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新华社报道,2011年12月27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再次前往金正日灵柩前表示深切哀悼。朝中社当天在报道中称金正恩为“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者”。
这是金正日逝世后,金正恩第五次到金正日灵柩前表示哀悼。报道说,金正恩当天同朝鲜党政军领导人到金正日灵柩前默哀并守灵,接受朝鲜各道代表和各界群众的吊唁。
朝中社的报道说,朝鲜军队和人民将按照金正日的遗训,在金正恩的领导下,将朝鲜的思想、制度和事业坚持到底并发扬光大。
此前,在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因“疲劳过度”突然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各国除了通过多方渠道进行确认外,更多的是向朝鲜政府和人民发去唁电,以示慰问。
而如何致唁电和回复唁电、是否前去吊唁,需要把握分寸而又不失礼节,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外交问题,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政策的方向。
“通往平壤的道路需经过北京”
2011年12月19日,金正日去世消息传出后,中国是国际社会最先向朝鲜发出唁电的国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12月20日亲赴朝鲜驻华使馆吊唁。
怎样使朝鲜平稳过渡?2011年12月21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援引《纽约时报》的报道称:“眼下最好的稳定机会将由中国提供”。文章说,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是数十年积累下来的。首尔延世大学学者德鲁瑞说,现在,全世界能拿起电话就与朝鲜官员交谈的只有中国外交官,这是华盛顿和首尔过去3年过分依赖对朝制裁政策的结果。
前美国国务院官员卡林说,中国人能够对朝鲜施加影响,而我们简直就是瞎子、聋子和哑巴,连手都被绑在了背后。
当天,《环球时报》还援引英国《独立报》的话“通过平壤的道路需要经过北京”,以此来形容“我们比以往更需要中国了”。
2011年12月22日,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援引了日本《产经新闻》的报道称,金正日总书记的去世,恰逢他与中国领导人的往来越来越密切之时。在去世消息发布的第二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前往北朝鲜住中国大使馆进行吊唁。中国此次迅速做出反应,意在表明中国领导层支持北朝鲜接班体制的意图。
胡锦涛主席在吊唁时明确指出:“不断巩固和发展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他表示相信朝鲜人民必将在金正恩同志领导下为实现朝鲜半岛的持久和平稳定而不懈努力,毫不忌讳地对新领导体制表示了支持。
此外,该报道还称,中国最高领导人前往大使馆吊唁外国领导人是极其罕见的,显示出中朝之间的“特殊关系”。中朝“鲜血凝成的友谊”这一提法近年来在官方报道中已很少见。在金总书记突然去世后,中国再次强调“特殊关系”,对新的领导体制表示支持,是因为担心出现不稳定。
北京官方智库的研究人员指出:“中国领导已经明确表示了(对金正恩的)支持。如果改革开放能够使朝鲜经济趋向稳定,那么中国就能够如愿以偿。”
在1994年7月9日,金日成因病逝世的次日,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联名致唁电给朝鲜党和政府,对金日成主席逝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唁电说:“金日成同志一贯以极大的热忱维护和发展中朝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他同中国老一代革命家结下的深厚友谊,推动中朝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同日,邓小平也致唁电表达了真挚的悼念之情。
“吊唁风波”
金正日去世引发了政策乃至外交礼仪方面的难题,世界主要大国在是否以及如何表达哀悼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韩国统一部长宣布,韩国政府就金正日逝世对朝鲜居民表示慰问,但不考虑金大中遗属以外的韩国人赴朝吊唁。
对此,据2011年12月24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朝鲜23日通过对韩宣传网站“我们民族之间”刊文表示,“我们有关机关出于同胞之爱,决定郑重接受所有希望访朝吊唁的南朝鲜代表团和使节,并采取了开放开通陆路和航线的措施”。
文章说,吊唁访问是理所当然的礼仪表示,从同胞之爱、优 良民俗、人伦道德的观点出发也应该允许,“南朝鲜当局应该想到吊唁问题将会对今后的南北关系产生严重影响,现在的南北关系处在重要的十字路口,南朝鲜当局的态度将决定南北关系的未来”。
《环球时报》援引韩国SBS电视台表示称,朝鲜方面是在公然指责韩国不允许民间吊唁团赴朝是“反人伦的野蛮行为”。韩联社称,吊唁问题弄不好会成为引发朝韩矛盾的新火种。法新社评论说,朝鲜还指责首尔不尊重朝鲜已故领导人,这似乎暗示着冰冷的韩朝关系不会立即发生变化。
据《参考消息》2011年12月26日援引法新社的报道称,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的一名发言人向朝中社表示:“韩国当局应谨记在心,他们的阻挠将给南北关系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
尽管如此,韩国政府发言人崔博成说,韩国不打算修改其决定。他说:“基于南北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我们人民的感情,我们已宣布了我们的打算。”
分歧并不只是在朝韩之间。2011年12月19日晚,美国向“朝鲜人民”发表声明,有意地避免使用“哀悼”一词。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经过一天的精心调整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呼吁朝鲜新领导层“拥抱和平之路”,并称:“我们对朝鲜人民的福祉深感关切,在这些困难的时刻里,我们的思绪和祈祷和他们在一起。”
随后,美国前总统卡特对金正日去世表示哀悼引来了西方媒体的非议。卡特日前致函金正恩,对金正日去世表示哀悼,并“祝愿金正恩在新的领导岗位上一帆风顺,期待今后再次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福布斯新闻网说,这位前总统对朝鲜新领导人的祝愿引起一些观察家的不快。
2011年12月19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在临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听闻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突然逝世,“我们表示哀悼”。
藤村修这样的表态随即招致民主党内一些保守派人士批评。他于12月21日下午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我只是在日本文化的一般常识范畴内表达哀悼之意”,强调日本政府不打算就金正日逝世向朝鲜致哀。
在争议中默哀
尽管受到西方代表团的抵制,联合国大会2011年12月22日决定接受朝鲜的请求,为12月17日去世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举行默哀仪式。
这是联合国默哀礼仪的惯例,也就是联合国为会员国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逝世和重大灾难事件,从人道主义等理念出发,根据联合国议事程序、外交礼仪等的安排,进行哀悼的礼节。
据报道,美国东部时间下午3点,在一半座位空着的联大会议厅里,联大主席纳赛尔在一次例行会议开始前要求与会者“默哀一分钟”。
纳赛尔在举行默哀前说:“基于先例和外交礼仪,我很悲哀地履行我的义务,向已故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以及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日表示哀悼。我请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人民转达我们的悼念。请允许我请求各国代表起立默哀一分钟,向已故的朝鲜领导人表示哀悼。”
事实上,默哀仪式只持续了25秒,随后纳赛尔便宣布,会议按计划进行。
据《参考消息》援引路透社的报道称,数名西方外交官认为,平壤提出的为金正日默哀的请求得到应允,这非常不同寻常。他们对纳赛尔同意该请求表示惊讶,并补充说本国代表团很可能抵制联大的默哀仪式。
一名外交官说,该请求得到批准很可能是因为金正日去世时是在任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美日韩和欧洲的主要国家抵制了应朝鲜方面要求在联合国大会为金正日举行的默哀仪式。
据报道,在举行默哀仪式时,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申善昊以及朝鲜代表团的另一名外交官低头肃立。在联合国的193个成员国中,到场者不足三分之一。
回唁电表感谢
金正日去世后,围绕是否正式吊唁一事各国反应不一,但对于朝鲜的领导层而言正式的吊唁声明十分重要。目前,除了中国很快表示了悲痛以外,其他发出正式唁电的国家包括俄罗斯、伊朗和印度。
而对于发来的唁电,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朝鲜方面都给予了答复,这包括确认收到唁电(函),对对方的哀悼和同情表示感谢。
2011年12月20日,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洪才夫妇率使馆外交官前往平壤万寿台金日成铜像献花,对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表示哀悼。
陪同献花的朝鲜外务省副相金成基感谢中国党、政府和人民向朝鲜党、政府和人民致以最深切哀悼和最诚挚慰问,感谢刘大使夫妇率领使馆外交官向金日成铜像献花致哀。
他说,朝方对中方哀悼和慰问深有感触并深受鼓舞。朝鲜人民将在金正恩同志的领导下,化悲痛为千百倍的力量,继续在革命道路上前进。
2011年12月26日,由韩国已故前总统金大中的夫人李姬镐和现代集团会长玄贞恩率领的韩国民间吊唁团,赴平壤吊唁已故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在锦绣山纪念宫接见了吊唁团,并“深表感谢”。金正恩还为不畏严寒来到平壤进行吊唁的吊唁团成员递上热饮。
此前,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去世的2009年8月19日,新华社转发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发出唁电,向金大中的遗孀李姬镐女士及遗属对金大中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两天后的8月21日,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金己男率领的朝鲜吊唁团来到金大中图书馆,宣读了金正日发来的唁电,然后郑重地将由金正日亲笔签署的唁电原件交给李姬镐。
之后,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的夫人李姬镐女士通过朝鲜吊唁团,向朝鲜国防委员长金正日转达了感谢信。韩国民主党议员朴智元就信中的内容表示:“对金正日派吊唁团追悼前总统金大中表示感谢。李姬镐女士在一张A4纸上亲笔写了这封信。”
2009年8月23日,韩国总统李明博感谢唐家璇作为中国政府特使专程来韩出席金大中前总统葬礼。他说,金大中前总统逝世后,多位中国领导人分别发来唁电,韩国各界对此深表感谢,请唐家璇转达他对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除了正式的口头和文字的方式表达感谢,有时也会采用通告统一表示感谢。例如,1989年4月20日,一些国外的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悼念胡耀邦同志逝世。
对此,1989年4月25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感谢海外各界函电哀悼胡耀邦,发表公告:在胡耀邦同志逝世后,承蒙许多国家政党及其领导人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界友好人士、驻华使节以及旅居国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等发来唁电、唁函,表示深切哀悼,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对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这是金正日逝世后,金正恩第五次到金正日灵柩前表示哀悼。报道说,金正恩当天同朝鲜党政军领导人到金正日灵柩前默哀并守灵,接受朝鲜各道代表和各界群众的吊唁。
朝中社的报道说,朝鲜军队和人民将按照金正日的遗训,在金正恩的领导下,将朝鲜的思想、制度和事业坚持到底并发扬光大。
此前,在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因“疲劳过度”突然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各国除了通过多方渠道进行确认外,更多的是向朝鲜政府和人民发去唁电,以示慰问。
而如何致唁电和回复唁电、是否前去吊唁,需要把握分寸而又不失礼节,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外交问题,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政策的方向。
“通往平壤的道路需经过北京”
2011年12月19日,金正日去世消息传出后,中国是国际社会最先向朝鲜发出唁电的国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12月20日亲赴朝鲜驻华使馆吊唁。
怎样使朝鲜平稳过渡?2011年12月21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援引《纽约时报》的报道称:“眼下最好的稳定机会将由中国提供”。文章说,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是数十年积累下来的。首尔延世大学学者德鲁瑞说,现在,全世界能拿起电话就与朝鲜官员交谈的只有中国外交官,这是华盛顿和首尔过去3年过分依赖对朝制裁政策的结果。
前美国国务院官员卡林说,中国人能够对朝鲜施加影响,而我们简直就是瞎子、聋子和哑巴,连手都被绑在了背后。
当天,《环球时报》还援引英国《独立报》的话“通过平壤的道路需要经过北京”,以此来形容“我们比以往更需要中国了”。
2011年12月22日,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援引了日本《产经新闻》的报道称,金正日总书记的去世,恰逢他与中国领导人的往来越来越密切之时。在去世消息发布的第二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前往北朝鲜住中国大使馆进行吊唁。中国此次迅速做出反应,意在表明中国领导层支持北朝鲜接班体制的意图。
胡锦涛主席在吊唁时明确指出:“不断巩固和发展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他表示相信朝鲜人民必将在金正恩同志领导下为实现朝鲜半岛的持久和平稳定而不懈努力,毫不忌讳地对新领导体制表示了支持。
此外,该报道还称,中国最高领导人前往大使馆吊唁外国领导人是极其罕见的,显示出中朝之间的“特殊关系”。中朝“鲜血凝成的友谊”这一提法近年来在官方报道中已很少见。在金总书记突然去世后,中国再次强调“特殊关系”,对新的领导体制表示支持,是因为担心出现不稳定。
北京官方智库的研究人员指出:“中国领导已经明确表示了(对金正恩的)支持。如果改革开放能够使朝鲜经济趋向稳定,那么中国就能够如愿以偿。”
在1994年7月9日,金日成因病逝世的次日,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联名致唁电给朝鲜党和政府,对金日成主席逝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唁电说:“金日成同志一贯以极大的热忱维护和发展中朝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他同中国老一代革命家结下的深厚友谊,推动中朝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同日,邓小平也致唁电表达了真挚的悼念之情。
“吊唁风波”
金正日去世引发了政策乃至外交礼仪方面的难题,世界主要大国在是否以及如何表达哀悼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韩国统一部长宣布,韩国政府就金正日逝世对朝鲜居民表示慰问,但不考虑金大中遗属以外的韩国人赴朝吊唁。
对此,据2011年12月24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朝鲜23日通过对韩宣传网站“我们民族之间”刊文表示,“我们有关机关出于同胞之爱,决定郑重接受所有希望访朝吊唁的南朝鲜代表团和使节,并采取了开放开通陆路和航线的措施”。
文章说,吊唁访问是理所当然的礼仪表示,从同胞之爱、优 良民俗、人伦道德的观点出发也应该允许,“南朝鲜当局应该想到吊唁问题将会对今后的南北关系产生严重影响,现在的南北关系处在重要的十字路口,南朝鲜当局的态度将决定南北关系的未来”。
《环球时报》援引韩国SBS电视台表示称,朝鲜方面是在公然指责韩国不允许民间吊唁团赴朝是“反人伦的野蛮行为”。韩联社称,吊唁问题弄不好会成为引发朝韩矛盾的新火种。法新社评论说,朝鲜还指责首尔不尊重朝鲜已故领导人,这似乎暗示着冰冷的韩朝关系不会立即发生变化。
据《参考消息》2011年12月26日援引法新社的报道称,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的一名发言人向朝中社表示:“韩国当局应谨记在心,他们的阻挠将给南北关系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
尽管如此,韩国政府发言人崔博成说,韩国不打算修改其决定。他说:“基于南北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我们人民的感情,我们已宣布了我们的打算。”
分歧并不只是在朝韩之间。2011年12月19日晚,美国向“朝鲜人民”发表声明,有意地避免使用“哀悼”一词。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经过一天的精心调整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呼吁朝鲜新领导层“拥抱和平之路”,并称:“我们对朝鲜人民的福祉深感关切,在这些困难的时刻里,我们的思绪和祈祷和他们在一起。”
随后,美国前总统卡特对金正日去世表示哀悼引来了西方媒体的非议。卡特日前致函金正恩,对金正日去世表示哀悼,并“祝愿金正恩在新的领导岗位上一帆风顺,期待今后再次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福布斯新闻网说,这位前总统对朝鲜新领导人的祝愿引起一些观察家的不快。
2011年12月19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在临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听闻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突然逝世,“我们表示哀悼”。
藤村修这样的表态随即招致民主党内一些保守派人士批评。他于12月21日下午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我只是在日本文化的一般常识范畴内表达哀悼之意”,强调日本政府不打算就金正日逝世向朝鲜致哀。
在争议中默哀
尽管受到西方代表团的抵制,联合国大会2011年12月22日决定接受朝鲜的请求,为12月17日去世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举行默哀仪式。
这是联合国默哀礼仪的惯例,也就是联合国为会员国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逝世和重大灾难事件,从人道主义等理念出发,根据联合国议事程序、外交礼仪等的安排,进行哀悼的礼节。
据报道,美国东部时间下午3点,在一半座位空着的联大会议厅里,联大主席纳赛尔在一次例行会议开始前要求与会者“默哀一分钟”。
纳赛尔在举行默哀前说:“基于先例和外交礼仪,我很悲哀地履行我的义务,向已故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以及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日表示哀悼。我请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人民转达我们的悼念。请允许我请求各国代表起立默哀一分钟,向已故的朝鲜领导人表示哀悼。”
事实上,默哀仪式只持续了25秒,随后纳赛尔便宣布,会议按计划进行。
据《参考消息》援引路透社的报道称,数名西方外交官认为,平壤提出的为金正日默哀的请求得到应允,这非常不同寻常。他们对纳赛尔同意该请求表示惊讶,并补充说本国代表团很可能抵制联大的默哀仪式。
一名外交官说,该请求得到批准很可能是因为金正日去世时是在任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美日韩和欧洲的主要国家抵制了应朝鲜方面要求在联合国大会为金正日举行的默哀仪式。
据报道,在举行默哀仪式时,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申善昊以及朝鲜代表团的另一名外交官低头肃立。在联合国的193个成员国中,到场者不足三分之一。
回唁电表感谢
金正日去世后,围绕是否正式吊唁一事各国反应不一,但对于朝鲜的领导层而言正式的吊唁声明十分重要。目前,除了中国很快表示了悲痛以外,其他发出正式唁电的国家包括俄罗斯、伊朗和印度。
而对于发来的唁电,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朝鲜方面都给予了答复,这包括确认收到唁电(函),对对方的哀悼和同情表示感谢。
2011年12月20日,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洪才夫妇率使馆外交官前往平壤万寿台金日成铜像献花,对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表示哀悼。
陪同献花的朝鲜外务省副相金成基感谢中国党、政府和人民向朝鲜党、政府和人民致以最深切哀悼和最诚挚慰问,感谢刘大使夫妇率领使馆外交官向金日成铜像献花致哀。
他说,朝方对中方哀悼和慰问深有感触并深受鼓舞。朝鲜人民将在金正恩同志的领导下,化悲痛为千百倍的力量,继续在革命道路上前进。
2011年12月26日,由韩国已故前总统金大中的夫人李姬镐和现代集团会长玄贞恩率领的韩国民间吊唁团,赴平壤吊唁已故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在锦绣山纪念宫接见了吊唁团,并“深表感谢”。金正恩还为不畏严寒来到平壤进行吊唁的吊唁团成员递上热饮。
此前,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去世的2009年8月19日,新华社转发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发出唁电,向金大中的遗孀李姬镐女士及遗属对金大中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两天后的8月21日,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金己男率领的朝鲜吊唁团来到金大中图书馆,宣读了金正日发来的唁电,然后郑重地将由金正日亲笔签署的唁电原件交给李姬镐。
之后,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的夫人李姬镐女士通过朝鲜吊唁团,向朝鲜国防委员长金正日转达了感谢信。韩国民主党议员朴智元就信中的内容表示:“对金正日派吊唁团追悼前总统金大中表示感谢。李姬镐女士在一张A4纸上亲笔写了这封信。”
2009年8月23日,韩国总统李明博感谢唐家璇作为中国政府特使专程来韩出席金大中前总统葬礼。他说,金大中前总统逝世后,多位中国领导人分别发来唁电,韩国各界对此深表感谢,请唐家璇转达他对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除了正式的口头和文字的方式表达感谢,有时也会采用通告统一表示感谢。例如,1989年4月20日,一些国外的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悼念胡耀邦同志逝世。
对此,1989年4月25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感谢海外各界函电哀悼胡耀邦,发表公告:在胡耀邦同志逝世后,承蒙许多国家政党及其领导人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界友好人士、驻华使节以及旅居国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等发来唁电、唁函,表示深切哀悼,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对此表示衷心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