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设施中应具备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必要性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tz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在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并且人们也对该场所缺乏理性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从危机灾害、公共安全空间类型、人的行为能力的特性,来说明环境设施中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必要性。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设施 危机灾害 公共安全空间 人的行为能力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218-02
  应急避难场所,具体是指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一般为公园、开阔地等。北京、上海等城市很多公园就同时具备应急避难的功能。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按照避难所的规模和作用可以分为: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综合设施三类。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包括: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厕所、应急标识等。一般设施包括:应急停车场、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指挥管理设施等。综合设施在已有的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应急停机坪、应急通风设施、应急功能介绍设施等。
  灾难发生后,人们为保卫生命财产安全会迅速采取躲避措施在幅度较大的心理波动下,人们的行为也会产生变化,难免在恐惧、紧张中作出错误的判断,进而造成更多不必要的麻烦。然而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就能缓解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在近几年才被重视,在建设规划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人们也对该场所缺乏理性认识,有些避难场所长期被废弃甚至作为他用。
  该文就来分析环境设施中应具备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必要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危机灾害、公共安全空间类型、人的行为能力)来分析。
  1 从危机灾害分析
  危机灾害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公共卫生。
  1.1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也称为天灾,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即构成灾难。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所有的天灾有百分之九十跟天气、水和气候事件有关。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态灾害、天文灾害。
  自然灾害的特征:(1)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2)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3)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4)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自然灾害的不重复性主要是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5)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6)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7)自然灾害容易衍生多种其他灾害和公共危机。
  例如北京“7·21”水灾2012年7月21日白天至22日凌晨,北京遭遇61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雨灾共导致77人死亡。在此次特大暴雨中,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受灾严重。
  灾难影响:(1)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2)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3)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
  1.2 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是针对社会事件的安全措施、对策、知识等。社会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社会事件举例:如遇到抢劫、小偷、骗子、他人遇险等;意外走失;学生踩踏等。包括社会治安(用每万人刑事犯罪率衡量)、交通安全(用每百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衡量)、生活安全(用每百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衡量)和生产安全(用每百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衡量)。
  社会安全指数=(基期每万人刑事犯罪率/报告期每万人刑事犯罪率)×40 +(基期每百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报告期每百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20 +(基期每百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报告期每百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20 +(基期每百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报告期每百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20统计方法
  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突发性、可控性、可防范性、破坏范围特定性、因果性。
  例如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2014年3月1日晚上9时20分,昆明一伙歹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见人就砍,现场有人伤亡;歹徒手持刀具、统一着装;10多辆警车赶赴现场抓捕嫌疑人。随后车站派出所的民警出警处置。随后特警赶到,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截至2014年3月2日18时,已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截至2014年3月3日,有12名伤员仍然处于危重状态,其余伤员病情平稳。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起因:(1)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2)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变态利益需求取向,使社会心理出现失衡。(3)政府职能转换期内产生的社会调控能力弱化,从而影响社会治安的调控和整治。(4)国际犯罪活动对国内产生的冲击。
  1.3 事故灾难
  事故灾难是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由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引发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事故灾难的特点:人为性、因果性、突发性、破坏性、偶然性、必然性、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例如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列车相撞事故。9月27日下午两点半左右,由于新天地站信号故障,上海地铁10号线采用人工调度,导致豫园路站两辆列车相撞。
  1.4 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是指故意或过失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规律安全、避难者行为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恶意和非恶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员疏散、传染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等。   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隐藏性强、具有可控性、影响范围由点到面的波及、因果性、破坏性。例如禽流感事件。12月17日,河北保定市南市区焦庄乡朱庄村蛋鸡养殖场的鸡出现疑似禽流感症状,死亡4000只。后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该起疫情为H5N2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根据以上分析,应对这些危机灾害的对策:
  (1)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2)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3)强化法治,要用法治来确保公共安全。(4)高度重视运用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用设施对安全高发区进行监控、警报等预防。(5)建立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公共安全应急预案。(6)提高群众应急能力和自救能力。(7)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
  2 从公共安全空间类型分析
  公共安全空间类型分为:开放式空间、半开放半封闭式空间、封闭式空间。
  2.1 开放式空间地上空间
  包括:公园、广场、道路。开放空间对人的影响:视域宽广、与自然联系性强、与自然关系亲密。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有开朗、博大、奔放。消极心理感受有空旷、孤独、冷漠、不安全感。
  2.2 半开放半封闭式空间地上空间
  分为:道路交通工程、卫生事业工程、体育事业工程、商业工程、娱乐事业工程、工业工程;地下空间分为:地下停车场、地下室、医院地下科室、商场地下购物区、地下娱乐事业工程、地下旅游业工程。半开放半封闭式地上空间对人的影响:有一定阻隔性、有一定通透性、方向感较弱、时间观念性弱、心理承受能力低、逃生率低;半开放半封闭式地下空间对人的影响:活动空间扩大、有一定阻隔性、通透性差、方向感差、时间观念性弱、心理承受能力低、逃生率低。
  2.3 封闭式空间地上空间包括
  工厂、交通运输、生活服务;封闭式空间地下空间包括交通运输、地下作业。封闭式空间对人的积极影响:有时会带来安全、宁静和密切等心理联想;封闭式空间对人的消极影响:封闭、局促、狭隘、存在巨大的危险性,例如容易引起会燃及闪燃等致命性的现象。
  3 从人的行为能力分析
  3.1 从法律定义上讲包括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1)成年。18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精神健康。自然人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法律意义的状态。
  无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不具备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1)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2)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只具有部分民事行为能力,其享有民事权力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受到一定的限制。(1)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2)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2 从通常定义上讲分为
  婴幼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幼儿期(从1~3岁末)、学龄前(3~6周岁)、老年期(60~79岁)、高龄期(80~89岁)长寿期(90岁以上),这些时期的人遭遇突发事件几乎没有能力及时反应并做出正确决定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儿童期(6~14周岁)、少年期(11、12周岁到14、15周岁)遭遇突发事件有一定能力来及时做出反应并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青年期(14、15周岁到24、25周岁)、成年期(35~60周岁)遭遇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做出正确决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从以上对人的行为能力的划分可以看出,人们在不同时期具备不同的行为能力,同样也具备不同的自我保护能力,其中年幼、年长、精神病人的人群自我保护能力较低。
  4 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危害公共安全的客观因素有危机灾害及公共安全不同空间类型所造成的影响;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观因素有人的行为能力、单位时间内人流量大小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公共安全隐患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和政府及个人要想保证国泰民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就必须防范于未然,加强与完善环境设施中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訾鹏.应急避难场所导向设计[J].广告大观:标识板,2008(6):46-50.
  [2] 袁媛.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起始年龄问题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06.
  [3] 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J].城镇供水,2006(2):2-4.
  [4] 毕雪娇.地块尺度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下,国家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随着市政道路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道路边坡工程的数量也不断增长。但是由于市政道路边坡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安全事故时常发生。本文将结合对市政道路边坡工程进行动态管理的必要性,浅析如何利用动态的管理方法加强对市政道路边坡工程的管理的途径。
摘 要:本实验以从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组织分离到的内生细菌YBS106对三叶一心棉苗进行灌根诱导,同时挑战接种棉花枯萎病菌或棉花黄萎病菌,测定YBS106诱导对棉叶中抗性相关酶POD和PPO活性及与抗性相关的MDA和VC含量的影响,同时测定YBS106对棉花枯、黄萎病的相对防效。结果表明,YBS106诱导对POD和PPO活性及MDA和Vc含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是教师们需要考虑和探究的问题。教师们不断地接受着新的教学理念,尝试着在实验的内容上、课堂的提问中或是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运用创新理念,使学生们能够不断增强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我国社会的发展。
摘要:培养小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小学思想品德的目的,但仅仅靠课堂教授知识远远不够,如何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不能脱离生活,本文针对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简单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24-01  小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时期进行
通过分析自媒体在民间传统音乐保护传承中的作用,提出利用优酷等自媒体工具传播西坪民歌、利用微信建立微信群及自媒体平台传承西坪民歌等措施,加强西坪民歌的保护.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带有的海量信息正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该文分析了网络时代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
摘要:通过对当前高校第二外语日语的教学现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举出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学生学习时间少、兴趣小等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提高其教学质量。  关键词:第二外语;日语;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114-01  当今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对外语人才素质的要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大学生如何高效的掌握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是目前教育者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作为三大科学思维支柱之一的计算思维科学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阐述计算思维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案例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思维;通识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
在钢琴教学中,歌唱性旋律的演奏技术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钢琴演奏不仅仅关系到手指、手臂的运动,更关系到眼睛、耳朵和唇齿的系统配合。而各种感官的
摘 要: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无线网络数据标准,本文主要对ZigBee协议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分析Zigbee技术的特点,探讨这种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  关键词:ZigBee 智能家居 无线传感网  中图分类号:TN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010-01  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线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