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控股51%到100%的独资,高盛高华证券即将成为高盛公司全资控股的子公司,“纯外资”券商呼之欲出。在美国加大“围剿”海外中概股的当下,高盛身为华尔街知名投行依然扩大对华投资,显示了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高度信心。而除了高盛高华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参股、控股的券商出现,未来“纯外资”券商有望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一道风景线。这些拥有外资血统的券商,未来有望担当更多“鲶鱼”的角色,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在“三十而立”之后快速成长。
本周高盛完成对高盛高华股权的全面收购,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各界意料之中的结果。17年前,高盛就已经成立合资券商,随着政策的松绑,持股比例从最初的33%一路上升,直至完成完全控股,正是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并持续提供获利机会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早在今年9月,就有高盛计划完全收购股权的消息传出,最终落实也并不出人意料。不过,在近期美国推动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剑指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之后,外资特别是美資投行是否按计划加大对华投资,出现了一些不确定性。高盛作为华尔街知名投行,不受政治干扰、延续投资步伐,显示外资并不会因为短期的政治杂音,而影响对华投资的长远步骤。这个意料之中又预期之外的股权收购,实际上也反映出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潜力的信心,也是对A股对外开放投下赞成票。
看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机遇的远不止高盛一家,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士银行、野村控股等多家外资知名投行,也和高盛一样早就在中国大陆插旗,不少已经取得51%的控股地位,未来再通过进一步增持让“纯外资”券商出现,也不是太让人意外的事情。事实上,作为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A股的开放红利和改革红利的释放还有很大的空间,外资投行“用脚投票”持续看好,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投资者信心,有利于进一步引导中外长期资金入市,成为稳定市场的中坚力量。
除了外资券商之外,贝莱德等国际资管巨头也已经取得公募基金牌照,另外还有数量庞大的境外资金通过QFII、陆港通等方式参与到A股市场来,外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从近年来的经验看,A股在积极开放的同时也基本实现了有效管理,通过总结过往经验以及参考境外市场审慎推进制度改革,外资在A股市场总体上发挥了较好的“鲶鱼效应”。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陆港通北向资金大比例参与蓝筹股、白马股,带来的增量资金提升了蓝筹股的“流动性溢价”,引发更多境内资金的关注,在相当程度上助推了A股长线投资、价值投资的氛围,对A股形成健康的投资氛围有正面的作用。
而对外资券商来说,外资已经拥有完全控股的权限,和国内券商处于同一起跑线。未来这些外资券商如果能够善用自身优势,将境外成熟市场的经验进一步带入A股市场,并促成国内券商改革跟进,将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助力实体经济有明显的作用,形成“鲶鱼效应”。
与此同时,金融创新也需要有效管理,特别是一些曾经在境外市场引发滔天巨浪的金融衍生品,更需要监管层进行有效管理,以免让“鲶鱼”变成“鳄鱼”。也只有这样,外资券商的正面效应才能发挥到最大。
对国内券商来说,在金融市场加快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狼来了”的担心。但对头部券商来说,这样的竞争早就有了,在港股市场上中资券商子公司早就参与其中。相关统计显示,在2019年107家港股公司上市中,中资券商的参与率接近六成,远超香港本地和外资券商。即使未来外资券商能分走一部分投行业务的市场份额,但国内头部券商的“本土化”优势明显,而且注册制改革之下IPO等直接融资的业务规模增加,外资的直接冲击应当比较有限。而在未来海外中概股回归A股的进程中,也不排除中外券商合作的可能,二者除了“分蛋糕”之外更有合作“做蛋糕”的空间。
相比之下,中小券商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投行业务被国内头部券商和外资券商分食之后,中小券商要发力投行业务的难度更大,甚至可能出现团队被“挖角”的可能,而经纪业务则存在佣金率逐步下降的不利影响。因此,中小券商的分化不可避免,除了少数通过特色业务在细分领域突围,以及率先完成整合“抱团取暖”的公司之外,许多中小券商将不断被市场边缘化。反映在二级市场上,未来券商股也极有可能出现类似银行股的明显分化,齐涨共跌或将成为历史,其中的变化趋势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未雨绸缪。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高盛增持:意料之中和预期之外
本周高盛完成对高盛高华股权的全面收购,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各界意料之中的结果。17年前,高盛就已经成立合资券商,随着政策的松绑,持股比例从最初的33%一路上升,直至完成完全控股,正是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并持续提供获利机会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早在今年9月,就有高盛计划完全收购股权的消息传出,最终落实也并不出人意料。不过,在近期美国推动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剑指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之后,外资特别是美資投行是否按计划加大对华投资,出现了一些不确定性。高盛作为华尔街知名投行,不受政治干扰、延续投资步伐,显示外资并不会因为短期的政治杂音,而影响对华投资的长远步骤。这个意料之中又预期之外的股权收购,实际上也反映出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潜力的信心,也是对A股对外开放投下赞成票。
看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机遇的远不止高盛一家,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士银行、野村控股等多家外资知名投行,也和高盛一样早就在中国大陆插旗,不少已经取得51%的控股地位,未来再通过进一步增持让“纯外资”券商出现,也不是太让人意外的事情。事实上,作为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A股的开放红利和改革红利的释放还有很大的空间,外资投行“用脚投票”持续看好,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投资者信心,有利于进一步引导中外长期资金入市,成为稳定市场的中坚力量。
积极开放和有效管理创造“鲶鱼效应”
除了外资券商之外,贝莱德等国际资管巨头也已经取得公募基金牌照,另外还有数量庞大的境外资金通过QFII、陆港通等方式参与到A股市场来,外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从近年来的经验看,A股在积极开放的同时也基本实现了有效管理,通过总结过往经验以及参考境外市场审慎推进制度改革,外资在A股市场总体上发挥了较好的“鲶鱼效应”。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陆港通北向资金大比例参与蓝筹股、白马股,带来的增量资金提升了蓝筹股的“流动性溢价”,引发更多境内资金的关注,在相当程度上助推了A股长线投资、价值投资的氛围,对A股形成健康的投资氛围有正面的作用。
而对外资券商来说,外资已经拥有完全控股的权限,和国内券商处于同一起跑线。未来这些外资券商如果能够善用自身优势,将境外成熟市场的经验进一步带入A股市场,并促成国内券商改革跟进,将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助力实体经济有明显的作用,形成“鲶鱼效应”。
与此同时,金融创新也需要有效管理,特别是一些曾经在境外市场引发滔天巨浪的金融衍生品,更需要监管层进行有效管理,以免让“鲶鱼”变成“鳄鱼”。也只有这样,外资券商的正面效应才能发挥到最大。
直面竞争:中小券商挑战大
对国内券商来说,在金融市场加快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狼来了”的担心。但对头部券商来说,这样的竞争早就有了,在港股市场上中资券商子公司早就参与其中。相关统计显示,在2019年107家港股公司上市中,中资券商的参与率接近六成,远超香港本地和外资券商。即使未来外资券商能分走一部分投行业务的市场份额,但国内头部券商的“本土化”优势明显,而且注册制改革之下IPO等直接融资的业务规模增加,外资的直接冲击应当比较有限。而在未来海外中概股回归A股的进程中,也不排除中外券商合作的可能,二者除了“分蛋糕”之外更有合作“做蛋糕”的空间。
相比之下,中小券商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投行业务被国内头部券商和外资券商分食之后,中小券商要发力投行业务的难度更大,甚至可能出现团队被“挖角”的可能,而经纪业务则存在佣金率逐步下降的不利影响。因此,中小券商的分化不可避免,除了少数通过特色业务在细分领域突围,以及率先完成整合“抱团取暖”的公司之外,许多中小券商将不断被市场边缘化。反映在二级市场上,未来券商股也极有可能出现类似银行股的明显分化,齐涨共跌或将成为历史,其中的变化趋势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未雨绸缪。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