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上升为重大的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中国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给河北省的海洋渔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挑战,所以河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新的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北省海洋渔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河北省海洋渔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措施。
[关 键 词] 京津冀一体化;海洋渔业;优劣势分析;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7-0037-0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可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水平与质量,高校作为教育教学部门,学生的出口管理至关重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的就业教育需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过程中抓住重点,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全面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提高海洋渔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
一、京津冀一体化的沿革与发展
2004年由国家发改委负责,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渤海之滨到燕赵大地,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经济圈发展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一省两市在社会、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教育一体化也必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掌握先进的理论。现阶段的海洋渔业科技人员观念相对落后,技术不够先进,还停留在过去简单的技术层面,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渔业现代化发展所需。而渔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掌握学习的科研知识,不但拥有先进的理念还拥有世界级的广阔视野,能够满足我国渔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所需,充分实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有利于渔业的长远发展,利于国家长远计划的实现。
2.拥有年轻的资本。年龄是大学生最大优势,年轻是大学生的最大资本。当代大学生充满活力,不怕失败,敢于拼搏。
(二)劣势
1.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我国高等渔业院校的大学生中,由于对渔业的排斥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学习积极性极低,对一些深层次的研究探讨缺乏必要的精神。所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研究兴趣且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加之当今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渔业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相对更难。
2.理论技术转化率低。渔业院校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有很大差距,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就业观念缺乏理性。虽然渔业专业毕业生的发展空间在基层,但是更多的毕业生把就业方向放在大城市,坚持能不去基层就不去基层的原则。
三、海洋渔业专业就业新举措
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就业机制调整的主要目的。因此,高校的就业机制的创新不但要考虑大学生自身,还要符合社会需求,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一)完善就业教育中的各项指导,健全就业指导机制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科学指导大学生在京津冀三地发展的职业定位,引导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职业规划意识,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比较完整的规划。其次,宣传讲解有关京津冀一体化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最后,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的校友资源,推进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就业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与京津冀三地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与地方经济对接的教育机制
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就业率。因此,高校与用人单位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与联系。高校搭建就业信息展示和交流平台,将毕业生专业学习情况、能胜任的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挂在网上,使京津冀三地的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同时,就业单位可以把自己的招聘计划输送到网站上,双方还可以进行会话交流,解决大学生就业疑惑。另外,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联合三地用人单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畅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彭可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102-105.
[2]杜玉银.对农科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3-5.
[关 键 词] 京津冀一体化;海洋渔业;优劣势分析;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7-0037-0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可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水平与质量,高校作为教育教学部门,学生的出口管理至关重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的就业教育需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过程中抓住重点,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全面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提高海洋渔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
一、京津冀一体化的沿革与发展
2004年由国家发改委负责,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渤海之滨到燕赵大地,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经济圈发展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一省两市在社会、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教育一体化也必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掌握先进的理论。现阶段的海洋渔业科技人员观念相对落后,技术不够先进,还停留在过去简单的技术层面,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渔业现代化发展所需。而渔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掌握学习的科研知识,不但拥有先进的理念还拥有世界级的广阔视野,能够满足我国渔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所需,充分实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有利于渔业的长远发展,利于国家长远计划的实现。
2.拥有年轻的资本。年龄是大学生最大优势,年轻是大学生的最大资本。当代大学生充满活力,不怕失败,敢于拼搏。
(二)劣势
1.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我国高等渔业院校的大学生中,由于对渔业的排斥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学习积极性极低,对一些深层次的研究探讨缺乏必要的精神。所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研究兴趣且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加之当今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渔业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相对更难。
2.理论技术转化率低。渔业院校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有很大差距,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就业观念缺乏理性。虽然渔业专业毕业生的发展空间在基层,但是更多的毕业生把就业方向放在大城市,坚持能不去基层就不去基层的原则。
三、海洋渔业专业就业新举措
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就业机制调整的主要目的。因此,高校的就业机制的创新不但要考虑大学生自身,还要符合社会需求,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一)完善就业教育中的各项指导,健全就业指导机制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科学指导大学生在京津冀三地发展的职业定位,引导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职业规划意识,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比较完整的规划。其次,宣传讲解有关京津冀一体化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最后,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的校友资源,推进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就业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与京津冀三地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与地方经济对接的教育机制
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就业率。因此,高校与用人单位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与联系。高校搭建就业信息展示和交流平台,将毕业生专业学习情况、能胜任的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挂在网上,使京津冀三地的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同时,就业单位可以把自己的招聘计划输送到网站上,双方还可以进行会话交流,解决大学生就业疑惑。另外,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联合三地用人单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畅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彭可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102-105.
[2]杜玉银.对农科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