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思考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ei88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工科”建设的全面启动与部署对未来工科人才的培养和工科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高校优秀教育力量与产业领域优质资源的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但目前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工科”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不甚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的评价机制没有适应“新工科”的发展要求。本文对当前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评价机制分析基础上,结合高校工科教育现状提出了更加适应未来“新工科”发展需求的工程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中心建设与发展建议,为未来工程中心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新工科”相关背景与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推动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高校工科领域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领域的热点。依据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系列相关内涵进行展开,主要研究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內容。
  随着“复旦共识”[1]“天大行动”[2]等文件的形成,“新工科”的相关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趋势已在高校工科教育领域成为共识,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又称“北京指南”,标志着新工科建设的全面启动与系统部署。
  “北京指南”中指出,与传统工科发展理念不同,“新工科”思想更加强调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强调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学科交叉培养;强调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3]。近两年来,各高校已在“新工科”领域根据各自的现状展开相关改革实践,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成果[45]。
  二、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和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于行业优势突出、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高校院所组建,拥有较强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实验专业人才队伍、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实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行业联系紧密[6]。相较于一般的工程中心,高校工程中心通过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衔接,成为高校与企业之间技术转移、合作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载体,是衔接两者的中间纽带,也是行业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行业工程化技术的扩散源[7]。通常,立足于高校的工程技术中心拥有相对更加先进的实验仪器与设备和相对更高学历和学术背景的人才队伍等,能够实现更快地将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工业化转化。
  以笔者所在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中提出,工程中心的建设以产业科技创新为目标,其主要作用是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开发产业发展中的共性与关键技术,持续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带动相关行业的技术提升与科技进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针对行业内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在自主创新与引进基础上创造新成果,开发新技术,并进行工程化研究,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新产品;
  (2)接受行业或部门以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并为成果推广提供咨询;
  (3)培养、聚集相关专业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行业或企业提供工程技术人才培训;
  (4)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开展标准制定和行业信息服务,促进行业与领域的技术发展。
  不难看出,工程中心承担着“培养、聚集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使命任务;而新工科指导性文件“北京指南”中指出,未来新工科的建设要“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通过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新工科”与高校工程中心两者在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方面是一致的,工程中心为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因此,在现有工程中心软硬件基础上,研究相关工科人才培养及工科学科发展机制,进而对现有工程中心的相关运行机制、评价体系、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工程中心建设促进“新工科”发展,探讨出一套协调发展的途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工程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工程中心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能够综合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化优势资源,开展本领域的工程化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所得成果能够更加直接地服务于行业,解决本领域工程化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高校工程中心设立的初衷是更快更好地帮助高校实现技术转移和转化,使高校的学术资源尽快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实现高校和企业双赢。因此,目前高校工程中心的相关政策以及考核和评估指标均是以此作为中心进行制定。虽然与企业工程中心相比,在技术转化、运行成效及成果表达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仍没有充分地考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以及目前“新工科”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关的评价体系没有与未来的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有效结合,没有体现工程中心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新工科”改革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得工程中心的优质资源并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以江苏省工程中心评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教类)为例,其评价体系共包含两级评估指标,各指标及其含义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评估指标体系从技术开发、人才团队、运行成效、运行条件及机制等方面对工程中心进行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多地向产业化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倾斜,但对工程中心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发展和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工程中心这方面应起到的作用没有特别的考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运行条件指标,目前指标体系只考慮了工程中心的吸引人才情况、场地仪器设施等指标,没有衡量工程中心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相关条件的评价指标,如工程中心在人才实践方面的相关设施等;
  (2)人才与团队评价指标,只考虑了工程中心内部人员的团队结构构成方面的情况与合理性等,没有对人员参与工程实践、参与企业工程化生产等方面做出考察的相关指标;
  (3)评价机制方面,目前的评价机制只包含了技术开发与转让、知识产权相关方面成果等内容,缺少工程中心辅助本领域工科人才培养成果相关方面的指标,如培养人才数量,成果用于企业工程化生产中效果等。
  根据以上内容,综合考虑当前工科教育现状以及未来学科发展需求,我们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包含了人才培养、科研实践、运行保障、运行成效等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其下含的多个二级指标项:
  (1)人才培养:主要评价工程中心在辅助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的情况,如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实施学生课程实习的情况等;
  (2)科研实践:主要评价工程中心在实际科研实践项目中发挥作用的情况,包括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情况、课程工程实践情况、创新创业训练情况等;
  (3)运行保障:主要评价工程中心在完成其职能过程中相关条件的保障情况,如研发调试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保障情况等;
  (4)运行成效:主要评价工程中心在完成相关职能的成果与效能,如完成人才培养人数、辅助完成课程项目数量、产生知识产权成果等。
  与现有工程中心指标体系相比,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重点考虑了“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工程教育现状,重点向工程中心在工科学科建设和工科人才培养方面倾斜,更加能适应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的相关工科学科教育发展。
  笔者所在“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在此方面开展了相关的实践,中心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有的大气科学、控制工程等学科优势,以开发气象能源为中心,组建气象能源要素检测、气象能源预测与评估、气象能源发电并网及控制、电力系统气象灾害防护四个研究团队开展创新研究、产学研合作并聚集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经过几年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以及相关配套建设,工程中心不仅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课内外实践的教学平台,并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及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来,依托本中心各类实验平台以及关联企业的创新创业基地,年均完成本科生毕业设计110余项,培养研究生40余人。本科生参与实践项目累计87项,中心培养的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80余项,获奖学生超300人次。中心已初步形成了“纵贯横连,寓教于研”的多层次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成为当前理工科高校中推动“新工科”思想落地,实践“新工科”理念的有效平台。
  四、“新工科”背景下未来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展建议
  基于所提出的工程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和未来学科教育发展需求并结合当前高校工科教育现状,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未来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规划及措施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依据当前高校工科学科教育的现状,结合未来高校工科教育建设发展情况和未来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应加快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工程中心的规划布局,统筹指导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应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产学研一体化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加紧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如人才引进措施、奖励激励措施等,另外在相关保障方面,应立足于未来“新工科”学科发展需求,在场地、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为工程中心发展提供支撑。
  (二)密切结合高校现状,稳步推进发展
  目前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在产学研相关机制的实践和技术转化方面,在工科学科教育中发挥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因此在未来工程中心建设方面应紧密联系这一现状,稳步推进,建议可以采用三步走的策略,如右图所示:
  第一步:在现有工程中心内产学研机制运行较好的相关工科学科专业,开展“新工科”相关改革试点,形成在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方面的相关示范作用,为后续建设打下基础;
  第二步:面向“新工科”背景下的相关人才培养需求,加大相关经费投入与相关人才保证措施,全面结合相关优势资源,持续发挥工程中心在高校工科教育领域的作用;
  第三步:以产出为导向,全面吸收产业领域与相关“新工科”教育创新思想,加强理工结合,覆盖更加全面立体的产业领域,将高校工程中心建设成为辅助本学科教育发展的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基地。
  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的三步发展策略图
  (三)加强合作交流,拓宽发展思路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中心的发展思路应着眼于未来工科教育的发展,拓宽视野。一方面,应当深刻理解“新工科”的相关思想内涵,充分认识到现阶段高校工程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等相关问题,在后续发展中充分改进;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产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拓宽发展思路,深化创新思想,加大改革力度,有效促进“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学科教育的发展。
  五、结语
  高校工程中心为实践“新工科”思想与培育“新工科”人才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合的平台,但目前高校工程中心的相关政策在制定之初没有充分地考虑“新工科”背景,在“新工科”改革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很明显,本文首先对当前“新工科”相关背景和高校工程中心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然后面向“新工科”发展需求对当前工程中心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工程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未来工程中心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
  [3]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19.
  [4]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5]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
  [6]刘欣.江苏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现状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8(13):46.
  [7]王鹏.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布特点与立项建议[J].中国基础科学,2014(6):4145.
  作者简介:刘卿卿(1983— ),女,汉族,辽宁抚顺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模块化思想引入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与学习中,针对学生就业需求,将结构力学教学划分为课程信息模块、课程内容模块、课程资源模块和课程互动模块四大块。通过模块划分,充分调动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就业导向性,为培养就业导向下的合格学生提供了借鉴,为我校创建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结构力学;就业需求  一、背景  结构力学是高等
为了解决本科实验室缺乏超速离心机和透射电镜等大型设备的问题,开发了水生动物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形态观察虚拟仿真实验,应用于水产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实体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展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抓手,教师为引导,采用PBL法辅助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研究病毒的重要方法,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有助于水产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1+X”证书制度背景作为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目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实施任务之一。通过落实“1+X”证书制度,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技术能力。同时,“1+X”证书制度的建设可以达到产教融合发展、深度发展的目的。在“1+X”证书制度不断实施与发展中,还会重新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和考核制度体系,这对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带来深远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1+X”证书制度含义,
科技型研发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是落实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浙江省科技型研发企业仍存在专利侵权、技术秘密泄露、创新成果未保护或保护不当、研发成果转化率较低、职务发明纠纷较为频繁等知识产权风险。而防范这些风险的主要策略在于,科技型研发企业需要从自身做起,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及风险监管机制,健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制度,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注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企业搞好国际国内知识产权布局。
摘要:数据挖掘技术作为大数据分析的有效工具已被广泛地引入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本文旨在对数据挖掘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理念和方法、学习效果评价等各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具备数据挖掘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据挖掘;教学改革;案例式教学法;能力培养  Explorationof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保证地铁运行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运营服务质量,提升运营效益也被日益提上日程。本文综合专家评价信息的主观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运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首先通过全面分析运营指标评价影响因素,构建运营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终指标并建立较为综合且不失针对性的运营指标评价体系;然后利用三角模糊数计算权重,得到重要度排序。最后通
作为以海洋渔业研究为主的公益类省属科研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推动浙江省渔业高质量发展,为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和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针对渔业资源长期衰退困境,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围绕实现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目标,形成了浙江渔场渔业资源综合养护和管控技术体系,通过多年实施,浙江渔场经济物种资源得以有效恢复。针对海洋牧场一系列建设难题,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丰富和发展了新型海洋牧场模式和碳汇计量方法的理论认知,系统形成了海藻床和岛礁生物栖息场的生境构建和评价方法。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致力于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照明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个性化定制化的照明产品已成为发展趋势,但常常由于受制造条件的约束无法实现。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这种个性化定制化的照明产品的制造可能,促进了照明产品的设计。为此,我們首先在造型上进行创意创新,紧接着运用3D建模软件Proe进行对其进行外形的建模,最后采用3D打印技术直接成型。结果表明:Proe软件能够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设备的层出不穷,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对高职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青年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应转变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的融合,学院也应把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战略,促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在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基礎之上,探讨了提升高职院校
2021年6月6日,坐落在宁夏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宁夏新化化工的综合大楼封顶大吉,标志着浙江新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化股份)宁夏基地的全面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新化股份创建于1967年,原为新安江化肥厂,1997年改制为责任有限公司,2008年再次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6月,公司股票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证券简称:新化股份,证券代码:60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