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王志纲的《城市营销》、每年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一时间关于城市营销、城市品牌、城市定位的议论不绝于耳。全国666座城市中一些二线城市和中小城市也不甘寂寞,似乎更亢奋,出手更快。
铜陵兜售“日全食”的启示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南依长江,西临大别山。当21世纪最绚烂的日全食奇观划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时候,这个小城正好位于全食带的中心线位置。这个具有3000千年冶铜历史的古都,或许还真跟天文颇有渊源。自商代以来的3500年里,铜陵共发生日全食9次,日环食、偏食数十次。2006年12月26日,铜陵人接过国家天文台小行星命名证书,一颗正式编号为12418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铜陵星”。作为处于日全食中心线上的安徽铜陵,被认为是日全食最佳观测点,甚至还称呼其为观日全食的“临时首都”。尽管这一说法也被浙江安吉、江苏高淳、安徽桐城等地方使用,但铜陵人的投入和努力,正试图让这次日全食营销达到价值最大化。当然,由日全食造就的“经济圈”效应和旅游增收,在铜陵市领导眼里只是一个极小的收益。更大的收获还在于,利用这次机会,增加了铜陵的知名度,纠正了铜陵在外人心目中的形象,使铜陵在以后“走出去”时,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尽管在浙江安吉、嘉兴、舟山和江苏高淳、苏州等地,也围绕日全食观测进行了一些推介,但大多局限在一日游和商机的发掘上,还没有一个城市像铜陵这样,试图借此机会,做一次轰轰烈烈的城市营销,并和城市战略定位和转型结合在一起。
铜陵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其鹿就向CBN记者透露,央视新闻频道和科技频道之所以选择铜陵作为直播地,除了铜陵处于这次日全食的中心线上、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等客观因素之外,还因为铜陵市政府的重视和引人关注的营销。在回答CBN记者关于如何借这次机会重新考虑铜陵的战略定位时,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坦率地说,此次日全食对铜陵来说是“天赐良机”。铜陵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把2009年定为全市“科普年”,鲜明提出“打造天文铜都”,借观日全食盛典之机,邀请全世界的专家学者,举办了包括中法联合实验室“起源”研讨会、两岸四地天文科普研讨会、国际天文远程教育会议在内的系列科技研讨会,规划建设科技馆天文展区等基础设施。铜陵市政府还投资1400万元,专门在乌木山公园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的太阳历广场。无论从标准和硬件设施来看,都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为了不出意外,铜陵市政府还投入20万元,准备了气象高射炮,随时为驱雨作准备。同时,由副市长叶萍带队,科协、旅游等部门人员协同“作战”,专程到全国各地举办推介会,叫卖“老天赏赐”的旅游产品。6月21-23日,铜陵市政府组织市旅游局、市科协及相关旅行社负责人前往山东省济南市、河南省郑州市和省内阜阳市等地开展2009“銅都鉴日”日全食观测推介会。在推介会上,铜陵市政府并没有一味只卖“铜陵”,而是热推其便利的交通优势,热推“铜陵-黄山一日游”、“铜陵-九华山一日游”,巧妙地打出“借船出海”牌,吸引当地市民前去消夏避暑。这种积极应对、创新营销的思路,不仅让铜陵走了出去,还确实赢得了非同一般的效果。
超前的“营销城市”的理念之花,在日全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围绕“铜都鉴日”主题,太阳历广场揭牌仪式、中法联合实验室“起源”研讨会、两岸四地天文科普研讨会等系列国际性科技科普活动纷纷展开。短短几日内,来自法国科学院、巴黎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教授们,除了在铜陵进行高端科学交流外,还举行多场天文科普知识专家报告会,和普通市民互动。在当天的乌木山太阳历广场,大批来自香港、厦门的客人尽管没能看到完整的日全食过程,也并没有过多的表达遗憾。“因为我们后面还有别的安排啊,来铜陵观测日全食只是我们这次行程的一部分。我们下面还要去黄山呢!”一位来自香港的重先生如是说。而早在7月20日,该市主要的宾馆就早已被预订一空。宾馆里随处可见陆续赶来的国内外天文爱好者,他们背着大包小包,四处寻觅住处。在7月22日当天,到桐城追日的客人达到2万人。对于市区常住人口仅有12万人的桐城来说,这无疑是上天赐予的诱人馅饼,不仅可以现在吃,还可以顿顿吃下去。2009年这6分钟的震撼,将成为桐城今后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铜陵市旅游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也为跨省“兜售”日全食再交满意答卷——“铜都鉴日”活动的举办极大刺激了铜陵旅游业的发展。数据显示,此次日全食观测活动拉动全市旅游消费约5000余万元。同时造型独特、做工精细、颇具铜陵地方特色的“铜都鉴日”青铜镜,深受海内外天文爱好者及游客的追捧。
放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来看,无疑,铜陵人用锐利的目光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商机。铜陵偏居长江中下游南岸,除以“铜”出名之外,似乎并无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旅游资源。但机遇是需要发现和创造的,在铜陵人眼中,长江流域500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就是一个天赐良机。铜陵人是睿智且务实的,他们不光看到了这一潜在商机,还坚定地“走出来”,走到中原大地,大声叫卖“天文科普游”,积极打造“日全食经济圈”。他们的睿智还表现在用开放的胸襟营销城市。“做旅游要学会跨区域合作,只要游客肯到铜陵住一个晚上,我们就达到促销目的了。”推介团一位成员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道出了打造城市旅游集散地的奥妙所在。也许,有太多城市“守着”比铜陵丰富数倍的旅游资源,但它们一直“沉睡”着;也许,上天赐给铜陵的旅游商机只有这一次,但铜陵抓住了它,这恰恰说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丰富与贫瘠是相对的,危机与机遇是可以转化的。其实,这些道理并不艰涩,关键看我们是否愿意去创造、实践和改变。
“印象”遍地开花
有人认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近年来,中国城市的经营者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印象现象”应运而生。
近年来,“印象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殊现象。2004年,导演张艺谋以壮族民歌《刘三姐》为素材,在桂林阳朔上演了规模宏大的山水实景剧,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此后“印象”开始被“复印”,《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接踵而至,在全国各地掀起阵阵波澜。日前,又一部大型实景剧作品《希夷之大理》,在云南大理古城举行奠基仪式。据了解,该大型实景演出总投资2亿元,并将沿水库坝体建设一座有5000个座位的大型剧场。在曾经上演过“印象”实景演出的地方,主政者普遍认为,在城市经营方面,必须推陈出新,必须要有突破。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抢占先机,吸引消费者。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印象”实景剧不仅是一场演出,其重要意义在于,把政府的先导性投资、综合扶持与企业投入的优质资本、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把文艺工作者的原创剧目及运作经验与艺术家的品牌效应结合起来;把开发山水景观大舞台与拉动旅游及相关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形成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强调“不论怎样,‘印象’现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它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对传统演出的突破。因此还会在一定时间内‘火’下去。然而,这种超大规模的印象艺术是一柄双刃剑,有可能带来负面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在经济建设中,我们的一些地方已经品尝了破坏生态酿成的苦酒,在文化建设中,一定要避免这一现象的重演。”
寻找城市精髓
从六朝古都到江南水乡,从徽州的民居到晋商的大院,中国有一大批特质鲜明的城市。一个城市品牌只有传承其固有的特色,汲取历史和文化营养才会脱颖而出并且广为各地人士所认识。读懂自己数清家珍是寻求城市定位的前提。
以香港为例,其品牌定位是朝气蓬勃的“亚洲国际都会”,“文明进步、自由开放、安定平稳、机遇处处、追求卓越”是其品牌核心价值。由朗涛设计、博雅公关以及意见调查公司Wirthlin Worldwide组成的顾问团,在香港及全球的商界及政府领袖中进行广泛而质量兼备的意见调查和研究,历时一年之久,耗资900万才最终确定的。从金融中心、信息科技枢纽到“亚洲国际都会”的升华,火红的“飞龙”形象的诞生以及在全球开展的各种品牌宣传运动,都可以看到在塑造、确立和加强香港形象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致性,还有大胆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特质。
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vin Lane Keller教授对城市品牌是这样解说的:像产品和人一样,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
在巴黎,我们为其浪漫高雅的精神气质所陶醉;在罗马的古代废墟,我们为其精神中历史的苍茫感而感动;在伦敦,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源于英国文化传统的绅士风度,甚至满街19世纪老式出租车;而纽约,即像砸开的红苹果,散乱、松驰、不拘小节……而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它们仿佛什么都有,又不够鲜明,也不能一盖用“中庸”来描述它们。在意城市的历史,唤醒城市的记忆,否则就会在丢失愈来愈多传统精髓中迷惘下去,最后被贴上一个轻率的标签。一座城市缺失精神比没有正统文化更糟糕。一座城市的精神和精髓存在于自發的历史进程中,存在于经济实力、人文景观和历史风貌中。以延袭传统文化为视角,注入现代的活力与新意,才会产生不落俗套的准确定位,避免产生不服水土的创意。
新元素以小搏大
众里寻它找到城市精髓之后,再让新意为其加速。正如《欲望都市》(Sex and City),令纽约成为白领的趣味中心;《罗马假日》让人们记住赫本的同时,更记住了罗马;香港电影更为香港这座城市增添了都市光环。新元素、新符号往往让城市形象更突出。上海承办APEC会议、申博成功、F1赛道的建设,均使上海“国际、现代、潮流和活力”的城市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世界的焦点;即便大连街头漂亮的女骑警,也能让世人津津乐道一番;施瓦辛格获选成为美国加州州长,为加州戴上了更耀眼的明星光环。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新元素在城市品牌塑造中通常起到以小搏大事半功倍的奇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形象也在不断被淡化和抛离。如今谁还能单纯地认为大连是个“足球”城呢?提到晋中市有谁还会联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呢?随着上海大众和通用、北京JEEP和现代、天津丰田、广州本田、沈阳中华和宝马、海南马自达等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上马汽车制造,人们对长春“中国汽车之都”的印象也淡薄了许多。因此,城市营销需要正确的创新,严格监管品质也需要持久的创新。至少也应该像“博鳌亚洲论坛”和“戛纳电影节”一样每年搞一次重复下去才好。尤其一夜成名的城市更要珍惜先天优势,不断注入新鲜的东西才会让城市形象历久弥新长兴不衰。
挑战聚焦法则
聚焦法则被当作市场营销中最有用的工具。然而,城市营销要比普通商品的市场营销复杂得多,因为城市是由多种功能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并且不断变化的复杂体系。所以城市品牌定位一定要着眼城市整体利益基础,强调个性又不失包容和延展性。如“亚洲国际都会”点出香港作为亚洲地区营商中心的角色,也显示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实力;“浪漫之都”是对大连的青山绿水、别致的建筑、星罗棋布的广场、女骑警风采、国际服装节等符号的概括,用环境品牌吸引海内外商家投资,吸引国内外游客观光购物,也使大连从传统工业基地的重负下快速走出来。相反,如果一味强调集中化经营常常令城市形象显得单薄,也限制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在青岛,你肯定知道张瑞敏,知道海尔、海信、青啤,对这样的品牌城市你无法把它定位为“电器城”或“啤酒城”。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压阵”的5座城市无一例外的都是矿城。所以简单地用发达的产业优势和独特的环境优势定位城市是不可取的。除非其优势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就像威尼斯是“水上之城”,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城市营销就像谱写一曲城市乐章,或宛转悠扬、或雄浑高吭,贵在传达动人的主题意境。努力发挥创造力,让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汇成一首优美乐曲。也许,“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城市营销的最高境界吧。
铜陵兜售“日全食”的启示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南依长江,西临大别山。当21世纪最绚烂的日全食奇观划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时候,这个小城正好位于全食带的中心线位置。这个具有3000千年冶铜历史的古都,或许还真跟天文颇有渊源。自商代以来的3500年里,铜陵共发生日全食9次,日环食、偏食数十次。2006年12月26日,铜陵人接过国家天文台小行星命名证书,一颗正式编号为12418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铜陵星”。作为处于日全食中心线上的安徽铜陵,被认为是日全食最佳观测点,甚至还称呼其为观日全食的“临时首都”。尽管这一说法也被浙江安吉、江苏高淳、安徽桐城等地方使用,但铜陵人的投入和努力,正试图让这次日全食营销达到价值最大化。当然,由日全食造就的“经济圈”效应和旅游增收,在铜陵市领导眼里只是一个极小的收益。更大的收获还在于,利用这次机会,增加了铜陵的知名度,纠正了铜陵在外人心目中的形象,使铜陵在以后“走出去”时,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尽管在浙江安吉、嘉兴、舟山和江苏高淳、苏州等地,也围绕日全食观测进行了一些推介,但大多局限在一日游和商机的发掘上,还没有一个城市像铜陵这样,试图借此机会,做一次轰轰烈烈的城市营销,并和城市战略定位和转型结合在一起。
铜陵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其鹿就向CBN记者透露,央视新闻频道和科技频道之所以选择铜陵作为直播地,除了铜陵处于这次日全食的中心线上、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等客观因素之外,还因为铜陵市政府的重视和引人关注的营销。在回答CBN记者关于如何借这次机会重新考虑铜陵的战略定位时,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坦率地说,此次日全食对铜陵来说是“天赐良机”。铜陵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把2009年定为全市“科普年”,鲜明提出“打造天文铜都”,借观日全食盛典之机,邀请全世界的专家学者,举办了包括中法联合实验室“起源”研讨会、两岸四地天文科普研讨会、国际天文远程教育会议在内的系列科技研讨会,规划建设科技馆天文展区等基础设施。铜陵市政府还投资1400万元,专门在乌木山公园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的太阳历广场。无论从标准和硬件设施来看,都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为了不出意外,铜陵市政府还投入20万元,准备了气象高射炮,随时为驱雨作准备。同时,由副市长叶萍带队,科协、旅游等部门人员协同“作战”,专程到全国各地举办推介会,叫卖“老天赏赐”的旅游产品。6月21-23日,铜陵市政府组织市旅游局、市科协及相关旅行社负责人前往山东省济南市、河南省郑州市和省内阜阳市等地开展2009“銅都鉴日”日全食观测推介会。在推介会上,铜陵市政府并没有一味只卖“铜陵”,而是热推其便利的交通优势,热推“铜陵-黄山一日游”、“铜陵-九华山一日游”,巧妙地打出“借船出海”牌,吸引当地市民前去消夏避暑。这种积极应对、创新营销的思路,不仅让铜陵走了出去,还确实赢得了非同一般的效果。
超前的“营销城市”的理念之花,在日全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围绕“铜都鉴日”主题,太阳历广场揭牌仪式、中法联合实验室“起源”研讨会、两岸四地天文科普研讨会等系列国际性科技科普活动纷纷展开。短短几日内,来自法国科学院、巴黎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教授们,除了在铜陵进行高端科学交流外,还举行多场天文科普知识专家报告会,和普通市民互动。在当天的乌木山太阳历广场,大批来自香港、厦门的客人尽管没能看到完整的日全食过程,也并没有过多的表达遗憾。“因为我们后面还有别的安排啊,来铜陵观测日全食只是我们这次行程的一部分。我们下面还要去黄山呢!”一位来自香港的重先生如是说。而早在7月20日,该市主要的宾馆就早已被预订一空。宾馆里随处可见陆续赶来的国内外天文爱好者,他们背着大包小包,四处寻觅住处。在7月22日当天,到桐城追日的客人达到2万人。对于市区常住人口仅有12万人的桐城来说,这无疑是上天赐予的诱人馅饼,不仅可以现在吃,还可以顿顿吃下去。2009年这6分钟的震撼,将成为桐城今后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铜陵市旅游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也为跨省“兜售”日全食再交满意答卷——“铜都鉴日”活动的举办极大刺激了铜陵旅游业的发展。数据显示,此次日全食观测活动拉动全市旅游消费约5000余万元。同时造型独特、做工精细、颇具铜陵地方特色的“铜都鉴日”青铜镜,深受海内外天文爱好者及游客的追捧。
放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来看,无疑,铜陵人用锐利的目光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商机。铜陵偏居长江中下游南岸,除以“铜”出名之外,似乎并无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旅游资源。但机遇是需要发现和创造的,在铜陵人眼中,长江流域500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就是一个天赐良机。铜陵人是睿智且务实的,他们不光看到了这一潜在商机,还坚定地“走出来”,走到中原大地,大声叫卖“天文科普游”,积极打造“日全食经济圈”。他们的睿智还表现在用开放的胸襟营销城市。“做旅游要学会跨区域合作,只要游客肯到铜陵住一个晚上,我们就达到促销目的了。”推介团一位成员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道出了打造城市旅游集散地的奥妙所在。也许,有太多城市“守着”比铜陵丰富数倍的旅游资源,但它们一直“沉睡”着;也许,上天赐给铜陵的旅游商机只有这一次,但铜陵抓住了它,这恰恰说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丰富与贫瘠是相对的,危机与机遇是可以转化的。其实,这些道理并不艰涩,关键看我们是否愿意去创造、实践和改变。
“印象”遍地开花
有人认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近年来,中国城市的经营者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印象现象”应运而生。
近年来,“印象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殊现象。2004年,导演张艺谋以壮族民歌《刘三姐》为素材,在桂林阳朔上演了规模宏大的山水实景剧,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此后“印象”开始被“复印”,《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接踵而至,在全国各地掀起阵阵波澜。日前,又一部大型实景剧作品《希夷之大理》,在云南大理古城举行奠基仪式。据了解,该大型实景演出总投资2亿元,并将沿水库坝体建设一座有5000个座位的大型剧场。在曾经上演过“印象”实景演出的地方,主政者普遍认为,在城市经营方面,必须推陈出新,必须要有突破。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抢占先机,吸引消费者。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印象”实景剧不仅是一场演出,其重要意义在于,把政府的先导性投资、综合扶持与企业投入的优质资本、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把文艺工作者的原创剧目及运作经验与艺术家的品牌效应结合起来;把开发山水景观大舞台与拉动旅游及相关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形成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强调“不论怎样,‘印象’现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它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对传统演出的突破。因此还会在一定时间内‘火’下去。然而,这种超大规模的印象艺术是一柄双刃剑,有可能带来负面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在经济建设中,我们的一些地方已经品尝了破坏生态酿成的苦酒,在文化建设中,一定要避免这一现象的重演。”
寻找城市精髓
从六朝古都到江南水乡,从徽州的民居到晋商的大院,中国有一大批特质鲜明的城市。一个城市品牌只有传承其固有的特色,汲取历史和文化营养才会脱颖而出并且广为各地人士所认识。读懂自己数清家珍是寻求城市定位的前提。
以香港为例,其品牌定位是朝气蓬勃的“亚洲国际都会”,“文明进步、自由开放、安定平稳、机遇处处、追求卓越”是其品牌核心价值。由朗涛设计、博雅公关以及意见调查公司Wirthlin Worldwide组成的顾问团,在香港及全球的商界及政府领袖中进行广泛而质量兼备的意见调查和研究,历时一年之久,耗资900万才最终确定的。从金融中心、信息科技枢纽到“亚洲国际都会”的升华,火红的“飞龙”形象的诞生以及在全球开展的各种品牌宣传运动,都可以看到在塑造、确立和加强香港形象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致性,还有大胆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特质。
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vin Lane Keller教授对城市品牌是这样解说的:像产品和人一样,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
在巴黎,我们为其浪漫高雅的精神气质所陶醉;在罗马的古代废墟,我们为其精神中历史的苍茫感而感动;在伦敦,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源于英国文化传统的绅士风度,甚至满街19世纪老式出租车;而纽约,即像砸开的红苹果,散乱、松驰、不拘小节……而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它们仿佛什么都有,又不够鲜明,也不能一盖用“中庸”来描述它们。在意城市的历史,唤醒城市的记忆,否则就会在丢失愈来愈多传统精髓中迷惘下去,最后被贴上一个轻率的标签。一座城市缺失精神比没有正统文化更糟糕。一座城市的精神和精髓存在于自發的历史进程中,存在于经济实力、人文景观和历史风貌中。以延袭传统文化为视角,注入现代的活力与新意,才会产生不落俗套的准确定位,避免产生不服水土的创意。
新元素以小搏大
众里寻它找到城市精髓之后,再让新意为其加速。正如《欲望都市》(Sex and City),令纽约成为白领的趣味中心;《罗马假日》让人们记住赫本的同时,更记住了罗马;香港电影更为香港这座城市增添了都市光环。新元素、新符号往往让城市形象更突出。上海承办APEC会议、申博成功、F1赛道的建设,均使上海“国际、现代、潮流和活力”的城市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世界的焦点;即便大连街头漂亮的女骑警,也能让世人津津乐道一番;施瓦辛格获选成为美国加州州长,为加州戴上了更耀眼的明星光环。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新元素在城市品牌塑造中通常起到以小搏大事半功倍的奇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形象也在不断被淡化和抛离。如今谁还能单纯地认为大连是个“足球”城呢?提到晋中市有谁还会联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呢?随着上海大众和通用、北京JEEP和现代、天津丰田、广州本田、沈阳中华和宝马、海南马自达等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上马汽车制造,人们对长春“中国汽车之都”的印象也淡薄了许多。因此,城市营销需要正确的创新,严格监管品质也需要持久的创新。至少也应该像“博鳌亚洲论坛”和“戛纳电影节”一样每年搞一次重复下去才好。尤其一夜成名的城市更要珍惜先天优势,不断注入新鲜的东西才会让城市形象历久弥新长兴不衰。
挑战聚焦法则
聚焦法则被当作市场营销中最有用的工具。然而,城市营销要比普通商品的市场营销复杂得多,因为城市是由多种功能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并且不断变化的复杂体系。所以城市品牌定位一定要着眼城市整体利益基础,强调个性又不失包容和延展性。如“亚洲国际都会”点出香港作为亚洲地区营商中心的角色,也显示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实力;“浪漫之都”是对大连的青山绿水、别致的建筑、星罗棋布的广场、女骑警风采、国际服装节等符号的概括,用环境品牌吸引海内外商家投资,吸引国内外游客观光购物,也使大连从传统工业基地的重负下快速走出来。相反,如果一味强调集中化经营常常令城市形象显得单薄,也限制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在青岛,你肯定知道张瑞敏,知道海尔、海信、青啤,对这样的品牌城市你无法把它定位为“电器城”或“啤酒城”。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压阵”的5座城市无一例外的都是矿城。所以简单地用发达的产业优势和独特的环境优势定位城市是不可取的。除非其优势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就像威尼斯是“水上之城”,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城市营销就像谱写一曲城市乐章,或宛转悠扬、或雄浑高吭,贵在传达动人的主题意境。努力发挥创造力,让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汇成一首优美乐曲。也许,“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城市营销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