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本质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ue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把薄薄的那一沓钱翻来覆去地数,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沒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一千多页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几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06-2007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就是说,仅仅就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三到五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一千多页。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以前在哥大听课,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见过世面了。现在,捧着这个庞然大物,我有种金轮法王突然路遇萧峰的悲凉感,过去六年建立起来的牛校感当即化作片片飞屑,随风而逝。端着它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读到最后,就是《廊桥遗梦》里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觉,之前和丈夫风平浪静的婚姻,原来都是不算数的,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
  当然,让我产生伟大爱情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国内的媒体,时不时地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是训练工作技能的精神。据说,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虽然“人文”这两个字,因为靠“文人”两个字太近,已经臭大街了,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再给它一次机会。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时,也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哥大也有,但是跟哈佛比,是小巫见大巫)。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摘抄一段关于“核心课程”的说明:
  The philosoph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rests on the conviction that every Harvard graduate should be broadly educated, as well as trained in a particular academic specialty or concentration. It assumes that students need some guidanc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and that the faculty has an obligation to direct them toward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are the hallmarks of educated men and women.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Foreign Cultures; Historical Study; Literature and Arts; Moral Reasoning; Quantitative Reasoning; Science; Social Analysis. 拿Moral Reasoning这个板块作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
  2、正义
  3、国际关系与伦理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11、比较宗教伦理
  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
  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
  14、现代政治哲学史
  拿科学这个板块来说,所给课程包括:1、光与物质的性质; 2、空气;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太阳与恒星; 5、时间;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Cosmic connections; 10、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11、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 12、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 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其它的板块,就不列了,太长。
  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freshman seminar)——这个freshman seminar是什么宗旨,什么来头,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课程名称开得非常诱人,因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   1、人的进化
  2、翅膀的进化
  3、细菌的历史
  4、银河与宇宙
  5、象棋与数学
  6、疾病的话语
  7、DNA简史
  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
  9、道德判断的本质
  10、火星上的水
  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
  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
  13、非洲的艾滋病
  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
  15、什么是大学,它的目的是什么?
  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
  17、怀疑主义与知识
  18、一个社区的研究
  19、基督教与美
  20、怎样欣赏画
  21、浮士德
  22、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
  23、香蕉的文化历史
  24、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5、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
  26、怎样读中国的诗歌
  27、互联网与法律
  28、美国的70年代
  29、The American Creed 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
  30、语言与政治
  31、信任与民主
  32、美国的总统选举
  33、60年代的青春文化
  34、盗版
  35、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
  36、当代印度
  37、公共健康与不平等
  38、公墓的历史
  39、人权
  40、政治演讲与美国的民主
  41、“犯罪”的概念
  42、现代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
  43、烟草的历史
  44、酷刑与现代法律
  45、大脑的测量:心理学实验的兴起 你看,随便这么一列,就有45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45门课中的几门。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樣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前两天读王璐小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话说得挺好玩。说到国内某现象,他说:两个连大学都算不上的什么机构,竟然为自己还算不算一流大学而辩得脸红脖子粗。
  (韩世平摘自“凤凰读书”)
其他文献
在中国,竹子上刻字、岩洞里题字、城墙上留字,自是文人雅士的习惯。古代文人写诗,题目常常爱写成“题×××壁”“题×××庙”:“不识庐山真面目”是苏东坡刻在庐山西林壁上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是王安石刻在朋友湖阴先生房子的墙壁上的。幸亏水上不能写字,不然估计“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被李白写到瀑布上去了。  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国人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在于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
裴休(791——864),字公美。河內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唐朝晚期名相、书法家。裴休在唐穆宗时登进士第,为相时曾主持改革漕运及茶税等积弊,颇有政绩。裴休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以欧阳询、柳公权为宗。《旧唐书》记载:“裴休长于书翰,自成笔法。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释典。”其撰写的《圭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体更为遒媚劲健。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评价此碑:“裴休率
美国“密西西比號”客轮在波澜壮阔的密西西比河上航行。  一位游客主动与船长搭讪:“船长先生,您在这河上航行了这么久,经验这么丰富,我想您一定对河中的每一处浅滩都摸得一清二楚、了如指掌了吧?”  这位船长在这条人称“老人河”的大河上已经航行了几十年,当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可是他的回答却让这位游客大吃一惊。他说:“不,先生,我对河中的暗礁、浅滩并不完全清楚。”  “您说什么?”游客疑惑了,接着又好
那云样的眼睑,梦样的瞳子啊!  诗人们日夜的辛勤  用诗韵造就的倾国之美  却被一个女人的眼神轻易击溃,  被天穹里悠然的群星輕易击溃。  于是,当露水打湿睡意,  我的心就会倾倒,直到  上帝燃尽时间  在群星與你的面前。
人文主义,它的深度,无不抵于悲观主义;悲观主義止步,继而起舞,便是悲剧精神。  毋庸讳言,悲剧主义是知识的初级、知识的终极,谁不是凭借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  年轻的文士们,一个一个都很能谈,谈得亮亮的,陈列着不少东西——冰箱!这些人真如冰箱,拉开门,里面通明,关了,里面就是黑暗。冷着。  我们最大的本领,不过是把弄糟的了事物,总算不惜工本地弄得差强人意了些——没有一件事是从开始就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熟脸,很多孩子成了课堂的观众甚至是看客,他们要么是因为羞怯不敢表达,要么是茶壶里煮饺子不会表达,当然也有孩子缺乏对文本的思考压根儿就不知道要表达,没有表达意
每个读者基于人生经验和认知积累的不同,即使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不能拘泥于传统,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为学生制定适合的阅读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将阅读兴趣转变为阅读习惯,赢得阅读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一、确定个性化阅读目标  个性化阅读更加重视学生在阅
那两年,我在北京主持一项工程,住在专门招待外国宾客的旅舍里。旅舍的服务员很有礼貌,他们穿着白色套服,打着黑领结,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我在旅舍里休息、饮食,可称安适,唯一不满足的是感觉不像生活在中国。  夏日的某次筵席上,我遇见了旧时同学。她已是颇负盛名的雕塑家,工作场所离我住的旅舍很近。散席时,她说:“做浮雕很累人,我中午想睡一会儿。你白天不在旅舍,可否关照值班人员给我钥匙?”  我很高兴地同意了
英国BBC有档电视节目叫《你以为你是谁》,每期邀请一个名人上去揭家底,认祖归宗。这个节目十分火爆,说明即便到了21世纪,大家对祖宗来路的兴趣依然浓厚,它依然是大众心目中定义“你是谁”的重要参数。  2016年的最后一期《你以为你是谁》特别火,因为这一期的男演员把这件事给玩高兴了,他认的祖太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个演员叫丹尼·戴尔,他出道20年,几乎是在媒体的一片嘲讽声中走过来的,《卫报》对他
1829年的7月10日,雨果请了一批作家、诗人和画家来听他朗诵新写的一部戏剧。雨果的家在田园圣母街11号,屋后有一个浪漫风格的花园,里面有一潭碧水和一座简陋的小桥;再往里,有一个小出口,一直通到美丽的卢森堡公园。  当晚受到邀请的有大仲马、巴尔扎克、维尼、梅里美、圣勃夫、缪塞,等等。这样的沙龙在巴黎是很常见的。雨果脸色苍白,用一种威严、庄重的声音朗诵着自己的作品,朗诵到高潮处,眼睛里放出像闪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