,决定冲破现实的牢笼,勇敢追寻理想之光:
我得冲出黑暗的窗户长夜般的监视
就让梦在阳光下风干或在雨水中泡涨
我得踏过长长的阶梯
走进天空
尽管现实或生活如此艰难压抑,但诗人并未就此沉沦,诗人之道,就寓于诗人的艰难生活里的抗争,他试图要挣脱现实的捆绑,要努力打破“黑暗的窗户长夜般的监视”,发出了“走进天空”的呼喊。尽管明知在追寻理想的路上布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仍勇敢地踏上了那“长长的阶梯”。在诗人的痛感生活的困顿中,有阶梯指向“天空”。
关键词:李尚朝 《天空》 理想主义 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诗人,李尚朝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丰富。他出生于重庆巫山县一个偏远山村,先后毕业于巫山师范学校、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四川省委党校法律系、人民公安大学中文系公安作家研修班,后进入重庆市公安局政治部工作。这复杂又始终与文字结伴的工作,奠定了他的诗歌写作之路。
李尚朝的写作是为人生的,他在诗篇中始终渴望着“冲出黑暗”“仰望美丽深邃的天空”;诗歌、诗人、警察、政治,都务必是要为人生、为光明的,是要去打破黑暗,以仰望美丽深邃的天空的。这正如何光顺教授在评论同为警察的深圳诗人鲁子时所说的:“警察抓捕可见的罪犯,诗人忏悔灵魂的犯罪,他们岂不都是在引领人走向本真的生存之地。每位诗人都是人类灵魂的警察,每位警察也是人类灵魂的看护者。”尽管李尚朝的人生道路在不断变化,但他的文字之爱、诗歌之爱、光明之爱、理想之爱,却贯穿始终。可以说,李尚朝是一位纯粹的诗人。
从作为诗人的自我身份认同角度来说,李尚朝的诗篇注重那种自我生命的向内的发现,并擅长借用独具自我风格的意象来表达理想的寻求。李尚朝至今已出版诗集五部。他的诗集《天堂中的女孩》获2000年首届奥克杯世界华文文学邀请赛一等奖,诗集《风原色》获“2002中国诗歌节自由体诗集一等奖”,他还获得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荣誉,诗歌《月上中天》入编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著名诗评家蒋登科主编有《李尚朝诗歌品鉴》,王姗姗著有《布道与救赎——李尚朝诗歌论稿》学术专著。李尚朝在诗歌界享有极高声誉。
作为一名曾经做过教师如今是人民警察的诗人,李尚朝的性格里既有文人多情浪漫的一面,更有铁血男儿勇猛的一面。这种性格特质,体现在他的诗歌里,就是浪漫唯美的想象与勇猛激烈的反叛相结合的特质。诗集《风原色》的整体风格即是如此,既有对闭塞现实的不满和反叛,又有对美好理想的深情呼唤;既带着因理想失落而起的疼痛感,又有对理想责任的勇于承担。正如著名诗评家何休在谈到李尚朝诗歌的艺术精神时所指出的:“对现实的‘突围’与超越便自然地表现为理想境界的歌唱和人格力量的呼唤,并以此作为对滞重的历史、落后的现实和丑恶的世俗的反叛方式。”{1}
这首题为《天空》的诗就是李尚朝诗集《风原色》第一辑《天地之间》的最后一首。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我就被诗中蕴含的力量所打动,更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所感动。诗人身处的环境是如此闭塞而压抑,他采用了一系列动静、虚实组合的意象来体现这种压抑,“房屋如蚕茧”“雨水遮蔽眼帘”,还有那“黑暗的窗户”也是“监视”诗人的眼睛,但诗人并不沮丧,仍然坚持对理想的寻求,想要成为“天空”的一部分。当诗人写到“理想”时,他的诗篇就充满了开放的、辽阔的、舒展的、唯美的意象,如“天空”“田野”“大海”“沙滩”等,这其中就蕴含一种挣脱的力量感和勃发的希望,就自然地引领着读者跟随诗人的步伐,沿着“长长的阶梯”“走进天空”,拥抱理想。
为管中窥豹,我们有必要对《风原色》中这首具有代表性的诗篇进行一个细读,以探究李尚朝诗歌创作的思想及其艺术追求。《天空》这首诗非常耐读。从结构上看,全诗分为前后两节。从情感色上看,前后两节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此在”和“他在”、“尘世”和“天空”的互见和映衬,也同时体现着何光顺教授在谈到王蒙《神鸟》时所指出
的当代中国作家或诗人的神圣性超越写作指向:“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神鸟’实际不过是现代都市文明语境下构建的一个象征性的文化图腾,其背后隐藏着王蒙对人生与艺术、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等二元对立关系的思考,表明了艺术在绝境中的希望与生机。”{2}如果說,“音乐厅”构成了王蒙所描写的主人公,音乐指挥孟迪的“房屋如蚕茧”的压抑空间,而“神鸟”却引导孟迪走向了解放生命原欲,达到了现代艺术隐蔽而复杂的“新感性”的创造;那么,在李尚朝的诗篇《天空》里,“房屋”“黑暗的窗户”同样构成了压抑的封闭的空间,而“天空”却构成了超越性的存在之维,体现着诗人的意象创造中的自由指向。
“天空”和“大海”意味着“自由”,这既是日常谚语“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所揭示的,也是从先秦以来的《庄子》文章所道说的,在《庄子》开篇的《逍遥游》中,北冥之大鲲,腾化而为大鹏,高飞九天,再向南海迁徙,就象征着个体生命进入自然辽阔境界的自由,也是何光顺教授在《老庄的“庸道”》中所指出的寓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庸道精神。{3}我们先看《天空》这首诗的开篇,诗人首先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日常生活的压抑,那样一种阴沉、潮湿的感觉:
绝不能让房屋如蚕茧般包裹我
即使在雨水中晃动着湿漉漉的头发
闪亮的雨水遮蔽眼帘
“房屋”如“蚕茧”,这是日常生活的状态,也暗示出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某种封闭性状态,这种封闭和压抑,可能来自于各种不可言说的外在力量。但真正的超越性和理想性却又在日常生活的房屋中,而要超出房屋之外,那就是要看到房屋的外面去。因此,诗人写房屋外面,是“闪亮的雨水”。诗人无处可去,决定冲破现实的牢笼,勇敢追寻理想之光:
我得冲出黑暗的窗户长夜般的监视
就让梦在阳光下风干或在雨水中泡涨
我得踏过长长的阶梯
走进天空
尽管现实或生活如此艰难压抑,但诗人并未就此沉沦,诗人之道,就寓于诗人的艰难生活里的抗争,他试图要挣脱现实的捆绑,要努力打破“黑暗的窗户长夜般的监视”,发出了“走进天空”的呼喊。尽管明知在追寻理想的路上布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仍勇敢地踏上了那“长长的阶梯”。在诗人的痛感生活的困顿中,有阶梯指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