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元素 激活科学教学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ct_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育即生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把“学会生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为此,教育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课堂中只有融入生活元素,才能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融入生活元素的课堂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了解,将课堂中学习的科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关心天气”是教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的内容。天气影响生活,四年级学生对天气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对天气的基本特征还是模糊的。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场景到最后的生活实践,都有生活元素融入其中。为此,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当中,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身具有的天气方面的知识,促使他们认识各种天气特征,并去关心天气,准确地观察天气,从而关心生活,提升生活的质量。
  一、以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课堂导入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有效的导入方式和内容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促使新课顺利开展。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课堂导入需要有趣味性,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涉及到对天气知识的学习,为此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作为生活元素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样能使学生的生活场景与新知识建立链接,促使学生分析和理解新知识。
  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的导入中,可以找几张天气现象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思考图1中的图形代表什么天气现象。
  首先,对天气现象的呈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了学生的基本学情。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新课。学生认为,图1中的天气分别为晴天、晴到多云、多云、阴天、下雨。他们猜到了这些图形所表示的天气现象,说明他们平时留意了生活,特别是对天气现象进行了观察。最后,把符号与天气对接,正确认识这些天气现象,就能顺利地导入新课。
  二、以生活经验了解事物的特征
  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其本身就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天气特征,掌握与天气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认识天气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电视或手机中观察天气预报图,进而获知天气情况,如果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把生活元素与科学教学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认识天气现象,了解天气特点,进而有效学习天气知识。同时,还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生活经验的释放,这也是进行二次思考,去探索事物本质的有效途径。生活元素与教学的结合,能提升学生对天气知识和天气现象的感知,最终掌握天气的特征。
  可以让学生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并说一说有哪些天气现象。说的时候要把城市的名称带上,要说完整;不要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天气现象。这样,就得出了晴、晴转多云、多云转晴、阴转多云、小雨转大雨、 暴雨、小雨、雷阵雨、多云转雷阵雨、小雨转阴等天气现象。当然,很多学生在进行天气现象汇报的时候,还是会遗漏一些天气元素,这样就不是完整的天气特点。如温度、风力等。为了鼓励学生,我提出了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天气预报员是如何预报天气的?”然后,让学生把图中的天气再播报一遍。通过让他们观察天气预报图,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使其全面了解了天气现象,从而获取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同时,我对学生的汇报提出要求,目的是规范表达,让表达明了、意达、快捷,从而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当然,教材中的天气现象是有限的,接下来还应引导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天气,喜欢哪些天气,再让他们以天气播报员的口吻来播报天气。学生在回想中,可以与生活联系起来,再一次思考天气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此外,还应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天气现象,从而激发思考,回忆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天气现象,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播报时又会增添雾、微风、龙卷风、雪、露、冰雹等天气现象。
  三、以生活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开展探究活动是解决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的有效方式。在探究活动中需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这样,学生的探究才更有效,才更能指向学习目标。“我们关心天气”中的关键探究点,就是对天气进行准确分类。在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发现天气现象的分类。学生在分类中会遇到难点,这就需要他们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学生有了这些天气知识,就能对某种天气现象的本质进行认识,这样就能与新的问题联系起来,最终解决难点。
  其中的一个难点是对雾和露的分类。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能把小雨转大雨、 暴雨、小雨、雷阵雨、多云转雷阵雨、冰雹等分为一类,其理由是降水。有些学生不知道雾和露如何分,该分为哪一类。这时,可以出示材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做出判断。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雾和露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露就是露水,是水,早上的时候会有露水停留在植物的叶子上。我对这些学生当即进行表扬:“你们对生活的观察真仔细。”这时,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雾属于云量、降水量、风向风速中的哪一种。为此,我为学生呈现了这样一段材料:
  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地上物体的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冰雹等,又称为垂直降水。
  引入資料,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为雾和露的分类提供了依据,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了什么是降水量。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个难点是对多云转雷阵雨、小雨转阴的分类。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将他们放在降水量还是云量的类别中。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出发,理解这些天气现象是动态的,明白天气是可以从多方面去观察和描述的。   四、以生活体验促进观察与分析
  眼见为实,其实就是让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以亲眼目睹的方式作为依据。在科学教学中也可以把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内容迁移过来,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提升学习的效果。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并以此为基础,打开学生的思考,使其开展高效的思维活动。而这种生活元素的融入,其实是一种深度地融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其中就包括观察和动手等。这样,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也有助于他们对天气现象的分析和掌握。
  在认识了天气现象和学习了天气符号之后,我让学生播报当天的天气。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推开窗户或来到走廊,观察真实的天气状况,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云量、降水量、风向风速、温度等方面进行整体描述。在观察和操作中,学生完成了信息采取和天气播报,把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提升了学习的实效。
  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天气,并通过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可以进一步拓宽问题的广度,让学生播报当地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提醒学生在预报天气现象时,要注意到时间,同时也要与生活常识结合。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天气预报员是如何播报天气的,模仿天气播报员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从而激活生活经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实践能力和胆识。若还有部分对天气现象了解不深的学生,这样也能促使他们去查资料,去观察天气预报员预报天气的情境,进而认识到天气现象是由时间、地点、天气和影响等因素组成的。
  五、以生活实践进行拓展与延伸
  学习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后,还需要对知识进行拓展。为此,我给学生布置了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问题类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存在,需要学会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的现象。而这种生活元素的融入,其真实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甚至是创新知识。
  本节课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天气、研究天气,同时探索人类如何利用天气。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与创新,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准确掌握,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布置的第一个问题类实践活动是:我们已经学习了天气知识,观察了天气现象,那么,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联系?有的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指出,了解天气,可以指导生活,为生活提供便利。这样,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讨论影响天气的因素,能更好地去认识天气,从而根据天气情况,去改变和适应生活。
  我布置的第二个问题类实践活动是:你们知道人工降雨吗,这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在汇报中提到,干旱时期,农业需要降雨,可以利用云层实施人工降雨,这样有利于农业生产。学生认识到人工降雨是一种人为的降雨现象,是人类改造大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并认识到天气对生产的影响,这样就能全面、深入地认识天气的作用。
  我布置的第三个问题类实践活动是:今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都要学习与天气有关的知识,你们能继续观察天气现象,并做好记录吗?这是留给学生课后进行深入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利用,而且要带着问题继续研究,为后面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对天气知识的学习和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建立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加强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课始,激活學生经验;课中,在唤醒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加工;课后,继续观察,解决生活中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总之,利用生活的场景和模拟生活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杨强)
其他文献
摘要:东北育才丁香湖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绘制防疫海报,普及防疫知识”综合实践线上项目式学习活动。此线上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意在引导学生掌握防疫知识,了解抗击疫情中的英雄人物,绘制防疫海报,传递抗击疫情正能量。综合实践线上项目式学习活动分为确定项目主题、整理项目资源、制定项目计划、设置项目评价方案、实施项目过程、展示学习成果六个部分。线上项目式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多种能力,更是
期刊
为参加观摩课比赛,我与同事选取了北师版《义务教育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进行磨课,最后确定通过从“激发冲突,引发数对必要性——抽象写法”“明确数对简洁性——巩固练习”“了解数对生活化”三个环节授课。比赛时,赢得了不少掌声。  近一年来,随着对数学深度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等理念的深度理解,我回顾一年前教学的“确定位置”一课时发现,学生虽然可以从生活中抽象出方格图,达到了该
期刊
欢迎订阅2021年《辽宁教育》(上、下半月)  《辽宁教育》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资助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本刊由辽宁教育学院(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管、辽宁爱德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辽宁教育编辑
期刊
摘要:历史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要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教师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情与认知水平,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为例,教师应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知识内在逻辑,设计适合学生“做中学”的
期刊
摘要: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要释放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激趣,在活动中亲历,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观和教学策略,而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应该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找准活动的“动点”,设计合适的“动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期刊
摘要: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的、关联的、层次化的结构性认识。结构化教学以“课堂开放—资源捕捉—动态生成—过程互动”为展开逻辑,关注学生“渴望学习—主动加工—深度理解—自主建构”的结构化教学样态,注重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形成学科关键能力,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获。结构化教学能见智、育智、促思。结构化教学要遵循“回溯数学之源不可缺,建构数学之模是关键,触摸数学之思是核心”的思想;要基于
期刊
摘要: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通过一位台湾老兵的“回家之路”来展示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演变。此课教学,笔者通过五个片段的故事讲述以及问题的精心设计,将一位台湾老兵的“回家之路”融入祖国统一大业之中,引导学生懂得有国才有家,只有世界的和平、国家的繁荣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平安幸福,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且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渗透得极其巧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材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
期刊
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的“细胞”,也是构成数学体系的“基石”。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概念的支撑,而概念的建立又是在一次次数学活动体验中累积而成的。数学活动体验在深化理解概念,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方面功不可没,它是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本课时可立足学情,创设情境,引发度量兴趣;测量体验,引发冲突,认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探究,进入理性思维;更
期刊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梦为境,追忆了早年与父亲住旅店、逛庙会以及父亲送自己上学、考学校等生活琐事,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出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除了几个现在不常用的名词——“茶房”“教员”“初小”“高小”等,学生阅读起来并没有太大难度。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品尝到吴冠中先生早年生活的酸甜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