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十大认知误区,你“中枪”了吗?

来源 :健康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mengxia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会得卒中
  很多人觉得,脑卒中是老年病,我年轻,祖上又没有这样的病,我血压也不高,生活很注意,每年都体检,所以我肯定不会卒中。其实,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66岁,比美国白人早10年。其中,小于45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不到1/3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
  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要看它具不具有危险因素,一类是行为因素,最大的危险是吸烟,第二个是精神压力,第三个是运动减少,这是三大危险。疾病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当然还包括血脂异常和其他。所以即使有颈动脉斑块也不要紧张,它不一定就意味着卒中。
  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统计显示,1/5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心脏,先有房颤,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不会患脑血管病。
  有些食物或运动方式是防止卒中的灵丹妙药
  经常有人跟我说,他有防病绝招,吃特殊的食物,每天还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每天运动等。有一个老先生说他每天在公园里倒走1万步,预防卒中。还有的人每天都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这些真的能预防脑卒中吗?
  对于养生保健来说,有时候规律生活甚至超过科学本身。任何食物,包括我们常说的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每天吃的这些蔬菜水果。预防中风最有证据的运动就是快走。但来自美国健康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剧烈运动会增加脑出血,因此运动也是要有限度的。
  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卒中
  中国的阿司匹林使用量远远低于国外,目前普通人是14%,美国是50%。临床大夫推荐的阿司匹林是因人而异的,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吃。美国的研究指出,一是已经发生过心脏病的人,二是45岁以上的女性,三是有多重危险因素,未来发生心血管病风险高的人才适用。不过,下列人员最好不用阿司匹林:血压很高不易控制的人;有出血性疾病的人;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
  美国的国家指南也表示,卒中的防控措施是综合的,阿司匹林只是预防中的一环。尽管阿司匹林很重要,但你不要忘了遵医嘱服用降压、调脂、降血糖的药物,这些也是重要的措施。
  藥物毒副作用大,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说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也多,西药治标,中药治本。而事实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预防脑卒中的药,很多人担心长期吃对肝脏有损害。但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例因为使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身体损害的,因此不要被说明书吓到了。
  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学评价,有确切疗效的一定不是保健品,而且保健品很贵,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而放弃安全性更好的药物,从而贻误病情。
  我病情轻,不用住院治疗
  很多脑卒中患者,说自己症状很轻,不需要住院,在门诊输液就能好。这种认识这是错误的。其实,即便是小卒中,预后也常常不良,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即使是出现小卒中也一定要重视。
  从社会角度来讲,短暂的和轻微的中风治疗价值更大。小卒中治好了就是正常人,不治疗的话可能就变成真正的卒中了。
  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
  很多病人认为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而我说吃药更管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输液大国,所有的医院都有输液室,但对于预防卒中,输液有多少效果呢?
  其实在卒中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在我们国家的指南里,几乎也没有输液这一条,主要还是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只有融栓才需要静脉输液。门诊中我们几乎从来不开输液,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而且研究发现,每天输液的病人致残率更高。
  活血=疏通血管=防治脑卒中
  我经常听病人说:“我现在每天吃三七、野生银杏茶,每天吃活血补品,就活了血了,就可以溶解血栓了。”这也是错误的。现在的溶栓药物品种很少,也都有治疗的最佳时间段,溶栓风险会很大,有害无益。迄今为止还没有口服的溶栓药物,而且活血药物不能溶栓,不能疏通血管。
  我病好了,不用吃药了
  要知道,卒中的复发率是很高的,5年复发率是30%,1/3的人因为复发而再住院。做过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患者,得分越高的人越要坚持吃药。还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不吃药了,实际上卒中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转。堵塞可能还存在,应该遵医嘱坚持服药。
  来源:中国神经时讯
其他文献
幾乎所有大佬都在谈论人工智能。似乎这个世界再也不需要人类了。你可能听了一百遍人工智能,不过到底人工智能是个什么鬼,所谓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究竟是怎么学习的?它和你之前玩过的小霸王游戏机究竟有什么区别?  今天,我们用漫画,来直接让你看懂,人工智能内部的工作原理。我们所举的例子是机器学习中的有监督学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分为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和蒙特卡洛树等。这一句你看不懂完全可以忽略,因为
期刊
近日,法国大选中间派“前進运动”总统候选人马克龙和极右翼政党“民族阵线”总统候选人勒庞,展开了一场关键的电视辩论。法国的两位总统候选人虽政治立场不同,但双方“在法国边远地区增加专科医生”上却观点一致。
期刊
近日,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周毓浩创新医学技术中心召开发布會,介绍该中心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最新共同研发的医学技术。该技术名为磁力导航内窥镜,主要用于诊断及医治肠胃类疾病,预计3年内投入临床使用。
期刊
据三位内部人士透露,在加州Palo Alto地区,有一个不起眼的工作室,这里的生物医学工程团队都受聘于苹果公司。而这个团队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早期就设想好的超级秘密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开发一款可以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进行非侵入性和持续性监测的传感器。
期刊
人工智能(AI)又热了起来。计算能力的提高,算法研究的突破以及大量数据的积累,这三要素的具备为人工智能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2016年3月,AlphaGo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8月,IBM宣称其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在日本东京仅用了10分钟,便为一名60多岁女性患者的一种罕见白血病做出诊断并拿出诊疗方案;此外,谷歌的无人驾驶车和大疆的无人机等,像一个个耀眼火花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当前,随着大数据与足够强大的
期刊
近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一次投资推介会上宣布:万达将进军医疗产业,计划投资790亿,在成都建设医疗产业园,共同打造一座世界級的医疗产业中心。
期刊
春暖花开,又进入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本是该出游赏花的季节,但是春季过敏原十面埋伏,不仅有飘飞的花粉花絮,温暖潮湿的“宜居”气候,更助长了微生物、细菌的繁殖,螨虫、蟑螂、昆虫等常见过敏原也生机勃勃,容易诱发过敏。那么,春季如何应对过敏性鼻炎?  在春季应对过敏性鼻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远离过敏原:  有过敏性鼻炎的人要与过敏性物质隔绝,尽量少到室外活动,如:花花草草、花粉、柳絮等。  2、室内
期刊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遗憾的是,具备典型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尚不足全部的一半,许多患者症状并不典型,所以更值得注意,临床常见的如下:  1、餐前低血糖  在糖尿病的初期,有些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常常表现为餐前饥饿难忍及低血糖。其原因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的变化不同步,餐后血糖达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却没达峰值,到下一餐前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反而达
期刊
作为一名专业的消化内科医生,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拿着B超报告单前来咨询的患者,医生,快给看看,肝上长了东西,不会是癌吧!  肝囊肿,肝血管瘤……不,不是癌,这些都是良性病变,的确,通过现有的检查手段,肝囊肿或是肝血管瘤还是比较容易分辨,但是你是否碰到过这样的病人,B超显示着肝脏占位,但究竟是什么,检查医生还真是不敢妄下定论。  三个病例带你飞!  病例一:  患者孙某,男,42岁,否认“肝炎”病史,因
期刊
一个“病”字,足以让人绷紧神经。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一系列检查、治疗的过程和费用也会让人皱起眉头。  比生病更麻烦的,可能就是“自以为病了”。有些问题其实算不上“病”,也根本用不着“治”。了解它们,才能不因为“假病”,放跑“大病”。  你被“假病”骗过吗?  1.“假”高血压  挨过针、吃过药的孩子,常对“白大褂”有些阴影。不少人长大后,去医院、看到医生也会不自觉紧张起来。这种现象可引起一种特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