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代,记者何为?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11月8日,记者节。“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在新闻上;当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在路上。”一直以来,这句话就是记者的写照,也许因此,记者节才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对新闻内容的需求更多元,记者比传统纸媒时代还要繁忙。而这种繁忙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消耗,更考验一个媒体人把握时代脉搏、理性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我在深圳已经生活了25年,前海的改革试验也已经进行了五年之久,但在过去五年中,身为一枚财经记者的我却没有为这场改革试验写过一个字。
  原因很简单:我看不懂。此次多次被编辑点题,但自己却屡屡“抗命”,因为我不知道该写什么。
  对我而言,一个曾经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闻名于世的城市里,五年却没有一栋永久性建筑落成的“特区试验”,带给我的更多的是焦虑与担忧——前海的改革试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身为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深二代”,过去五年中我自己对前海一直保持着某种“善意的沉默”:我不想在自己没有看明白之前,便对这场可能关系到深圳未来发展命运的改革试验横加指责——但我也没有唱空头“改革颂歌”的习惯,于是只有沉默。
  报道的缘起其实来自另一个层面的担忧:在某次报系组织的前海建设“大会战”参观时,“大会战”这个来自计划经济时代的用语让我吃了一惊。
  此后给编辑报题时,我这样写道:“这是深圳近20年来再次出现‘大会战’这样的准战争用语,从中也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和财政压力之大。”并推测在7月份前后中央政府可能已经调整经济战略,从前期“调结构”为主转向“保增长”为主。
  而我自己真正担心的是,这种应对宏观经济下滑的“应急机制”,是否会将中国经济重新拉回“投资拉动”的老路上去。
  带着这种担忧,我开始了对前海五年改革实验的资料梳理与采访调查。
  调查进行到一半时,我便意识到,自己此前对前海改革的理解“基本上是错的”:正如此前许多媒体同行所习惯的视角一样,我太多地关注似乎影响前海改革命运的“政策博弈”,而忽略了前海试验区内部正在发生的“场景变化”。
  多年以前采访新桥收购深发展案例时,深发展一位副行长曾对我说,“(对于深发展)从外面看和从里边看,是不一样的。”那句话突然打通了我的诸多困惑,并让我彻底重写了已经完成的相关报道。
  而在前海采访中,我再次遇见了这一熟悉的感觉。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观察维度:过去30多年的经济体制转型,始终是由“外部设计(包括顶层设计)”和“(市场机制)内部演化”两种动力机制共同推动的。
  而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市场观察者,常常犯下的一个错误便是:过于关注制度设计,甚至把设计方案本身当成了市场现实,而忽略了市场机制内部演化与生长所带来的动力与影响。
  前海改革试验在分析观察上的困难之处,正在于它是“(政策)制度设计”与“(市场)规则演化”的碰撞焦点,两种“动力机制”的诸多碰撞与纠缠,使得近距离的观察者很难形成内部逻辑完备的系统性解释——正如一位被访者向我所说的那样,前海的改革经验现在还远未到“总结归纳”的时候。
  然而作为“改革现场”的观察者,我不能像经济学家或历史学家一样,等到“尘埃落定”之后再去总结或梳理,而只能依赖于某种“不完备的观察”来呈现我所看到的“改革片断”。
  也正因为如此,在最终的报道写作中,我尝试性地更多从“内部(理念与规则)演化”,而非外部“政策博弈”的角度,来展开和呈现我所看到的“改革场景”。
  在报道的写作与呈现中,这种“内向式”叙事的固有弊端也暴露无遗:一方面由于“内部场景”描述很难与外部读者的理解习惯形成共鸣,因此“曲不高而和寡”的遭遇近乎命中注定;另一方面由于演化进程尚在进行中途,诸多影响因素的复杂纠缠,使得“清晰简明”的理想化呈现近乎不可能。
  这也是我自己在采访过程中屡屡被自己的发现弄得“热血沸腾”,但最终呈现的报道叙述却被编辑同学批评曰“过于抽象、缺乏具象”的原因。
  对此,俺在惭愧之余,唯有希望这些充满瑕疵的“片断式呈现”,能够引起某些关注中国改革“下半场”的观察者和研究者的注意,并在未来提供出更加精准而深入的前海改革实验分析与解释。
  因为在我看来,无论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下半场”还是“人民国际化上半场”而言,前海过去五年的改革尝试与经验教训,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典型样本”。
  最后,我要说说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身为一枚财经记者的感受。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上市公司报道,而且自认为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颇有心得的记者,我当然知道数据分析对于财经报道的重要性及价值所在。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个时代的读者只需要“从数据到数据”的分析,那么市场中有成千上万的分析师和数以百计的经济学家就足够了,要一个“半桶水”的财经记者来干什么?
  在我看来,财经记者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数据分析”(当然这是必备工具),而是在“数据之前”的观察、理解与呈现。
  在我做过的绿大地和獐子岛等上市公司调查中,分析师们借以理解上市公司的“基础数据”是可以造假的,而在会计高手们的操纵下,这种造假可以很多年不被发现——因为它们的造假环节正在于“现象”跟“数据”之间。
  与此同时,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理解模式下,是可以呈现截然不同的价值的。
  此次前海改革报道采写过程中,我专门查阅了前海试验区2015年刚刚公布的部门预算与国资经营预算。
  其预算数据如果按常规理解,其实跟内地任何一个招商开发区并无二致:以卖地收入搞基础建设投资而已。
  如果不是大量的前期采访和观察,前海特区仅从预算和经营数据上看“乏善可陈”——而在我看来,前海改革试验真正的价值恰恰也体现在“现象”与“数据”之间:缺乏相应统计指标的制度变革与理念碰撞,只能用“眼”看和用“心”体会,才能感觉到其间的温度变化。
  对于任何一个经济现象的理解,实际上包含着三个层面:现象(观察)——数据(归纳)——理论(解释)。
  而当一个时代和经济体系处于急剧转型期时,习惯于“从数据到数据”的思维模式,往往忽略了对于新时代的理论解释还未诞生,而他们所依赖的数据分析正因为这种“价值观断裂”而失去了对现象的解释力。
  观察和理解一个剧变中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传统理论下的“数据分析”,而是要追溯到“数据之前”,并重新建立现象与数据之间的“生命联系”。
  这就是我引用过无数次的,张五常教授所谓的“局限条件(约束条件)分析”:对于一个变化和转型中的社会和制度机制而言,没有一个仅仅依赖数据分析的分析师或理论家,比身处“现场”的经济记者更体验或感受到其间“局限条件”的转变。
  而这千百万个转变中的“现场”,最终将构成某种新的经济趋势乃至社会理念,被新的理论框架赋予新的价值定位。
  身为一名经济记者,我们在参与和描述的不是历史本身,甚至不是“历史的草稿”,而很可能仅仅是未来历史叙述中的某条“脚注”——它们就像财务报表中某条不起眼的附注一样,常常被^忽略,但恰恰是影响上市公司估值的关键。
  在这个转型中的时代用眼去看、用心去体会,在某个“运气逆天”的时候,能够为未来的历史留下一条小小的“注脚”——这就是我在此前和此后的记者生涯中最大的追求。
  摘自《南方周末》
其他文献
随着学生们接触到的数学知识不断增多,大家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慢慢加强,综合数学素养也在一点点累积。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借助有效的教学过程让更多好的数学思想能够在课堂上得以渗透,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将会很有帮助。  一、方程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维与数学思想的种类很多,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不断积累,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框架日趋牢固,大家会慢慢开始接触到各类经典的数学思维与数
作为一名播音员或者主持人,要想长期从事播音主持工作,首先要具备超出常人的语言感悟能力,语感悟性强的主持人或其他语言工作者会较快地适应各种语言环境,适应听者的语言习惯
蛋白质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正确地折叠和组装形成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才能保持生理活性,并在生命体中发挥其正常的生物学功能。而一旦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和异常的聚集,不
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媒体的表现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在新时期提高新闻采写水平,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成为了新闻记者在新闻采
超分子聚合物作为高分子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交叉学科,迄今为止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超分子聚合物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或是多个分子单元通过诸如多重氢键、金属与配体配位、主客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生物传感器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的分析测量技术,也是目前最活跃的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由于其价格低廉、设计制造简单、灵敏度高、所需仪器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水果和蔬菜中,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其存在形式既有与糖结合成苷的,也有游离体。约有20%的中草药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见其资源之丰富。许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利用其抗菌、消炎、抗突变、降压、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作用外,在抗氧化性、抗癌、防癌、抑制脂肪酶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对天然产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药用开发和应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