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但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形式化”。本文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原因及实质,并提出了克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克服;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86-01
西方教育心理学家经过上百次的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创意独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然而,笔者调查也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果差异也较大,甚至还有走过场,为合作而合作现象,即“形式化”倾向。
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及原因
“合作”并不是我们简单意义上理解的三五一群,七嘴八舌,最后一哄而散。它应该是合作群体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齐心协力,献谋献策,最终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场合学生不能做到如此,出现了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收获上冷冷清清的情况,这就是“形式化”的表现。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通过对课堂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教师思想不够解放,信心不足。
有些教师总觉得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低,讨论中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影响课堂气氛,使自己尴尬。就不得不设置简单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或事前预演,指定发言人和发言内容,制造讨论气氛热烈的表象。
2.学生未经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一时间尚无见解可发表。
3.学生不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不知如何开口。
4.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成绩不出色,信心不足,加上课堂气氛紧张、压抑,不愿或不敢发表见解。
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实质就是“无效合作”、“假合作”。有时课堂表面看上去热闹非凡,却因为缺失了思维的碰撞,没有了智慧的火花,失去了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
三、克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方法
1.科学分组,选好小组长,这是小组能科学合作的前提。
科学分组,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同组异质”要求在分组时各类型学生合理搭配,包括男女性别、内外向型性格、学习成绩优劣等方面。划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学习小组,就是期望达到组间竞争,组内互助的效果。
选好小组长也至关重要。学习小组对小组长的要求很高,既要在学习上能做好表率,又要有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乐于奉献、勤于合作的精神,以及善于竞争、勇于争先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当好“伯乐”,认准“千里马”,同时还要定期进行小组长的“业务”培训。
2.老师设计讨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这是克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关键。
问题太难,即使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问题太易,无需讨论就能得出结果,这两种都是难度不适中的问题。难度适中的标准应该是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或回答出其中的一部分,但理解不够全面,这时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发挥出各个小组成员的思维优势,共同把问题解决。
3.保证小组合作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克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条件保证。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活动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课堂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指要有充足的探究时间。教师要解放思想,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同时又要避免“放羊式”,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应有放有扶,有放有收,适时适度地观察、引导。那种为了赶时髦,走形式,把小组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学习的“标签”,为讨论而讨论的做法是无效甚至有害的,纯粹是浪费时间,应坚决摒弃。
4.培养“全员”合作意识,这是克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人员保证。
“全员”合作包括全体同学,也包括老师本人。老师也应是参与合作讨论的重要成员之一,不过要将自己置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千万不可“退隐幕后”。
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及居住环境的原因,部分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几乎趋于封闭式,不善于与人交流,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从而导致他们在学校的活动中,缺乏合作意识,缺乏竞争、协作意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开导和方法指导,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全员”合作,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具体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不仅是课堂组织形式上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内外互促形成了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合作起来”是课改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它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亲和力,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它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的亮点,抓住生成的时机;它还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和营造互动的氛围,在各种互动中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克服;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86-01
西方教育心理学家经过上百次的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创意独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然而,笔者调查也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果差异也较大,甚至还有走过场,为合作而合作现象,即“形式化”倾向。
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及原因
“合作”并不是我们简单意义上理解的三五一群,七嘴八舌,最后一哄而散。它应该是合作群体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齐心协力,献谋献策,最终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场合学生不能做到如此,出现了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收获上冷冷清清的情况,这就是“形式化”的表现。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通过对课堂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教师思想不够解放,信心不足。
有些教师总觉得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低,讨论中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影响课堂气氛,使自己尴尬。就不得不设置简单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或事前预演,指定发言人和发言内容,制造讨论气氛热烈的表象。
2.学生未经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一时间尚无见解可发表。
3.学生不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不知如何开口。
4.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成绩不出色,信心不足,加上课堂气氛紧张、压抑,不愿或不敢发表见解。
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实质就是“无效合作”、“假合作”。有时课堂表面看上去热闹非凡,却因为缺失了思维的碰撞,没有了智慧的火花,失去了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
三、克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方法
1.科学分组,选好小组长,这是小组能科学合作的前提。
科学分组,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同组异质”要求在分组时各类型学生合理搭配,包括男女性别、内外向型性格、学习成绩优劣等方面。划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学习小组,就是期望达到组间竞争,组内互助的效果。
选好小组长也至关重要。学习小组对小组长的要求很高,既要在学习上能做好表率,又要有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乐于奉献、勤于合作的精神,以及善于竞争、勇于争先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当好“伯乐”,认准“千里马”,同时还要定期进行小组长的“业务”培训。
2.老师设计讨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这是克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关键。
问题太难,即使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问题太易,无需讨论就能得出结果,这两种都是难度不适中的问题。难度适中的标准应该是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或回答出其中的一部分,但理解不够全面,这时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发挥出各个小组成员的思维优势,共同把问题解决。
3.保证小组合作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克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条件保证。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活动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课堂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指要有充足的探究时间。教师要解放思想,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同时又要避免“放羊式”,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应有放有扶,有放有收,适时适度地观察、引导。那种为了赶时髦,走形式,把小组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学习的“标签”,为讨论而讨论的做法是无效甚至有害的,纯粹是浪费时间,应坚决摒弃。
4.培养“全员”合作意识,这是克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人员保证。
“全员”合作包括全体同学,也包括老师本人。老师也应是参与合作讨论的重要成员之一,不过要将自己置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千万不可“退隐幕后”。
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及居住环境的原因,部分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几乎趋于封闭式,不善于与人交流,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从而导致他们在学校的活动中,缺乏合作意识,缺乏竞争、协作意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开导和方法指导,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全员”合作,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具体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不仅是课堂组织形式上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内外互促形成了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合作起来”是课改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它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亲和力,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它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的亮点,抓住生成的时机;它还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和营造互动的氛围,在各种互动中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