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发展,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获胜。而团队智能的释放,需要上下一体,沟通畅达。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将沟通提升到管理策略的高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学习沟通技术,重视沟通的主动性和双向性,促进学校管理顺畅而高效地展开。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本人从“找准‘位’更有‘味’——换位思考,关注需求;贴于‘心’更有‘情’——主动反馈,情感分享;授予‘渔’更有‘欲’——提供方法,紧盯过程”等三个方面努力尝试着做一名有效的沟通者,从而达到促进學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管理的效能。
【关键词】有效沟通;应然追求;策略;课堂观察
学校要发展,不能单靠领导说啥干啥,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获胜。而团队智能的释放,需要上下一体,沟通畅达。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将沟通提升到管理策略的高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学习沟通技术,重视沟通的主动性和双向性,促进学校管理顺畅而高效地展开。有效的沟通者必须是真诚且开放的人,具有倾听、共情、互动的能力,并能够与教师以切实有效、帮助、鼓励的方式进行交流。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我努力尝试着做一名有效的沟通者,促进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管理的效能。
一、找准“位”更有“味”——换位思考,关注需求
沟通的基本问题其实是心态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我”,认为别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自大”,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答案,那么这就是心态出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就很难与别人沟通,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关注是一种问候与帮助别人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学会换位思考,倾心于教师,用“心”管理,关注教师的现实状况与需求,这是实施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
我校一直都非常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了备课的变革、开展了教师的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案例剖析、专题沙龙、撰写教学后记、听后评等一系列较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教师参与活动的激情日渐消退,各项活动成了例行公事,显然,活动的成效也是大打折扣。如何改善这一种状况是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明白:有效的教师发展应该是自主的和能动的,校本培训只有基于教师自觉自愿地参与,满足教师内在需求而组织,才能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获得专业化发展。
基于这样的思考与认识,我结合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的实际情况与教师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收获、情绪与反映,设计了一份“基于教师需求的研修活动调查问卷”,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份问卷内容涵盖了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教师对原来教研方式的基本看法,二是期待大家为校本教研“开方”——给建议,三是感谢大家为校本教研“抓药”——给点子。因为校本培训活动的组织关系到每一个教师的参与热情与活动效度,所以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参加调查。又为保证教师能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
学校要形成一套培训机制,如果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如果得不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其功效是非常有限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沟通的方式,可以激发教师独立思考、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校本培训的真实看法与内在需求,以便于决策者能积极倾听,了解事实,了解教师或管理的问题出在哪里,能集思广益,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二、贴于“心”更有“情”——主动反馈,情感分享
做个听众往往比做一个演讲者重要,专心听他人讲话,是我们给予他的最大尊重、呵护与赞美。但对管理者来说,“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面对面的交流可能还听不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声音。而问卷避免了面对面沟通的尴尬,提高了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效度。面对教师的一份份意见书,我们能做且一定要做好的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捕捉一切有用的信息,然后正确理解接收、捕捉到的信息,这就是一个有效地听的过程。如果沟通的过程只是一方“倾听”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还必须恰当、灵活地运用反馈的方式,融入情感,真正实现信息的沟通交流。
我认真阅读了学校80位教师上交的问卷表,将获得的有价值的高质量的信息及时做出判断或评价,继而向全体教师主动反馈情况。反馈的目的使教师更加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与工作意义,感受到自己生存获得的尊重与思想共振,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实现情感分享与价值认同。反馈就是做出解释,解释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在乎他们的感受与处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达到认知、接受、喜爱并最终解决矛盾。纵观问卷数据,从第一题看出,教师普遍认为课例研讨、案剖、沙龙对教师的成长有帮助,且认为帮助很大的占到50%。其中认为课例研讨对自己的帮助更大些,主要在于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从第二题“大家对学校校本教研现实提出的问题与不足”来看,教师认为活动的话语权不够自主、平等,参与互动交流的面不广,话语权比较集中于几个骨干教师身上;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没有思维的深度,而且教师发言预设较多,即时生成的智慧几乎没有;一些上课活动有教无研;对骨干教师开设的讲座不满意,没有切合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来讲,觉得效果较差。从第三题“教师给的好点子、新点子”来看,比较集中体现的观点为:按年龄层次分层、分主题培训;请学校能手、新秀多上示范课,最好外聘优秀教师、名师来校指导,提升教师的上课水平;建议以青年教师向老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聊天式的交流、互动等。应该说,老师们的建议与点子都是站在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角度说的,反馈的时候,我做到心平气和,又充满激励,促使这次问卷调查成为一次成熟的思想交流,也成为一次关于完善校本培训形式与内容的健康的探讨。
透过现象,我又给老师们进行了数据诊断,教师之所以对校本培训缺乏热情、对专业发展丧失动力,主要在于受训者缺乏深刻的思想认识;得不到深度的业务支持;动机不同,积极性不足;活动流于形式,研讨深入不够;事务繁忙,又背负压力,造成职业倦怠等。
管理者与教师通过对数据的描述与现象的分析,通过民主、平等的沟通、学习,从而达成对问题的共识,帮助教师思考得更理性,而情感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交融。 三、授予“渔”更有“欲”——提供方法,紧盯过程
了解了状况后,我们就可以掌握主动权,以自身学识、能力、品德来影响带动教师,努力为教师提供一种有序、稳定的支持环境,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以求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可以这样说,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是沟通协调的关键。
根据教师问卷反应的一系列数据信息以及情况诊断,通过不断地追问、认真地学习与思考,我发现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于是基于课堂观察技术指导的研讨活动应运而生。作为主持这项活动的主管领导,我有义不容辞的引领责任,给老师们提供研究方法的支持。专题讲座——如何开展课堂观察技术指导的课例研讨是我倾情奉献给老师的第一个方法引领,让老师们从理论的角度了解课堂观察,熟悉课堂观察的程序及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确定观察点,如何自主开发课堂观察量表等。之后教师进行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与经验的资料,组织各教研组开展学习体会交流。从理论的学习到实践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使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所在的高年级语文教研组自然成了学校第一个吃螃蟹的教研组,我成了第一个执教者。课前会议,我按照课堂观察的说课要求,为大家示范说课。组内教师讨论确立观察点,课中观察,改变了老师们以往的记录方式与观察位置。课后会议,每一个观察者的评价都做到有专题,有深度,不再泛泛而谈。特别是老师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发现自己课堂的问题,达到更好地建设自己课堂的目的,我想这正是课堂观察的目标所在。正是在这样的示范引领下,教师参与课堂观察的热情高涨,每个组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研究。“课堂观察”成了学校每个教师挂在嘴边的词语,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大家乐此不疲,因为研究过程带给大家无限的收获与快乐。
一路走来,老师们在迷茫、困惑、学习、反思、实践、碰撞中逐渐认识、理解、走近课堂观察。但正是因为它对老师们来说是一样新鲜的事物,所以对它的认识与了解自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以不断提高其研究成效。于是,我把目光与精力紧盯在活动的过程之中,注意老师们参与活动的反应、态度与情绪,还有学习、反思与实践的能力。因为我想知道,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对于解决当初的问题有帮助吗?我想知道,要提高我们的效率和成效,我需要对我的行为做些什么改变?我想知道,我还可以做些什么来成为更有效的沟通者?因为我知道,有效沟通永远是活动的保障。研究了一段时间,每一个教师都有实践的体会后,我通过网上发帖的形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论坛。一个题为“课堂观察大家谈”的话题成为教师网上热讨的焦点,有谈认识与收获的,有谈困惑与建议的,还有谈展望的,每个教师将自己置身在学校管理与建设者的主体位置,可谓是百家争鸣。在这里,我看到了充满热情与智慧的教师,看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与投入,看到了学校发展的信心与希望。校园网架起了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理解的桥梁,营造了良好的研讨氛围,沟通了教师之间的心灵。我集聚大家的意见,向老师们主动反馈收集到的高质量信息,以提高后续活动的质量。
不管是基于教師教研需求的问卷调查,还是组织者的主动反馈,不管是课堂观察的探索实践与引领,还是组织教师在网上的热谈,都证明了一点:副校长的助人能力、岗位职责就是应该被运用到去传递期望、给予支持、建议选择并提供教学资源,促使学校形成一支凝聚力很强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就是发挥副校长在工作中的沟通作用,没有沟通,就不会有成果。“课堂观察研究”在全体教师的倾力合作、真诚沟通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教研成果。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更需要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倾听与实践,共情与互动,集思广益,持之以恒,积极探索适合一线教师实际的简约而高效的课堂观察方法,积极探究有效课堂的因素和策略,不断完善课堂观察研究的方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做一名有效的沟通者,是我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赵国忠. 校长最关键的管理智慧[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 崔允漷.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有效沟通;应然追求;策略;课堂观察
学校要发展,不能单靠领导说啥干啥,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获胜。而团队智能的释放,需要上下一体,沟通畅达。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将沟通提升到管理策略的高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学习沟通技术,重视沟通的主动性和双向性,促进学校管理顺畅而高效地展开。有效的沟通者必须是真诚且开放的人,具有倾听、共情、互动的能力,并能够与教师以切实有效、帮助、鼓励的方式进行交流。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我努力尝试着做一名有效的沟通者,促进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管理的效能。
一、找准“位”更有“味”——换位思考,关注需求
沟通的基本问题其实是心态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我”,认为别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自大”,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答案,那么这就是心态出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就很难与别人沟通,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关注是一种问候与帮助别人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学会换位思考,倾心于教师,用“心”管理,关注教师的现实状况与需求,这是实施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
我校一直都非常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了备课的变革、开展了教师的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案例剖析、专题沙龙、撰写教学后记、听后评等一系列较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教师参与活动的激情日渐消退,各项活动成了例行公事,显然,活动的成效也是大打折扣。如何改善这一种状况是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明白:有效的教师发展应该是自主的和能动的,校本培训只有基于教师自觉自愿地参与,满足教师内在需求而组织,才能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获得专业化发展。
基于这样的思考与认识,我结合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的实际情况与教师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收获、情绪与反映,设计了一份“基于教师需求的研修活动调查问卷”,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份问卷内容涵盖了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教师对原来教研方式的基本看法,二是期待大家为校本教研“开方”——给建议,三是感谢大家为校本教研“抓药”——给点子。因为校本培训活动的组织关系到每一个教师的参与热情与活动效度,所以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参加调查。又为保证教师能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
学校要形成一套培训机制,如果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如果得不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其功效是非常有限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沟通的方式,可以激发教师独立思考、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校本培训的真实看法与内在需求,以便于决策者能积极倾听,了解事实,了解教师或管理的问题出在哪里,能集思广益,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二、贴于“心”更有“情”——主动反馈,情感分享
做个听众往往比做一个演讲者重要,专心听他人讲话,是我们给予他的最大尊重、呵护与赞美。但对管理者来说,“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面对面的交流可能还听不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声音。而问卷避免了面对面沟通的尴尬,提高了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效度。面对教师的一份份意见书,我们能做且一定要做好的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捕捉一切有用的信息,然后正确理解接收、捕捉到的信息,这就是一个有效地听的过程。如果沟通的过程只是一方“倾听”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还必须恰当、灵活地运用反馈的方式,融入情感,真正实现信息的沟通交流。
我认真阅读了学校80位教师上交的问卷表,将获得的有价值的高质量的信息及时做出判断或评价,继而向全体教师主动反馈情况。反馈的目的使教师更加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与工作意义,感受到自己生存获得的尊重与思想共振,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实现情感分享与价值认同。反馈就是做出解释,解释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在乎他们的感受与处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达到认知、接受、喜爱并最终解决矛盾。纵观问卷数据,从第一题看出,教师普遍认为课例研讨、案剖、沙龙对教师的成长有帮助,且认为帮助很大的占到50%。其中认为课例研讨对自己的帮助更大些,主要在于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从第二题“大家对学校校本教研现实提出的问题与不足”来看,教师认为活动的话语权不够自主、平等,参与互动交流的面不广,话语权比较集中于几个骨干教师身上;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没有思维的深度,而且教师发言预设较多,即时生成的智慧几乎没有;一些上课活动有教无研;对骨干教师开设的讲座不满意,没有切合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来讲,觉得效果较差。从第三题“教师给的好点子、新点子”来看,比较集中体现的观点为:按年龄层次分层、分主题培训;请学校能手、新秀多上示范课,最好外聘优秀教师、名师来校指导,提升教师的上课水平;建议以青年教师向老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聊天式的交流、互动等。应该说,老师们的建议与点子都是站在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角度说的,反馈的时候,我做到心平气和,又充满激励,促使这次问卷调查成为一次成熟的思想交流,也成为一次关于完善校本培训形式与内容的健康的探讨。
透过现象,我又给老师们进行了数据诊断,教师之所以对校本培训缺乏热情、对专业发展丧失动力,主要在于受训者缺乏深刻的思想认识;得不到深度的业务支持;动机不同,积极性不足;活动流于形式,研讨深入不够;事务繁忙,又背负压力,造成职业倦怠等。
管理者与教师通过对数据的描述与现象的分析,通过民主、平等的沟通、学习,从而达成对问题的共识,帮助教师思考得更理性,而情感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交融。 三、授予“渔”更有“欲”——提供方法,紧盯过程
了解了状况后,我们就可以掌握主动权,以自身学识、能力、品德来影响带动教师,努力为教师提供一种有序、稳定的支持环境,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以求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可以这样说,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是沟通协调的关键。
根据教师问卷反应的一系列数据信息以及情况诊断,通过不断地追问、认真地学习与思考,我发现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于是基于课堂观察技术指导的研讨活动应运而生。作为主持这项活动的主管领导,我有义不容辞的引领责任,给老师们提供研究方法的支持。专题讲座——如何开展课堂观察技术指导的课例研讨是我倾情奉献给老师的第一个方法引领,让老师们从理论的角度了解课堂观察,熟悉课堂观察的程序及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确定观察点,如何自主开发课堂观察量表等。之后教师进行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与经验的资料,组织各教研组开展学习体会交流。从理论的学习到实践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使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所在的高年级语文教研组自然成了学校第一个吃螃蟹的教研组,我成了第一个执教者。课前会议,我按照课堂观察的说课要求,为大家示范说课。组内教师讨论确立观察点,课中观察,改变了老师们以往的记录方式与观察位置。课后会议,每一个观察者的评价都做到有专题,有深度,不再泛泛而谈。特别是老师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发现自己课堂的问题,达到更好地建设自己课堂的目的,我想这正是课堂观察的目标所在。正是在这样的示范引领下,教师参与课堂观察的热情高涨,每个组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研究。“课堂观察”成了学校每个教师挂在嘴边的词语,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大家乐此不疲,因为研究过程带给大家无限的收获与快乐。
一路走来,老师们在迷茫、困惑、学习、反思、实践、碰撞中逐渐认识、理解、走近课堂观察。但正是因为它对老师们来说是一样新鲜的事物,所以对它的认识与了解自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以不断提高其研究成效。于是,我把目光与精力紧盯在活动的过程之中,注意老师们参与活动的反应、态度与情绪,还有学习、反思与实践的能力。因为我想知道,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对于解决当初的问题有帮助吗?我想知道,要提高我们的效率和成效,我需要对我的行为做些什么改变?我想知道,我还可以做些什么来成为更有效的沟通者?因为我知道,有效沟通永远是活动的保障。研究了一段时间,每一个教师都有实践的体会后,我通过网上发帖的形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论坛。一个题为“课堂观察大家谈”的话题成为教师网上热讨的焦点,有谈认识与收获的,有谈困惑与建议的,还有谈展望的,每个教师将自己置身在学校管理与建设者的主体位置,可谓是百家争鸣。在这里,我看到了充满热情与智慧的教师,看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与投入,看到了学校发展的信心与希望。校园网架起了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理解的桥梁,营造了良好的研讨氛围,沟通了教师之间的心灵。我集聚大家的意见,向老师们主动反馈收集到的高质量信息,以提高后续活动的质量。
不管是基于教師教研需求的问卷调查,还是组织者的主动反馈,不管是课堂观察的探索实践与引领,还是组织教师在网上的热谈,都证明了一点:副校长的助人能力、岗位职责就是应该被运用到去传递期望、给予支持、建议选择并提供教学资源,促使学校形成一支凝聚力很强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就是发挥副校长在工作中的沟通作用,没有沟通,就不会有成果。“课堂观察研究”在全体教师的倾力合作、真诚沟通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教研成果。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更需要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倾听与实践,共情与互动,集思广益,持之以恒,积极探索适合一线教师实际的简约而高效的课堂观察方法,积极探究有效课堂的因素和策略,不断完善课堂观察研究的方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做一名有效的沟通者,是我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赵国忠. 校长最关键的管理智慧[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 崔允漷.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