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ling_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镜发现的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越黏膜下层者15例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变。结果15例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病变,最大直径2.5~4.5cm(平均3.2cm)。1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3%(14/15)。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45~150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ESD穿孔发生率0(0/15)。术后随访14例,随访期6~18个月(平均11.5个月),创面完全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其他文献
患者女性,26岁,因左下腹痛伴发热15d入院。患者于50d前在当地某医院行剖宫产手术,术中顺利。术后1个月余出现左下腹隐痛,伴高热,在当地抗感染治疗症状无好转入我院。患者食欲差,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9.5℃,血压16/10kPa。下腹有一长12cm横形手术瘢痕,腹软,左下腹触及一12cm×10cm包块,质软,有触痛,活动度可。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未及。
患者男,40岁,因间断性黑便6个月,再发1d收入我院。患者于2007年12月突然出现黑便,呈柏油样,约500g。在当地医院经初步救治后,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镜未见异常,后未再解黑便。2008年4月患者出现解暗红色血便,约800g,
随着结肠镜诊疗技术的普及,伴随而来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亦相应增多。结肠镜检查后并发缺血性结肠炎非常罕见,目前国外文献仅有数例个案报道,国内文献尚无类似案例报道。2008年3-8月我院共发现结肠镜检查后并发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例,本文通过回顾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外文献报道,分析其发病机理,旨在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和重视。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成2组,即UC模型组(H=24)和正常对照组(n=8)。以3%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小鼠UC模型,造模第24h、96h、168h,分别处死造模组(各8只);对照组正常饮水。观察其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HMGBl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HMGBl蛋白的表达
患者男,65岁,因下肢浮肿于本院住院。患者无明显胃肠道症状,腹部体检无明显异常,B超检查发现直肠壁似有占位性病变而行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近脾曲处有一约3cm×3cm×3cm大小的半透明肿物,表面黏膜光滑,活检钳触之有弹性感并可稍改变其形状,见图1,其余结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随后在上级医院行超声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气囊肿,用活检钳钳破肿物表面黏膜后肿块消失。
目的探讨粪便隐血试验结合大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普查方式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对上海市松江区无症状且结直肠癌普通危险度的≥50岁人群以及40~49岁志愿参加普查者行免疫组化法粪便隐血试验,连续3次排便中任意2次粪便标本送检,对任何1次粪便隐血阳性(包括弱阳性)的患者行全结肠镜检查。对息肉的数量、分布位置及病理结果进行统计。结果≥50岁受检者共2692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184
目的评价芬太尼和异丙酚静脉麻醉在≥70岁老年患者胃肠镜检查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826例采用静脉麻醉下胃肠镜检查且年龄≥70岁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成2组:A组,70~80岁,618例,其中接受胃镜检查者342例,肠镜检查者276例;13组,〉80岁,208例,其中接受胃镜检查者112例,肠镜检查者96例。另随机抽取同期接受静脉麻醉下胃肠镜检查的年龄〈70岁的患者600例(胃镜检查者400
患者男,42岁,因“反复右下腹痛3月,再发4d”入院。患者自3个月前出现阵发性右下腹痛,在本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后行手术切除阑尾,术中发现阑尾轻度红肿,术后病理证实阑尾慢性炎症改变。术后第11天患者又出现右下腹痛,后反复多次发生,每次输液治疗后疼痛均能缓解。4d前患者再次出现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胀痛,急诊拟“阑尾残柱炎”收入病房。入院后予抗感染,解痉等治疗后患者腹痛未能缓解,急诊肠镜检查,发现盲肠附
胃镜取异物具有方便快捷、价廉、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可作为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自1998年8月至2008年8月共用胃镜取上消化道异物8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电子子母胆道镜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已成为胆道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子胆道镜可经口直接进入胆道,在直视下对胆道病变进行观察,极大提高了对胆道疾病的诊断水平。2007年5月至2008年7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对23例胆道疾病患者进行电子子母胆道镜检查,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