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民主当民粹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的表达权是宪法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政府顺应民意,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这都与民粹无关。而群众的利益表达是否合理,应当由公众通过平和的对话、交流来解决。政府不仅要为公众的讲理创造条件,而且应当带头讲理,并成为平和对话和讲理的一方。政府不能无视民众的呼声,更不能动辄以“民粹”为由加以拒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目共睹。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公众借助网上的渠道行使知情权和表达权,有力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公众行使表达权,政府顺应民意,一种依法行政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但近年,针对公民网上的表达,出现了一种反民粹的声音,有人认为“民粹主义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威胁之一”,而有的调查结论提出中国社会民粹化程度已经接近50%,于是有所谓“民粹一咳嗽大众就发烧”的说法。
  中国的民粹真的如此可怕吗?民粹的本意最早来自俄文,原意是“人民主义”或“农民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一种代表俄国农民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后为广泛发展到其他国家。作为一种代表社会下层大众意愿的思想,民粹的表达有其正当性。特别是在大多数国家,劳苦大众往往代表着社会的多数,他们有表达的权利。但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任何价值观点都要经过民主法治的博弈。民粹由于其利益表达上的绝对化、非理性,事实上并不利于群众利益的保障。故在民主法治的发展中,很少有民粹的价值被保留下来,民粹成了绝对化、非理化的维护平民和下层群众利益观点的代名词。但民粹与民主有相似之处。民粹高举人民的旗帜,往往被认为是民主。但民粹是一种不合理的人民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服从多数,禁止少数人表达和剥夺少数人权利。从理论上说,民粹的不合理性其实正是早期直接民主制的特征。奉行简单多数,就是以多数人反对少数人,但多数人未必正确,而且少数人的合法权益同样需要保护。禁止少数人表达和剥夺少数人权利,更会导致社会不公。当然,民粹作为一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即它必须打着人民的旗帜,禁止少数人讲话并剥夺少数人合法权益。简言之,民粹就是打着人民旗号,以多数反对少数,行反对或剥夺少数人合法权益之事,是一种本质上不利于人民利益的观点。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那么民粹就不是当年俄国所特有的。历史上,古希腊民主就有民粹的特点,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是死于民粹。再后来,法国大革命也具有民粹的特点,少数服从多数成为民主的唯一原则,故虽为革命领袖,但当罗伯斯庇尔成为少数派的时候同样避免不了上断头台的命运。陈忠实写的小说《白鹿原》,生动地记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其中白鹿原上的农会一成立,就把三官庙的“老骚棒和尚”给铡了,“交农事件”中,浩浩荡荡的农民为了惩罚不参加交农的人,不少人家的锅碗被砸、房顶被揭,有两个乡性恶劣的财东绅士也遭到同样的惩罚,这都属于民粹。
  毫无疑问,我国民主法治建设需要防止民粹。但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动辄把一些现象套上民粹的帽子是不合理的。针对公众的网上言论,说“中国社会民粹化程度已经接近50%”,耸人听闻。公民在网上和社会上的大量言论,是行使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表达权。这些表达不仅不民粹,而且是公民权利的要求和表现。为此,中共十八大一再强调: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所有这些,都可看作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在网上和社会上行使表达权和参与权等的大力支持,也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行使国家主人权利的表现。事实上,我国公众在网上的大量言论,并非不理性。如公众一再呼吁制定《高官财产公示法》,要求改革“三公消费”,实施全民医保,限制特权等,就是一种理性的民主法治要求。让我们看一位学生的高考作文是如何对待我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是社会的良心。”一个中学生有如此的理性,我们还担心什么民粹?
  当然,网上也有一些比较激烈的言论。但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哪怕言论再激烈也是公民的表达权,不要轻易地戴民粹的帽子。正如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讲话的权利!”这是民主的标志和力量,我们的社会要有这样的力量。反之,扩大民粹的影响,动辄给人戴上“民粹”的帽子,不利于我国民主建设,也不符合中共十八大所说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概括。特别是,不适当地把人民群众的某些表达和观点指责为“民粹”,把某些群众利益代表称之为民粹,说他们“挑动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更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公民的表达权是宪法权利,国家理应保护。政府顺应民意,是人民政府的基本道义,与民粹无关。华盛顿说得好:“道德是民意所归的政府所必需的原动力。”而群众的利益表达是否合理,应当由公众通过平和的对话、交流来解决。政府不仅要为公众的讲理创造条件,而且应当带头讲理,并成为平和对话和讲理的一方。政府不能无视民众的呼声,更不能动辄以“民粹”为由加以拒绝。民主法治建设应当鼓励并创造条件让社会的公众更多地就社会和国家的管理行使表达权。至于个别人的言论比较刺耳,也不可怕。正如美国一位法官所说:“一个人的粗话,却有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抒情词。在这个拥有众多人口的高度分化的社会,这不失为一剂良药。时常充斥着刺耳杂音的社会氛围,并不意味着软弱,它恰恰是力量的体现。”
  在这个问题上,特别要注意对具有公益精神的公民的保护,要区别民粹和民主的权利保障。民粹倡导“人民优先”,主张到人民中间去,但它要维护的“人民”利益具有极端性,因而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主法治条件下的权利保障所要维护的是人民的合法利益。对于这样的利益主体,我们的社会不但不能打压,还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权威受保障。因为维护人民的利益本身就是人民政府的根本职责。同时,在与政府的关系上,民粹“鼓动民众同政府对抗,”甚至不惜采用极端手段破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民主的权利保障是与政府讲理,向政府传达群众的合法意愿,这种行为使他们成为一种制约政府的社会力量,属于民主法治国家的正能量。这种行为不仅不会制造民众与政府的对抗,而且是化解对抗、平息对抗所必须的力量,其所包含的制约精神还是现代民主法治可贵的权力制约和监督,需要大力弘扬。透视一下我们社会不少地方出现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往往把一些群众利益的代表看成是麻烦的制造者,没有意识到他们是社会对抗的化解者,是政府权力的约束者。其实,我们的社会需要具有公益精神的公民,它有利于社会管理,有助于把权力关进笼子。新一届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题的时候再一次明确: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随着社会管理回归社会的进程,越来越多具有公益精神的公民参与到管理社会中来,不但有宪法和法律的依据,符合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方向,也有利于减少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化解政府和公众的直接对抗,促进政府的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
  (作者系民进上海市委常委、华东政法大学政党理论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严隽琪主席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在民进十一大上所作的题为《集智聚力 开拓创新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的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来民进的各项工作,对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体会和经验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提出了提高参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的要求。认真学习报告精神、切实落实报告的部署,对于做好2013年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开局之年的工作乃至今后五年的工作,
王蒙是当代中国的重要作家,曾于1986年6月25日至1989年11月4日期间出任文化部长。他的“三联画”式的作品《十字架上》(1988)所展示和分析的主题是耶稣的生活、教义和受难。以及被误认是圣约翰所作的《启示录》的天启部分。  像“三联画”一词所暗示的,作品包含三个部分、九个章节。最后一章涉及了圣约翰的《启示录》,同时也是这部小说最具谐拟(Parody)色彩的部分。在其结尾王蒙用拼贴画式的文字描
支部简介  民进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支部成立于2004年5月,现有会员16人,其中教育界会员占56%。支部成立以来,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社会服务活动形式多样。2010年被民进中央评为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2013年被民进宁夏区委会评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集体。  涛涛黄河水边的永宁,风和日丽,景色怡人;校园绿树葱茏,学风正浓;当学生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紧张的学习时,一场
摘 要:论文讨论章太炎是如何从他独特的佛/道视角出发,发出了对政治机构和意识形态的批评。尽管已有一些学者讨论过章太炎的佛家和道家思想,但他们通常忽略了以下两点:其一,章太炎对佛道思想的援引是如何以伴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现代性而来的重大转型为前提的;其二,他又是如何在佛家思想的框架中试图解释以及抵消这一体系中的各个方面的。章太炎的文章并不包含对现代性进行分期工作,而是借用古代中国的思想元素对“公理”和“
看着眼前的《叶圣陶全传》,不禁让我们回想起许多往事。1976年,金林兄28岁,刚刚开始北大的教师生涯,他选定叶圣陶作为自己研究现代文学家的对象。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第一次迈进了北京东四八条爷爷居住的大院。谦逊和蔼的爷爷接纳了这位踏实诚恳的年轻人,倾心和他交谈,回答他提出的种种问题,向他介绍在文学上有建树的老朋友。在以后的12年里,几乎每个星期,金林兄都会骑着自行车来往于北大和八条之间,向爷爷讨教自
摘要:余华写于1988年的中篇小说《世事如烟》一直备受赞誉,却始终没有相应的理论批评对小说的文学实验和贡献做出正面回应。本文尝试还原叙事问题在《世事如烟》中的中心地位。作家对既是形式也是内容的叙事做了怎样的实验?这些实验又与作家关心的核心命题“真实”有着何种联系?写实主义是否意味着真实?内心叙事和叙事控制是否也是达成“真实”的可能?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以“叙事气氛”为切入点,重新理解小说叙事的
用“亮点纷呈”四个字来概括湖南民进近五年来的参政议政工作,应该说真不为过。参政议政工作先后两次在民进中央获评“参政议政先进单位”,在湖南省召开的参政议政工作五年总结表彰会上,民进湖南省委获得“参政议政专题调研工作优秀组织奖”,3篇调研报告分获一、二、三等奖。  五年来,湖南民进加大参政议政工作力度。坚持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建言献策,积极参与政治协商,先后就“3 5”城市群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两型社
当今学术界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且遭荒唐学术评价机制的逼迫,虽然全社会学术成果的数量越来越多(已成膨胀之势),但真正独立思考、有独特见解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则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势下读到刘衍隍的著作《顺其自然》,不免耳目一新,顿感精神一振。我觉得,刘衍隍这部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真正做到独立思考、有著者自己的独特见解。  刘衍隍在书中将“顺其自然”这一句日常语言提升到了哲学(哲理)的层次和高度,对其内涵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从来都不是自外于世界性的关系网络之外,只有从全球近代史发展的视野才能对其加以定位。晚清时从带有普遍主义色彩的天下观念向民族主义革命话语的转变表明了“再造中华”的国族观念的逐渐形成。国族主义因为因应外来殖民和帝国主义,而不得不压抑了内部的多元化的少数族群(族裔)的话语。直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少数民族文学才作为平等的“人民”文学的一个组成分子而进入到国家叙事和学术规划之中。
在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研究领域,决策者和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但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究竟是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今年春末夏初,民进吕梁市委会组织调研组,赴山西省柳林县薛村镇部分行政村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了新探索,并且有了新的发现。  民进吕梁市委会调查组主要通过对采样农村的综合社会调查,鉴于山区农村的共同性,这样的调查对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