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4个学科门类9个学科的基础知识,3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知识,需要成为9大职业功能的学工多面手。根据人才分类理论和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辅导员队伍需要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輔导员有必要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建立分类培养工作机制,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54-02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国家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因此,探索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对于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保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人才分类理论,本文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承担着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试行)》)中,对辅导员提出了“4个学科门类9个学科”、三大专业领域及法律法规的职业知识要求,并确定了辅导员9大职业功能3个等级标准。由此可见,辅导员职业能力既有多学科知识储备、学生工作“多面手”的“广博”需要,同时也有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专深”要求。
我国现今主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这两个标准来指导高校的学科建设,并形成了相对应的不同专业,各专业培养出满足各种社会职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从上述专业目录和学科目录看,都没有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相对应的专业和学科。
因此,从辅导员既“广博”又“专深”的职业能力要求和现今我国高校学历教育缺乏针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不能等待高校培养出“无缝对接”的辅导员,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培养机制不断引导辅导员终身学习,逐步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
辅导员面对多学科知识储备职业要求,仰望职业生涯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机制。只有通过分类培养,辅导员从进入辅导员队伍开始,就根据自身专业背景或兴趣倾向确定自己辅导员职业生涯专注领域,并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从而延长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达到辅导员职业的高级阶段——专家型辅导员。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学生工作多面手,因此,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机制的时候,只能是有限分类。也就是说,辅导员要在9学科基础知识够用、辅导员实务合格的基础上,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只有这样,分类培养才能既满足辅导员实际工作需要,又满足辅导员向职业高级阶段发展需要。
二、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类别划分
本文以《标准(试行)》对辅导员划分的9大职业功能为基点来确定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类别。由于“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每个辅导员成长为专家型辅导员的必要职业功能,因此辅导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这8大职业功能中的1~2个功能作为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从而形成8大辅导员职业能力类别。
(一)思想政治教育类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最基本的职业功能,是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基本要求。此类辅导员一般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并拓宽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及政治学等学科知识结构,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承担思想道德修养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动思考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一般规律,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并能利用相关交叉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相关论文。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类辅导员
党团和班级建设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此类辅导员一般由具备丰富的团组织工作背景的教师承担。这类辅导员应当具备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能够通过管理行为,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各类大型活动,激发和引导优秀学生不断涌现;熟练掌握国史、党史及中特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能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创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发表相关论文。
(三)学业指导类辅导员
高职院校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较大,加强学业指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此类辅导员一般由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或师范类背景的教师承担,可考虑担任兼职辅导员的专任教师承担。应具备丰富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并熟悉学生所学专业、行业,能够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和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开展学生综合评价,探索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
(四)日常事务管理类辅导员
日常事务管理事关学生权益和幸福大学生活感知,是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服务管理工作。此类辅导员可由具备管理学、法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这类辅导员应熟悉《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各级资助和奖学金政策等政策法规,能从学生出发,创新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梳理服务管理流程,方便学生,开展服务育人体系化设计,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能有意识地积累学生事务管理经验,关注学生事务管理热点,撰写相关论文。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类辅导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此类辅导员一般应由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承担。这类辅导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熟悉各种心理量表并能开展测量工作,具备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病等识别能力,熟练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能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危机评估、实施干预、妥善预后及跟踪回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领域研究,并发表论文。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类辅导员
网络思政教育是信息社会思政教育新形式,也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切入点。此类辅导员一般由具有信息网络技术或熟悉网络新媒体的教师承担。此类辅导员应熟悉思政教育理论,能熟练运用新媒体和网络语言,开展中特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宣传,能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对网络思政进行深入研究,发表该领域的学术论文。
(七)危机事件应对类辅导员
危机事件应对是事关学生切身利益和影响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内容。此类辅导员一般由具备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这类辅导员应具备公共危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危机处理经验,熟悉各级危机事件管理办法和学校应急管理实施方案及程序。开展危机事件对策研究,发表相关论文。
(八)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辅导员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此类辅导员应由具备职业信息分析师、职业指导师、高校创业指导师等相关资质的辅导员承担。这类辅导员应了解国家创业就业相关政策,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和职业类别及咨询知识,能够开展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并进行分析和评估,能够开展该领域应用型研究,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机制
辅导员按照《标准(试行)》8大职业功能进行分类培养,能够加快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提高辅导员专业化程度。
(一)加强调查研究,把好辅导员选配环节
要提前调研现有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构成、学科构成及辅导员职业能力类型结构,明确辅导员队伍的紧缺学历、紧缺學科及薄弱辅导员职业类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辅导员选配标准,通过选配急需人才进入辅导员队伍,使结构更加合理。
(二)坚持公私兼顾,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
兼顾学校和辅导员个人的利益,既要满足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类型配置需要,又要尊重辅导员个人意愿,充分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确定辅导员发展方向后,辅导员队伍建设部门要与辅导员一起,共同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并持续关注其发展过程,适时调整。
(三)合理配置类型,形成辅导员工作合力
高职院校可以将不同类型辅导员配置到同一院系或校区,院系实行责任班级和类型工作分配法,通过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标准配置辅导员带班人数,由辅导员负责责任班级日常管理;同时按照辅导员类型牵头院系对应的学生工作。
在校级层面,可按照辅导员类型建立不同的研究中心或团队,促进同类型辅导员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
(四)坚持分类培养,配置好学习培训资源
根据辅导员发展方向,开展分类培养,将各级各类辅导员进修培训资源配置给对应的辅导员,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将教育部2016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增设的心理学专业配置给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类辅导员。
(五)按类考核定级,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
设计科学的职业知识理论和工作实绩考核体系,设置辅导员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三大模块的通识性知识,确保辅导员“广而博”的基础性职业要求;通过辅导员分类类型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考核其“专而深”的专家型素养。同时结合其责任班级和牵头工作的实绩赋予不同权重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参照《标准(试行)》确定的或学校细化的辅导员职业能力等级,确定辅导员职业能力类型定级,与职称职务晋升、收入分配挂钩,打破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明志,姜土生.学科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5(4):14-17.
[2]刘晓保.技术学科论技术教育研究与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00.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54-02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国家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因此,探索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对于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保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人才分类理论,本文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承担着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试行)》)中,对辅导员提出了“4个学科门类9个学科”、三大专业领域及法律法规的职业知识要求,并确定了辅导员9大职业功能3个等级标准。由此可见,辅导员职业能力既有多学科知识储备、学生工作“多面手”的“广博”需要,同时也有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专深”要求。
我国现今主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这两个标准来指导高校的学科建设,并形成了相对应的不同专业,各专业培养出满足各种社会职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从上述专业目录和学科目录看,都没有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相对应的专业和学科。
因此,从辅导员既“广博”又“专深”的职业能力要求和现今我国高校学历教育缺乏针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不能等待高校培养出“无缝对接”的辅导员,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培养机制不断引导辅导员终身学习,逐步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
辅导员面对多学科知识储备职业要求,仰望职业生涯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机制。只有通过分类培养,辅导员从进入辅导员队伍开始,就根据自身专业背景或兴趣倾向确定自己辅导员职业生涯专注领域,并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从而延长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达到辅导员职业的高级阶段——专家型辅导员。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学生工作多面手,因此,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机制的时候,只能是有限分类。也就是说,辅导员要在9学科基础知识够用、辅导员实务合格的基础上,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只有这样,分类培养才能既满足辅导员实际工作需要,又满足辅导员向职业高级阶段发展需要。
二、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类别划分
本文以《标准(试行)》对辅导员划分的9大职业功能为基点来确定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类别。由于“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每个辅导员成长为专家型辅导员的必要职业功能,因此辅导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这8大职业功能中的1~2个功能作为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从而形成8大辅导员职业能力类别。
(一)思想政治教育类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最基本的职业功能,是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基本要求。此类辅导员一般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并拓宽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及政治学等学科知识结构,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承担思想道德修养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动思考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一般规律,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并能利用相关交叉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相关论文。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类辅导员
党团和班级建设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此类辅导员一般由具备丰富的团组织工作背景的教师承担。这类辅导员应当具备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能够通过管理行为,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各类大型活动,激发和引导优秀学生不断涌现;熟练掌握国史、党史及中特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能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创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发表相关论文。
(三)学业指导类辅导员
高职院校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较大,加强学业指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此类辅导员一般由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或师范类背景的教师承担,可考虑担任兼职辅导员的专任教师承担。应具备丰富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并熟悉学生所学专业、行业,能够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和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开展学生综合评价,探索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
(四)日常事务管理类辅导员
日常事务管理事关学生权益和幸福大学生活感知,是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服务管理工作。此类辅导员可由具备管理学、法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这类辅导员应熟悉《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各级资助和奖学金政策等政策法规,能从学生出发,创新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梳理服务管理流程,方便学生,开展服务育人体系化设计,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能有意识地积累学生事务管理经验,关注学生事务管理热点,撰写相关论文。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类辅导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此类辅导员一般应由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承担。这类辅导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熟悉各种心理量表并能开展测量工作,具备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病等识别能力,熟练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能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危机评估、实施干预、妥善预后及跟踪回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领域研究,并发表论文。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类辅导员
网络思政教育是信息社会思政教育新形式,也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切入点。此类辅导员一般由具有信息网络技术或熟悉网络新媒体的教师承担。此类辅导员应熟悉思政教育理论,能熟练运用新媒体和网络语言,开展中特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宣传,能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对网络思政进行深入研究,发表该领域的学术论文。
(七)危机事件应对类辅导员
危机事件应对是事关学生切身利益和影响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内容。此类辅导员一般由具备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这类辅导员应具备公共危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危机处理经验,熟悉各级危机事件管理办法和学校应急管理实施方案及程序。开展危机事件对策研究,发表相关论文。
(八)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辅导员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此类辅导员应由具备职业信息分析师、职业指导师、高校创业指导师等相关资质的辅导员承担。这类辅导员应了解国家创业就业相关政策,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和职业类别及咨询知识,能够开展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并进行分析和评估,能够开展该领域应用型研究,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类培养机制
辅导员按照《标准(试行)》8大职业功能进行分类培养,能够加快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提高辅导员专业化程度。
(一)加强调查研究,把好辅导员选配环节
要提前调研现有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构成、学科构成及辅导员职业能力类型结构,明确辅导员队伍的紧缺学历、紧缺學科及薄弱辅导员职业类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辅导员选配标准,通过选配急需人才进入辅导员队伍,使结构更加合理。
(二)坚持公私兼顾,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
兼顾学校和辅导员个人的利益,既要满足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类型配置需要,又要尊重辅导员个人意愿,充分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确定辅导员发展方向后,辅导员队伍建设部门要与辅导员一起,共同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并持续关注其发展过程,适时调整。
(三)合理配置类型,形成辅导员工作合力
高职院校可以将不同类型辅导员配置到同一院系或校区,院系实行责任班级和类型工作分配法,通过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标准配置辅导员带班人数,由辅导员负责责任班级日常管理;同时按照辅导员类型牵头院系对应的学生工作。
在校级层面,可按照辅导员类型建立不同的研究中心或团队,促进同类型辅导员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
(四)坚持分类培养,配置好学习培训资源
根据辅导员发展方向,开展分类培养,将各级各类辅导员进修培训资源配置给对应的辅导员,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将教育部2016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增设的心理学专业配置给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类辅导员。
(五)按类考核定级,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
设计科学的职业知识理论和工作实绩考核体系,设置辅导员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三大模块的通识性知识,确保辅导员“广而博”的基础性职业要求;通过辅导员分类类型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考核其“专而深”的专家型素养。同时结合其责任班级和牵头工作的实绩赋予不同权重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参照《标准(试行)》确定的或学校细化的辅导员职业能力等级,确定辅导员职业能力类型定级,与职称职务晋升、收入分配挂钩,打破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明志,姜土生.学科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5(4):14-17.
[2]刘晓保.技术学科论技术教育研究与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