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内涵清雅韵味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w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30日晚,“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上演。这场精彩的二胡音乐会是武汉琴台音乐厅2013年隆重推出的“华夏民族风——民乐精粹系列音乐会”的一个亮点。
  胡志平是一位集二胡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和教学于一身的学者型二胡演奏家。业内评价他的二胡演奏风格清雅细腻、质朴深邃,讲究“虚与实、静与动、雅与俗、灵动与深厚、清雅细美与浓墨重彩”的对比变化,有“静、雅、深、远”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意味。安如砺先生曾评价他的演奏风格“艺术思想和品味独特”、“犹如吹来了一股清风”。
  “华风弦韵”四个字体现了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的基本格调,“华风”强调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浓郁的地方音乐风格,“弦韵”突出弦外之韵、静远清妙的内涵意味,反映出胡志平二胡演奏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
  音乐会上半场由二胡与小乐队《禅院钟声》(胡志平编曲)开场,这首作品是胡志平1993年根据崔蔚林广东音乐同名乐曲以二胡与钟磬小乐队的形式编创而成,1993年由胡志平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首演,二胡淡雅、柔美的旋律与两千多年前的楚地编钟、编磬以及洞箫、古筝、中胡、木鱼交响呼应,表达出编创者、演奏者对禅境的心灵感悟。这次琴台音乐厅的二胡与小乐队版《禅院钟声》是胡志平为了方便乐曲的广泛流传,便于没有编钟、编磬乐器的地方演出,采用了以钟琴代替编钟,钢片琴代替编磬,管钟代替编磬在曲首、曲尾空灵回荡的敲击。由于钟琴没有低音大钟那种深厚悠长的低音效果,排练中胡志平又增加了一把低音大提琴,探索以特殊的拉拨奏法演奏低音为钟琴做根,增强了钟琴音响的浑厚感。《禅院钟声》淡雅柔美的旋律,悠远空灵的音响把听众引入宁静致远之境。乐曲浓郁的地方音乐风味,淡雅清妙的文人演奏风格,也为整场音乐会奠定了基调。
  上半场演奏的第二首乐曲是具有浓郁陕西地域性音乐风格的《陕北抒怀》(陈耀星、杨春林曲)。胡志平的演奏既酣畅又细腻,在很好把握陕西的地域性风格、技法和乐曲内涵表现的同时,板眼节奏处理、力度层次变化非常讲究,采用的伴奏既非原曲小乐队的编制,也非常见的扬琴或钢琴的伴奏形式,而是在扬琴的基础上增加了木鱼和大阮各一件,表现出乐曲丰富的音响色彩变化,形成了胡志平独特的演奏版本;第三首《月夜》(刘天华曲),胡志平曾把刘天华的二胡曲称为“胡琴曲中的新文人音乐”,音乐会上胡志平演奏的《月夜》,琴声柔美如歌,可以让人感受到月白风清的意味和~个文人内心深处莫名的情思;第四首《梆子风》(项祖英编曲、黄海怀演奏谱),胡志平在黄海怀演奏谱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腔”的韵昧、戏曲的板眼节奏感和弓子“势”的细腻变化,有许多独到之处。
  上半场最后两首作品是用高胡演奏的广东音乐传统乐曲《汉宫秋月》(李助炘编配)和《旱天雷》(严老烈改编)。《汉宫秋月》目前最著名的版本是蒋风之演奏的二胡曲《汉宫秋月》,20世纪80年代胡志平曾研究乐曲的源流衍变情况,二胡曲《汉宫秋月》是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先生根据吕文成演奏的粤胡曲《三潭印月》唱片记谱整理而成,而粤胡曲《三潭印月》(也称《汉宫秋月》)源于琵琶曲《汉宫秋月》(沈肇州《瀛洲古调》琵琶谱)的第一段。刘天华记谱整理的二胡曲《汉宫秋月》在其教学过程传于诸弟子,其中蒋风之先生在数十年的演奏实践中,对乐曲的板眼结构、速度又进行了放慢、自由加花处理,其音韵更加细腻、富于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蒋氏版本,而陈振铎先生演奏的《汉宫秋月》则较好保留了刘天华原谱的风貌。20世纪80年代,广东音乐高胡第三代代表人物余其伟先生和作曲家李助忻又重新对粤曲《汉宫秋月》进行了加工整理,赋予乐曲新的美感。音乐会上胡志平演奏的广东音乐高胡版《汉宫秋月》,与二胡曲《汉宫秋月》相比较则更多表现出一种娇美的怨情,音响内涵与曲名更贴切,既有深宫萧瑟、冷月花墙之境,又有含怨复含娇的复杂之意。随后的《旱天雷》则将乐曲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会下半场演奏的曲目是二胡与扬琴《秋词》(胡志平曲)、二胡与小乐队《月的悲吟》(胡志平曲)、《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关逎忠曲)之“闹春”、“除夕”。
  《秋词》、《月的悲吟》均创作于1990年初,同年4月在武汉音乐学院第二届民族器乐作品评奖中首演并分获二、三等奖,2007年两首作品分别获得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器乐作品优秀奖和首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民族室内乐银奖(金奖空缺)。这两首作品均富有诗意内涵和文人音乐的审美特点。《秋词》因其意境内涵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秋词》解释较为恰切故名之,《月的悲吟》是作曲家有感于宗白华的意境小诗《月的悲吟》而创作。《秋词》的基本素材炼于古典戏曲元素,采用二胡与扬琴的形式,写法上“有控制的偶然对位”非常有意味;《月的悲吟》以广东音乐的典型因素作为乐曲基本素材,二胡与乐队的形式,有调性、模糊调性、音响性写法根据乐曲情感表现的需要交织交融。按胡志平的话说,《月的悲吟》是有鲜明的形象和场景感的,可以让人联想到“娇美的月牙儿”、“夜幕下的萧瑟”、“一轮圆月缓缓升起诉说着对人间的相思之情”,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作品;《秋词》则没有明确形象感,只有清雅的格调、气度和诗情、豪情,表现的是文人内心深处不可名的复杂之情和意。这两首作品在技法表现上也非常独特,《秋词》左手极富变化的吟猱绰注,右手弓速、弓长、弓力、弓势的细腻挥洒;《月的悲吟》特殊风格的作韵手法,带吟猱的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双泛音以及表现“复杂之情和意”的二胡双音等在现有二胡曲中也是独树一帜。音乐会上胡志平演奏的《秋词》、《月的悲吟》给人以物我两忘的“恍惚”之感。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种感觉很奇妙,令人难忘。
  音乐会曲目单上最后一首乐曲是《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第一乐章“闹春”和第四乐章“除夕”。关通忠先生的“二协”采用中国古典戏曲和民间曲艺的素材,运用西洋古典作曲方法,发掘和展现出二胡与西洋管弦乐队水乳交融的艺术魅力,“二协”又名“追梦京华”,是故乡北京留在作者脑海中的一个梦。胡志平音乐会选第一乐章“闹春”、第四乐章“除夕”,这与整场音乐会的基调非常吻合,音乐会雅致优美的格调前后呼应。胡志平演奏的“闹春”静谧中跳动着一种温暖,有“春之舞”韵律和美感,“除夕”京戏味道的慢板,细腻的声腔色彩变化让人联想到京戏青衣美轮美奂的舞台形象,而热烈的快板则让人感受到春节热闹的喜庆场景。
  这样一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清雅韵味”为基调的二胡专场独奏音乐会获得了观众的强烈共鸣,音乐厅异常安静,所有人似乎都在屏息聆听。音乐会结束时,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最后胡志平又返台加演了张长城、原野的《红军哥哥回来了》和黄海怀的原版《赛马》。“音乐会意境很深,像清风、薄云,像一幅山水画,很美,令人回味。”武汉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张延东音乐会后感叹。
  音乐会前一天(6月29日)的上午,应琴台音乐厅的安排胡志平在琴台音乐厅的室内乐厅为观众作了一场题为《二胡名曲的风格韵味美》学术讲座,结合具体作品为听众分析介绍了二胡名曲的风格特征、韵味内涵和技法表现特点,引领听众感悟超越音高、节奏、音色、演奏技法等有声有形的手段载体的弦外之音、弦外之韵。胡志平认为:“从有声、有形、有限的音乐中体现出无声、无形、无限之情思,无限的美的空间,正是中国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本质所在。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揭示的就是音乐艺术意境表现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感染力、魔力和魅力。对于一个演奏家来说,如何使有声、有形、有限的音乐体现出无声、无形、无限之意境,如何使有尽之技巧表现出无尽之神韵、无尽之情思,是需要经常思考和深入探寻的。”他在讲座中讲到:“真正的好作品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意境创造不仅需要精湛的技巧,还需要艺术家心灵的开阔、知识的涵养和人格的力量,而人格的力量、心灵的解放则是技术表现的根本。”这正是胡志平的艺术追求,我想也是“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能够令人回味,令人难忘的根本所在。
  王艺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2014年4月21日晚7点30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法国假声男高音菲利普·雅罗斯基(PhilippeJaroussky)的首次访华音乐会出神入化、精彩绝伦。他那衔接自如的气息,精准的大幅度跳跃,迅速而流畅的音区转换,细致入微的乐感,加之英俊帅气的外表,震撼了全场。  菲利普·雅罗斯基是当今世界声乐舞台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假声男高音。他生于法国,自幼学习小提琴,转习声乐后,很快就发掘出了演唱方面的天赋,在
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无疑是当今中国人谈论与表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话题。毋庸置疑,闽南文化、闽南语言在海峡两岸之间是极为重要的一条精神纽带。如何复兴心中的中国梦,如果将两岸之中华文化传承延续,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延伸两岸人民文化心理之记忆互动,如何表达闽南文化之品质与精神内涵,在实现中国梦、期盼中华文化于两岸复兴发展之视阈下,卢广瑞、孙连君编著的《20世纪海峡两岸闽南语(创作)歌曲音乐研究》(由厦门
术歌曲”是音乐世界中“琴瑟友之”的“窈窕淑女”。“她”内蕴“真”的品质,“善”的品性,“美”的品格,“她”是“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的“阳春白雪”;“她”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声”的以情化声、情声合一之音乐精品;“她”是志趣高远,意境深邃,个性卓越,技法完善的作曲家和歌唱家“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自觉自由”的高尚完美艺术对象。  2007年5月28日至6月4日,“中国艺术歌
2007年6月15日—1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古琴研讨会,古琴重奏独奏作品、古琴名家展演音乐会,古琴大师公开课等一系列活动。此次活动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主办。开幕式上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王建民先生致贺词,在贺词中谈到适逢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民族音乐系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召开古琴研讨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回顾了上音古琴专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曾在上音任教的刘景韶、顾梅
音乐教育哲学问题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继2009年11月在广州大学举办的首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之后,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音乐教育高端论坛会议拟于2011年11月17—19日在广州大学召开。会议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问题是我国音乐教育学术界近年关注的重要课题。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美国密歇
1935年5月,俄国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Alexendre Tcherpnine,1899—1977)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萧友梅写的“卷头语”云:“车先生相信各民族用惯的音阶,不能绝对废止。现在流行的钢琴教本,都是用西洋七声音阶做基础的。他相信中国人学钢琴,起头如能用五声音阶做基础,必定更容易领会。……教材均由浅入深排列作成,颇合初学钢琴教本之用。”①指出了齐尔品提倡中国人学
一  2008年12月20日,“中国少年民族乐团建团十周年庆典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  中国少年民族乐团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1997年创办的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多位优秀艺术家和教师共同参与的一个大型民乐团,下设弹拨、弓弦、民族管弦乐三个主要乐队。本场音乐会是中国少年民族乐团建团十周年的庆典,也是对该团建设理念、当前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的一次集中检验。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始,以民族管弦乐终
由于专业的需要,我时常走进唱片店,试图能够淘到一些西方经典歌剧和各时期艺术歌曲以及中国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间音乐家创作的代表歌曲的碟片,但每一次的结果都不免令我有些失望。因为我发现几乎每一家碟屋的货架上都摆满了时下最走红的流行歌手的碟片,可谓占据着碟屋的大半壁江山。而我期望能够寻找到的碟片则从数量上就很有限,尽管如此,相比较而言西方古典音乐的碟片较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的音乐合集无论从版本还是
12年5月25—27日,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在国家大剧院的小剧场举行了三场独具匠心的“演唱会”——个人舞台剧。笔者有幸前往观看,之后心情久不能平静。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我国当前的声乐教学状况,声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演唱技术的同时,还应该指导或鼓励学生去关注什么?学习什么?文章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详细介绍与评论这一场别开生面的舞台表演,第二部分重点谈《我歌我哥》对当前声乐表演的反思以及由这场演出所启
11年11月2日至5日,世界音乐周——中国·日本国际音乐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所高校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此次会议的开幕式与往届形式不同,以研讨会的方式展开,议题为“我与我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安平组织了此次开幕式的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国内世界民族音乐学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要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