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匠心 设计 人鸥情深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0.020
“独具匠心巧设计,人鸥情深撼心扉。”这是我聆听了鱼利明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后的深切感受。鱼老师巧妙地重组教材,紧紧围绕“读一品一读”的设计展开阅读教学:先把文末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呜叫的情景通过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地转化成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回首老人与海鸥交往中的生动细节,把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及海鸥对老人的亲人般的爱,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悄然植入孩子们的心田,深深地打动了听课的师生,在师生的心中奏响了一曲人鸥情深的乐章。仔细品味鱼老师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一、长课短教,设计独具匠心。
《老人与海鸥》是根据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的,记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故事。课文比较长,分两部分来叙述: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唤海鸥、与海鸥亲切说话等生活细节表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则通过描写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表现海鸥对老人的无限眷恋。从文章的叙述上看,前半部分是因,后半部分是果。如何理清文脉、长课短教呢?鱼老师多方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充分挖掘教材本身内涵,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
他打破文本的先后顺序,用问题引领,从感悟出发,别出心裁地倒过来教学。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勾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他通过快速默读后回答“文章中哪个画面留给你的印象最深?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及“读海鸥送老人的有关段落,看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事,用笔勾划下来”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极自然地深入了文本的后半部分。再组织学生反复品读有关段落,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义。最后通过“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人和海鸥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他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让我们回到老人生前的情景,看看哪些关键词语可以反映出老人对海鸥的与众不同?”的问题设计,将学生带人对文章前半部分的学习,并通过让学生认真寻找老人爱海鸥的词句,细细品读,反复玩味,体会老人对海鸥那看似平常、实则情真意切的言谈举止,使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深情厚义。
鱼老师以上独具匠心的设计,充满了创意和灵气,反映了他对文本的细致研读和深刻体悟:先感受“海鸥送别老人”时那份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后,再引导学生品味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找到了一条沟通教与学的通道,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将教学不断向纵深推进,海鸥对老人那种报恩式的情感更加丰满,人与动物的真挚感情得以深化。
二、巧妙点拨,渗透阅读方法。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如何更好地体现这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呢?鱼老师的课堂做了很好的诠释。他非常擅长在学生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归结点拨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效地学法、得法、用法,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在学生朗读课文时,老师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却句句到位,不断启发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
师: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看看这个部分中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用笔勾划下来。
生默读勾画。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请你。
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师:停下来,读书要想打动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心去读。再来。
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师:还有哪一处?
生: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再来读读,读书要想打动别人,应该先打动自己。
生: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该生读得稍有进步。)
师:如果感情再饱满一些就更好了。
(该生再读,这一次读得入情入境,有声有色。)
当学生能够把心放进去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并在自己的表情上显露出来,你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还有什么不能理解把握的?因此,朗读不仅要有感情的参与,还应当有思维的参与,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真正做到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收获。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学生之所以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最终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源于鱼老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老师不是机械生硬地告诉学生该用什么方法读,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读不好到读得好的过程,从中加以巧妙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习得各种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读品结合,体会文本情义。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多读不等于无分别地重复阅读,而是要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直至让学生把抽象静止的文字读“活”,把读与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鱼老师通过仔细研读,从长文中选取了几个关键点,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等充分咀嚼,用心品读,使课堂阅读始终沉浸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此时,学生便能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发自内心的人鸥真情。当学生读到“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一句时,鱼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师:饼干身上折射出老人对海鸥的爱。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一处描写老人生活俭朴的句子,你找到了吗?你来读。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衣服、布包、塑料袋可以褪色,不会褪色的是什么?
生: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不会褪色。
师:是啊,这是一个为了海鸥,宁愿自己生活俭朴的老人。小小的饼干丁里,却有着浓浓的爱啊!谁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这背后的爱来。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读得非常深情。)
师:这时候,海鸥听到呼唤声,接着,你采——
生: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 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读得较为平淡。)
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学会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多去追问几个为什么。高年级的同学就要这样去阅读,去思考。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生: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
师:还不够小心,有点大手大脚。再读一遍。
生: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师:扫得还不够干净,你再读一读。
生: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老师的引导下该生读得绘声绘色,把听课者带入了老人与海鸥的情感世界之中。)
鱼老师通过引领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深深的情不会褪色,人与动物的和谐之情不会褪色。回想“海鸥送别老人”的深情画面,感受如此动人的品读,文本所要反映的老人与海鸥之间那份不同寻常的真情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拨动了学生的心扉:昔日,老人与海鸥相依相伴;如今,再也找寻不到老人慈祥的面容,鸥群的鸣叫声里再也听不到老人亲昵的呼唤,此时此刻,怎能不叫人再次为之动容,深深地感动!鱼老师以自己对文章的解读,巧妙地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使整堂课以“人鸥深情”贯穿始终,实现了学生语言、情感、精神等多方面的提升,达到了人文合一的教学境界。
四、读写结合,结尾美中有不足
在反复读文中,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一次次碰撞和对接,一定会对文本产生新的感悟,一定会有很多心里话要说。为此,鱼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迁移训练。
师:读的时候,我们如果脑海中去想象这些画面,或许我们会读得更好。这样,鱼老师读读这段话,你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配乐范读: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不用告诉我,把你们的所思所感融入到文字中去,读出自己的感受。
配乐齐读这一段。
师:读书也要有情有义,课文中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很多,在老人与海鸥之间还有哪些幸福相处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下来。
生:老人摸着海鸥的头……
生:到了冬天,老人依然去喂海鸥;老人生病了,海鸥围着老人给他取暖。
这个读写点的设计自然而巧妙,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学生带人了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可惜的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和缺乏老师的关注、点拨,学生写完后仅派两个代表说说,这个迁移训练就草草收场了,而学生说的显然不够具体、生动。老师在此若能充分关注学生的话语状态,结合本单元读写结合的训练主题——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抓住动人的场景去想象、去表达,从学生的话语状态中提升写的质量,把对文本的想象感悟,转化并积淀为自己的语言,教学效果就更完美了。
总之,鱼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人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加之将语言品味和阅读方法的渗透融为一体,巧妙地激起了听课师生的情感共鸣,老人和海鸥之间那撼人心扉、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0.020
“独具匠心巧设计,人鸥情深撼心扉。”这是我聆听了鱼利明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后的深切感受。鱼老师巧妙地重组教材,紧紧围绕“读一品一读”的设计展开阅读教学:先把文末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呜叫的情景通过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地转化成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回首老人与海鸥交往中的生动细节,把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及海鸥对老人的亲人般的爱,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悄然植入孩子们的心田,深深地打动了听课的师生,在师生的心中奏响了一曲人鸥情深的乐章。仔细品味鱼老师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一、长课短教,设计独具匠心。
《老人与海鸥》是根据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的,记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故事。课文比较长,分两部分来叙述: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唤海鸥、与海鸥亲切说话等生活细节表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则通过描写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表现海鸥对老人的无限眷恋。从文章的叙述上看,前半部分是因,后半部分是果。如何理清文脉、长课短教呢?鱼老师多方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充分挖掘教材本身内涵,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
他打破文本的先后顺序,用问题引领,从感悟出发,别出心裁地倒过来教学。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勾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他通过快速默读后回答“文章中哪个画面留给你的印象最深?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及“读海鸥送老人的有关段落,看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事,用笔勾划下来”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极自然地深入了文本的后半部分。再组织学生反复品读有关段落,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义。最后通过“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人和海鸥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他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让我们回到老人生前的情景,看看哪些关键词语可以反映出老人对海鸥的与众不同?”的问题设计,将学生带人对文章前半部分的学习,并通过让学生认真寻找老人爱海鸥的词句,细细品读,反复玩味,体会老人对海鸥那看似平常、实则情真意切的言谈举止,使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深情厚义。
鱼老师以上独具匠心的设计,充满了创意和灵气,反映了他对文本的细致研读和深刻体悟:先感受“海鸥送别老人”时那份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后,再引导学生品味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找到了一条沟通教与学的通道,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将教学不断向纵深推进,海鸥对老人那种报恩式的情感更加丰满,人与动物的真挚感情得以深化。
二、巧妙点拨,渗透阅读方法。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如何更好地体现这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呢?鱼老师的课堂做了很好的诠释。他非常擅长在学生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归结点拨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效地学法、得法、用法,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在学生朗读课文时,老师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却句句到位,不断启发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
师: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看看这个部分中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用笔勾划下来。
生默读勾画。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请你。
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师:停下来,读书要想打动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心去读。再来。
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师:还有哪一处?
生: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再来读读,读书要想打动别人,应该先打动自己。
生: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该生读得稍有进步。)
师:如果感情再饱满一些就更好了。
(该生再读,这一次读得入情入境,有声有色。)
当学生能够把心放进去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并在自己的表情上显露出来,你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还有什么不能理解把握的?因此,朗读不仅要有感情的参与,还应当有思维的参与,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真正做到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收获。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学生之所以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最终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源于鱼老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老师不是机械生硬地告诉学生该用什么方法读,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读不好到读得好的过程,从中加以巧妙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习得各种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读品结合,体会文本情义。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多读不等于无分别地重复阅读,而是要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直至让学生把抽象静止的文字读“活”,把读与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鱼老师通过仔细研读,从长文中选取了几个关键点,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等充分咀嚼,用心品读,使课堂阅读始终沉浸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此时,学生便能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发自内心的人鸥真情。当学生读到“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一句时,鱼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师:饼干身上折射出老人对海鸥的爱。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一处描写老人生活俭朴的句子,你找到了吗?你来读。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衣服、布包、塑料袋可以褪色,不会褪色的是什么?
生: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不会褪色。
师:是啊,这是一个为了海鸥,宁愿自己生活俭朴的老人。小小的饼干丁里,却有着浓浓的爱啊!谁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这背后的爱来。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读得非常深情。)
师:这时候,海鸥听到呼唤声,接着,你采——
生: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 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读得较为平淡。)
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学会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多去追问几个为什么。高年级的同学就要这样去阅读,去思考。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生: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
师:还不够小心,有点大手大脚。再读一遍。
生: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师:扫得还不够干净,你再读一读。
生: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老师的引导下该生读得绘声绘色,把听课者带入了老人与海鸥的情感世界之中。)
鱼老师通过引领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深深的情不会褪色,人与动物的和谐之情不会褪色。回想“海鸥送别老人”的深情画面,感受如此动人的品读,文本所要反映的老人与海鸥之间那份不同寻常的真情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拨动了学生的心扉:昔日,老人与海鸥相依相伴;如今,再也找寻不到老人慈祥的面容,鸥群的鸣叫声里再也听不到老人亲昵的呼唤,此时此刻,怎能不叫人再次为之动容,深深地感动!鱼老师以自己对文章的解读,巧妙地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使整堂课以“人鸥深情”贯穿始终,实现了学生语言、情感、精神等多方面的提升,达到了人文合一的教学境界。
四、读写结合,结尾美中有不足
在反复读文中,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一次次碰撞和对接,一定会对文本产生新的感悟,一定会有很多心里话要说。为此,鱼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迁移训练。
师:读的时候,我们如果脑海中去想象这些画面,或许我们会读得更好。这样,鱼老师读读这段话,你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配乐范读: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不用告诉我,把你们的所思所感融入到文字中去,读出自己的感受。
配乐齐读这一段。
师:读书也要有情有义,课文中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很多,在老人与海鸥之间还有哪些幸福相处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下来。
生:老人摸着海鸥的头……
生:到了冬天,老人依然去喂海鸥;老人生病了,海鸥围着老人给他取暖。
这个读写点的设计自然而巧妙,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学生带人了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可惜的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和缺乏老师的关注、点拨,学生写完后仅派两个代表说说,这个迁移训练就草草收场了,而学生说的显然不够具体、生动。老师在此若能充分关注学生的话语状态,结合本单元读写结合的训练主题——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抓住动人的场景去想象、去表达,从学生的话语状态中提升写的质量,把对文本的想象感悟,转化并积淀为自己的语言,教学效果就更完美了。
总之,鱼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人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加之将语言品味和阅读方法的渗透融为一体,巧妙地激起了听课师生的情感共鸣,老人和海鸥之间那撼人心扉、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