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剧本也有了一席之地。纵观12 册教材,剧本虽然只有两篇,但毕竟已经引起教材编写者的关注,可谓值得庆幸。剧本体裁文本虽然比较少,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改变。在剧本教学中,让学生去感悟人物形象固然重要,但仅去思考人物形象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分析剧本表达样式
剧本,就是戏剧表演的样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剧本多是独幕剧而不是多幕剧。不过,虽然是独幕剧,但表达的样式也是颇具剧本特色的。如一开始先呈现出剧本内容发生的地点和剧中的人物。在呈现表演的主要内容时,也会以多种括号的形式提示人物出场以及人物独白语言采用的语气等方面的提示语。这说明,小学生学习的剧本虽然算不上复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样式都符合剧本的特点。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熟悉剧本人物之间的对话,能够让学生获取一定意义上的感悟,但学生却不可能产生学习剧本的興趣,也不可能对剧本产生深层次的感悟。因此,学习剧本需要从剧本表达样式入手。这部分的学习,一般来说不需要去做专门的讲解,我们只需让学生在阅读人物对白的基础上,去看看那些非人物对白的内容,学生就可以获取意想不到的发现。
例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剧本中除去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对话外,还有许多人物动作以及人物之间对白的提示。教师在教学时抓住相关提示,有助于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如廉颇与蔺相如二人谁负荆请罪了?为什么要负荆请罪?怎样负荆请罪的?负荆请罪后产生怎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学生仅靠剧本语言是不能够理解的,还要联系相关非对白语言。负荆请罪中的负荆者之所以能够这样请罪,在于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为人品格,这些是需要学生揣摩整个剧本中悟出来的。
二、揣摩剧本人物语言
剧本语言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人物之间的对白语言,都是比较简短的,但非常耐人寻味。这种语言上的简练,用言简意赅来形容可以说是很贴切的。
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两个剧本,一个是《公仪休拒收礼物》,一个是《负荆请罪》。这两篇剧本宣扬的都是古代人物,公仪休是古代官吏中廉洁奉公的典型,廉颇蔺相如则是大义为重的典型,三人的精神都是值得当今人们敬佩并弘扬的。尤其在我党反腐倡廉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剧作无一不在小学生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记。
另外,人物之间的对白语言也具有风趣、幽默的特点。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中,管家拎来鱼儿时,公仪休没有直接说自己怎样怎样的不能接受礼物,自己想要去做怎样的清官。这是因为,公仪休深知说那么多照样是拒收不了的,送鱼者会死缠烂打;或者干脆将礼物放下,人一走了之。因此,公仪休的说法相当得体,他说自己不再吃鱼。公仪休这样的语言起了较为理想的搪塞作用,给管家来了个自讨没趣,让管家自己主动收敛起送鱼的行为。学生揣摩剧本人物语言,就可以体会到公仪休的的聪明之处,拒收礼物有方。抓住剧本人物语言的特点,为后面的表演做好充分的对白准备。
三、开展剧本表演实践
在剧本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运用课本剧的形式巩固学生对于剧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实践证明,运用课本剧进行表演,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可以自选表演对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特长。平时教学相关的叙事性文本,一些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那教学剧本类的文本就更应当如此了。小学阶段的课本剧表演,表演的参与者可以多一些,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表演中。因为两个剧本都是独幕剧,情节不算很复杂,涉及的人物也不多,台词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去表演。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生课本剧就应该是简单、粗糙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练。也许有人会想,一个课本剧怎么能让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课堂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这样岂不是浪费时间?事实上,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能够强化之前对剧本表达样式、人物语言等的学习,这样比单纯的阅读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教师可以将课本剧的表演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尽量不占用文本教学时间。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了相关表演的动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小学生开始学表演,需要去模仿别人。一般来说,小学生表演的动作比较生硬,呈现出儿童化的特点,但这并不要紧,我们主要是让学生敢于表演,并非一定要像演员那样表演专业化。课本剧表演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表演的兴趣。在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最后,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表演中好中选优,优中选特,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本剧表演中。
一、分析剧本表达样式
剧本,就是戏剧表演的样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剧本多是独幕剧而不是多幕剧。不过,虽然是独幕剧,但表达的样式也是颇具剧本特色的。如一开始先呈现出剧本内容发生的地点和剧中的人物。在呈现表演的主要内容时,也会以多种括号的形式提示人物出场以及人物独白语言采用的语气等方面的提示语。这说明,小学生学习的剧本虽然算不上复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样式都符合剧本的特点。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熟悉剧本人物之间的对话,能够让学生获取一定意义上的感悟,但学生却不可能产生学习剧本的興趣,也不可能对剧本产生深层次的感悟。因此,学习剧本需要从剧本表达样式入手。这部分的学习,一般来说不需要去做专门的讲解,我们只需让学生在阅读人物对白的基础上,去看看那些非人物对白的内容,学生就可以获取意想不到的发现。
例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剧本中除去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对话外,还有许多人物动作以及人物之间对白的提示。教师在教学时抓住相关提示,有助于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如廉颇与蔺相如二人谁负荆请罪了?为什么要负荆请罪?怎样负荆请罪的?负荆请罪后产生怎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学生仅靠剧本语言是不能够理解的,还要联系相关非对白语言。负荆请罪中的负荆者之所以能够这样请罪,在于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为人品格,这些是需要学生揣摩整个剧本中悟出来的。
二、揣摩剧本人物语言
剧本语言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人物之间的对白语言,都是比较简短的,但非常耐人寻味。这种语言上的简练,用言简意赅来形容可以说是很贴切的。
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两个剧本,一个是《公仪休拒收礼物》,一个是《负荆请罪》。这两篇剧本宣扬的都是古代人物,公仪休是古代官吏中廉洁奉公的典型,廉颇蔺相如则是大义为重的典型,三人的精神都是值得当今人们敬佩并弘扬的。尤其在我党反腐倡廉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剧作无一不在小学生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记。
另外,人物之间的对白语言也具有风趣、幽默的特点。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中,管家拎来鱼儿时,公仪休没有直接说自己怎样怎样的不能接受礼物,自己想要去做怎样的清官。这是因为,公仪休深知说那么多照样是拒收不了的,送鱼者会死缠烂打;或者干脆将礼物放下,人一走了之。因此,公仪休的说法相当得体,他说自己不再吃鱼。公仪休这样的语言起了较为理想的搪塞作用,给管家来了个自讨没趣,让管家自己主动收敛起送鱼的行为。学生揣摩剧本人物语言,就可以体会到公仪休的的聪明之处,拒收礼物有方。抓住剧本人物语言的特点,为后面的表演做好充分的对白准备。
三、开展剧本表演实践
在剧本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运用课本剧的形式巩固学生对于剧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实践证明,运用课本剧进行表演,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可以自选表演对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特长。平时教学相关的叙事性文本,一些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那教学剧本类的文本就更应当如此了。小学阶段的课本剧表演,表演的参与者可以多一些,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表演中。因为两个剧本都是独幕剧,情节不算很复杂,涉及的人物也不多,台词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去表演。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生课本剧就应该是简单、粗糙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练。也许有人会想,一个课本剧怎么能让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课堂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这样岂不是浪费时间?事实上,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能够强化之前对剧本表达样式、人物语言等的学习,这样比单纯的阅读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教师可以将课本剧的表演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尽量不占用文本教学时间。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了相关表演的动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小学生开始学表演,需要去模仿别人。一般来说,小学生表演的动作比较生硬,呈现出儿童化的特点,但这并不要紧,我们主要是让学生敢于表演,并非一定要像演员那样表演专业化。课本剧表演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表演的兴趣。在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最后,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表演中好中选优,优中选特,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本剧表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