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宝利 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
摘要:建筑渗漏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彻底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中对建筑渗漏的几种常见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渗漏;问题;原因;防治
建筑渗漏对建筑工程质量危害很大,是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的主要障碍。经过多年的实践,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建筑渗漏现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逐年减少。实践证明,抓好建筑渗漏防治工作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日常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建筑渗漏有刚性屋面渗漏、外墙渗漏、窗台、窗周边渗漏、卫生间渗漏等。
1.刚性屋面渗漏
目前屋面漏雨已成为常见的通病,但屋面漏雨是可以防治的。
1.1 屋面渗水的原因
1.1.1Ⅲ级防水屋面中的刚性防水做法,就是将细石混凝铺展在屋面上,其施工方便,造价低廉,但由于与结构层粘结成整体,在温差的影响下因胀缩不一,防水层易被拉裂而漏水,防水性能较差。
1.1.2 据全国主要城市气象资料表明,我國同一城市的常年温差都很大,同一天的气温有时也相差很大,混凝土的湿度变形是形成裂缝的原因之一。
1.1.3 外力的作用也是造成混凝土开裂的重要原因,一旦基层变形,结构应力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往往集中在屋面板的支承处、屋脊处。
1.2 预防刚性防水屋面渗漏的措施
1.2.1 精心设计,采取将大化小、以小拼大、刚柔相济、以柔补刚的方法,提高刚性防水屋面的防水效果。在防水层与屋面基层间设隔离层,使屋面基层和防水层变形互不约束,以保证防水层在长期使用中的整体性。
1.2.2 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严格把关。基层板为预制板时,预制板必须合乎质量要求,按规定坐浆,摆平放牢,板缝大小一致,两板板底缝宽不大于20mm,两板板面应成一个平面。隔离层施工前应将嵌缝后的基层板板面清扫干净,洒水湿润,以无积水为度。屋面细石混凝土施工前应清除隔离层表面杂物,检查隔离层质量及平整度、排水坡度和完整性。细部节点施工。在混凝土初凝以前,应及时将分格模条取出,并将两边松动的混凝土补压整干,将分格缝基层清理干净并涂刷基层处理剂。施工后应及时覆盖草袋,浇水养护。在养护初期应使防水层表面充分湿润,养护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4d,养护期间不得进进下道工序施工。
2.外墙渗漏
2.1 墙渗漏的原因分析
2.1.1 目前的框架结构住宅工程中填充墙,基本上为非承重的灰砂砖或小型砌块灰砂砖和小型砌块在运输与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破损,缺棱掉角等缺陷。若在施工中使用了受破损或由于设备管暗装的需要对已砌外墙进行凿打,人为地造成外墙砌体破损,也较容易在外墙砌体形成渗水处。
2.1.2 工人在砌体施工中未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砌筑砂浆不饱满,特别是竖缝砂浆。此外,砂浆的强度不达标或干砖上墙,使砂浆中的水份被砖吸收,从而造成砂浆强度偏低,导致砖和砂浆分离,砌体整体剐度下降,产生墙体裂缝。
2.1.3 温差引致混凝土结构梁柱与填充墙结合处产生开裂。
2.1.4 外墙抹灰层一次性打底太厚或为保证全高垂直度而使局部打底偏厚,又未采取适当加强措施而产生裂缝;墙体层表面太光滑,结合不良;外墙大面积打底而基层未设分格线,产生不规则收缩裂缝。
2.2 外墙渗漏防治措施
2.2.1 外墙砌筑所使用的砖块,为提高砌体防水能力,砖之朝外面应选择棱角齐全、且在砌筑过程中不得打砖,当墙的长度与砖模数不符时,不足模数部分由实心砖或素砼调整。外墙砌体砌筑完毕应尽量避免凿打,如有预埋暗管,砌筑砌体时可事先于安装管道位置两侧留通缝,缝间竖向每隔600mm 留拉结钢筋,拉结筋伸入墙内各250mm,砌后浇C20 细石混凝土;同时对诸如脚手架眼、缆绳孔等造成的墙体缺陷要先修补完成后方可打底粉刷,不留隐患。
2.2.2 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加强抽查。严禁干砖上墙,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保证砂浆饱满度,水平缝要满铺砂浆,用勾抹子仔细补喂灰浆勾填的方法来保证外侧竖缝质量。斜顶砌之上下灰缝,应于抹灰前3 天于外墙操作架上再检查一次,遇有未勾又沉裂的应补勾填实,沉裂缝应踢;出宽度不小于l0mm 的大缝,以保证重勾填实。
2.2.3 温差造成的裂缝,首先应把龟裂的打底层凿去,加上钢丝网片,再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分层抹实,并且注意养护,而后再进行面层施工,就可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达到减少墙体渗漏的目的。顶层窗下八字裂缝、窗下竖向裂缝等现象出现可采用在顶层窗台加通长配筋砼封顶窗盘的方法,增强刚度,消除裂缝。
2.2.4 对于基层产尘裂缝,首先要保证外墙打底不得太厚,对局部太厚处要采用钢丝网来加强,其次外墙打底应分次、分层,打底在终凝前要防止暴晒或雨淋,加强养护。做好分格线,特别在装饰面层为无分格线的面砖、马赛克等外墙上打底也应在适当位置留置分格线,用油膏填缝后,方可上面层。第三对于混凝土柱、梁等较光滑的结构层,用聚合物砂浆“毛化”处理(聚合物砂浆配合比可为胶:水:水泥:砂=1:4:10:10 计量搅拌均匀),涂在光滑的面层上,湿养护7d,使之“毛化”,以增强粘结力,而后再全面打底,可避免空鼓、结合不良等缺陷。
3.窗台、窗周边渗漏
为顶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窗台、窗周边渗漏应采用以下施工程序施工:
3.1 窗台面应用细石混凝土捣制,厚度5-6cm 左右,做成内高外低的形状,并随手压光高度宜在窗底低2-3cm,作防水用。
3.2 窗的周边应用水泥沙浆填塞饱满,不得用混合沙浆。
3.3 外窗下框应有泄水口,一般导轨在靠两边框铣出8mm 宽的泄水口。
3.4 铝合金窗台必须做成内高外低,并且用水泥沙浆做成,禁止用混合沙浆。
3.5 铝合金窗外周边应留宽5mm,深8mm 的坑槽,用防水胶填缝,防止渗水。
3.6 安装所用的螺丝应做好防渗处理。
3.7 所有安装窗时用作固定的垫块必须取出,再用水泥沙浆填塞。
4.卫生间渗漏
为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卫生间渗漏应采用以下施工程序施工:
4.1 卫生间结构面必须在捣制时结构找坡。
4.2 应在卫生间位置拆模板后立即试水,发现有渗漏现象要立即进行处理,处理后进行防水沙浆施工。防水沙浆施工前必须检查排水坡度是否足够,基层必须清理干净。确认无误后,擦水泥浆,然后才进行防水沙浆施工。卫生间沉箱底角四周必须做泛水坡。
4.3 卫生间穿越混凝土板胶管必须套橡胶止水环,而且填塞时必须密实,管的周边做泛水坡防止管边渗水。
4.4 卫生间沉箱内必须做二次排水。
4.5 在盖沉箱板前必须将沉箱内灰、砂、什物清理干净,检查二次排水管有无堵塞,试水验收合格后才能盖沉箱面板。禁止在沉箱内填充什物。
4.6 所有沉箱内铺设的水管都必须进行试水验收合格后才能覆盖。
4.7 卫生间内的排水地漏必须设有存水弯,确保水封高度不低于5cm,避免因水蒸发气压波动影响隔气效果。
5.结束语
总之,建筑渗漏的存在不仅会缩短建筑的使用年限,有的还将会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功能。在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住宅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房屋的渗漏问题成为业主质量投诉的热点,所以渗漏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建筑渗漏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检查,按照各分项工程施工规范要求施工、验收,就完全可以将渗漏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玉山.住宅工程外墙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3]王伟.浅谈屋面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4]刘志欣.建筑物外墙渗漏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摘要:建筑渗漏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彻底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中对建筑渗漏的几种常见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渗漏;问题;原因;防治
建筑渗漏对建筑工程质量危害很大,是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的主要障碍。经过多年的实践,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建筑渗漏现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逐年减少。实践证明,抓好建筑渗漏防治工作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日常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建筑渗漏有刚性屋面渗漏、外墙渗漏、窗台、窗周边渗漏、卫生间渗漏等。
1.刚性屋面渗漏
目前屋面漏雨已成为常见的通病,但屋面漏雨是可以防治的。
1.1 屋面渗水的原因
1.1.1Ⅲ级防水屋面中的刚性防水做法,就是将细石混凝铺展在屋面上,其施工方便,造价低廉,但由于与结构层粘结成整体,在温差的影响下因胀缩不一,防水层易被拉裂而漏水,防水性能较差。
1.1.2 据全国主要城市气象资料表明,我國同一城市的常年温差都很大,同一天的气温有时也相差很大,混凝土的湿度变形是形成裂缝的原因之一。
1.1.3 外力的作用也是造成混凝土开裂的重要原因,一旦基层变形,结构应力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往往集中在屋面板的支承处、屋脊处。
1.2 预防刚性防水屋面渗漏的措施
1.2.1 精心设计,采取将大化小、以小拼大、刚柔相济、以柔补刚的方法,提高刚性防水屋面的防水效果。在防水层与屋面基层间设隔离层,使屋面基层和防水层变形互不约束,以保证防水层在长期使用中的整体性。
1.2.2 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严格把关。基层板为预制板时,预制板必须合乎质量要求,按规定坐浆,摆平放牢,板缝大小一致,两板板底缝宽不大于20mm,两板板面应成一个平面。隔离层施工前应将嵌缝后的基层板板面清扫干净,洒水湿润,以无积水为度。屋面细石混凝土施工前应清除隔离层表面杂物,检查隔离层质量及平整度、排水坡度和完整性。细部节点施工。在混凝土初凝以前,应及时将分格模条取出,并将两边松动的混凝土补压整干,将分格缝基层清理干净并涂刷基层处理剂。施工后应及时覆盖草袋,浇水养护。在养护初期应使防水层表面充分湿润,养护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4d,养护期间不得进进下道工序施工。
2.外墙渗漏
2.1 墙渗漏的原因分析
2.1.1 目前的框架结构住宅工程中填充墙,基本上为非承重的灰砂砖或小型砌块灰砂砖和小型砌块在运输与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破损,缺棱掉角等缺陷。若在施工中使用了受破损或由于设备管暗装的需要对已砌外墙进行凿打,人为地造成外墙砌体破损,也较容易在外墙砌体形成渗水处。
2.1.2 工人在砌体施工中未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砌筑砂浆不饱满,特别是竖缝砂浆。此外,砂浆的强度不达标或干砖上墙,使砂浆中的水份被砖吸收,从而造成砂浆强度偏低,导致砖和砂浆分离,砌体整体剐度下降,产生墙体裂缝。
2.1.3 温差引致混凝土结构梁柱与填充墙结合处产生开裂。
2.1.4 外墙抹灰层一次性打底太厚或为保证全高垂直度而使局部打底偏厚,又未采取适当加强措施而产生裂缝;墙体层表面太光滑,结合不良;外墙大面积打底而基层未设分格线,产生不规则收缩裂缝。
2.2 外墙渗漏防治措施
2.2.1 外墙砌筑所使用的砖块,为提高砌体防水能力,砖之朝外面应选择棱角齐全、且在砌筑过程中不得打砖,当墙的长度与砖模数不符时,不足模数部分由实心砖或素砼调整。外墙砌体砌筑完毕应尽量避免凿打,如有预埋暗管,砌筑砌体时可事先于安装管道位置两侧留通缝,缝间竖向每隔600mm 留拉结钢筋,拉结筋伸入墙内各250mm,砌后浇C20 细石混凝土;同时对诸如脚手架眼、缆绳孔等造成的墙体缺陷要先修补完成后方可打底粉刷,不留隐患。
2.2.2 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加强抽查。严禁干砖上墙,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保证砂浆饱满度,水平缝要满铺砂浆,用勾抹子仔细补喂灰浆勾填的方法来保证外侧竖缝质量。斜顶砌之上下灰缝,应于抹灰前3 天于外墙操作架上再检查一次,遇有未勾又沉裂的应补勾填实,沉裂缝应踢;出宽度不小于l0mm 的大缝,以保证重勾填实。
2.2.3 温差造成的裂缝,首先应把龟裂的打底层凿去,加上钢丝网片,再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分层抹实,并且注意养护,而后再进行面层施工,就可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达到减少墙体渗漏的目的。顶层窗下八字裂缝、窗下竖向裂缝等现象出现可采用在顶层窗台加通长配筋砼封顶窗盘的方法,增强刚度,消除裂缝。
2.2.4 对于基层产尘裂缝,首先要保证外墙打底不得太厚,对局部太厚处要采用钢丝网来加强,其次外墙打底应分次、分层,打底在终凝前要防止暴晒或雨淋,加强养护。做好分格线,特别在装饰面层为无分格线的面砖、马赛克等外墙上打底也应在适当位置留置分格线,用油膏填缝后,方可上面层。第三对于混凝土柱、梁等较光滑的结构层,用聚合物砂浆“毛化”处理(聚合物砂浆配合比可为胶:水:水泥:砂=1:4:10:10 计量搅拌均匀),涂在光滑的面层上,湿养护7d,使之“毛化”,以增强粘结力,而后再全面打底,可避免空鼓、结合不良等缺陷。
3.窗台、窗周边渗漏
为顶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窗台、窗周边渗漏应采用以下施工程序施工:
3.1 窗台面应用细石混凝土捣制,厚度5-6cm 左右,做成内高外低的形状,并随手压光高度宜在窗底低2-3cm,作防水用。
3.2 窗的周边应用水泥沙浆填塞饱满,不得用混合沙浆。
3.3 外窗下框应有泄水口,一般导轨在靠两边框铣出8mm 宽的泄水口。
3.4 铝合金窗台必须做成内高外低,并且用水泥沙浆做成,禁止用混合沙浆。
3.5 铝合金窗外周边应留宽5mm,深8mm 的坑槽,用防水胶填缝,防止渗水。
3.6 安装所用的螺丝应做好防渗处理。
3.7 所有安装窗时用作固定的垫块必须取出,再用水泥沙浆填塞。
4.卫生间渗漏
为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卫生间渗漏应采用以下施工程序施工:
4.1 卫生间结构面必须在捣制时结构找坡。
4.2 应在卫生间位置拆模板后立即试水,发现有渗漏现象要立即进行处理,处理后进行防水沙浆施工。防水沙浆施工前必须检查排水坡度是否足够,基层必须清理干净。确认无误后,擦水泥浆,然后才进行防水沙浆施工。卫生间沉箱底角四周必须做泛水坡。
4.3 卫生间穿越混凝土板胶管必须套橡胶止水环,而且填塞时必须密实,管的周边做泛水坡防止管边渗水。
4.4 卫生间沉箱内必须做二次排水。
4.5 在盖沉箱板前必须将沉箱内灰、砂、什物清理干净,检查二次排水管有无堵塞,试水验收合格后才能盖沉箱面板。禁止在沉箱内填充什物。
4.6 所有沉箱内铺设的水管都必须进行试水验收合格后才能覆盖。
4.7 卫生间内的排水地漏必须设有存水弯,确保水封高度不低于5cm,避免因水蒸发气压波动影响隔气效果。
5.结束语
总之,建筑渗漏的存在不仅会缩短建筑的使用年限,有的还将会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功能。在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住宅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房屋的渗漏问题成为业主质量投诉的热点,所以渗漏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建筑渗漏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检查,按照各分项工程施工规范要求施工、验收,就完全可以将渗漏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玉山.住宅工程外墙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3]王伟.浅谈屋面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4]刘志欣.建筑物外墙渗漏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