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吞没着生命的光芒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到今,描写风景名胜的诗篇浩如繁星点点,闪耀在文字的天空。如李白的《黄鹤楼》、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等。风景诗很大一部分属于咏物诗,其特点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心灵的寄托,与他的自我形象相融合。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阐释生活的哲理,或表现生活的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中国当代诗坛,也有一部分诗人继承咏物抒怀的诗歌传统,游览风景名胜之后遂成优美诗章。2007年6月15日至17日,河北省第三届端阳诗会在曲阳县虎山风景区举办,唐小米应邀参加,其间创作了《虎山》一诗,因其形象而沉静、开阔而大气,受到诗坛广泛好评——
  我们到达时
  落日正从虎山的脊梁骨滑下来
  太行山脉中最后这只虎
  正在把暮年的光
  一点一点吞进身体。
  但金质的摩擦声从远到近
  这镶着橘红色金边的响声
  哗——哗哗
  漫山遍野的紫荆和枣木们动起来
  一直朝着天边跑。
  日暮后的山峦并不是沉沉睡去
  也没有蚂蚁搬动大片的
  虚空。它们年轻冲动就像我
  此刻正迷失在
  巨大的声响里。
  真害怕一生都会被风吹着
  往前走
  直到光线从草叶间
  逐渐暗淡下去。
  唐小米,女,生于上世纪70年代,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国诗歌》《诗选刊》《中华散文》等刊物,并多次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新诗年鉴》等年度诗歌选本。现居唐山。
  虎山,位于保定市西部,曲阳县最北部,因其山顶的一块巨石颇似蓄势待发的猛虎而得名。与著名的古北岳恒山相连,主峰“三尖梁”海拔1100多米。虎山,一直深藏于太行山中,峰峦起伏,多年来人迹罕至,自然生态保持了原貌,山中气候湿润,空气清新,细雾蒸腾。女诗人唐小米置身其间,浮想联翩,触景生情,借虎山之景抒发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迷茫和无奈。
  全诗19行,分为两节。第一节,用形象的语言着力渲染落日下的虎山景色。诗人去的时候,正是落日时分,“落日正从虎山的脊梁骨滑下来”。山有脊梁骨,山如一只虎;日头骑山背,滑落是黄昏。拟人的手法,形象而生动,不禁让人想到,落日正像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滑”了下来。“太行山脉中最后这只虎/正在把暮年的光/一点一点吞进身体”这几句十分精彩独到:一是比喻,直接将山喻为虎;二是比拟,将落日渐渐消逝于太行山拟作虎吞噬着落日的余辉;三是错觉,本是落日依山而尽,却说是被虎山吞了进去。“最后这只虎”,是指太行山脉中只剩这只永远的石虎了;“暮年的光”,以日暮喻人之暮年,既指落日的余辉,更指易逝的青春。诗人妙笔生花,惟妙惟肖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老虎食光图,很有气势,很有韵味。老虎吞光的摩擦声是“金质的”,是金属碎裂之声,这响声还“镶着橘红色金边”,诗人赋予无形的声音以质感和色彩。这样的响声本身就让人惊诧,而且还“从远到近”地逼近“我”,似乎要将“我”也吞进去。“哗——哗哗”,这是风吹林子的声音,更是“漫山遍野的紫荆和枣木们”迅速“朝着天边”逃跑的声音。诗人渲染这种响声,是为了反衬内心对时光流逝的恐惧。
  第二节,在冷静的思考中表现诗人对人生的迷茫和无奈。“日暮后的山峦并不是沉沉睡去/也没有蚂蚁搬动大片的/虚空”,日暮时分,山峦并没有昏睡不语,也没有虚无缥缈,而是真实地横在眼前。“它们年轻冲动就像我/此刻正迷失在/巨大的声响里”。山峦是年轻的,富有激情,就如此刻的“我”;“我”表面上看还算年轻,但正在时间的咀嚼声里慢慢老去。“巨大的声响”,意指时间的威力无可抗拒,令人害怕。“真害怕一生都会被风吹着/往前走/直到光线从草叶间/逐渐暗淡下去。”“风”是时间的另一种幻化形式,代表着无法阻挡的自然力量。“我”真想停下脚步,永远停在年轻的路段,但有一种自然的力量推着“我”朝前走,这是叫人害怕的;更害怕的是衰老来临,人的希望在生命的“草叶间”由绿变黄,由黄变枯,渐渐消逝。诗人通过诗性的思考告诉我们:时间所营造的人生图景有时很美丽,如落日中的虎山绚丽多彩,使我们很容易迷失其中;但时间是不可逆转的,决定了我们在时间面前无能为力。
  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唐小米的诗充满了想象力,因为她对事物保持着足够的敏感和细腻。她的诗在表现上也十分形象独特,那些新奇精辟的比喻、生动精彩的比拟,常常信手拈来,引人入胜。这表现出诗人语言运用的智慧和天赋。2011年,她获得“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时,评委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唐小米的诗歌眼光很独特,也很毒辣,这是因为她有犀利的感受,以及不懈探索的热情。从她的诗歌中,我们能读到一种巫性,那是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奔放的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她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并以出人意料的形式表现出来。她的诗歌,语言诡秘,思想生动,且有着精神上的反叛之意。”在写作中,她贴近自我,张扬个性,去努力寻求诗歌的真性情和真味道。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实用类文本在《考试大纲》中列举了五种: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试卷中现有选文以传记为主;虽然其他四种也不应排除(如2013年广东卷考查了科普文章《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但相对而言,传记是至为重要的。  一、传记的阅读:由“事迹”把握“精神风貌”  传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种文体,有的重在展现人物事迹,有的重在揭示人物精神风貌,当然,两者是统一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要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
期刊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
期刊
诗坛从来都不平静,几乎每年都有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发生。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间,从赵丽华的“梨花体”,到车延高的“羊羔体”,再到乌青的“乌青体”,又到周啸天的“啸天体”,诗坛与公众对此认同点赞的有之,嘲笑起哄的有之,两种意见尖锐对立,截然相反,更多的是媒体的炮制与炒作。刚刚进入2015年,湖北脑瘫女诗人余秀华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络微博上疯传而一夜“红”遍中国,媒体又成功炮制了一起具有买
期刊
读了《飞鸟的敬礼》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陆游《咏燕》的诗句:“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诗句所描绘的人鸟相亲的场景,显然同主人的善意与友爱不无关系,末句描写的场景与文本《飞鸟的敬礼》中一只髻鸠“轻轻地落在爸爸的肩膀上”,“安然地待了一会儿”,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由于爸爸长期对鸟儿的体贴与关注,彼此之间才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才会如此默契。同时也表明“爸爸”
期刊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无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
期刊
云居山,云居山,是云居住的山吗?什么样的山能留住云缥缈的身姿和脚步呢?25日下午,出南昌,上京九高速,下艾城,进永修,沿着一条14公里长的小道,车辆不断地转弯盘桓起来,明显感觉地势在上升,人被渐渐抬高,四周山峰涌动,绿意盎然起来,而且一个弯道接一个弯道,跟上庐山似的。只是沿途非常安静,听见的是风声、树叶沙沙声、间或的鸟鸣之声,几乎没有其他车辆来往,不似上庐山的拥挤嘈杂,心也慢慢安静下来。  车开到
期刊
那是“一块不算太大的地方”,“满地乱石,一片废墟”,是个残破不堪的“荒石园”,却是“昆虫的天堂”,是“我”的“钟情宝地”,甚至成为了“我意欲从此永远与我的昆虫们亲密无间地生活的美丽迷人的伊甸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在这个荒石园里四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顽强奋斗,将这块“钟情宝地”变成了一座“活的昆虫实验室”,最后还写出了长达两三百万字的十卷本巨著——《昆虫记》。  他就是法国的昆虫学家
期刊
纵向展开议论,就是采用层层深入、剖析事理的手法,由现象析本质,由结果析原因,表现为一种层递式的结构。如,就“承担责任”为题展开议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思考:一是什么是“承担责任”,二是为什么要“承担责任”,三是怎样“承担责任”。这样逐层跟进,将议论引向深入。  纵向展开议论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种层递式的论述比并列式和对
期刊
阅读这篇小说,我想起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篇难懂的小说,被选入粤教版高中教材。读懂这篇小说,就可以读懂时间之谜与人生之谜。后现代的文学理论在当代小说中被广泛运用,读懂这些小说,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审美能力。  许多人面对《假想游戏》,感到迷茫,不知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后现代的许多文学作品,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解读,往往如同陷入迷宫之中。只觉得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却不知道会走
期刊
“那个晚上,那群远行的兄弟,你们走得是那么匆忙……”  潇洒剑客的《那群远行的兄弟》是一首朗诵诗,因为它具有朗诵诗应有的抒情性与音乐性等特点。诗歌内容集中,主题明确,情感真挚;诗歌语言朴实,押韵自然,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适合朗诵。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兄弟”浓浓的敬仰之情,用情感抓住了读者的心;同时,诗歌在结构上注意反复呼应,使其产生回环往复、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