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研究

来源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yu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将党的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为了适应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全党上下实行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党委会的制度、改进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以健全党内制度,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党员干部人才储备工作,注重对党内领导干部理论培养和政策教育,以适应军事政治形势,有计划培训党内干部人才;提出“两个务必”和“赶考”命题,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探索党的长期执政课题.毛泽东以强烈的警醒意识、忧患意识为党在胜利中保持清醒并长期执政提供了思想保障.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关键事件,从反思内容和反思层次两个维度对职前汉语教师的语法教学反思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职前教师语法教学反思的自我倾向较强,更多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较少涉及学生学习;反思多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面反思居多,反思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师话语、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有效性三个方面;反思以技术性反思居多,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性反思,未见批判性反思,反思层次有待提升.文章结合教学反思反映出的职前汉语教师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教师教育课程的优化方向,并对职前汉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十月中旬,辽宁人艺携原创话剧《北上》南下,登陆上海大剧院,为观众们带来了两场精彩的演出.作为红色题材献礼剧,《北上》首次在舞台上呈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香港民主人士远赴东北解放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期刊
议题一:语言学期刊如何坚守初心、引领创新rn张伯江(《中国语文》主编)rn《中国语文》创刊于1952年,已有近70年的历史.数十年的发展证明,在国家重大历史变革时期,《中国语文》总是起着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推进文字改革运动,传播规范的语言知识,协助语文教育,《中国语文》刊发了大量配合国家语言文化建设的学理性很强的研讨文章,为语言规范化工作做了扎实的理论准备.其后,又持续多年为现代汉语规范工作的具体化组织了语法、语音、方言、词典编纂等专题的高水平论文.1978年时,《中国语文》
期刊
引言rn在2000年的一篇文章中,阿德里安·马丁(Adrian Martin)激烈地表达了对电影过度(cinematic excess)理论的不安.在写丁看来,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下面我会再谈到她)的观点——电影过度指的是一部电影中没有叙事功能的所有方面,其问题在于假定一部电影的功能性和叙事方面一定是平淡和无聊的,只有少数超越正常尺度的时刻会动人心弦.
期刊
“境况电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电影中最常见的通用形式之一,是以一种非虚构的风格来表现真实事件、地点和人物的电影类别.对于这一历史上最早的纪实性、描述性电影类型来说,如何记录与表现一种“运动”的风景,成为当时摄影师们重要的艺术考量与追求.一方面,境况电影刻意选择与强调被摄物本身的流动性,以此突显电影区别于美术和摄影的新美学特征;另一方面,境况电影在单镜头的内部设计运动的轨迹与时距,以体现出一定的叙事性.而穿行、旋转、“幻影之旅”等运动镜头,则为当时的观众带来了体感性的审美体验,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觉范式
汉语复数标记"们"有[+复数]、[+指人]、[+定指]、[-量词短语]四个特征.本文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从特征重组视角考察日语、英语母语者对"们"的习得.句子可接受度判断测试结果表明,日语母语者通过映射习得了"们"的[+复数]、[+指人]和[+定指]特征,未能重组[-量词短语]特征.英语母语者成功映射了[+复数]特征,重组了[+指人]特征,未能重组[+定指]和[-量词短语]特征.实验结果证实,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需要重组的特征难于直接映射的特征,支持特征重组假说.本文分析了负面证据在特征重组中的作用,探讨了造成
引言rn数字视效技术取得进步,极大拓展了电影制作的创意空间.“视觉特效”一词几乎涵盖了任何眼睛可以感知的视觉操控,但在电影中,视效是指对于移动影像的视觉或图像处理,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物理特效和数字特效.①早期电影中的特效多为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机械或物理特效,以模仿爆炸、流血等场景和各种把戏.②而数字视效技术的发展则为电影后期制作带来了诸多创意上的可能.如今,电影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后期进行数字处理,各个制作阶段的界限因而变得模糊.③相比传统特效,数字视效虽然更为灵活,但要想将数字技术与实景拍摄真正融为一体仍然需
期刊
和许多读者一样,最初也是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1992)中认识了周励女士.说“认识”,只是从书中知道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上海女生.在2016年复旦大学徐培华教授在七宝镇举办的华商“海派文化”论坛上,我有幸结识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稍后,有一部表现北方城市价值观的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1993),也描写了“50”后们在国门重开之际,初到美国的奋斗经历.
期刊
周励在新冠病毒肆虐狂欢、死神挥镰频繁收割之至暗时刻,独坐窗前,遥想当年,奋笔疾书,从子夜到晨曦微露,心潮澎湃.战火纷飞的历史镜头,无数冤魂的惨淡呼喊,凝聚在她的心脏、血管、手指、键盘、屏幕……汇集成一篇篇生命文字,构筑起现在耸立于读者眼前的这一本新书:《亲吻世界》.
期刊
前言rn过去的半个世纪,在国家与国际之间充满激烈矛盾的社会与文化话语之中,伊朗电影一直是一个充斥着持续斗争和博弈的场域: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新浪潮”到20世纪90年代的“神圣国防电影”(the Sacred Defence Cinema),再到21世纪以来的年轻一代导演,伊朗电影在多方面成为一个展现伊朗主流文化政策与政治形势之所在.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成立了文化及伊斯兰教令部(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Islamic Guidance)来监督并时而赞助在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