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汪曾祺小说奖 感恩先生教诲 卑之无甚高论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x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不久前凭借短篇小说《天下太平》获得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经过获诺奖后的五年“沉寂”,莫言自去年起陆续发表的新作,越来越多受到文学界的认可。莫言的《天下太平》原发于《人民文学》2017年11期。评委会给出的授奖词是:小说设置两个套叠的文本:从孩子的眼睛记述两个贪心的打鱼人故事;用奇异的老鳖来讽喻人与自然的冲突。故事一波三折、吊诡奇崛,寓意丰富、藏而不露。“天下太平”出现在一只鳖背之上,似有古老的依据,却释放出强烈的现实寓意:环境的危机与风俗的败坏,使自古而然的农耕渔猎尽失其据,令人寝食难安。小说强烈的现实关怀,感性丰腴的文字质地,细微饱和的叙述笔法,宣示着“讲故事的人”莫言的不同凡响。莫言本人当天未能到现场领奖,通过视频表达了谢意。他本人撰写的答谢词如下:
  卑之无甚高论
  莫言
  拙作《天下太平》获汪曾祺华语小说奖,十分高兴,汪先生是短篇小说大师,一篇《受戒》在上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中尚有诸多清规戒律时另唱别调,令人耳目一新。其后模仿者甚多,但得其神髓者甚少。盖因欲作散淡之文,应先做散淡之人,而遍视当时文坛,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态者,确也寥寥无几。
  汪先生的散淡当然不是故作的姿态,他的散淡来自曾经沧海,来自彻悟人生,来自司空见惯。但汪先生并不是绝念红尘的老僧,他的那颗童心蓬勃跳动着,使他的作品洋溢着天真和浪漫,这样一种老与嫩,动与静,山与水的融合,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独家气象。
  有人有才而无趣,有人无趣而多才。汪先生是多才而有趣之人。有人留下文章没留下故事,有人留下故事没留下文章。汪先生是既留下很多文章,又留下很多故事的人。当然,现在流传坊间的很多汪先生的故事与许多被众口相传的名人故事一样,是不能当信史对待的,但故事编撰者的爱憎是分明的。
  其实我与汪先生并没太多的交往,见过数次,历历在目。一次是我在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时,听汪先生讲课。讲课开始,汪先生先在黑板上写了六个大字:“卑之无甚高论。”然后从他家乡集镇上米店、炭铺、中药房大门上的对联讲起,油盐酱醋,喝酒饮茶,全是日常生活,一字没提《受戒》。课后,我追他至大门口,问和尚头上所烧戒疤的数目。他略一思索,说:“十二个”。第二次是拙作《透明的红萝卜》在华侨大厦召开研讨会,他参加了。主持会议的冯牧先生说:“连汪先生都来了啊。”第三次是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授予拙作《丰乳肥臀》,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进行,汪先生是评委,出席了仪式。席间,他悄悄地对我说:“你這本书太长了,我没读完。”之后在一个晚会之类的活动上,又见过一次。散会之后,他在那些履行完使命的花篮前专注地挑拣着花朵,几位女子帮他挑选。这情景鲜明地烙印我脑海,以至于每当提起他,便想起他挑选鲜花时的神态。
  这次荣获汪奖,是评委们为我创造了一个缅怀汪先生的机会,谢谢你们。
  拙作《天下太平》,原本是想写一个悬疑故事,里边原本有用渔网拖上来令人不快物品的情节,但考虑再三,感觉不好,便改写成现在这样子。当然现在这样子也未必好。
  谈到自己的小说,就想起汪先生写在黑板上的“卑之无甚高论”。几十年来,我一直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以为汪先生只是在谦虚,今日一“百度”,才知道此句还有提醒他人讲实际问题,不要空发议论的意思,而这意思,无论是对从事什么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好意思。
  那天,在军艺的课堂上,汪先生讲没讲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传授给他的小说秘诀—一贴着人物写——我确实记不清楚了,但经汪先生传播之后的沈先生的这句话,在我们这茬作家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吾生也晚,无缘聆听沈先生讲课,猜想中,他讲课的风格,应该与他的高足汪先生相似吧?——他们都是沉静敦厚但又内蕴灵光的人,也都是笔下滔滔但又不善言谈之人,更相似的一点,他们都“但开风气不为师”,这句话与教师职业并不矛盾。那些自以为开了风气,插旗招徒,啸聚江湖的人,大多是无甚建树者,而如沈先生汪先生,却是在谦虚中引领了风骚。
  据腾讯网整理
其他文献
1996年1月3日凌晨,沈金柱和他的5个同事带着3名事主一起来到团结湖公园东门。前一天下午,一个绰号叫“崽儿”的罪犯与同伙在广渠门南小街劫持了事主李某,索要5万元,并约定当晚交钱放人。沈金柱主动请缨,带事主与案犯接头。  凌晨2时许,一个男青年孤身出现在公园东侧的马路边。没等冒充事主的沈金柱开口,对方主动说:“你们是送钱的吧?崽哥说了,先交钱,然后才能放人。”面对突然变化的形势,沈金柱决定先抓住此
期刊
当同学发小群中连续出现双手合十、三次致礼的表情符号时,当“@某某某,节哀顺变”不定期刷屏的时候,谁的心底不是猛地一沉,然后又猛地一痛呢?当自己步入中年伴随着父母渐渐老去的时候,当我们真真正正地面对父辈的生死时,我们拦不住岁月的车轮在我们渐白的发丝间碾轧。于是我们更加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便迎面而来:如何面对自己的当下?如何面对父母的生老病死?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五月的
期刊
做过母亲节的PPT,上小学的儿子,遵照老师的指令,回家跟父母一起策划编写文案,做父亲节的PPT,以备在课堂上轮流展示,表达对父亲的爱意。  据说同学们的PPT一个赛着一个花哨,所以儿子颇为为难,问我:咱们这回这个文案该写些什么?我说:简单,咱们简单点儿,上台后你就讲一句,你说“我爸说了,哪天不惹他生气,哪天我们相安无事,哪天他就算过父亲节”,之后就可以道谢鞠躬下臺了,PPT咱都省得做了。  当然,
期刊
地铁里,常遇到不少年轻的爸爸单独带小孩出门,他们有着年轻的活力,更有着爸爸的温柔。活力与温柔的交织,俨然一幅洋溢父爱之光的油画,美丽温情,耐人回味。在旁人的眼里,年轻的父亲往往就是一辆小型的“救护车”,用他们自己的成长呵护孩子的成长,值得欣赏。  一次遇一位才做了10个月的“奶爸”,孩子在他的腿上、臂弯里,不停地跳跃、伸展、挥舞小手,小家伙折腾起来没完没了。他说孩子刚出生时,他每天哼着歌哄孩子入睡
期刊
这期沙龙主题:父亲。  我必须老老实实承认,这是沙龙这么多期以来,我最不愿意做的一期。抗拒了很久,还是把大家的稿子看了一遍又一遍。调出李宗盛的《新写的旧歌》,李健的《父亲写的散文诗》,一边听一边想,前言该怎么应对?成长方向在哪儿?  老父亲亲手做的那个“红木框的玻璃小灯笼”;两岁儿子的稚语“咱们跑怎么样?这样你不用抱我了,咱们也都不怕冷啦”;难忘的歌词“我追逐在人群之间,是为了多爱你一天”;半生的
期刊
一首《凡人歌》,唱到了每个人心底。为了生活,我们终日奔波,忘记曾经的自己,变成自己不喜欢的人。这世上有太多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变——你我皆凡人,逃不过的,终究要面对。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这些感悟,都是李宗盛拿人生在写,剖开内心在唱。唱到深处,皆是你我。  曾有人说:“你说听不懂李宗盛的时候,就觉你真的好幸福。”这话说得
期刊
他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卖钱,每月收入两三百元。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多余的钱全部交给母亲。他外出打工,挖土、搬砖、扛钢筋,工地上最苦最累的体力活,他都抢着做,只为了多攒钱。  一线建筑工人干的是农民工中最累、最脏的活儿。调查显示,武汉建筑工地难见90后建筑工的身影,30岁以下者占比不到一成。然而,有一名90后农民工,求学期间自己挣学费,完成学业;工作6年来坚守工地一线,搬过砖、挖
期刊
科比是很多球迷眼中的明星,长达17年的婚姻,科比眼中的明星就是他的妻子瓦妮莎。  对于很多球迷来说,他们眼中的明星是科比;而对于科比说,他眼中的明星就是瓦妮莎。  “她是我的明星,”谈到妻子瓦妮莎,科比的眼中满是暖暖的爱意,“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天平的另一端。过去,我只知道篮球,但她的出现让我的生活更加平衡。”迄今为止,长达17年的婚姻,科比和瓦妮莎已经走过了将近两个半“七年之痒”。当然,他们之间的
期刊
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  确(儿子名字)把手机放在墓碑前,里面放出了当年筷子兄弟唱得很火的一首歌《父亲》,那也是我和确我们爷儿俩早年间K歌时配合最默契的一首歌,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他还收藏着这首歌。  确就这么静静地坐在那儿,看着墓碑上名字,一如往日——跟我,他总没有太多的话。同样,对他,我有太多的话,还来不及表达,就……  確从挎包里拿出一个日记本,那是我最熟悉的本子,那是我和确
期刊
印尼人民为了亲睹艺术家的风采,争先恐后赶往广场,为维持秩序,警察不得不朝天鸣枪。那时候,他正吹起《小放牛》。广场人山人海涌动,他继续着,渐渐地,刚才还一片混乱的场面安静下来。第二天,当地报纸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十万观众。”  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中国笛王”陆春龄,于2018年5月22日上午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7岁。消息传来,国内民乐界一片痛挽。那位笑呵呵一直念叨着要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