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创新能力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b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认识化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化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化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化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问题。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究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让问题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有趣、诱人、直观且易于接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穿插一个生动的故事,便妙趣横生,引人思考,催人探索:在法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个山洞,一天,有几个游人带着几条狗来山洞里玩,走到深处,狗一条条的躺下死掉了。游人赶紧往外跑,他们觉得奇怪,百思不得其解:狗为什么会死去呢?教师问:谁能解释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兴趣盎然,都想尽快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允许他们看书和小声议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能圆满回答出这个问题。又问:“为什么人能平安无事呢?”学生又进入了紧张的思考后得出:“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在空气的最下层,狗比人矮,所以狗会死亡而人则安然无恙。”再问“如果你处在这种场合,欲知能不能进山洞,可怎么判断呢?”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及所学知识,有的说,用一燃着的蜡烛放进山洞里试验;有的说,用一燃着的火柴放进山洞里试验;有的说,用一燃着的打火机放进山洞里试验;有的却说,用一个装有老鼠的笼子放进山洞里试验。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表达思维,正所谓:创新意识已萌发。
  
  1.2 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创新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在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敢闯、敢冒险、敢质疑和批判。积极追求真理的创新意识。例如,空气一节的教学,插入舍勒、普里斯特利对空气成分的探索和实验,特别是拉瓦锡最终发现空气成分与推翻“燃素说”这段化学史讲述,可以激励学生在内心深处萌发崇高的理想,形成进取心理,产生创新的欲望。这样,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或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医疗、日常生活等的应用,创新意识自然就能嫁接到学生的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
  
  2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发展学生的直觉性思维
  直觉性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知识为根据的。直觉实际上是一种再认识,一个人只有对非常熟悉的东西才会有直觉,才会有想象力。例如,学生在掌握了镁、铁能与氧气反应,就会觉得铜、铝甚至其它金属也能与氧气反应,然后通过阅读或提问的方法找出其反应的方程式及反应现象。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探索知识的创造性学习过程,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因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所谓发散性就是求异,是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它具有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即从传统的“维持型学习”向“创新型学习”的转化。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提倡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这些都是开发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初中化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启普发生器的推导过程我采用的方案是:要得到氢气,只须锌与稀硫酸反应即可,接着问:在反应过程中,我要添加稀硫酸,怎么办?这时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有的说用漏斗,有的说用针筒等等,我表扬了这些学生并和他们一起对提出的方案进行分析。但我又接着问:如何来控制产生氢气的量即停即止?我给他们一点提示:不产生氢气就是要锌与稀硫酸分开。学生通过发散性思考,分析讨论得出许多方法和结论。这样,每节课结合具体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3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实验时,可提问:“你们见过水中倒长的树吗?”学生纷纷摇头,接着教师将弯曲的、银白色的铁丝深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水中倒长的红色的树。”教师问为什么,让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问:“还有类似的反应和现象吗?”学生思考后,设计出好几种实验方案:如①铝丝可代替铁丝参加反应?②硝酸铜或氯化铜可代替硫酸铜参加反应?③将红色的铜丝插入无色的氯化汞溶液中可看到倒长的银白色的树,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通过探究性实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层面,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会了化学研究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课外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阔学生的视野,使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活学活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操作技能。例如,教师可组织化学兴趣小组、化学晚会、化学竞赛、化学展览、化学讲座、家庭小实验、仪器小制作等。教师可指导学生做趣味小实验,如“水中花园”、“火山喷发”、“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水进火出”、“捉迷藏”等,还可指导学生利用纸盒、纸箱、废铁片、医用药瓶等材料来制作标本、模型、简单的小仪器。学完相关章节后可以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用PH试纸测定家中食盐水、肥皂水、茶水、食用醋、柠檬汁等的PH;指导家长合理使用化肥等等;这样,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不断学习,不断探究。让我们从化学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景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其他文献
面对当前的国家选拔人才的高考模式的改革,如何搞好各科的复习摆在了每个教师的面前,思想政治复习课同其他的学科一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把原先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疏理、概
针对泰州市各图书馆发展现状,提出了关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途径。
在讲授人民出版社历史教科书2007年版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三课《科学技术发展与成就》这部分内容时,我将《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相关内容“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科技发展成就”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关于“两弹一星”,有学生说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还有学生说是“原子弹、导弹弹、人造地球卫星”。当然是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可为什么会有前一种
本文介绍一种用于教学的数控铣床加工过程计算机仿真系统,该系统能较真实、全面地模拟数控铣床的编程调试及加工过程,为教学创造一个实际数控机床使用的模拟环境。
评优课、比武课等赛课形式主要都是为了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或推广教学经验等而举办的。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教研活动,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没有谁会说取消评优课、比武课。在几年的课改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教师,推动了学校的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在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公开课是功不可汝。
延缓衰老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条件下,抗衰老对策,一要认识到衰老的机制;二要讲究合理的营养;三要坚持锻炼身体;四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必要时,还可以
如何对语文课的质量做出判断和评价,这之中肯定有很多标准。而通过对一节课中语文教学精彩细节的分析和欣赏,往往能够对语文课的质量做出判断和评价。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立的教学质量意义和教学价值的教学细节,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的行为组合。下面。我们通过两则具体的教学案例的剖析,考察教师教学的设计流程,能直观的看到细节的力量,细节能成就课堂。  《项脊轩志》:探究性与教学本质融合  教师引导:苏
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如果在这种情感状态中学英语,将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输入和语言使用的机会,并有利于对已输入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存储,从而提高语言活动的质量。因此,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好情感的激励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充分地发挥情感激励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本文作者John P.Caves是美国国防大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本文发表于2010年10月召开的“化学和生物武器未来效用会议”,论文附有8篇参考文献。现摘译如下。
自从化学检测技术诞生以来,该领域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一些重要的变革。从最初争论单兵是否需要配带化学检测器,一直到化学毒剂种类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开始关注化工用品,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