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科学 培养探究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e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1)进行数据合理的分析。(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三、课前任务
  1、学生在家测量平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次数。
  2、课前3分钟,师生围成一圈跳兔子舞。
  四、教学过程
  1、测量呼吸,引出问题(4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都参与了运动,运动之后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现在我们来测量运动后的呼吸,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鼻孔前,开始!(按秒表)
  生:学生凭记录单汇报平静时和运动后一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这两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何疑问呢?(板书: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2、认识呼吸器官:(6分钟)
  师:谁来说说,刚才呼吸,空气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经过了哪些地方,又是从哪里出去呢?(学生交流) 在呼吸的时候,其实有许多人体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器官我们可以统称为呼吸器官(板书:呼吸器官)
  观看课件“呼吸器官图”和“呼吸演示图”,认识主要呼吸器官,并让几个学生描述一下空气在人体流动的路线。
  3、体验空气变化:(8分钟)
  师:这些空气一进一出,是来我们人体“旅行”吧!那你们觉得,这些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会不会改变呢?
  (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课件提示:先装一袋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15次,觉得难受就停下,同时把袋里的空气拧紧并用夹子夹住。)
  师:有什么感觉?(闷、热,难以呼吸)在这个实验中,袋子里空气的总量有没有减少?(没有,还是一袋空气)那为什么到后来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呼吸?(说明空气的成分发生了改变)
  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而现在,我们不能在一袋空气中长时间的呼吸,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
  4、检验空气变化:(14分钟)
  师: (猜测)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空气已经发生了变化,那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板书: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吗?
  验证: 实验一: 石灰水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a、引导:二氧化碳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我们要检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是不是增多,就可以用这个办法。b、认识实验器材。c、设计实验方案。d、师生交流,补充方案。e、做这个实验,还需注意些什么呢? f、学生做对比实验。g、交流小组的发现。
  实验二:火柴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引导:蜡烛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燃着的蜡烛就会熄灭。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方法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b、怎样把反复呼吸过的空气请进集气瓶?教师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排水集气法。(教师演示说明)边演示边随机询问:为什么要瓶口朝下?瓶子里的水被谁挤出来了?c、我们还应该收集一般的空气,这样才能对空气的变化进行比较。d、火柴检验,学生观察。e、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在呼气时,气体确实发生了变化;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了。
  延伸:科学家们专门对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了研究比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表)
  师:氧气为什么会减少?它哪去了?气体是在哪里进行气体交换的呢?
  (出示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解释:A反复呼吸一袋空气为什么会难受?B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板书:吸入更多的氧气,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等废气)
  (出示科学概念: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5、探究运动与肺活量的关系。(6分钟)
  (1)运动和肺活量真的有关系吗?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学习资料:普通成人的肺活量3500毫升,运动员的肺活量5500毫升。菲尔普斯的肺活量15000毫升.)(2)从这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出示科学概念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6、总结延伸(2分钟)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2)延伸:(1)为自己设计一份锻炼计划。(2)比较一名爱运动的同学和一名不爱运动的同学,测量它们在跳动1分钟后,恢复到平静状态下原来的呼吸次数需要多少时间?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作者单位:南安市柳城小学 福建】
其他文献
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充分的预设,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如果预设课堂中所有的细节,按部就班,会束缚课堂的灵性。如何使课堂“动”起来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回应儿童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关注幼儿的反应,给予适宜的回应,这决定着课堂的走向和与教学的有效程度。那么,什么是教师回应?关注教师的回应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一、回应的情感砝码  在大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
0亲爱的乌鸦,对不起!上次是因为我太饿了,所以从你那儿骗(piàn)了一块肉吃。你能原谅我吗?  1.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一块肉以后,乌鸦就对狐狸不理不睬。  2.狐狸见乌鸦没有理他,就接着说下去。  3.乌鸦动心了,便和狐狸各买了4个甜瓜。  我保证以后不会再骗你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牛大叔水果店里的甜瓜正在搞优惠(huì)活动,1个甜瓜只卖3元,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样?  这次狐狸真的没有骗我,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就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来说,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我校数学组老师结合“数与代数”领域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要善于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不同的方法,在遇到不同情况时合理的选择方法。  五年级(上册)——找(简单周期)规律,教学重点
摘要:本文以《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教学设计为例,分析了学生如何才能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验设计分析:   细胞是所有生物构造的基本单位,通常很细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学生有较强的兴趣学习。本节课既要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还要知道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的区别,同时还要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   制作装片的意义可通过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具有较后叶肉组织的叶片让学生
【现象一】:走进每一节英语课,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绘声绘色地教,学生在琅琅地读,时而角色互换朗读,时而上台表演对话。学生在表演课文内容时神采奕奕,非常享受各自的角色,俨然像一个个小演员。  【现象二】:在周六或周末,各种英语培训中心门口有许多家长接送孩子,采访一下为什么要送孩子来上培训班,基本回答都是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或是提高英语成绩。  通过这两个现象,笔者想,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
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精心创设和丰富各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引起共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体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感受运动乐趣。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  一、让教学内容充满情
10月29日我们一行参观了全国闻名的一所小学—成都市磨子桥小学。通过考察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所学校特色是分明的,校长的办学思想是鲜明的,管理思路是清晰的。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深受启发,阳光教育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足以引起我深思的就是关于学校SWOT分析。因为他们通过这种分析,非常深刻地剖析了学校的内外部因素,从而确立了办学定位,走出了特色之路。SWOT分析法又称为
啊,我终于跟爸爸一起买到了一束又香又美的粉色康乃馨!  它比蛋糕还香,比蜂蜜还香。  它的花瓣很好看,就像在天空中飞舞的美丽的蝴蝶。  我用这又香又美的康乃馨编成了一个美麗、可爱的花环,送给了我那年轻、漂亮的妈妈。
公布“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让好书走进孩子心灵    日前一份由民间学术机构——新阅读研究所研制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在国家图书馆发布。该书目包含30本基础阅读书目和70种推荐阅读书目,其中包括《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启蒙读物,也有《蝴蝶·豌豆花》、《三毛流浪记》等现当代儿童文学名著。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介绍,2006年,新教育实验研究团队研制了“毛虫与蝴蝶——儿童
“强制”一词自古至今都象征着威严、强迫和制约,看似和课程改革所倡導的师生民主、激发兴趣、引導参与等精神南辕北辙,其实不然。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个对英语一窍不通的十多岁中国男孩送去国外,并把他和周围会中文的人隔离开来,半年后,这个孩子的英语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甚至比原来的老师说得都好了。其实这就是一个较为有效的强制学习案例,究其原因就是在强制策略下的一种为生存而交流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