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金融“脱媒”的内涵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的金融专家白钦先在比较金融、政策性金融、金融发展理论创造性研究的
基础上,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提出的,这一理论为商业银行研究金融发展理论和我国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框架。他指出,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一国最基本的战略性资源。金融资源具备一般资源属性,如客观性和稀缺性;同时,作为金融资源,它还有特殊性,如核心性、层次性。在经济日益金融化的今天,金融成为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既包含整个金融体系的实质内容(包括金融工具、金融组织、金融体制和金融人才,也可以成为金融资源的实体部分),也包含了从另一个方向的度量,即金融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效果,也即金融功能。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直接融资(即依托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的融资)的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新的手段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输送到需求单位,也称为资金的体外循环,实际上就是资金融通的去中介化,包括存款的去中介化和贷款的去中介化。
若以金融发展为研究视角,可以看出金融“脱媒”现象是金融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而金融“脱媒”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存在及加速发展的趋势会使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中介失去融资主导地位,银行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越来越难以维持生存,从而使依靠传统业务、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面临危机。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求变才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唯一出路。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金融“脱媒”实质上是非银行市场及非银行机构的发展脱了商业银行资金融通的媒。在此情形下,只有创新求变才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唯一出路。因此,商业应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选择,通过及时和持续创新,寻求新的突破,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并借助“金融脱媒”的影响将银行的运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主动应对金融脱媒。总体而言,主要如下:
(一)积极创新、强化管理、巩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
一是加强对公存款业务创新,不断增强客户忠诚度,提高存款的稳定性。尽管同业存款原则上不能用于发放贷款,但可以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间接地支持银行贷款扩张,相对于传统的企业存款来讲,券商、基金等的客户交易保证金是成本低得多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同业机构合作,积极拓展同业存款业务。
二是利息收入仍将是未来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要继续发展信贷业务,必须要调整客户结构,在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信用可靠、产业前景好、风险可控的中小企业客户。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业务具有风险较高、单笔业务量小、业务繁琐等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调整原有的授信管理体制机制。在强调总行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分支行的积极性,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确定适度风险偏好,适当提高风险可接受程度。建立适合小企业业务的授信政策、评级体系、激励约束机制。设置专职、专业小企业业务发展的人才队伍。
(二)转变观念,不断调整银行的经营策略
从市场总体发展趋势看,金融“脱媒”的变化,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由商业银行主导型向金融市场主导型转变。面对“脱媒”的新形势,商业银行要积极适应银行经营的环境和方式的重大变化,主动地转变自身的经营理念,不断调整资产负债规模、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脱媒”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从传统的经营理念、思维定式迈向更广泛、更有时代特征的新空间,从战略的角度来认识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抛弃传统规模扩张的思维惯性,完善应变的能力。既要借鉴西方的成熟经验,更要结合我国市场环境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业务创新,转变业务和盈利模式,顺应市场的发展,在市场定位、客户定位、增长方式、经营结构、业务发展、产品创新上主动进行策略性调整。
商业银行要适应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贷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差不断收窄的趋势,实现银行增长方式和经营结构的转变;以金融市场为主要运作平台,积极发展新兴市场;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拓展私人业务、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尽快完成业务转型;通过开展跨市场的交叉性的金融业务,向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从单纯依靠利息收入向收入多元化方向转变,从单纯的融资中介向全面的金融服务中介转型。
三、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的交叉渗透,推动综合经营
从各国银行发展的历程看,银行“脱媒”化的发展必然推动银行向综合经营、全能服务发展。从美国的经验看,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脱媒”危机后,美国企业界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比重大幅下降,美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开始明显地失去已有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始放宽对银行经营业务的限制。1986年,美联储允许银行通过在各州持股子公司的形式组建银行控股公司(BHC),银行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参与市政债券、按揭贷款等证券业务,也可以持股保险公司而间接介入保险业务。
主动应对金融脱媒,商业银行有必要积极推动综合经营。通过大力拓展表外业务,涉足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领域,强化了银行的综合服务功能。在分业监管的前提下,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的交叉和延伸,探索一些低风险、高收益的交叉经营业务,走一条服务开拓与金融创新之路。
四、探索和发展为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提供新兴融资服务的领域和途径
支持金融市场及交易活动的新型融资活动将是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市场、拓展资产业务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受到分业经营尤其是信贷投向政策的严格限制,目前银行信贷资金除了股票质押贷款这一形式外,基本不能进入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银行为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交易环节提供的融资基本没有。但从国际上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来看,贷款作为银行资产的占比将越来越低,即使是贷款的很大一部分也流向了各类金融市场。目前,美国资本市场吸纳了2/3以上的贷款,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部分首先流向的是资本市场。
国内商业银行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取向,事实上,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已经通过一定的渠道间接流向了资本市场。比如,为证券公司提供股票质押贷款,在银行间同业市场通过信用拆借或债券回购等形式为证券公司提供短期融资。目前,商业银行现在要做的就是积极准备,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一是扩展金融资产质押业务品种。目前主要有股票质押、期货标准仓单质押、债券回购等融资。今后,信托凭证、基金份额等金融资产也完全可能作为融资的质押。此外,现在用于质押的股票、标准仓单范围极其有限,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
二是融资业务要由目前的外围领域(即不直接针对某项具体的金融交易行为)向金融交易这一核心环节渗透。主要包括机构和个人的新股申购业务、收购兼并业务、券商承销贷款、基金公司融资等提供融资。此外,作为一种融资替代,银行也可以考虑购买一些证券公司的短期融资券。
三是为了有效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商业银行必须做好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其中包括对客户的选择、对抵押品的选择以及控制客户风险,还要做好相关的技术支持,比如对相关账户的实时监控技术,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对客户的风险教育。
参考文献:
白钦先.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金融官——论金融可持续发展[A].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C].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的金融专家白钦先在比较金融、政策性金融、金融发展理论创造性研究的
基础上,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提出的,这一理论为商业银行研究金融发展理论和我国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框架。他指出,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一国最基本的战略性资源。金融资源具备一般资源属性,如客观性和稀缺性;同时,作为金融资源,它还有特殊性,如核心性、层次性。在经济日益金融化的今天,金融成为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既包含整个金融体系的实质内容(包括金融工具、金融组织、金融体制和金融人才,也可以成为金融资源的实体部分),也包含了从另一个方向的度量,即金融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效果,也即金融功能。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直接融资(即依托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的融资)的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新的手段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输送到需求单位,也称为资金的体外循环,实际上就是资金融通的去中介化,包括存款的去中介化和贷款的去中介化。
若以金融发展为研究视角,可以看出金融“脱媒”现象是金融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而金融“脱媒”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存在及加速发展的趋势会使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中介失去融资主导地位,银行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越来越难以维持生存,从而使依靠传统业务、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面临危机。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求变才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唯一出路。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金融“脱媒”实质上是非银行市场及非银行机构的发展脱了商业银行资金融通的媒。在此情形下,只有创新求变才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唯一出路。因此,商业应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选择,通过及时和持续创新,寻求新的突破,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并借助“金融脱媒”的影响将银行的运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主动应对金融脱媒。总体而言,主要如下:
(一)积极创新、强化管理、巩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
一是加强对公存款业务创新,不断增强客户忠诚度,提高存款的稳定性。尽管同业存款原则上不能用于发放贷款,但可以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间接地支持银行贷款扩张,相对于传统的企业存款来讲,券商、基金等的客户交易保证金是成本低得多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同业机构合作,积极拓展同业存款业务。
二是利息收入仍将是未来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要继续发展信贷业务,必须要调整客户结构,在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信用可靠、产业前景好、风险可控的中小企业客户。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业务具有风险较高、单笔业务量小、业务繁琐等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调整原有的授信管理体制机制。在强调总行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分支行的积极性,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确定适度风险偏好,适当提高风险可接受程度。建立适合小企业业务的授信政策、评级体系、激励约束机制。设置专职、专业小企业业务发展的人才队伍。
(二)转变观念,不断调整银行的经营策略
从市场总体发展趋势看,金融“脱媒”的变化,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由商业银行主导型向金融市场主导型转变。面对“脱媒”的新形势,商业银行要积极适应银行经营的环境和方式的重大变化,主动地转变自身的经营理念,不断调整资产负债规模、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脱媒”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从传统的经营理念、思维定式迈向更广泛、更有时代特征的新空间,从战略的角度来认识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抛弃传统规模扩张的思维惯性,完善应变的能力。既要借鉴西方的成熟经验,更要结合我国市场环境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业务创新,转变业务和盈利模式,顺应市场的发展,在市场定位、客户定位、增长方式、经营结构、业务发展、产品创新上主动进行策略性调整。
商业银行要适应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贷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差不断收窄的趋势,实现银行增长方式和经营结构的转变;以金融市场为主要运作平台,积极发展新兴市场;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拓展私人业务、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尽快完成业务转型;通过开展跨市场的交叉性的金融业务,向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从单纯依靠利息收入向收入多元化方向转变,从单纯的融资中介向全面的金融服务中介转型。
三、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的交叉渗透,推动综合经营
从各国银行发展的历程看,银行“脱媒”化的发展必然推动银行向综合经营、全能服务发展。从美国的经验看,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脱媒”危机后,美国企业界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比重大幅下降,美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开始明显地失去已有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始放宽对银行经营业务的限制。1986年,美联储允许银行通过在各州持股子公司的形式组建银行控股公司(BHC),银行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参与市政债券、按揭贷款等证券业务,也可以持股保险公司而间接介入保险业务。
主动应对金融脱媒,商业银行有必要积极推动综合经营。通过大力拓展表外业务,涉足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领域,强化了银行的综合服务功能。在分业监管的前提下,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的交叉和延伸,探索一些低风险、高收益的交叉经营业务,走一条服务开拓与金融创新之路。
四、探索和发展为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提供新兴融资服务的领域和途径
支持金融市场及交易活动的新型融资活动将是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市场、拓展资产业务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受到分业经营尤其是信贷投向政策的严格限制,目前银行信贷资金除了股票质押贷款这一形式外,基本不能进入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银行为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交易环节提供的融资基本没有。但从国际上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来看,贷款作为银行资产的占比将越来越低,即使是贷款的很大一部分也流向了各类金融市场。目前,美国资本市场吸纳了2/3以上的贷款,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部分首先流向的是资本市场。
国内商业银行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取向,事实上,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已经通过一定的渠道间接流向了资本市场。比如,为证券公司提供股票质押贷款,在银行间同业市场通过信用拆借或债券回购等形式为证券公司提供短期融资。目前,商业银行现在要做的就是积极准备,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一是扩展金融资产质押业务品种。目前主要有股票质押、期货标准仓单质押、债券回购等融资。今后,信托凭证、基金份额等金融资产也完全可能作为融资的质押。此外,现在用于质押的股票、标准仓单范围极其有限,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
二是融资业务要由目前的外围领域(即不直接针对某项具体的金融交易行为)向金融交易这一核心环节渗透。主要包括机构和个人的新股申购业务、收购兼并业务、券商承销贷款、基金公司融资等提供融资。此外,作为一种融资替代,银行也可以考虑购买一些证券公司的短期融资券。
三是为了有效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商业银行必须做好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其中包括对客户的选择、对抵押品的选择以及控制客户风险,还要做好相关的技术支持,比如对相关账户的实时监控技术,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对客户的风险教育。
参考文献:
白钦先.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金融官——论金融可持续发展[A].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C].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