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来源 :赤水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u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为什么,总是想起老屋,想起它最初的模样。
  我甚至不知道它建于何年何月,打我记事起,看到的就只有它的陈旧。
  我们家最怕过雨季,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无论出门还是在家,只要听见雷声或是看见下雨的征兆,母亲便如临大敌般吩咐我们做好准备。那时家里只要能装水的东西都能派上用场,什么锅呀盆呀桶呀,甚至瓢呀碗呀口缸等都能根据它们的大小充分利用。尽管这样,家里还是会积起一两寸深的水,每次大雨之后,母亲打扫积水总会累得腰酸腿疼。母亲的风湿病大概就是那时落下的吧!
  怎能不漏雨呢?十几年不彻底检修一次的瓦房,怎禁得住风霜雪雨的摧残?而我总是不明白母亲为何不请人彻底检修。长大后才知道,其实家里哪有余钱?父亲那微薄的工资还不够维持全家的生计,连交学费的钱母亲也要东挪西借,更别说家里要来个客人还得东家借油西家借米了。而我们当时尽管馋得直流口水也要故意避开,怕母亲为难,怕客人难堪。
  记忆中的老屋,总是一贫如洗。记忆中的母亲,也总是停不下忙碌的身影。印象中,感觉母亲好像从不睡觉。我们休息时母亲还有忙不完的活,等到我们睡醒时母亲已经下地干活了。于是学龄前的那段时光,我们便在爷爷有着南瓜花味道的龙门阵中度过。据父亲后来告诉我们,爷爷先前家境还算殷实,只是饱读诗书的爷爷,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后因沉迷于鸦片,家道中落。到了父亲这一代,便连锅都揭不开了。而大字不识的父亲则靠自己的本事从当时的大队一般人员到支书再到后来统管四五个乡的区长。打我记事起,爷爷便有每天永不重复的摆不完的龙门阵。不知是爷爷自己所编,还是书中所记?只不过在后来的笑林或故事书中并未看到过。那时我们整天守在爷爷的火炉旁,爷爷把打来的南瓜花放在锅里煮好,我们便伸出小手,爷爷便把吹冷的南瓜花放在我们手心。那时感觉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美味佳肴了。当然我们每人分到手里的南瓜花只是两三片而已。乃至在后来每每读到孔乙己用手罩着碟子口中念着“多乎哉,不多已”时便总会浮现那时的情景。吃过饭,便是爷爷最享受的时刻,即便是对着一群孩子,他也能将那龙门阵摆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摆到开心时,我们也能开怀大笑,若是伤心处,便也能掉下几滴眼泪。当然,听爷爷龙门阵的可不限于小孩,那些大人们,在做完一天的事后都会跑来听。也许那样也是一种娱乐或放松的方式吧!照样也能笑得前俯后仰,照样也能撒上几滴泪,之后便是疲劳散尽地离开。
  后来爷爷走了。我们也开始到了上学的年龄、可以做事的年龄。每天放学回来,便端着撮箕打猪草,或是帮着喂猪,扫地,洗碗,洗衣。或者在养蚕的季节帮着摘桑叶。那时我家房子侧面是一片桑树林,春天时桑叶最多也最绿,那红得发紫的桑葚,最是诱人。不过等到蚕开始眠四眠时。桑叶的需求量就会愈大,它得为“上山”积蓄能量呢。那时我们摘桑叶摘得手都染了色,有时忙得都顾不上去光顾那些桑葚了,当然还得帮着母亲捡蚕添加桑叶。那个时节是我们家最忙的时候,大人小孩全都派上用场。而母亲则基本不能睡觉,因为隔不上一个钟头就得给蚕添加桑叶。有时半夜醒来,昏黄的煤油灯下,瞥见母亲倦怠的面容,眼里总会有湿湿的感觉。而母亲就是要靠每年两季蚕茧卖钱贴补家用,那也是母亲这一辈子唯一与“商”有关联的事,当然市场上的具体运作便是四哥和五哥他们的事了,母亲可不识字。
  老屋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堂屋。农村每家都有一间堂屋,那是比两间屋子还宽的一间屋。农村的堂屋用处大着呢,那时农村的玉米小麦收回家弄干都要脱粒,那最原始的脱粒办法就是用梁杚打,即是用两根同锄把般粗细的长棒通过绳或者棕叶拴在一起,中间留着一段可以回旋的距离,然后用一根棒带动另一根棒举过头顶再使劲落下捶打玉米或小麦。所以必得要有一间比较宽敞大样的房子才能施展得开。用梁杚是得讲究技巧的,弄不好便会打在自己的头上。而我则自始至终都不会使用梁杚,我只会用一根小棒捶打。或者母亲干脆就让我们从楼上把玉米或小麦扔下楼来,这其实也累人。不过比起累得腰酸手疼的母亲,我们的这点辛苦简直是微不足道了。
  堂屋其实还有其他用处,哪家有人过世,都得停放在堂屋里,这是一种习俗。也因为宽敞,便于设置灵堂做法事和招待客人。当然,我们家堂屋是隔出一小间的,因为爷爷没住处。不过因为母亲当初在建房时便有所考虑,所以即便隔出一间也不嫌窄。而在平时,堂屋也还有其他用处。堂屋里总摆着一大一小两台石磨,母亲一人在家时便推小磨,一手添磨一手推。若是我们都在家,便推大磨,一人添磨两人推,轮流推磨,因为手会特别的酸软。堂屋也没多大空闲的时候,南瓜黄时,我们便把大背小背的南瓜堆进堂屋的一个角落。收洋芋时,我们又把刨来的洋芋小山似的堆在另一角落里。要不就是堆放着我们从山上打来的母亲来不及砍的猪草。
  堂屋不闲,母亲也就不闲。母亲把那洋芋中有蚂蚁眼的、挖破的、不光身的、小个的洋芋首先挑出来,每天煮一大锅,我们再挑好一点的吃了,剩余的用火锅板煮烂拌在猪食里。而南瓜也要每天砍一些煮给猪吃,若有砍着生脆颜色鲜黄的,就留着我们自个享用,其他便全砍了给猪。当然我们还可以享用瓜米,但是有时也会采取非常手段,因为母亲总要留些待客,不过无论她怎么收,总逃不过我们的法眼。为此,母亲也很无奈。而我们总可以装得若无其事,那时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姊妹多的好处了,东西不在谁都可以不认账。有时也大可抓些阿猫阿狗的当替罪羊,而我们则可以不动声色地同母亲一起呵斥它们,看它们惊恐莫名地哀嚎着逃窜,我们习惯了不内疚。处在温饱边缘的人们啊,就只有那样的境界!
  依稀还记得侧院的那几棵枇杷树,当然现在早已不知魂归何处了。不过当时倒让我们开心了好几年,其实我们也只是尝尝,那核大肉少的枇杷啊。也让我们纠结了好几年。那时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等有钱了买好多好多的枇杷,一次解够馋。因为枇杷结得不是很多,而母亲总要分些给左邻右舍解解馋,当然更要留些给父亲。我们能吃到的不多,母亲吃的就更少了。记忆中的父亲回家的时间极少。每个月还轮不上一次,家里大事小事都是母亲一人扛着,苦了累了病了痛了也是母亲一人咬牙受着。父亲偶尔回家,母亲像招待贵宾一样,总要在甄脚下为父亲单独闷一碗米饭,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好多年,直到后来家境稍好,全家都能吃上米饭为止。父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退休以后的事了,那时我大概已读初中了。父亲性格极其暴躁武断,那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顿臭骂,让我们不知躲进被窝掉了多少眼泪。不过现在听说眼泪能排毒倒也不怎么怨恨他了。父亲虽不是个好父亲,但还算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他总能把求他办事的人的礼品毫不留情地退回。办事不偏不倚,力求公正,倒也赢得了一个好的名声。只不过在情感上,我们始终偏向于母亲。总是以为母亲可以一直在我们身边。总是幻想到老还有母亲喊的幸福。从来不曾想过有一天那个我们一直依恋的人会丢下我们独自离去。其实都知道母亲也会有累的一天,只是不曾想过那样的一天会这样地逼近。   母亲终于累了,累得不想再睁开眼睛。母亲走了,就像完成了使命一样的安静。母亲的遗体停放在老屋的堂屋里,我们在那里为她守灵时记忆总是停留在最初的十几年。我知道我至此只能凭记忆与母亲相守了。那些辛酸和苦难都变得如此地亲切。
  送走了母亲,我愈发地想念老屋了,总是梦回老屋,老屋留给我的记忆实在太多,无论是父亲的训斥,母亲的呵护,还是姊妹间因为做事或吃东西引起的争吵,以及外婆在看电视时从一开始便打瞌睡到结束时不管我们换了几个节目仍是指着某人说出她最先看到的人名时我们的开心,都给了我亲切的感觉。
  沧桑的老屋,风雨飘摇的老屋,尽管已失修,尽管已物是人非,可我知道它始终连着母亲,连着我,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漫步雨中
  这突然而至的雨,总是带给我毫无防备的惊喜。静静地看雨,变成了一种享受。一个人聆听雨的声音,总会有莫名的欢愉涌入心际。
  阵雨之后,便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孩子冒雨回家,告诉我今天老师让写了一篇作文,给的评价不错,为她高兴。
  晚饭过后,孩子让陪她走走,计划之外,还是答应了她的要求。雨不大,只带了一把伞,孩子挽着我的手,就这样漫步在雨中。好想丢开伞,痛快淋一次,可最终选择放弃,不敢再冒一次这样的险,犹如一台逐渐老化的机器,零件早已不胜负荷。静静地走在雨中,听孩子喋喋不休讲学校的事,有些暖暖的感觉。
  终于知道孩子出来不只是走走,是为了买一根水钻的小皮带,一个叫做《大富翁》的游戏盘,这孩子越来越喜欢迂回战术了。
  不知不觉间,走到小弟的门市附近,孩子要去她舅舅那里玩会,就由她了。呆了几分钟,有隐隐的雷声传来,不敢逗留,催促孩子回家。
  雨有些大了,孩子还想再买动画碟片,不再满足她的要求,有些不悦,说我是个吝啬鬼,赌气告诉我她明天用自己的钱买。我在心里笑,这钱不是我们的吗?
  快要到家,见一环卫工人撑伞打扫街道,孩子觉得好笑。随便问她,将来若是读不好书,该怎么办,居然毫不迟疑的告诉我:“做生意。”“钱呢?”我问,“你们给我呗,反正你们又带不走。”自觉有些失言,随即补了一句:“等我有钱了随你们用个够。”意料之外的回答,不过想想也好,能够自食其力比没有任何打算好。不过还是告诉她要好好读书,做什么都离不开知识文化。孩子笑,告诉我她会好好读书的。
  雨一直下。没有要停的意思,我其实也不希望它停,我喜欢下雨的感觉,喜欢听这大自然最美妙的乐音,它会让我的心感受一种莫名的欢悦!
  好聚好散
  今天,又见那对夫妻,男人四十多岁,一脸的憨厚,过分的苍老似乎与年龄不太相符,一个人落寞地坐在一条矮凳上,让人无来由地同情。
  女人却是出奇地年轻与漂亮,文静而又略带羞涩的笑着。一副不受世事干扰的淡定。
  好一株空谷幽兰!我心里暗赞。
  只可惜当初的一见钟情,最终却要因年龄的悬殊而选择今天的好聚好散!
  男人给她一套房一张车。她给男人一个孩子一个念想。外加一段美好的时光,似乎很公平。
  男人什么也不想说,他的心似乎比年龄更苍老!
  女人的世界太宽,他的心装不下。
  他手心里的那根线,断了!也许,放手也是一种美!
  人生就这么讽刺,以为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幸运。却又要在对的时间,离开对的人!
  没有愤怒,没有怨恨,他为女人做了最后一件有些无奈却又只有他能做的事。
  无怨无悔,他平静地离去。
  女人无语,泪光中,还是狠下心肠看他慢慢远去……
  习惯
  有时我想,所谓的放下与放不下,是不是其实就是一种习惯。当你已经习惯了生命中的某一种存在,突然间消失,总会纠结一阵子,故为放不下。当你慢慢习惯于这种不存在时,故为放下。这样想来,这世间原就没什么放不下的东西,所谓的放不下,只是你不想改变某些习惯罢了。
  如此说来,所谓男女间的感情,其实也是一种习惯,你习惯了每天有一个人陪伴,习惯了每一件事都依赖于他,习惯了你熟悉的他的所有味道,也许并不是爱得有多深,就是习惯有他。如果改变,也不是不可,或许就是不习惯。
  某日得之一熟人离婚之事,虽有些意外,其实也在意料之中。自从得知她患抑郁症。我大概就猜出其中原委,身为教师的她又何必这样看不开呢?原本那么开朗的一个人,竟把自己弄到这样的境地!就当重新改变这种习惯未尝不可?习惯一个人的日子或许会更悠闲更自在。或者重新习惯另一个人的存在也不必把自己弄得如此的不堪。
  对于感情,我是这样理解的:如若守得住,最好守着,毕竟改变总会纠结。如若守不住,就当改变一种习惯。这样想想,便可取舍从容,潇洒随心了。也不至于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
  想来许多东西,其实都只是一种习惯,习惯了它的存在,习惯了对它的依赖,并非真的放不下。就如同习惯了吃白菜,突然改吃青菜,总要纠结几天,也就慢慢习惯了,并非真的没有白菜便不能下咽。
  如若可以把一切都当做一种习惯,也能适应这种习惯的改变。许多东西,也就简单了。
其他文献
春之声  把这个春天劈开,请你,我的木匠妹妹  我需要一个木桶,盛满温热的清水  我需要一次彻底的沐浴,我的花瓣  我需要焚香祷告,我的女神  这样的早晨,任何心思都不必隐瞒  尤其是面对你和我,热的汗水和气息,山川大地  不会感动的人以及不会唱歌的鸟,不配活到今天  把这个春天翻过来,没有污迹,我需要呼吸  我需要书写新的诗句,属于山巅的眼界  属于辽远的道路,属于众神的恩赐,属于你  这样的早
期刊
古镇上有一家百年茶馆。茶馆在一百多年前修建好以后就开始经营至今。我不知道茶馆是否是镇雄最古老的茶馆,也不知道九十三岁的老奶奶是否是年龄最长的茶馆老板,但我敢说,九十三岁的老奶奶是镇雄乃至云南、中国最老的茶馆服务员。  整个古镇沿街而建,街两边静静地矗立着两排青瓦木房。老奶奶的茶馆位于街左面靠近山的位置。用来经营茶室的是临街的堂屋。堂屋正对大门的墙壁上供着神龛,神龛下面摆着一张虽显破旧但却擦洗得发白
期刊
一  城市还未苏醒,我们已在路上。沿着岁月之河逆流而上,姐姐,我们去乡野阡陌间,找寻那些覆盖于历史风沙之下的红色足印,重温理想与信念的光辉。  经过城南郊区的烈士墓。那时薄雾轻笼,早春的阳光温柔地刺穿肆虐一冬的酷寒,明亮亮地照射下来,如此温暖。  早些年的烈士墓,在县城里面,是一个巨大的黄土堆,四周竖了些青石碑,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姓名与事迹。当然,那黄土之下,肯定还掩埋着些青石碑不曾记录下姓名与事迹
期刊
初来岩城,应是十年前的某个傍晚。  刚近黄茅坝火车站,就听窗外雨声淋漓。由于没带雨具,匆忙跳下车来,却见铁枕下的碎石间,匍匐着几株蒲公英。在风雨里慌张地挺举着纤细的白伞。  虽已初秋,且是雨后,空气仍出奇地热,河面上蒸腾着袅袅水汽。步行至柿子集镇乘车,途中默望两条大河开始融汇,一急一缓,一宽一窄,一黄一蓝,泾渭分明地坚持着各自的本色,后来才知是澎湃于乌蒙山麓的白水江和大关河。  自此而下,随着山势
期刊
44年前,他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村的一个普通苗族农民家庭,可今年春节前的一场意外,让他的生命句号画在了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在他弥留之际,家人忍住巨大的悲痛,按照他生前的意愿,毅然决定捐献他的一肝两肾两角膜,让5名病患者获得了新生。他就是新时代的雷锋,镇雄人的骄傲——镇雄农民工杨洪祥。  今年2月,我们采访团先后深入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村、坡头镇亳都村采访杨洪祥的父母兄弟、亲戚朋友、老师同
期刊
又是一个烟雨迷茫的秋,眼前弥漫着深深的雾气,我努力的睁开惺忪的双眼,拼命地去眺望前方,但是利剑般的秋风立刻锁住了我的双眼,刚刚看到的一点点的未来又迷糊了。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宿命吗?难道落叶最终的归宿就是这边阴冷而潮湿的土地吗?  多年前的我,是一片矗立于大树顶端不可一世的叶子,我总是喜欢去仰视高不可攀的蓝天,去俯视地面上慵懒的芸芸众生。我仰慕崇拜蓝天清新而脱俗的姿容,不屑到处散发着铜臭味的忙忙
期刊
声名狼藉  出租屋在环城东路,临街11号4楼  那时候,白天睡觉,夜晚行走  趴在窗台上,数楼下过往的车辆  但却数漏了隔壁的离婚女人  她像一辆卡车,被一个蹩脚的新手  驾着,在黑夜的上空呼啸而过  刚和冯晓晓掰了,如果我道歉  她一定会吻我,辛晓芬还没搞到手  否则,一墙之隔,我们一定会  发生碰撞,让所有的云朵都被摇落  夜晚太窄,寂寞何其辽阔  沿街而走,自己是自己的尽头  每一颗路灯下,
期刊
有风来兮  在某日瘫痪的黄昏,拾阶而上  临摹一座冰冷的城堡  粗糙的笑容,被金黄的汞灯  悬于银灰色的苍穹  像一株菊花,被秋天高举  我用力所能及的爱  亲吻太保山的天空  有风来兮,松涛阵阵  机械地模仿着:  那日,小雨将至,我们躲雨于观城台  抚摸灯光炫耀的流水线  那日,让你朗诵的孤独  和鞋带之上的满足  被酒后的沉默一一降服  有风来兮,秋天已走远  有风来兮,爱情已走远  有风来
期刊
堂琅日记  1  我买的炖锅蒸锅炒锅奶锅,还寄在  昆明大剧院里,过完七月,我要让  炖汤的香味漂到湿地公园上空,漂到湖水里去  我希望活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简约的装饰风伴着茶的香味,可以让候鸟  一样来这里歇脚的,小职员小官员  驴友教师,沉浸情网的小青年们甚至暧昧的  家外之家,在这里歇下来  2  箭矢一张口,像群鸟  扑啦啦飞,小李飞刀,例无虚发  见血封喉喂,亲爱的寻欢小李亲爱的傅红雪
期刊
春天里的乞丐  尘土飞扬  三月的足音不响  在人群熙攘的街市  我是无家可归的乞丐  在路旁铺设乞具  乞求一缕春天  润染头顶焦灼的太阳  我曾向岁月乞讨青春  他赠我以衰老  我曾向生活乞讨尊严  他赠我以卑微  我曾向梦想乞讨激情  他赠我以无奈  如今我行走在街口  看城池荒芜  人来人往  拾捡被遗忘的记忆  那些不随时光流走的痕迹  被烙在树叶的身上  流成天空的血液  在我面前洒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