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私人救护车”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11日,乌鲁木齐一救护车在向河南转运重症病人的途中,在连霍高速甘肃段侧翻,致5人殒命,3人受伤。事故发生后,读者在关注事故后续的同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承接病人希望的救护车上。救护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挂靠在正规医院下的救护车
  10月14日,记者在乌鲁木齐市多家医院进行了暗访,发现不管是大型的三甲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除了医院所拥有的正规救护车之外,还有一部分竟然是打着医院的名号,实际上却属于挂靠医院的“私人救护车”,他们“伺机而动”,寻找着愿意掏钱走四方的病人。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乌鲁木齐市一家三甲医院的综合楼里,在重症监护室外,几名患者家属正坐在休息区的椅子上,看起来有些憔悴。当记者以家人刚做完手术,急寻一辆救护车转运家人回库尔勒市,问到哪去找救护车时,在等待区的病人家属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墙面。在医院好几个墙面的角落里塞着写着不同联系方法的卡片,上面写着:“24小时提供救护车辆,配备呼吸机、心电监护、吸痰器、注射泵、氧气。”
  记者假装患者家属,拨通了其中一个电话号码,对方听完诉求,立刻保证说:“我们是挂靠在正规医院下面的救护车,做生意讲究口碑,你要是不相信,我们可以同你签订协议。”当记者对救护车的规范性产生质疑时,对方肯定地回答:“放心,我们的救护车是挂靠在正规医院的。”
  “家里有病人想转院回库尔勒,怎么收费?”
  “去库尔勒要5到6个小时,你给3000元吧。”说完这句话,对方又问了一句:“你家人病得严重不,需不需要医护人员?”
  对方说,如果需要护士,每名护士按300元收费,车上不配备医生。
  “最便宜2600元。保证是正规医院的救护车,不正规不收钱。车上氧气瓶等一般的救护设备都有。我们的救护车都是正规车,医院的救护车不送人,而我们是属于挂靠在正规医院的个人承包的救护车。”
  “什么是挂靠?”
  “就是给医院点钱,上个他们的车牌呗。”


  医院“内鬼”牵线院外救护车
  这些挂靠正规医院的救护车是如何联系“病源”的?当记者百思不解时,一名医院保安出现了。他以为记者要找挂靠救护车,主动告诉记者,医院的救护车是不会送人的,但自己可以帮忙联系到“属于”医院的救护车。
  记者询问哪里有“私人急救车”,一名医院保安避开摄像头,从口袋里掏出来一大把小卡片,拨通上面的一个手机号。
  挂完电话,记者想记录下卡片上的电话,保安说,只需要留下他的电话就行,还大方地让记者看自己的工作证。“我在这家医院工作很多年了,帮很多人联系过救护车,你放心好了。”保安说。
  “万一送人的路上出了问题怎么办?”
  “不会的,他们已经和医院合作7年了,从来没有出过事情。”
  “医护人员是哪里的?有从业资格证吗?”
  “都是这家医院急救中心的专业护士,这点你不用担心。”保安向记者保证。
  随后,记者来到了另外一家三甲医院,因为探视较为严格,记者并未进入院内。不过当记者在门口咨询起“私人救护车”事宜时,一名保安也热情地说,自己可以联系到属于医院的“私人救护车”。
  帮忙介绍这类生意,在医院都不是秘密,很多医院的保安都在做,当然,他们也利用自己的身份,让这些发名片的人在探视时间里进入住院部继续扩大“生意圈”。其目的是从中抽取提成。
  “私人救护车”让人心有余悸
  一位名叫小妍的市民告诉记者,自己患病的父亲就乘坐过一次“私人救护车”,那次经历让全家人都心有余悸。
  “当时我爸生命已经到了最后了,不想一个人默默地在重症监护室呆着,一心想回家,我们就联系了一辆‘私人救护车’,当时看外观和正规医院的没有任何区别,车队的队长也再三表示他们有医护人员,不会出问题了。”因为离家不远,小妍就选择了这辆急救车。
  可是当把父亲从病房推出来的时候,对方的反应显然出卖了他口中的“专业”。先是司机自己就穿着白大褂,还说自己也是学医的,当时心里就有些嘀咕。
  “我爸患有肺癌,呼吸特别困难,必须要借助呼吸机或者氧气袋呼吸。”让小妍没想到的是,对方拿来的氧气袋甚至氧气都没有充满,没有办法,小妍还是硬着头皮和对方来到了救护车上。
  “不是说有护士吗?”当小妍发现车上没有护士时,一名抬病人的人表示,自己也“可以”是护士,转眼间就将一个白大褂套在了身上,这让小妍心里充满了愤怒,“这不是坑人嘛!”
  “除了说好的专业护士没有,开车司机的莽撞更是让人担惊受怕。”小妍说,他的父亲同时患有心脏病,可是开车过程中,救护车的司机几乎每次都是以急刹车停车,自己父亲在运送途中一直大口喘着粗气。
  小妍的经历其实只是众多病患家属使用“私人救护车”的一个缩影。
  三类人群在使用“私人救护车”
  “这里每天都有来发小卡片的人,你不用担心找不到车辆,因为他们一个小时就来人发一次卡片。”在一家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的一位宋姓家属告诉记者。
  “这些救护车是不是正规的其实大家还是挺担心的,很多家属其实更愿意去找医院的救护车,但医院的救护车不转运病人,我们作为家属也很无奈。”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也咨询过医院的救护车,想要圆老父亲“叶落归根”的心愿,但医院对救护车出疆做了限制,使得他们部分病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记者以患者家属的身份咨询医院急救中心后得知,如果是在乌鲁木齐市内,医院对接医院的转运病人,可由接收患者的医院调派救护车。
  记者对多家医院走访后发现,使用救护车的外地患者大概有三类,一、危重患者;二、虽然不是危重病人,但需要专业车辆解决交通问题;三、就是在落叶归根思维影响下,部分患者想要临终回到老家。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市民对于“私人救护车”的存在,并不都是排斥的态度,他们反倒希望的是,能够将“私人救护车”规范化、合法化,让患者和家属能有“安全感”。
  但在现实的情况下,这些需要救护车的病人家属只能选择“私人救护车”。
  医院救护车能转运非本院病人吗?这样的转运合法吗?转运途中出现意外该由谁承担?10月14日下午,记者采访了乌鲁木齐市卫生局副局长王刚。他说,转送是医院的医疗行为,而转运则是个人行为。在新疆特定的民族风俗下,转运的情况非常多见。
  针对救护车管理上的一些薄弱环节,王刚说,早在一年多前乌市卫生局就开始着手制定《乌鲁木齐救护车配置和使用管理办法》,但目前尚不成熟,还需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
  “目前救护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120急救型救护车,车内配置急救设备,由120急救中心统一指挥、统一调配。只负责院前急救、抢救、复苏等工作,一般不转送、转运病人。另一种是医院自行购置的救护车,车内配置一般治疗设备,比如心电图、氧气瓶、担架等,针对一般病人转送。“‘120’是个特殊的标识,一般单位的救护车上,不得有‘120’标识,但救护车必须是白色的,标明所属医疗机构名称。”乌鲁木齐市卫生局副局长王刚说。
  医院救护车的配置要符合相关规定,在统一调度的前提下可用于医院和医院之间的病人转送。王刚说,“打个比方,按照医疗机构管理办法,拿心脏病患者来说,在转送过程中,下级医院患者的主治大夫和护理人员要陪护到上级医院,如果下级医院没有救护车,上级医院可派车,并配医护人员,严重病人不能转送。”
  王刚告诉记者,长途转运不是医院的医疗行为,所以在转运途中,患者及家属也要考虑自身安全。要找相对“靠谱”的车转运,途中若出现问题,后果需要自己来承担。
  王刚说,“病患家属需要救护车转运患者时,可先了解救护车属于哪家医院,大致了解救护车的配置情况,要求出示相关证件,或者可以向医院核实,搭乘有保障的救护车。”
其他文献
红山嘴边防连位于阿尔泰山深处,常年风雪不断,冬季封山八个月,是全军封山期最长的边防连队,被誉为“雪海孤岛”。连队官兵身处雪海,戍守孤岛,通过开展精彩纷呈的文体竞技活动来消除寂寞。  新疆军区某部红山嘴边防连位于阿尔泰山深处,常年风雪不断,冬季封山八个月,是全军封山期最长的边防连队,被誉为“雪海孤岛”。连队官兵身处雪海,戍守孤岛,通过开展精彩纷呈的文体竞技活动来消除寂寞。近日,连队周边白雪皑皑,银装
期刊
这是发生在新疆昆仑山边防的一个真实故事。一次,在高原施工时,素以吃苦耐劳称誉全国的四川民工们,刚到第二天就打起了“退堂鼓”,临走时甩了一句:“这不是人待的地方,就是给金砖也不干!”  同样的地方,新疆军区边防官兵却常年在这里挑战极限。扎根高原、默默奉献,涌现了许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老高原、老边防,他们把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都献给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支撑官兵奉献“生命禁区”的力量
期刊
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留学之后,回到祖国的比以往增加了不少。美国丝绸之路HOLD教育培训集团首席执政官、北京HOLD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阿布都亥帕尔·麦麦提就是其中之一。  潞河中学:人生第一次转折  2005年,阿布都亥帕尔·麦麦提的人生发生了一次转变,因为这一年他报考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潞河中学录取,这对于家乡在柯坪县的阿布都亥帕尔·麦麦提而言,
期刊
今年,一部名为《奔跑的黄昏》的纪录片,一举拿下蒙特尼哥罗国际电视节“生态影片金橄榄奖”和“最佳视觉奖”两项殊荣。不仅如此,该片还在吉隆坡斩获大奖,在2014年的西安国际影像节上,这部纪录片让能够容纳二百余人的影厅座无虚席,流畅明快的叙事,富有张力的剪辑,给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更让人称奇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执行导演和剪辑,是一位出生于1992年的22岁新疆昌吉女孩,她的名字叫施欣洁,目前在
期刊
11月3日,库尔勒市河北福利院里,用爱呵护23个维汉脑瘫孩子成长的新疆库尔勒“爱心妈妈”早热古丽·依米提,仍然在忙碌地照顾着孩子们,扶他们练习走路,给大一些的孩子教吃饭,给小一些的孩子换尿不湿,随时擦口水,满屋子咿咿呀呀甚至乱叫的声音,让记者听起来有些受不了,可她一直面带微笑地在跟孩子们拉手、拥抱,仿佛刚刚当选“中国网事·感动2014”人物的荣誉对她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  在10月底揭晓的由新华
期刊
最近,另一个“小苹果”红了,这就是阿克苏的苹果。在各大网站和微博平台上,“阿克苏的苹果红了”成为最近的热门话题。300余家网站发布、转载相关消息,百度热搜词条“阿克苏的苹果红了”达11万余条,全疆14个地州市200余家政务微博同时发布“阿克苏的苹果红了”相关内容,相关浏览量超过1000万人次。与此同时,订单也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根据报道,截至10月29日下午,阿克苏地区红旗坡农场就收到来自全
期刊
歌舞、小品、健美操表演,游戏、法律法规知识问答,医院代表队、警察代表队、宗教人士代表队分别举行去极端化宣誓签名,去极端化演讲比赛、妇女长发模特比赛、妇女刺绣比赛……10月22日,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举办“和谐古勒阿瓦提,爱心献给他乡人”文体活动,给广大群众带来了一场去极端化文化盛宴。  外来务工人员:一次生动法制教育课  当天,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一富商与其妻子在该乡文化广场上演“与公鸡做尼卡”的小品
期刊
割芨芨、挑麦捆、紧场,摞麦草、扬场、装麻袋,这些农活已经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  五十多种农活,从此只是一种回忆?  上世纪70年代,我上初中时学生不参加生产队劳动是完全可以的,但生产队劳动力太缺了,特别是夏收期间,队长对放暑假的学生,几乎用请求的口气劝说上工。  细算过去的农活  过去干过的农活,细算起来有六七十种。  那时农民全部出工劳动力还不够,总是嫌人少,因为农活真是太多了,细算起来就有六
期刊
2014年10月16日,一首由第三季“中国好声音”学员帕尔哈提夫妇现场演唱的《塔里木》,揭开了摄影文集《我从新疆来》首发式的序幕。策展人、摄影师是来自新疆的库尔班江·赛买提,他以照片加文字自述的形式记录了100位在内地工作、打拼的新疆人的真实生活。著名作家王蒙为该书作序并出席首发式。  王蒙说,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从新疆来》的时候,总觉得那就是自己的书,“我也是从新疆来的。因为我最灿烂的年华在新
期刊
留学“黑中介”威胁出国留学人员权益  晓雪(化名)在自己的博客主页里写下了这样的话:“放下过去,你就是幸福的。”此前的几个月里,因为遭遇到一次留学中介欺诈,她的心情一直不好。  晓雪是某院校的一名女生。喜欢教育,而且有教育理想的她,在大四时有了出国看世界的想法,她还想取得国外大学教育学硕士。她选择了大学附近的一家中介,因为她听说该校不少教师的孩子都是在这家中介办理的出国手续。  “赶快把这个表格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