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国”与中华民族文化之关系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lo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过漫长历史的汉字始终与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而“国”之情感于中华民族亦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文化紧密交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文化的缩影。我们的农业文明、安定追求、封闭心态、家国情怀、传承千年的玉文化……均可从不断演化的“国”字中一探究竟。
  关键词:国 演化 民族文化
  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传承至今,汉字承载了无数的记忆。“ 先民在造字之初,一般‘据义取象’,即凭借对语言中的词义的理解去选取外界的物象,来‘具象显意’,即制作成汉字来显示所要表示的词义。” 这也就使汉字记录下了人们生活的经验和对世界的思考,体现着当下人们的生活形态,汉字的字形字义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也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而汉字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种种关联也正是学界研究的永恒的话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字的呈现引得世界的惊叹,一个古老的汉字完美传递出中华传承数千年的“和”文化与理念,尽显汉字与中华文化的魅力,而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我们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的国家情结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心中,“国”于我们意味着太多。“国”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它反映了怎样的中华文化,承载着什么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仔细探究。
  一、“国”字的演化历史
  邑: 上为囗,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古国邑通称 ,《说文》中解释邑:“國也,从囗,从卪。”邑为人们聚居之所,为较早的“国”之意。
  囗、或:而《说文》中,“国,邦也。从囗从或”,对于“国”字的原形是“囗”还是“或”,则众说纷纭,亦有“在古人看来,“国”字分用固可,合用亦可,先后之辩,无关大体” 之音。从甲骨的 (围)可以看出“囗”由四足构成,表示一块区域有人保卫,而 (或)左侧表示一块封闭区域,右侧的象形武器则进行保卫御敌,因此二者皆为被守护的一块封闭疆域之意,即为最初之国家。
  國: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将囗与或合用,也是繁体的“国”字。以“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范围;以“或”中“口”表示国家的人口;“戈”为古代的兵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国家与土地、农业之密切关联 。
  囯:后汉简化的“国”字,囗中从王,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带有浓厚的封建王权色彩。
  武则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也指玉玺代表了国家。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众”、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有人统计,“国”字的写法有42种之多。以上各种“国”字的表意视觉功能与哲理意趣均较“國”所不及。
  国:1956年中央颁行的第一代《简化字总表》,郭沫若先生将囗内之字简化为玉。我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囗内从玉取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之意 。
  二、“国”字与民族文化
  ㈠、农业文明:
  中国各个时期的“国”几乎从未逃脱“囗”或“口”的边框封锁,也长时间与武器、武力挂钩,象征一块被封闭和保卫的疆域,而这与我国绵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密不可分。
  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最大的大洋太平洋,雨热同期,耕地广布,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了农业的幼苗并迅速壮大。而农业生产具有稳定性,需要一片相对固定的区域进行一定时间的生长或耕作,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于是就逐渐出现四周封闭区域,人们在其中生产和生活,反映到汉字上就是“囗”。 国家内部的农业生产需要稳定的环境,从甲骨文 和 看,“或”右侧为“戈”,是武器,用以保卫左侧的疆域,而“囗”字边由四“足”构成,也反映着兵士保卫内部区域的涵义,抵御外敌,为内部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这种农业文明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人们安定于在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至今仍在许多人脑海中根深蒂固。安居乐业,几世同堂即是理想的生活图景。人们向往着“桃花源”那样的国度,和谐安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些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始终传承的和平与安宁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种安于现状和封闭的心态。
  “或”字以戈卫国,并非崇尚武力,而正是为了抵御侵略、保卫和平,保护人们安定的进行生产和生活,“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爱好和平”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正因如此,滋生着人们安于现状和封闭自保的心态,我们常年陶醉于曾经灿烂的农业文明,安定于代代相承的家庭经营,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自给自足。的确,曾经我们无需走出去也可以生存,一代一代在“囗”中循环往复,却也因此停止了向前的脚步。自然经济本身就具有着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疆域四周群山、高原、荒漠、海洋都阻挡着我们向外的脚步,虽有过张骞、玄奘、郑和等等向外的探索,但小农经济统治地位难以动摇,民族的心态未变,我们被死死的限定于“囗”的边框中,我们放弃了海权,最后走进了闭关锁国,竟连对外交流的窗口都封闭了,一“戈”阻挡了敌人的进攻,也阻挡了我们出去的路。于是,我们在“國”中被世界抛弃,堂堂华夏民族几乎没有近代科技的问世,泱泱中华被列强践踏得体无完肤。即使现在,我们改变了国的字形,封闭的框架依然被继承,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华民族的心态还有待进一步的开放。
  ㈡、封建王权:
  从“囯”自可明显看出,封闭区域内的王就是国家,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此后封建制度不断发展,专制王权也不断得到巩固。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就代表了国家,王的旨意就是全部,生杀予夺的大权集于一身。“囯”反映出浓厚的封建王权意识,百姓的位置无处安放,然“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王权的过分膨胀必然引起百姓的不满与反抗,因此“囯”并未在“国”字历史中存在太久。联想到“太平天国”运动中即以“囯”为官方用字,反映了这种封建意识深入人心以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领导人个人私欲和王权专制思想泛滥引发的离心与溃败相连,也可窥见“太平天国”運动失败的原因。   ㈢、家国情怀
  在“国“的概念产生之初,“邑”“或”“囗”表疆域的范围与人分离或只是单纯的边框,所谓国家似乎只是一块土地,而人们生活的某个空间而没有情感上的联结。后来“囗”中有了内容,疆域中产生了自己的独特文明,产生了可以代表和联结这一区域的东西,将这一区域的人更紧密的连在一起并真正处在国家之中,承载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体与国家凝聚在一起。“國”字反映人口、土地、军事组织、地域范围的国家要素中“人”居其首;“囯”、“囗中从主”以封建王权一统天下,将全国紧密联系;“囗中从众”,凝聚在一起的人民构成着国家,反映人口增加和“众人”地位的提高;“囻”更体现“国家属于人民”的社会思潮,人民与国家的命运更加紧密的连在一起;“国”反映着渗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玉文化和将国家视为无价珍宝的情怀……从这些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地位的提高,看到国中的人们被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融入国家之中进而繁衍出共同的文化,而伴随着人与国家紧密相融产生出的家国情怀,又将人与人、人与国联系得更密切。
  ㈣、玉文化
  从宋元时期出现“国”的字形到1956年最终将“国”确定为标准的简化字,一个“玉”字处于广大疆域之中就代表了国家,以玉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象征了治理一个国家的全部权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玉”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和崇高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深厚的“玉文化”。
  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但其多被用于制造非生产用器物,因而其社会性和珍宝性远远超过其实用性,多被用于社会的非生产型和各种文化活动 。史前阶段,玉在社会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领域起着主导作用。而进入文明时代,它作为文明奠基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在王权专制的封建中国,玉器在帝王的统治活动中占据首位。玉的足迹,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并在很多方面处于引领的地位。
  在中国,“玉”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的玉器的源头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距今6000-5000年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代则是远古玉器的盛期和高点。红山文化部落已经形成玉文化,玉用于祭祀、表示等级等方面,而稍迟的良渚文化,玉文化已十分完善,代表性玉器有象征王权的钺、巫觋祭祀的琮、神像头上的冠装饰……其政治统治、祭祀形式、人际尊卑等几乎一切社会活动均用玉来完成,玉在社会生活中已处于头等地位,玉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主体,成为华夏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夏商周青铜时代到来,玉不再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占垄断地位,但其在美身、祭祀、礼仪等方面仍有不可取代的位置,特别是西周出现“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言念君子,温如其玉” 玉温润而有德,君子当如玉般温文而纯洁,这是至今仍为人们所信奉的准则。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玉化却并未因此中断,而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孔子赋予玉“仁、义、礼、知、信、乐、忠、天、地、德、道”十一德 ,为后世所认同,影响着中国此后2000余年的文化与道德,此后,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也是后世重要的精神规范。此后,我国的玉文化继续先前发展,虽有受挫却始终延绵:汉代王权象征玉玺出现,玉有了“统治国家的权力”;历代特别是宋元,皇族的用具和装饰多用玉完成;玉器的种类不断丰富并逐渐融入着外来的风格,玉文化也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更加市庶化、艺术化、陈设化和玩赏化。
  传承数千年,玉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玉是珍宝,是一切美好事物与美好品质的象征,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信仰。这种地位中的玉,于囗中成国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这个国家温文如玉、有礼有德,这个国家的人民如真爱宝玉般珍爱着祖国,于是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财富不断被创造,长足发展。
  ㈤、对文化的重视和文化的力量
  “国”字形的最终确定,将“玉文化”这种文化代替了以往某个足以代表或统治全国的具体之物作为国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对于文化的重视和文化的力量。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即是在思想文化上加强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文化到此后历代巩固儒家地位就是意识到文化的力量,而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在不断发掘着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它影响着这个国家中的人的为人处世和思维方式,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建设模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和精神文化深深影响着今天人们的道德评判标准和精神追求,中国当今的发展道路与中国长久流传的“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为发展指引着方向,提供着精神上的巨大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特别是现在,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商务印书馆2010年
  [2]杨伯达《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3月
  [3]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4]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
  [5]朴仁顺《殷商甲骨文形义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6]唐治泽《甲骨文字趣释》重庆出版社2002年10月
  [7]杨蕾《〈说文解字〉“囗”部的文化阐释》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第24卷)2009年第11期
  [8]曾晋鲁《从国字演化谈中华民族不可分割》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月第22卷第1期
其他文献
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改头换面,处在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当代风格的悲剧和讽刺作品拥有的个人真实和社会真实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梦想的终结。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是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是公认的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本文主要通过时代背景讲述,盖茨比梦想的破灭和其对于作者菲茨杰拉德的意义。  关键字:盖茨比;美国梦;悲剧  正文:  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九年,一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新时代下粤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展开了探讨,对粤剧的起源和发展现状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两方面作了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粤剧;传承;发展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粤剧也受到了新文化冲击的挑战。因此,如何对粤剧进行保护和有效的进行传承与发展成为当前粤剧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
期刊
摘要:在民族危亡、国家危难的抗战时期,内迁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彝族地区研究,不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还把彝族文化纳入文化研究的视野,其研究成果给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提供了基础,还促进了后来彝族文化和彝学的发展。徐益棠对彝族的研究涉及到彝族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其较为突出的是对彝族的宗教研究,对彝族宗教有自己的独特认识。本文通过分析抗战时期徐益棠对彝族的研究,来展现抗战时期内迁学者对于彝族研究所作出
期刊
摘 要:在经济条件改善,旅游观念普及的如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开发已如火如荼。少数民族村寨开发为居民增加经济收入,为旅游者提高在偏远地区游玩的便利。可开发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样不容忽视,为使少数民族村寨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其影响并制定相应对策已迫在眉睫。本文以松潘县水晶乡安备村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四川藏区 少数民族旅游开发  一、旅游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效果。马尔库塞在他的著作《单向度的人》阐明了科技异化导致“单面人”产生的基本观点,即人被科学技术这种意识形态所控制成为单向度的人。本文介绍了科技异化的概念和本质并且分析了科技异化产生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最后提出实现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统一,从而消解“科技异化”。  关键词:马尔库塞;科技异化;单向度的人  赫伯特·马尔库
期刊
三联书店出版的由盛洪等人翻译的科斯论文集《企业、市场与法律》一书几乎汇集了科斯所有的重要文章。除了科斯最有名的两篇大作—“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之外,该书还汇集了关于社会成本问题的两篇实证文章“联邦通讯委员会”和“经济学中的灯塔”,“产业组织:研究与建议”及三篇关于企业的性质的由来、含义与影响的文章,以及两篇带有演讲的性质的附录,是对两篇经典文章主题思想的发挥和延伸。科斯一生著作不多,但是
期刊
摘要:东巴文化已经走向世界,而且纳西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东巴文化已被世人所了解,但是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如何让纳西族人民有文化自觉,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化是值得讨论的。而乡土教育也许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东巴文化; 纳西族;保护、开发和传承;乡土教育.  东巴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一个世纪以来,先后有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加拿大、日
期刊
摘 要:藏族民歌是藏族传统音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历史悠长,传播广远,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演唱好藏族民歌,就必须掌握其演唱要领,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锤炼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藏族民歌 特点 形式 文化底蕴 演唱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中,藏民族是一个天性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的美誉。藏族民歌具有极高的探讨研究价值,
期刊
在云南各民族传统生活中,传统音乐与生活、生产、民俗和礼教等深深融为一体,以一种开放的、直觉的方式,对族人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其音乐的传承行为、学习动机以及对音乐的那种整体直觉、有机生成把握,与我们现行学校音乐教育书面的、专业性的和非语境性的西方理性分析的音乐认知和体验模式截然不同,云南艺术学院在音乐学院全面开始了本土音乐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队伍、教学资源的选择 
期刊
摘要:本文选题为方言的民俗文化探究。语言民俗自民俗学肇始之初,就受到重视,语言民俗具有双重属性,其自身不仅是一种民俗事项,同时它也是其他民俗事项的载体。本文运用美国语言人类学派的理论及方法,论述临沂市闫家屯村的人名、地名变化,并表明这种变化归根到底是当地社会文化的变化,同时也 为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建设上的启迪,促进当地社会整合与民众认同感。  关键词:方言 人名 地名 社会文化  语言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