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体验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1_sheng2_wo3_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体验是主体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其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候还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教学时,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阅读 教学 独特体验
  阅读首先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图片等载体搜集信息,在这个搜集的过程中认识世界万物,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阅读教学有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文本、编者。教师和学生首先要阅读文本,获得自己的基本认知,然后要阅读编者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信息,了解编者的意图,再这个基础上,教师就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对个自己的认知提出见解,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达成某种共识,保留某种不同的见解或者独特的感受。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主体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体验超越经验,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他体现了人们心灵的丰富性,揭示了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根本规定,也揭示了个性的根本规定。人类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体验”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共16处,足见体验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何谓体验?角度不同,其诠释也有所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体验主要指主題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从美学角度看,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熏陶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从教育学角度看,体验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体认。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指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
  独特体验是指每个人不一样的体验,即体验所得的个性化。因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其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候还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度“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足见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李家栋主编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专门谈“阅读教学的独特体验”,开头就引用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然后指出,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鲁迅对《红楼梦》阅读的观点:“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独特体验的差异。“价值去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独特体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理解,展示个性。教学中,既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要做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因为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有待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这“一定方向”和“一定规范”在阅读教学中就体现在求得一致的合理的“价值去向”上。在同一层面上,学生有其共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价值去向”既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自然成为认知的共性。但发展主体的学生,在发展中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个性,所谓“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刘勰《文心雕龙》)就是说性格习尚不同的人,在阅读中各有所好。学生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感悟内容,重现形象,并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渗透作品,捕捉自己的兴趣之点,进行再创造,这种创造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教学必须服务共性,发展个性。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一個女人的史诗》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传统史诗性书写不同,严歌苓将“史诗”的关注焦点放在了女性的成长和情感生活上,脱离了宏大叙事和对历史的直接描写,转而从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入手。严歌苓这种另类的叙事手法给中国文坛的史诗性书写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关键词:史诗性 另类 日常 感情 成长  “史诗性”一直中国现当代作家写作时的一种追求,作家心中的史诗情结也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诗”
内容摘要:鄂州西山风景区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极为丰厚。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苏门文人,与西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多次游历西山,吟咏西山,为我们发展西山文化旅游,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从而在推进全域旅游的改革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提升鄂州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苏门文人 文艺活动 西山 旅游开发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
内容摘要:南永前图腾诗对图腾的文化阐释不限于一般性的精神领域,而是将图腾作为一种生命元素或者生命形式来解读。作者着眼于这些图腾形象在生命过程中的原生意义,试图通过各种图腾形象与人类生命秩序的重新调整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还原;通过对人与自然对象主客二分的传统关系的解构来实现生态关系的还原;通过对自然对象全新的道德评价来实现生态道德的还原。  关健词:图腾诗 生态还原 道德评价  生态意义是现代人在新的生
内容摘要:谈及日本文学,便不得不谈起物哀,其是日本民族一种传统的审美观,但物哀本身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美学范畴,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日本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为日本文学增添一种阴柔婉转、清新悠远的纤柔之美。本文立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想,分析其起源、成因和影响,希望给相关学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日本 文学 物哀  1.物哀之内涵  在现代日语中,“物哀”假名写做“物の哀”(ももののあ
内容摘要:卞之琳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诗歌史上较为独特的诗人。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入手,经过其智慧的渲染,是诗歌充满了哲理。他在诗歌中隐匿自我的感情,以客观冷隽的态度入诗。他的诗歌跳跃性大,联想丰富,尤其突出戏剧化,理智化。  关键词:智慧 非个人化抒情 化古化欧  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个诗歌流派叫做现代派。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
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中小说多次出现“地狱景观”,描写的十分恐怖可怕。他不仅通过描写地狱来说明佛教思想中的善恶有报,同时更多的是用地狱景观来反观人性的复杂性,也是一种“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地狱景观 人性  芥川龙之介热衷于描写地狱景观,在众多的小说中都曾经出现过。地狱不仅是人犯罪之后惩罚的场所,同时也是人性的试炼石,正如其所说“人生比地狱更为地狱”。其通过对地狱景观的刻画描
教师是每所幼儿园宝贵的财富.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否落实,不取决于政府,而是取决于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这充分说明幼儿园的发展是以教师为本的,教师是幼儿
期刊
內容摘要:朗读是语文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只有教师讲解,或者师生之间无休止的轮流对话,就是听不见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也很少有教师如韩军一样声情并茂的范读,即使设计范读的环节,大多也是利用多媒体,放放录音而已。殊不知,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看法。  关键词:朗读 语文体验 语文积累 智力发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
內容摘要:小组教学法是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将学生安排为学习小组的教学组织手段。它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习惯和创新能力,但小组教学也存在学生参与不均、易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等弊端。本文就小组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小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提出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小组教学的有效举措:灵活分配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与目的、预留充分时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内容摘要:范例引导法就是指作文教学中为师生的对话交流提供几个具有典型性、比较性的感性范例,并从写作的视角探讨“写什么”与“怎样写”一类的理性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让学生有创意地进行写作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 习作教学 方法  一.举作家作品为例。举作家作品旨在充分发挥课文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即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把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通过老师的再点拨,让学生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