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艺设计与空间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_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艺设计是一门新兴且能够对空间环境进行合理规划的学科,设计范围广,且同多个科学领域都有联系。如今,研究者又将空间相关概念引入环艺设计中,使其更好地为我国城市建设服务。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较短,对空间的研究、认识都较为片面,使空间在环艺设计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本论文将提出有关环艺设计与空间的几点策略以期利于环艺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环艺设计;空间;策略
  环艺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但其设计的切入点以及其最终目标对我国城市建设而言意义重大。特别是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空间范围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冲击了传统基于生理需求的建筑理念。现在的环艺设计方案不仅需考虑空间的合理运用还需考虑空间形式是否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根据空间概念研究环艺设计,即可提升建设物的层次,还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正确理解空间功能性
  通常,环艺设计初学者比较注重设计模式从而忽略空间功能性。而且,人们对空间功能性的理解较为浅薄,仅认为在环艺设计中,空间的功能只是满足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其实,空间功能性还包括人的心理方面即通过视觉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因为环艺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规划人们的生活空间使得生活环境更加生态化、和谐化及艺术化。所以,在进行环艺设计时应充分理解其功能性的内涵,将空间的实际作用和情感作用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种包含精神性和物质性,可激发情感且合理的空间形态。而环艺设计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更应该加深对空间功能性的理解,能够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人内心的情感和实际需求的联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这样设计出的方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合理规划了空间,改善人的生活环境。
  2加强空间设计的表现意识
  空间设计同环艺设计的内容基本相似,都存在两大重要内容,一是感性描述即将完成的设计方案,二是理性掌控所有步骤的执行过程。而环艺设计人员应将已存在的、构思完毕的或者真实的空间形态转变成包括立面、平面以及剖面的设汁计划。此外,环艺设计中相关人员正确掌握空间设计表现的要点,即表现角度和秩序感,确保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分析空间设计的执行情况,还可多角度地对设计进行概括。
  3提升空间表现能力
  环艺设计中空间同许多要素都存在联系,对环艺设计而言十分重要。但是,许多环艺设计者在初期阶段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空间设计方案较好但是无法展现与其的空间设计形态。其原因有两点,设计人员处理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不足,环艺设计人员在学习过程中未更多的进行空间训练。空间训练能够让环艺设计者发掘空间的层次感和快乐感,提升其空间表现能力,保证设计方案的可实时性。因此,在环艺设计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空间表现能力,促使空间设计形态展现出预期效果。
  4加强空间同主题的关系
  若想把握空间设计的主题,首先要了解空间的定义。空间可以理解为:人的感觉以及引起感觉的物体所形成的关系。而对于空间设计者而言必须能掌控空间的功能以及其不同的组合关系。因为空间的性质、形式、荣禄以及其设计的复杂程度和发展趋势都由空间的功能规定。此外,空间的定性还与精神需求存在间接关系。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空间主是需综合考虑空间精神需求和功能两个方面,并通过对其关系及问题的处理使得生活元素融人到空间设计之中。于此同时,只有资历深、经验丰富的设itk员才可以从善如流地处理各类性的项目,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所以,环艺设计者需要进行一定的空间训练,同时还需加深对空间主题的理解,拓宽自己的思维面,从而达到主题空间同环艺设计紧密结合的目标。
  5培养环艺设计理性思维
  西方学者认为古老且个性的城市只是人类偶然的成果,而經过规划的城市则是人类理性的体现。因此,别出新意的环艺设计虽然重要,但是理眭的环艺设计也必不可少。而且,设计者在进行环艺设计时会先在脑海中形成处于直观方面的构思,但因缺乏理性思维的支持而导致设计方案无法从剖面、平面以及立体三个方面进行展示。缺乏经验的环艺设计者思维较为发散,所以设计出的成果比较有表现力和形式感,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理性思考以及设计方案无法处理环艺设计中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设计构想的效果。因此,环艺设计者必须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让自己能够处理不同环节中的程序问题,挖掘问题之间的关联点,从而让空间功能同精神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而我国各大高校环艺设计教育也需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从而促进环艺设计的发展。
  结语
  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且人们也越发重视内心世界的感受,从而我国使得对环艺空间设计人才以及优秀设计方案需求增大。但我国环艺设计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虽然在设计方面引入西方先进理论但并不十分适合我国国情,因此环艺设计相关研究人员还需继续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同时让环艺设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作者单位: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摘要:中文和日语都使用汉字,且其中二字汉字占有较大比例。本文结合中日学者研究,从构词法角度比较中日二字汉字词的异同。对比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中日词汇的构词规律,希望为中日语言习得、翻译及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构词法;二字汉字词;中日比较  一汉字词的界说  中国周围的一些国家和民族,曾经对汉字作过借用或改造,但现代语言中已大多消亡。而现代日语中汉字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讨论现代汉语
期刊
摘要:译者作为中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不仅要如实地传达出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还要能使读者能清楚明白地读懂其含义。所以译者在翻译时的选词格外重要,能表达同一种含义的词语有很多,但是要选出能够精确的表述原文含义的词却不简单。因此我从从英汉翻译选词的角度,根据《傲慢与偏见》孙致礼先生与李继宏的两种中译本,通过不同时代的翻译风格和原文内容的传达来比较其选词的变化。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翻译;选词
期刊
摘要:竹笛曲《秦川抒懷》是1980年,马迪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创作的一首竹笛独奏曲。该曲以秦腔,陕北民歌以及碗碗腔为素材,并把模仿板胡的压揉音技巧引入本曲,不仅体现了陕西剧种音乐的多样性,压揉音的技巧更是把碗碗腔曲风演绎得更加细腻。乐曲引用素材虽同为陕西戏曲,但不同戏曲剧种的运用,所表达情感却不相同,技巧是为乐曲情感服务,不同的情感表现,运用技巧和气息也会有所不同,本文通过访问作曲者对乐曲情感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是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画、中国书法以及篆刻艺术更是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在飞速发展的当代,如何将这些宝贵的中国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当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中国元素,本文将从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构图、立意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这些元素是如何被现代平面设计者们运用的。  关键词:平面设计;中国传统绘画;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中国文学也有了与时俱进的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其中,语言的变革尤为明显,本文就主要论述了现代文学中语言变革的作用与地位,并以此去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双重构建。最后对现存的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著重探讨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变革;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影响  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变革也随之
期刊
摘要:新中式风格中的装饰元素是传统中式风格在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对元素进行的简约化处理。自古以来,人们对花鸟的热爱从未减少,除了常见的花鸟画之外,还常运用在室内各种家居用品的装饰上。  关键词:花鸟;装饰元素;新中式  一、新中式风格中花鸟类装饰图形的特点  新中式风格是中国近几年才兴起的新装饰风格。新中式风格是在传统中式风格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现代元素。这种装饰风格将现代风格和传统中式
期刊
摘要: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在位时期对英国历史的作用以及她一生的情感生活一直都是众多学者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对其在位期间的历史背景、情感生活及其历史功绩进行论述进而从多方面总结出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的执政风格。对回顾这位伟大女性的执政技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情感外交;历史功绩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著名的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也是英国的第二位
期刊
摘要:本文在第一部分阐述了油画民族化的意义、“油画民族化”口号提出的背景以及当前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现现状;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民族化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油画;发展历史;民族化;发展趋势;  引言:自上世纪“油画民族化”口号提出以来,就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论。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艺术上的差异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社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采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仅可阻挡的潮流下,发展中国家必须清醒认识自身的定位,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期刊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作品,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批评,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暧昧”关系,有了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才有了对象和基础,有了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的深入思想的内核。放眼中国现当代的名家名作,国内并不缺乏各种各样的品评,但这些评论让我感觉文学批评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有人一味的批评以显自己技高一筹,有人大肆赞美难免会有阿谀奉承之态。而《放宽小说的视野》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