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nhui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那朱红的城墙在视线里逶迤而来时,耳畔仿若萦回着一种细雨般的呢喃,是我所熟悉的,就如儿时母亲在摇篮边哼的催眠曲,温柔得你的心随之消融。
  漫步西安古城,帝都王气在吸纳间依稀浮现。彼时的大雁塔安然静默,渾忘古今。它立于永恒里,时光已失去了意义,夕阳的柔波为它镀上一层神秘的佛光。那缕慈光,从西天极乐世界,从菩提叶隙,从万千修行中凝聚而来。袈裟褴褛,山水迢迢,玄奘西天取经缘何功德圆满?一座藏经塔,装了多少天地玄机?你一再追问,佛只拈花而笑。
  我宁肯置身于繁花似锦的大唐王朝,只为在《霓裳羽衣曲》雍容华美的旋律中坠入奢华的深渊。还来不及把最美的旋律驻于足尖,还来不及把最美的容颜绽放在君王的心尖尖,大唐盛世的梦就碎了,伊人的心碎了。只落得“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当年“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皇家离宫骊山,如今只剩“春寒雾锁华清池”;当年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如今已是“一缕香魂返故里”。当年的“名花倾国两相欢”,如今已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江山震荡,名花委地,长生殿仙乐如泣如诉,生生世世回环着《长恨歌》的悲怆。
  而再向前追溯八百年,那个始皇帝,更是做了一场江山永固、傲视天下的梦。可梦,碎得更快。那个梦中人啊,你的梦成就了千百年后的一个奇迹!
  我不清楚我是游弋于过去,还是行走于今日,一串串的悲喜依然似江流般冲刷着我的心扉,一如我内心滚烫的呼唤。我沦陷于兵马俑气势恢弘、不可思议的阵势里,叩问着宇宙洪荒、天地玄黄的神秘。我迷失于龙门石窟的千重宫阙、万尊佛像前,感受着佛光普照、天人合一的玄妙幽微……
  “天下黄河九曲九道弯,九曲九道弯上,九十九条船……”黄河的号子伴着无数章节如影随形。从陕西潼关古道的石榴飘香,西岳华山的雄奇险峻,到河南洛阳的牡丹花开,龙门石窟的佛光普照,我踏歌而行,一路并不孤单。阳光灼热,要燃烧一些时光迷障,滤尽浮尘,照亮交错中的时空。那些遥远的情节,在我的眼前晃动着。王朝的更迭,历史的烟云在夏日的晴空中时而模糊,时而清晰。那策马扬鞭的豪迈英姿,那兴盛衰亡的悲欣交集,薄薄的史册,又如何安放得下?万世英雄,千古伤心,依然如黄河浊浪,振荡得我心魂俱碎。即便如此,我也依然执意跋山涉水,溯流而上,带着灵与肉的震颤归来。
  黄河水啊,我酝酿了无数次,终于站到了你的岸滩上。你的浊浪翻卷着漫天烟云,却卷不走流离之殇。我的先祖,当年站在你的岸上,一步三回头,要把家业抛弃,此去山水迢迢,回来,也许是梦里,也许是来世。而今,我终于来了,来到了你的岸滩上。
  此时的洛阳城,在盛夏的阳光下,显得特别透明,特别纯净,如初生婴儿般,明净甜美。我极力地要走进当时的情景:风中带着富贵温柔的气息,令人在梦中风流婉转如莺啼燕舞。名花倾城两相宜,常得君王带笑看。帝都老城区带着阅尽繁华的深沉,它的贵族气息在毫不张扬中愈加让人无可抗拒地迷恋。行走于牡丹花下,那感觉,恰是远行的游子归来。擦肩而过的每一张笑脸都是那么温雅和善,仿佛你轻掩柴扉,去了拐角的小摊买了菜回来,巷口打盹的老街坊就是旧时相识。你仿佛不在这个时空里,而是跌入了那个“名士风流”、“煮酒狂歌”的时空里。影影绰绰间,是花街柳巷的脂粉香浓,是莺啼燕啭的明媚鲜妍。一切凝固在时光里,先人依然徘徊于此,我又怎能说走就走?
  脚步近些,再近些,我仿佛触摸到那亘古搏动的血脉。
  我们在黄河边上的炎黄二帝景区里的“中国姓氏文化馆”里,寻觅着源远流长的生命之根。同行的“驴友”都是“厦漳泉”三地的闽南人,大家在枝繁叶茂的“姓氏树”上寻找自己的“生命源头”,每个人都惊呼着自己的根源原来就在黄河流域。听导游说:河南有一个村庄,人们至今保留着上古的遗风,说着中原古语,与福建闽南语音韵毫无二致。他们就像那株传说中站了千年,站成了传说的树一般,等待着某一天,离家千年的游子归来,能嗅得故土的芬芳。而今羁旅倦归,故人真的安好?也许,那遥远的回响,只存在于导游美丽的叙说里。但所有人都不假思索地确信,那个美丽的存在。
  小时候读诗,读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终不解其意。今日,我驻足于东都洛阳,枕于黄河边上,那是怎样真切无比的贴近啊,我贴着你的胸口,听着你的脉搏,我终于理解远离故土的彻骨之殇———一路向南,向南,行到山穷水尽,寻找着落脚之地,寻找着似曾相识的热土。
  我的先人们初入闽时,这里的山沉睡着,这里的水沉默着。它用了千百年的耐心,等待着一群落泊的贵族子弟远涉万水千山而来。“城南曰晋江,晋南渡时,衣冠士族避地于此,沿江而居,故曰晋江”,《泉州府志》中,寥寥数语,把一场大动荡轻轻地掩盖其中。我们可以想象:那一步三回首的踉跄,故土家邦,在铁蹄声中,成了一个模糊的背影。一路向南,向南,惶惶如惊弓之鸟。步履蹒跚中,望见了一条蜿蜒的江,那百转千回,那呜咽声声,仿佛有生命中那条河的姿态———是母亲换了一种姿势,在另一个地方等待她的孩子的到来。真个是“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啊!
  我不清楚,我的先祖迁徙之时,有多少的难以割舍?一步一回首,一步一踟蹰。得用多少时光,去淡忘远行的痛?浪迹远行,此去山长水阔,迢迢万里,生命从此烙上漂泊的印记。远望故土,只能是一声无奈的长叹。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一切得从头开始。得适应南方夏天的燠热、台风,冬天的阴郁、干冷。得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基立业,得在咸涩的海水中撒网捕鱼。他们在这个地方安身立命,就拼了全力,开荒拓地,垒石造屋,养儿育女,生生不息。
  在冷月寒霜里,要拿什么来慰藉自己呢?渐行渐远了,听不到黄河边上粗犷的号子声,那是怎样的失魂落魄啊!看不到洛阳牡丹的花容月貌,那是怎样的伤神蚀骨啊!
  只能用另一种形式铭记。
  你看那条江,它从上古的源头奔腾呼啸而来,它几乎一直在这里等候着。不紧不慢,是为着安抚远道而来的游子。把这条江,称为晋江,把母亲河的意象安放在它的身上;把那座桥,叫洛阳桥,用它来丈量山河的距离。纵然远徙,仍把家园扛在肩上,把血脉融于生命,把整个人生的记忆搬过来。枕着它,心,或许就不惶惑,可以安然自在了。   顺流而下,生命之髓也随着漂流而下。在闽南的山水间,落地生根,长成另一片葱茏。峭拔挺峻的南国峰峦间,也有嵩山山岭崇峻的尖新峭拔。满城刺桐花开时,亦有洛阳古都牡丹的绝代风华。
  生我养我的闽南小山村,有青山做伴,绿水为邻,阡陌相通,依然保持着悠悠古风。颇似傩戏的“跳铜”(神明附身),上古遗风“哭嫁”,祭祖敬神“演大戏”,看风水合八字,抽签卜卦找神……这些先祖南迁时携带着,而又代代相传的风俗,构建成闽南人的精神框架,铸造出闽南人的文化标签。故乡的影子朦胧成一个梦了。可是在无数次的梦里,依然管弦咿呀,霓裳羽衣,魏晋风流复沓成一曲新词。我的故乡洪濑老街树德寺的观音诞辰,开春的“天香”,几乎是倾城而出,满城烟火满城花。骑马妆阁、唢呐洞箫、吹拉弹唱,简直是人神共欢的民间艺术盛会。那醉入骨髓的南音如仙乐飘飘,莫不是大唐盛世的《霓裳羽衣曲》?那《阿仙浪球》《三哥阿娘》莫不是大宋王朝花街柳巷的靡靡之音?那穿越了时空的遥远回响,缠绵到极致的音律永远诉说着故国往事。而美轮美奂的德化陶瓷、惠安石雕,莫不是天朝陶瓷艺术、雕塑艺术的璀璨明珠?瓷都德化春天渗着含笑花香的风,是否浸染了洛阳牡丹的香?眼前的瓷国美人,珠圆玉润、襟飘带舞,似是仙姝驾云来,一丝一缕呼之欲出。细腻雍容有大唐貴妃的倾城倾国貌,令你不敢多看她几眼,似乎一碰触,那肌肤的温度就会透过指尖直暖你的心窝。那种气度,趟过万水千山,一脉相传,带着诗意的典雅,流淌着古典的幽香。那么精细绵密,得融进多少的缠绵心思呀!
  是什么使闽南人可以在艰难的岁月里,一手撑起生存的重担,一手挥起艺术的彩笔?漂泊、动荡、迁徙、流离。生命的急浪暗涌,潜于静水深流中。一切都改变了,可一切却执拗地永不变色。子在川上吟,故园何处寻?逆流而上,且歌且行,一切都不陌生。生命不可或缺的因子早已顺着历史的长河,蜿蜒而下,跨越万水千山,流进闽南人的血液里。无论在哪里落地生根,那歌咏般的中原古音———闽南语,那绮丽悱恻的宫廷古乐———南音,总会伴随着潮起潮落,让苦涩的日子流淌着柔情蜜意,让漂泊的岁月不像无根的浮萍。
  漂泊的宿命使闽越子民随时充满着忧患意识,不安分的气息与生俱来。一切平静似水的日子,有好风如水时的温雅,有华灯初上时的迷离。可这一切,都会如一场狂乱而惊悚的梦,在午夜轰然崩塌。黄河的咆哮声蕴蓄着摧枯拉朽的能量,帝都富贵繁华的美梦里有午夜惊魂的战栗。缠绵入骨的南音有醉生梦死的奢靡,铿锵激越的高甲戏则跳跃着动荡不安的因子。枕戈待旦的惶恐,江山易改的担忧……高枕无忧的念想无法在他们的心底扎根。他们渴望着扎根于一地,择一城终老,可又把行囊背在肩上,随时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又从另一个地方出发。
  洛阳江的波涛啊,晋江的浪花,你永不停歇地呼唤着什么?我听见那踏歌而来的回响:“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就算已随波千里行,归来,仍是游子永远的魂牵梦萦。
  那最初的源头,是永恒的呼唤。
其他文献
茶苞  茶苞长得实在像蹲伏在墙上睡懒觉的猫的耳朵,俗称猫耳朵。  惊蛰一过,万物起身。白色的油茶花凋谢后,春风在油茶树的枝头铺展了一层层新绿。猫耳朵蜷缩在油茶树的枝叶间,它们的脾性和猫颇相似。双眼盯着我们从它们的身边经过,就是按捺住性子不发出一点声响。可是,风总是习惯泄露它们的行迹。猫耳朵甜甜的香气,仿若一串银铃的笑声,在风中能传播到很远很远。我们踅身往回走,鼻翼来回翕动,循着香气,一下子就发现了
期刊
我还在上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三姐工作的制衣厂翻阅了一本《上海服饰》杂志,对漂亮服饰好像着了魔似的一天比一天迷恋起来,甚至在上课时间也手绘服装画稿。1994年7月,读书一直不上心的我终于熬到高中毕业考,待考试一结束,我似出笼的鸟儿,飞回家缠着母亲给我找一个裁缝师傅拜师学艺。  经过一夜商量,母亲一大早带着我,我提着鸡、鱼、猪肉和水果到离家五公里的村庄找一名裁缝师傅拜师学艺。  我与母亲抵达时,裁缝
期刊
香蕉放久了表皮就会“长斑”,很多人觉得这是香蕉烂掉了,其实不是的,长斑的香蕉功效更强:  1.贫血:长斑香蕉铁质含量高,能刺激血液内的血色素。  2.高血压:长斑香蕉含极高量的钾,但盐分低,最理想是降血压。最近,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宣布,允许香蕉业宣传:长斑香蕉能降低血压高和中风机会。  3.脑力:在英国Twickenha就有200名学生,为了要提升脑力,帮助考试,在学期开始,于早餐、小休和午饭,
期刊
苏苏手巧,做花有一手,做出的花跟真的一样。  “这些花,是真的吗?”每每站在那一盆又一盆的花面前的我们,总会惊讶得大睁眼睛,惊喜地发出啧啧之声。看着室内的花,听着室外的寒风呼啸着,再看看那光秃秃,发抖着的大树小树,冬天里也就有一种春天的感觉。  世间的事很奇怪。说假话做假事的人,人人讨厌,可造假花的人却是人人喜欢的。我们全知道苏苏这些花是假的,我们为她那假到乱真的技术惊讶,这些花的色,那花的叶,花
期刊
“邓老师,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今天焚化一本给您……”2015年春节,我来到邓宗汉老师的坟前,点上香烛,拿起书,磕了三个头,然后一页一页地撕开,点燃,焚化,默思……  邓老师是我的一位恩人。  1985年秋,邓老师成为我们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老实内向,成绩也不错。可是,初一下学期的时候,我母亲因做手术而卧病在床,一拖就是两年。父亲既要照顾母亲,又要耕种土地,常常累得天昏地暗。养猪的重担落
期刊
等油条的时候,有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挤了进来,六七岁的样子。他围着买早餐的人转了一会儿圈后,忽然停下了,在离油锅大概半米远的地方。他安静得有些突兀,应该是被煎油条吸引了。  我接过老板娘用油纸包好的油条时,恰好瞥见小男孩像上满了发条后的偶人,呼呼呼奔向前,毫不迟疑地把手伸进了油锅。我紧张得心脏快要从胸口扑出来,失声大叫“危险”,幸而,已有人牢牢抓住了男孩的双手,像牵一只小狗那样,把他带至一边。  人
期刊
闲暇时,我站在后院那棵星罗棋布了一树杏黄的树下,赏心悦目着我刈除修整过的那片绿。噼啪,不时有杏子从树上坠地的声响。目光忙顺着宽宽的水泥地面追赶着一颗正奋勇向前滚动的杏子,眼望着它撒欢般拐进我的那片小菜园,然后孩子似的扑向一棵小菜苗的菜心上,疲累地等着我过去将它拾捡起来。  我的味觉顿时被这新鲜出炉的甜美味道捕获,像一只没填饱肚腹只是被吊起了胃口,饥不择食要找寻更多的美味的猎物,在被杏子光顾的边边角
期刊
幺舅大我十二岁,外婆四十岁那年生下了他。  据说,小时候的他白白净净,双眼皮儿大眼睛,虽不顽皮,却也不粘人,见人笑眯眯,极讨人欢喜。  一  印象中,幺舅爱看书。小学时,我常到外婆家蹭饭,任意翻开一个抽屉都能看到几本杂志,什么《大众电影》《古今传奇》《故事会》《人民画报》……后来他去当兵,这些杂志也就不知四散到哪里去了。  还记得他参军的那天。天刚蒙蒙亮,队长就带着一帮人敲锣打鼓来接人。看着幺舅和
期刊
看看现在的中学生,男女同学一起说说笑笑、亲亲热热的样子,我就十分羡慕和感慨:时代毕竟进步了嘛,遥想当年,我们的中学时光,整个儿一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长夜漫漫啊漫漫长夜……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那时候,新学期排桌位,绝对是清一色的男生vs男生,女生vs女生!不料,有一年,男女同为奇数,最后剩下我和一个叫张梅莉的女同学!班主任抓了半天脑袋,才不得不把我和张梅莉安排在同一张课桌前……  说实
期刊
母亲生于1921年6月,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家妇女。但母亲在我们家附近屯子当中没有一个不佩服她的,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跟其他人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母亲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一定负责到底,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小时候,屯子里遗留下很多满族风俗,特别到了年关要祭祖的时候,祖像两侧都要挂上一副对联,有文化的人家,还要自己琢磨出几句家训来,如“世德家声远,学高福运来”,“德善富贵满,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