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描“沱爷”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321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罗乃炘先生相识已是多年,第一次见面,还是在 2005年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里。那年的 8月 20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承办,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鑫森源经贸有限公司协办的“天下和合两岸沁香”云南普洱茶新闻茶会盛大举行。罗乃炘是主角,穿的是一套黑色西装,脖子上套着红色领带,五十多岁,身体健壮,品貌端正,脸部被紫外线晒得紫堂堂,相貌与其说是富于机智不如说是精明干练。他当时是云南下关沱茶的厂长。是云南最大国企茶厂的老大,从那时起至今,我们以茶结缘,相识相交。
  我是藏族,与其他藏族同胞一样,我一生爱茶,尤其喜欢品饮普洱茶。
  藏族大部分生活在青藏高原,那里海拔高、气候寒。饮食以酥油、牛肉、羊肉、糌粑为主,而茶叶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千百年来,茶叶的功能像强劲的春风吹遍青藏高原,饮茶的好处像神丹妙药,吸引藏族人民。藏族有民谣“茶是命,茶是血”,“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说的是,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高原生存的必备条件。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嗜茶成性,饮茶成风,爱茶如命,他们把茶融入了生命,融进了文化,并积累了丰富的饮茶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云南是茶的发源地、生产地。云南与西藏相隔千里,但千山万水、艰难险阻挡不了藏族同胞对茶的需求,被称为黑色黄金的茶叶,在云南和四川雅安,通过古代就已开辟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青藏高原。民国时期,滇川的茶商专门制作了运输方便、形状耐看的茶叶,取名叫“边茶”,作为传统茶叶产品销往西藏,原先的茶马交易变成了以边茶贸易为主导的物资交易。后来,西藏大的寺院、贵族、商户,组织起庞大的骡马运输队,越过积雪的高山、湍急的江河,在世界最艰难的路途上长途跋涉,把茶叶运回西藏。内地商人也看到了藏地药材、皮毛、马匹等特产。马以它奔腾疾驰,猛勇顽强,吃苦耐劳,人可乘骑,货可载驮的特性。擅长经商的滇人赶着马帮,演绎着多少悲欢离合、惊心动魄、生死相依的生动故事,山间铃响马帮来,山路留下马蹄印。久而久之,茶马古道上的这种贩运,不仅互通有无、促进了物资交流,贸易畅通、文化融通,促进了边疆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茶马古道形成了祖国大西南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我在云南生活了 19年,以虔诚的心朝觐过六大茶山。古老的茶树一到春天,繁茂着自己青春的枝叶,茂叶风声瑟瑟,紧枝月影重重。新建的茶山,一棵棵茶树一棵挨着一棵,排成一条条绿色的彩带、一层层绿色的波纹,温柔恬静。我也走过茶马古道,一条条蜿蜒于群山间的古道,用光滑的石块、石板铺筑,百里、千里,马帮之路像一条不见首尾的长龙,有时直通天上,有时穿越于起伏连绵的崇山峻岭中。
  饮茶淡泊,闻香识人。
  2005年 8月 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天下和合两岸沁香”云南普洱茶新闻茶会上与罗乃炘先生交谈中,他给我介绍了沱茶的百年历史。“康藏茶厂”延续几十年的传奇故事,还有云南大理在茶马古道上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这些让我对沱茶,对大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非常凑巧的是,在我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期间,一次到大理调研,受到时任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乃炘的邀请,便专门到他的公司去实地查看。在这个位于有名的“下关风”风口正面之处的下关沱茶公司,在仓库,我看到了堆积如山的茶叶原料,在车间,我看到工人们冒着高温,专注地生产着销往西藏、四川和云南边疆的“边销茶”。在罗乃炘董事长决策之下建成的“下关沱茶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像小圆面包的普洱紧压茶沱,精巧玲珑,美轮美奂。看到了 1902年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一的严子珍创建的下关沱茶以来的百年历史,和在原“康藏茶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关茶厂的发展历程。尤为吸引我的是,茶是藏族和汉族、白族、纳西族兄弟民族友谊的纽带,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作为共和国成立之初便被中央政府确定为全国边销茶定点加工企业至今的下关茶厂,长期以来,为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任厂领导圆满完成了边销茶的生产加工任务,确保了边销茶的需要。在这其中,罗乃炘董事长更是成就卓著、功不可没。
  他从一个车间的学徒工,成长为万人瞩目的董事长,从一个普洱茶的经销商,成为了云南农大的客座教授,从一个从事企业管理的经济人,成为了作家媒体追踪的“沱爷”,这一切说明了一条,他一生都是传奇,一生都是故事。這故事离不开一个“茶”字,无论在空中,还是在地面,“沱爷”一生巡回在茶马古道一带,行走在云南六大茶山之间,工作在大理下关茶厂。中国是世界茶的源头,最早认茶、种茶、饮茶,开始认识到茶能解毒,后来认识到茶能治病,再后来发现茶能解渴,茶能提神、茶能补身。中国的茶走向世界、英国进口中国茶扩展皇家权利,法国进口中国茶主导商业力量,在“东印度公司”曾打算垄断中国茶的出口,中国茶为 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增加部分力量。
  罗乃炘无怨无悔地投身到茶的事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不能说是天意,起码是缘分。是他带领团队,创造沱茶这个品牌,走向了全国。品牌就是创造,就是创新,品牌是效益,是无价的。而创造品牌的人,要有智慧,要有远见,要有创新,当然还有机遇,还有政策。“沱爷”创造了品牌,“沱爷”也成了品牌,到藏家吃饭不收钱,还能披上洁白的哈达。
  退休之后已接近古稀之年的他,背不驼、腰不弯,充满着旺盛的生命活力,为了帮助西藏山南地区试行引种云南大叶种茶,还数次进入到日喀则高海拔的吉隆县,指导当地人种植茶叶。
  我与罗乃炘先生的交往,以茶为媒,以茶结缘。虽然我们之间相聚的次数有限,但他给我的印象却很深,我想,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近半个世纪的茶叶人生,那么,说他是一位民族团结的使者,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责任编辑 李小松
其他文献
光明  必须善待风雪  必须把内心的山泊搬走  在黑夜行十里打坐  但,已经出走的人,我的兄弟  如果大风吹破茅屋,土地庙  废旧坍塌,前朝如衰草  我不会劝你遥望星辰  风雪正劲,落在你挺直的背脊  你长发迎风,内心荒凉  不必等待熊熊火焰完全熄灭  饮下这杯烈酒,就提上  快意的锋利,赶快走吧  直奔你快意的人生!  而我,一个懦弱的人  胸无大志,在大地上做梦  在河中塑像,已经二十八年了 
期刊
石头  它不喜于言表  不悲于日晒、雨淋  当然它无动于衷  泪滴,会击溃它的防线  它的坚硬、忧愁与感动  不需要任何人懂  但是它的静候  愿意给任何人的沉思,不嫌贫济富  钢筋工  身先士卒的  为一座座大厦  建筋立骨  让钢筋刺穿贫穷与卑贱  让城市挺起城市的脊梁  敲打和掂量不是为了提醒  而是为了确保安全  不安于现状总是不断刷新  让一楼高过一楼  无论你建造多少  也许还是没有你
期刊
围脖熊耳朵  多媒体机柜旁边,静静长出一对耳朵  我把它叫做熊宝宝  粉色普遍适合女孩  而棕色也越来越博得时代的芳心  你是一动不动冬眠的小棕熊,眉毛  藏在眼睛底下,眼睛躲在我的眼皮底下  一眨也不眨  连体围脖积攒着敢怒不敢言:  冬天的早晨不明真相  总喜欢说起风就是雨,说起雨就缩手缩脚  左手一个拥抱,右手  一个勾脖。零距离的肌肤之亲  给你一点温暖,别以为就是幸福  可惜了,那小子 
期刊
冬有冬的来意  门被一阵风吹开  光侧身泻入  墙上,地板上,纸上,指尖  留下温暖,偷走光阴  哦,今天成了昨天  “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  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  寒里日光淡了,渐斜……”  斋月听雨  雨滴打落在窗上  激起黑夜的泪  轻盈地滑过  沾湿一抹烛光  丝丝缕缕都是凉  雨滴打湿了窗  谁的梦黏在瓦檐上  轻雨捻它  细风啄它  摇曳着在夜里飞舞  落入黑暗的深渊  雨滴沾
期刊
另一个世界  夜降临的时候  你卸下伪装,烧掉你的保护色  在夜的掩盖下  做回了真实的自己  我用谎言粉饰的世界  在另一个世界破烂不堪  在那里尽情释放自我  没有毒辣的目光  和嘲笑的言语  夜是孤独的,你唯一的玩伴  夜色的掩护,你快乐的玩耍  谎言  谎言扭曲了事实  宛如黑洞吞没了时间  孤独的宇宙旅人  在谎言里迷失了自我  事实半醒着遐想  谎言是否欺骗了自我  在独白的谎言世界里
期刊
我多想  我多想,我多想再次回到小时候  坐在青瓦白墙的竹前  再逮只黄色的小蝴蝶  幻想朝它吹口仙气  她就能让我如花似玉,一秒变成小仙女  我多想,我多想能再次回到那个盛夏  一头扑进妈妈怀里  听她再讲那些萤火虫的秘密  讲野百合萱萝草蒲公英和婆婆丁  那时夏天的葡萄已经很熟了  青蛙已经长大了  稻香和盛夏一遍一遍  把我的梦境烧红了  我相信有天堂  我相信有这样一个地方  住着一群夜光
期刊
冬雪  在入冬的前一个夜  我把自己沉睡成大地  在风口上等你  这个季节你会来  纷纷扬扬  从天而降  从傍晚到天明  打一个寒颤  你就覆盖了我的身体  带着你的洁白  我沉沉入睡  调皮的日出  撕破我的衣裳  你化为一汪清水  从我的汗毛孔滑落  小麦喝一口  长出来年的馒头  腊梅喝一口  笑脸露枝头  蜜蜂与梨园  为一个女王  我必须爱上梨园  攀上花枝  在洁白的花蕊里蠕动  我
期刊
我相信  我相信,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比如,虚无,爱情  再比如,妈妈的微笑,春风里的花朵  我也相信,我体内的那块肿瘤一直存在  比如,鸡蛋跟石头碰撞  比如,我跟光阴背道而驰  某个清晨  早起的露珠,迎来黎明  公路上还没有觅食的野狗  对,乡村还没有苏醒过来  只有麻雀开始吵闹  邻家女孩却已经在上学路上飞奔  她将有更远的远方将要奔赴  在这一切缓慢的过程中  农妇搭乘的拖拉机  从水
期刊
云上人家  马庭华家住山上,海拔  一千一百九十八米  差两米直抵云端  北风经常擦肩而过  马庭华衣衫褴褛  南风也有,西风也有  唯独不见东风,可以吹到他家  马庭华经常感叹;山上的人家  都搬到了山下,山下有路  可以直通罗马  山上的人,已经没有生活的痕迹  马庭华缺少时间,他的时间  提前支付给了残废的双腿  眼看着日子一天一天的过  山上的人一天一天的走  马庭华只剩下  童子一样的梦
期刊
我住过的一些地方,有的已消失,有的正消失,似乎动荡不安是宿命,也就习惯了迁徙奔波。去年放弃了晋南的寨上窑洞(不住人就会塌落);几次在晋北采风住过的马咀村,那里还剩下老夫妻两口子;之前在太原工作,住省台一河之隔的前北屯,全部推倒重建;再之前住翼城县潞公街的小院,早已被高楼覆盖;小时候住在福州市闽侯县,十年前第一次重返故地时,看到半个城正在拆,我站在小雨里看了许久,在废墟里意外发现几本《程氏族谱》,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