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 由于农村特殊环境的限制就以及自身基础的薄弱,农村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兴趣不浓、缺乏自信。那么作为一位农村的语文老师,我认为教师应当采取可利用的方式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浅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通过影音手段,用视听上的冲击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
比如说我任教的一个班级,他们的基础能力较差,更不要说写作能力。我结合这个班学生的实际,学生对于电影音乐比较追崇。恰巧,在七年级的教材当中,学生学习了《论语》这篇文章,对于刚进入初中不久的学生对于“子曰”“子贡问曰”很感兴趣,课后玩闹也常常将此类语言挂在嘴边。为此,我在多媒体室让全班同学观看了电影《孔子》,并要求学生写下观后感。学生看得很认真,也因为激发了兴趣,下来查询了关于孔子的很多资料,完成的作文质量也很高。
同时,学习写作完全可以从音乐当中去寻找灵感。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写作主题“战争”当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朴树的《白桦林》,通过伤感的音乐来感受因为战争而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然后以此为切入点,讲述在战争当中发生过的故事:或感人、或痛苦。如此这般,不但和教材内容相契合,也触动了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学生的写作兴趣高涨,对于平时避之不及的作文,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
2 打破束缚,把写作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剥夺这种主动权有违教学规律。但现实中,作文教学却不容乐观。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文时都严格规定字数或者题目。如教师要求学生写500 字就不允许学生写400字;教师要求学生写“暑假里快乐的一件事”时,就不允许学生写“寒假里快乐的一件事”或“暑假里难过的一件事”;或者要求学生只只准这样开头,不准那样开头等,甚至要求有些学生背诵范文。
我是很不赞成的,我认为学生在写作时候应当放飞自我,打破束缚。因为一旦受到约束,他们就会有畏惧心理,写作文艰于动笔。另外,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学生生长的环境、家庭教育、生活经历不同,性格和喜爱也不一样,写出来的作品也会不一样。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表达。不能让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写,分数就可以拿多一点。不要让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否则学生不仅写不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而且对写作失去了兴趣,甚至对语文科失去了兴趣。
3 寻找和赞美学生作文当中的“闪光点”
想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应在修改过程写好批语,对学生的不足,老师应包容学生,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对学生(尤其是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对学生作文即使是一个优美语段、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成语,也必须慷慨、及时、得体地表扬,而对于不足,则应“和风细雨”,“娓娓而谈”。哪怕在整篇文章当中,中心思想不明,顺序颠倒。但是只要他的某句话某个段落写得出彩,那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亮点,教师就应该给与鼓励和赞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持之以恒,必将战胜“畏惧”作文的心理。
4 指导阅读,拓展视野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语文上存在很大的一个差异,就是阅读量的远远不足。农村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家长不会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视野不够开阔,自然而然地作文的水平也不够高。为此,我认为在写作当中,阅读课外书籍是很有必要的,这绝对不是浪费时间在与学习无关的“闲书”上,农村教师应当组织学生阅读广泛等,比如让学生一个月写一篇名著读后感。在选择读书时候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要多读名著,二、要多读课内佳作,三、要多看课外优秀作文书。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上的一些好词好句,在写作文时,可以用上去,会令自己所写的文章变得更生动、形象、具体。或者在课外阅读时所看到别人用过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也是可以记下来,以便在写作文时用上去的。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想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应当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重在鼓励和练习。教师应当不吝于用语言来赞美学生的“闪光点”。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农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会被激发,作文能力也必将得到提升!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 由于农村特殊环境的限制就以及自身基础的薄弱,农村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兴趣不浓、缺乏自信。那么作为一位农村的语文老师,我认为教师应当采取可利用的方式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浅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通过影音手段,用视听上的冲击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
比如说我任教的一个班级,他们的基础能力较差,更不要说写作能力。我结合这个班学生的实际,学生对于电影音乐比较追崇。恰巧,在七年级的教材当中,学生学习了《论语》这篇文章,对于刚进入初中不久的学生对于“子曰”“子贡问曰”很感兴趣,课后玩闹也常常将此类语言挂在嘴边。为此,我在多媒体室让全班同学观看了电影《孔子》,并要求学生写下观后感。学生看得很认真,也因为激发了兴趣,下来查询了关于孔子的很多资料,完成的作文质量也很高。
同时,学习写作完全可以从音乐当中去寻找灵感。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写作主题“战争”当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朴树的《白桦林》,通过伤感的音乐来感受因为战争而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然后以此为切入点,讲述在战争当中发生过的故事:或感人、或痛苦。如此这般,不但和教材内容相契合,也触动了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学生的写作兴趣高涨,对于平时避之不及的作文,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
2 打破束缚,把写作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剥夺这种主动权有违教学规律。但现实中,作文教学却不容乐观。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文时都严格规定字数或者题目。如教师要求学生写500 字就不允许学生写400字;教师要求学生写“暑假里快乐的一件事”时,就不允许学生写“寒假里快乐的一件事”或“暑假里难过的一件事”;或者要求学生只只准这样开头,不准那样开头等,甚至要求有些学生背诵范文。
我是很不赞成的,我认为学生在写作时候应当放飞自我,打破束缚。因为一旦受到约束,他们就会有畏惧心理,写作文艰于动笔。另外,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学生生长的环境、家庭教育、生活经历不同,性格和喜爱也不一样,写出来的作品也会不一样。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表达。不能让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写,分数就可以拿多一点。不要让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否则学生不仅写不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而且对写作失去了兴趣,甚至对语文科失去了兴趣。
3 寻找和赞美学生作文当中的“闪光点”
想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应在修改过程写好批语,对学生的不足,老师应包容学生,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对学生(尤其是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对学生作文即使是一个优美语段、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成语,也必须慷慨、及时、得体地表扬,而对于不足,则应“和风细雨”,“娓娓而谈”。哪怕在整篇文章当中,中心思想不明,顺序颠倒。但是只要他的某句话某个段落写得出彩,那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亮点,教师就应该给与鼓励和赞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持之以恒,必将战胜“畏惧”作文的心理。
4 指导阅读,拓展视野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语文上存在很大的一个差异,就是阅读量的远远不足。农村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家长不会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视野不够开阔,自然而然地作文的水平也不够高。为此,我认为在写作当中,阅读课外书籍是很有必要的,这绝对不是浪费时间在与学习无关的“闲书”上,农村教师应当组织学生阅读广泛等,比如让学生一个月写一篇名著读后感。在选择读书时候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要多读名著,二、要多读课内佳作,三、要多看课外优秀作文书。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上的一些好词好句,在写作文时,可以用上去,会令自己所写的文章变得更生动、形象、具体。或者在课外阅读时所看到别人用过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也是可以记下来,以便在写作文时用上去的。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想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应当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重在鼓励和练习。教师应当不吝于用语言来赞美学生的“闪光点”。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农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会被激发,作文能力也必将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