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斗拱的结构及作用
拱的早期原型为“山节”,使人联想到弓箭,是凶猛和雄伟的象征。随着阶级社会的建立,拱逐步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并被融入到庄重敦厚的中式古典建筑中。
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就是斗拱,它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
根据在建筑上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主要有四个作用:
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承上启下;
斗拱将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在凸显出檐造型的同时,保护墙体和门窗免受日晒、雨淋;
斗拱作为榫卯构件,有极强的抗震性能;
斗拱是极好的装饰性构件。
集斗拱之大成
——梁思成评价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斗拱
上世纪30年代初,远方传来消息,中国年轻的考古队伍,在中国的西北部,发现了汉代木简,梁思成极其振奋,他坚信,在中国大地某个静谧的角落,一定会有唐代木建筑屹立不动。
1932年4月,梁思成与助手以及弟弟梁思达一起去天津蓟县独乐寺考察。这次考察虽然艰辛,但也收获巨大。
经过梁思成的查证,独乐寺重建于公元987年,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在我国已发现的古木建筑中,年代最久远,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尤为重要。这座活生生的辽代建筑实例,也为梁思成破译《营造法式》之谜,开启了一扇窗口。因为很多东西原先只在宋代《营造法式》上见过,比如侧角、生起、斗拱,在现实很多建筑中却弄不明白,而蓟县独乐寺恰恰反映了唐宋早期建筑的形制。
这次考察的成果,梁思成都记录在了他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下面两段文字是关于斗拱的研究:
斗拱者,中国建筑所特有之结构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与柱间之过渡及联络,盖以结构部分而富有装饰性者。其在中国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制度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唐宋建筑之斗拱以结构为主要功用,雄大坚实,庄严不苟。明清以后,斗拱渐失其原来功用,日趋弱小纤巧,每每数十攒排列檐下,几成纯粹装饰品,其退化程度,已陷井底,不复能下矣。观音阁山门之斗拱,高约柱高一半以上,全高三分之一,较之清式斗拱——合柱高四分或五分之一,全高六分之一者,其轻重自可不言而喻。而其结构,与清式宋式皆不同;而种别之多,尤为后世所不见。盖古之用斗拱,辄视其机能而异其形制,其结构实为一种有机的、有理的结合。如观音阁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头,或转角,或补间,内外上下,各各不同,条理井然。各攒斗拱,皆可作建筑逻辑之典型。都凡二十四种,聚于一阁,诚可谓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延伸训练
有几个外国友人来中国游玩,他们对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斗拱造型情有独钟。你能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向他们介绍一下斗拱的建筑原理及文化意义吗?(介绍内容条理清晰,恰当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北岳庙斗拱
凡是到过曲阳北岳庙的人,都会为这里辉煌的建筑群感到震撼。尤其是抬头仰望屋檐,人们往往会被精美绝伦的斗拱所折服,这里的斗拱都是双檐,是北岳庙建筑的一大特色。
北岳廟始建于北魏宣武帝年间,为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神”之场所,规模宏大,古建成群,主体建筑德宁之殿体高25米,面宽9间,进深6间,是我国现存元代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
斗拱是古建筑上常用的一个重要构件,只作为装饰之用。而在北岳庙的建筑中,斗拱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昂嘴前身支撑前压,昂尾与檩条相连,起到了很好的抗衡支撑作用,可以说,这是古人对力学的充分利用。
北岳庙建筑上的斗拱从北魏至明清,种类繁多,构造复杂。如果按照斗拱在建筑中的位置划分,可以分成两大类,凡是处于建筑外檐部分的,可以称为外檐斗拱;处于内檐部分的,称为内檐斗拱。德宁之殿殿中每个木梁之间,一朵朵祥云彩绘在梁间环绕,斗拱与斗拱间错落有致。殿前的十根木柱,支撑一千多年,历经风雨,将辉煌的古文化传至今天。
看北岳庙的斗拱,就好像把它们肌理中的岁月一点点翻译出来,看得人如痴如醉。
(作者刘向阳,选自《当代人》2015年第12期)
拱的早期原型为“山节”,使人联想到弓箭,是凶猛和雄伟的象征。随着阶级社会的建立,拱逐步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并被融入到庄重敦厚的中式古典建筑中。
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就是斗拱,它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
根据在建筑上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主要有四个作用:
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承上启下;
斗拱将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在凸显出檐造型的同时,保护墙体和门窗免受日晒、雨淋;
斗拱作为榫卯构件,有极强的抗震性能;
斗拱是极好的装饰性构件。
集斗拱之大成
——梁思成评价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斗拱
上世纪30年代初,远方传来消息,中国年轻的考古队伍,在中国的西北部,发现了汉代木简,梁思成极其振奋,他坚信,在中国大地某个静谧的角落,一定会有唐代木建筑屹立不动。
1932年4月,梁思成与助手以及弟弟梁思达一起去天津蓟县独乐寺考察。这次考察虽然艰辛,但也收获巨大。
经过梁思成的查证,独乐寺重建于公元987年,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在我国已发现的古木建筑中,年代最久远,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尤为重要。这座活生生的辽代建筑实例,也为梁思成破译《营造法式》之谜,开启了一扇窗口。因为很多东西原先只在宋代《营造法式》上见过,比如侧角、生起、斗拱,在现实很多建筑中却弄不明白,而蓟县独乐寺恰恰反映了唐宋早期建筑的形制。
这次考察的成果,梁思成都记录在了他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下面两段文字是关于斗拱的研究:
斗拱者,中国建筑所特有之结构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与柱间之过渡及联络,盖以结构部分而富有装饰性者。其在中国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制度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唐宋建筑之斗拱以结构为主要功用,雄大坚实,庄严不苟。明清以后,斗拱渐失其原来功用,日趋弱小纤巧,每每数十攒排列檐下,几成纯粹装饰品,其退化程度,已陷井底,不复能下矣。观音阁山门之斗拱,高约柱高一半以上,全高三分之一,较之清式斗拱——合柱高四分或五分之一,全高六分之一者,其轻重自可不言而喻。而其结构,与清式宋式皆不同;而种别之多,尤为后世所不见。盖古之用斗拱,辄视其机能而异其形制,其结构实为一种有机的、有理的结合。如观音阁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头,或转角,或补间,内外上下,各各不同,条理井然。各攒斗拱,皆可作建筑逻辑之典型。都凡二十四种,聚于一阁,诚可谓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延伸训练
有几个外国友人来中国游玩,他们对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斗拱造型情有独钟。你能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向他们介绍一下斗拱的建筑原理及文化意义吗?(介绍内容条理清晰,恰当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北岳庙斗拱
凡是到过曲阳北岳庙的人,都会为这里辉煌的建筑群感到震撼。尤其是抬头仰望屋檐,人们往往会被精美绝伦的斗拱所折服,这里的斗拱都是双檐,是北岳庙建筑的一大特色。
北岳廟始建于北魏宣武帝年间,为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神”之场所,规模宏大,古建成群,主体建筑德宁之殿体高25米,面宽9间,进深6间,是我国现存元代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
斗拱是古建筑上常用的一个重要构件,只作为装饰之用。而在北岳庙的建筑中,斗拱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昂嘴前身支撑前压,昂尾与檩条相连,起到了很好的抗衡支撑作用,可以说,这是古人对力学的充分利用。
北岳庙建筑上的斗拱从北魏至明清,种类繁多,构造复杂。如果按照斗拱在建筑中的位置划分,可以分成两大类,凡是处于建筑外檐部分的,可以称为外檐斗拱;处于内檐部分的,称为内檐斗拱。德宁之殿殿中每个木梁之间,一朵朵祥云彩绘在梁间环绕,斗拱与斗拱间错落有致。殿前的十根木柱,支撑一千多年,历经风雨,将辉煌的古文化传至今天。
看北岳庙的斗拱,就好像把它们肌理中的岁月一点点翻译出来,看得人如痴如醉。
(作者刘向阳,选自《当代人》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