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华日僧的日记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1984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寻,中国北宋时期的日本僧人,为了巡礼佛教圣山天台山与五台山,冒着艰难险阻,偷渡来中国大陆,以一个异国游客的独到眼光与感受,将所经所历所见所闻写进了日记,从延久四年(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三月十五日,记到延久五年六月十二日(熙宁六年,1073),共468篇,幸运的是,这部日记几乎完整地保存到今天,对于想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中外交通、当时佛教徒乃至普通人的生活的读者而言,该书无疑是十分宝贵。

僧人与酒


  僧人饮酒,这个话题很容易引来读者的诟病,但在成寻及其所处的时代,似乎并不见忌讳,该日记中,“酒”字凡出现119处,分别出现在哪些场合呢?出现频率这么高,其实什么场合都有,非常普遍,也十分自然,譬如,熙宁五年九月七日,在杭州,“巳时,出船,召取杭州兵士一人、梢工一人,吃酒”;同年十二月九日,在太原府平晋驿,“食次有酒、珍果十种许”,几乎是漫不经心的流水账,读来反觉亲切而真实。通观全书,该书所载饮酒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成寻等一干人在旅次自主饮酒,如熙宁五年十一月廿六日,在代州:
  出驿向东,出州门。渡大桥。向东行廿五里,于店家吃酒果。
  (熙宁六年五月)廿六日,未时,还船,于西湖船,船头等吃酒果等。
  店家、西湖船头,显然是公共场所,因此可以说,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把僧人饮酒视作洪水猛兽,虽然佛门有“杀盗淫妄酒”五戒的律条,但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这第五戒,无论是僧界还是俗世都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这就不难理解《寒山诗》和《水浒》中的鲁智深都有若干饮酒的细节。
  其次是官府送酒。对于成寻这样一个在日本已有相当高的名声和地位的密宗阿阇黎,北宋官方总是“优与盘缠,沿路州军,厚与照管,量差人船”,日记中隔三差五地能看到他们收受官府美酒的记载:
  (六年六月)十日,至州(明州)前,知府送米一硕、面一石、法酒十瓶。
  (五年十一月)廿五日,至代州内崇轺驿,广大州也,有都督府。代州大卿储斋并酒果,诸僧饱满。
  六年三月廿八日,成寻因祈雨感应灵验,被神宗赐号“善慧大师”,“大卿、少卿、三藏、文鉴大师等同坐闻之。谏议来,即立见参毕。宣赐茶酒,使臣李供奉令持茶果来”。
  “法酒”一词,在该日记中共出现8次,看来即使是官方也并不忌讳僧人饮酒,甚至将这宫中饮用的美酒频繁赏赐给成寻等人。宣赐“善慧”大师法号时,同时也赏赐了茶酒,这一则材料是关于北宋僧人饮酒最权威的官方证明了。
  (六年五月)七日,当州(润州)知府送酒小三瓶,使与五十文了。
  (六年五月)二日,到着扬州府,申時,知府给事中送白米三斗、酒四瓶、面粉二斤。
  明州、扬州、润州、代州……一路上官府迎送,且总有美酒伺候,如果是偶一为之也就不足论,可这几乎成了惯例,联想到同时司马光《书仪》中的筮仪,斋戒有“饮酒而不至乱,食肉不茹荤”的要求,占筮是一种与神灵沟通的行为,筮前也需要饮酒,只是限于不至乱,对其时僧人饮酒也不妨作如是观。
  其三是寺院、僧人宴请饮酒:
  (五年闰七月)十日,晚,还寺,从寺主许有请,一行皆参,有果、茶药、酒等。七时行法了。
  (五年十二月)廿六日,戌时,从三藏房被送酒大一瓶,珍果三种。
  (五年十二月)卅日,戌时,堂庄严了。三藏切请,参向吃酒,珍果十二种、菜五种、汁五度、饭等。
  (六年正月)廿日,照大师送酒一瓶、果子、风乐三丸。
  在诵经前后,在大年除夕,在三藏房,在庄严的佛堂上,皆有饮酒的记载,其中还真看不出有僧人饮酒的禁忌。
  其四是成寻宴请僧人饮酒:
  (六年正月)初七日,戌刻,以果子十二种、酒请照大师,令吃已毕。次请丈夫国二人、可道典座,令吃酒果毕。
  (六年正月)十三日,戌时,请丈夫国吉祥典座可道,令吃茶、果、酒毕。
  (六年三月)十二日,戌时,三藏送酒一瓶子,召取照大师共吃了。
  夜静更深,来自东亚与西亚的两拨僧人,在大宋的汴京,品尝着美酒珍果,有时甚至还是流水席,但无妨他们心中有佛,这是当时佛教的生态吧。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五年十二月十日记:
  未时,酒十五瓶送之。予四,老小师二人、通事各二,五小师各一,瓶如前,每瓶一斗。即通事二瓶留下,十三瓶返上已了,依思罪报也。
  笔者的友人游原勇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佛学,跟他谈起这个细节,原勇君推测道:“一路上喝了这么多酒,也就这句‘依思罪报也’,稍微流露出一点出家人的惭愧心与忏悔心。”如此看来,在当时,酒戒多少还是在的,只是教内外对持戒多持十分宽容的态度。

物价


  成寻这部日记中,保留了许多生活细节,其中不厌其烦地记录了他们一路上的开支,这就给后人保留了许多关于北宋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第一手材料,譬如当时各种服务与货物的价格,这里摘取若干,或可窥北宋经济社会的某些面貌。
  (五年四月)十七日,自料买丝鞋一足,直(值)八十文。
  (四月)十八日,赖缘供奉、快宗供奉、圣秀各买丝鞋一足,直各卌文。
  五月七日,以钱四百文买米五斗。
  鞋子40到80文一双,米80文一斗,这是当时杭州的价格。
  (六年)二月十四日,以百文沐浴了。
  (六年)三月廿五日,沐浴了,与百文毕。买《不空三藏碑》二本,各百廿文,《大证禅师碑》百卅十文,《大达法师碑》百五十文。
  (六年)四月六日,买取《千钵文殊经》一部十卷、《宝要义论》一部十卷、《菩提离相论》一卷、《广释菩提心论》一部四卷、《圆集要义论》四卷、《祥符法宝录》廿一卷、《正元录》二卷,与钱一贯五百文了。
  以上是汴京沐浴、碑帖、书籍的价格,1500文钱购买52卷书,平均一卷近30文,无论就今天的宋版书,还是从当时出版印刷这个朝阳产业看来,书价还是很便宜的,而且,像汴京这样的都市,当时书籍的流通看来也比较顺畅,譬如成寻谓“北地无天台宗人”,但在六年四月三日,在汴京,“买来天台教九十余卷”。   (五年)五月十一日,与二百廿文,(自注:家主志百文,房赁五十文,轿子功七十文。)赖缘供奉私以六百七十文钱雇二人,乘轿。余人徒行,过卅五里,至新昌县。以钱九十八文与夫十三人酒料了。过十五里,至王婆亭陈公店宿。与家主坊功五十文钱了。
  两次房钱都是五十文,这是通往国清寺的剡县(今嵊州)与新昌县客栈价目,接近6升米的价格,在这样的客栈住两晚的开销,刚好够在汴京洗一次澡。
  (五年五月)十三日,赖缘供奉出钱百五十八文,十三人令吃酒。
  (五年七月)廿六日,午时,去天台县。谒推官,示人力,到剡县料。轿人各与廿四文钱了。
  掷下12文钱,可以在天台县城边小酌一次。天台剡县间约185千米,陆路两天行程,24文,这是当时一个轿夫的工钱,价格低得出奇。
  也有贵得出奇的:
  (五年)十月廿日,温州雁荡山僧二人来会。绵一百五两持来,直钱八贯四百文下了。
  绵每两约值80文,刚好是杭州一斗米的价格,前文丝鞋一双40文或80文,估计是徒有其名了。
  还有更贵的:
  (六年四月)十日,张行者以五贯四百文买紫纱三疋来,为充夏单衫、袈裟、裙也。以四百五十文买皮鞋一足来,笼子锁钥一个百三十文云云。
  皮鞋价格是普通丝鞋的小十倍或五倍。紫纱一匹值1800文,每匹紫纱可换米22.5斗,书60卷,或者可在汴京沐浴18次。此前一天,日记还记载:“圣秀并通事向印经院买来《大教王经》卅卷,《除盖障所问经》廿卷,与一贯二百文了。”1200文买了50卷经,这是直接向汴京印经院购买,节省了中间环节,每卷计24文,正好是轿夫从天台到剡县两天的工钱,但如果与紫纱换算,则一匹紫纱可向印经院购买75卷经书,或者向汴京书肆购买60卷经书。丝绸价格高企,不免联想起上游的桑蚕与下游的丝绸之路,这是研究北宋经济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角度。忽然觉得白居易笔下那个卖炭的老丈,以明显夸大到千余斤的一车炭换得宫内“半匹红纱一丈绫”,这趟出车是不是赚大了?
  再看大宗商品:
  (五年十月)卅日,(汴京)马二疋买,一疋直十贯,一疋直九贯,税钱八百十五文,合廿贯也。
  十一月五日,卖马两疋,直十五贯钱,本十贯,今八贯;本九贯,今七贯。路间饲马,有多烦,仍卖了。
  后者已离开汴京,在通往五台山的郑州地界,除了因不胜其烦而急于出手外,外乡与首都的价差也是一个因素。这里还透露了一点北宋税制与税法的信息,无意中得之,一乐也。设想一下,如果一個轿夫每天在剡县与天台之间抬轿,奔忙两年,还不够在汴京买一匹马的。物以稀为贵吧,北宋长期积弱,是否与这一战略物资的严重匮乏有关?

北宋佛教生态


  《参天台五台山记》毕竟是一个僧人的日记,记载最详细也最有价值的自然是有关北宋时期佛教的信息。
  从该日记中,我们能看到北宋时期佛教繁盛的大概情况,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中国大陆汉传佛教对域外的影响持续而深刻,成寻等人经历“此间辛苦,不可宣尽”,“只见渺渺海,不见本国山岛”等的艰辛,渡海来参天台五台山本身就是一个明证。熙宁五年十二月底,成寻等参五台山回汴京后,复有如下记载:
  从中印度摩竭提国到来,经廿二年云云,见其容貌,最可云奇特。同见中天竺僧二人、五天竺西北丈夫国僧二人。中天(竺)两人从陆地西蕃来……丈夫二人从南海来,着广州,今月着当院。
  由此可见,虽然大规模遣唐使成为历史,但文化的惯性不可小觑,中国佛教依然保持着强大的辐射力。
  二是僧众数量庞大,佛寺规模宏伟,日记浓墨重彩地记载了沿途许多佛寺:五年四月廿四日,载“(杭州)龙华宝乘寺《金刚经》会,廿三、四、五三个日斋,每日二千人云云”,同月廿九日,先后记杭州兴教寺、净慈寺格局,皆甚齐整,并谓后者“寺内三町许,重重堂廊,敢以无隙,以造石敷地,面如涂漆”;次年五月廿六日,参杭州天竺寺,见“寺主房百余人学问天台教”;五年九月十日,“参(镇江)金山寺,一名浮玉岛。江中孤绝山也,不令女人入山。看经院内,八十余人各居经,先读一切经。泛海楼内,有等身释迦像,如今日见第一庄严寺也”;十一月十三日,记潞州开元寺,“辰时,道俗男女数千人来拜,施钱香等”;又如对扬州寿宁寺、龙兴寺、江苏盱眙普照王寺、汴京启圣禅院、大相国寺等,还有如郑州灵显王庙这样的民间宗教场所,都不吝笔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至于对此行目的地天台和五台山诸寺,记录就更加详尽细致,极有参考价值。
  三是士民的佛学修养普遍较高,对佛教中人的态度也甚为友好。日记中反复出现沿途热烈的迎送场面,以及“尽善穷美,珍果肴膳,种种不可记尽”的款待画面,熙宁五年十一月廿六日在代州界,日记有如下记载:
  卯一点,大卿被送粥。同四点,被送路食:馂馅五十、心饼五十、粮饼五十、作饭五十、法酒二瓶。辰一点,门前马铺十疋来,马铺十人如例为担人。
  从中可见,除了缺少沿途各接待点名目繁多的水果外,接待可谓体贴周到。
  此前八月八日,在浙江剡县,“知县国博、仙尉、秘书监务奉职三人县官来,点茶汤”,地方上主要官员都来迎候了。接下来一段对话颇有禅机,也很能反映当时地方官员的佛学修养:
  知县问云:“见佛无定处,何遥礼圣迹?”答云:“法界皆道场,见佛无定处,佛种从缘起,是故礼圣迹。”感喜不少。笔言问答,重重也。长老入夜淡柿持来,笔言问答,数刻退归。
  看来成寻此行到剡,在当时也算是这个浙中古县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六年五月十四日,在苏州,日记有如下记载:“行堂浴,沐浴,浴主不取僧钱,最道心者也。”浴主不取僧钱,看得出来,成寻很享受这一特权,尽管他不缺钱。又如,五年三月十三日,成寻一干人在天台,“至陈七叔家,休息,诸人吃茶。虽与钱,家主不取”,从中也可见当时市井社会对僧人乃至佛教的正面态度。   中国佛教的唯识宗(又名法相宗,因为弘法道场在西安大慈恩寺,所以又名慈恩宗)肇始于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大兴于其门人窥基(632—682),然而,辉煌不过百年,唯识宗在此宗殿军智周(668—723)圆寂后走向衰落。而宋代唯识宗的传承,我国本土传世文献虽然偶尔有所涉及,但往往语焉不详。在成寻日记中,有三处明确记载,在熙宁六年二月廿八日的日记中云:
  入夜,三藏有请,即参向,储种种珍菓,有酒茶。北地多学慈恩宗,予学《玄赞》由被告示,小僧问:“《摄释》《镜水抄》有无?”答无由,给以契丹僧作《诠明抄》,释《玄赞》书也者。三藏问:“八解脱大小乘观差别?”以天台义答了 。
  以上对话中提及的《玄赞》,作者窥基,他以唯识宗的立场注解《法华经》,故名《法华经玄赞》,简称《玄赞》;《摄释》,系《法华经玄赞摄释》的简称,作者智周,师从窥基的弟子慧沼,得慈恩宗嫡传;《镜水抄》,即《法华经玄赞要集》,作者晚唐栖复,因其驻锡镜水寺,故又名《镜水抄》;《诠明抄》,全称作《法华经玄赞会古通今抄》,作者是辽代无碍大师诠晓(又名诠明),该书全本已经散佚,1974年在应县木塔中发现卷二、卷六。《摄释》《镜水抄》《诠明抄》三书都是对窥基《法华经玄赞》的疏解,所谓“释《玄赞》书也者”,皆为唯识宗的重要论疏。成寻读过《玄赞》,便问三藏是否有《摄释》和《镜水抄》,三藏说没有,但给了一部同样是解释《玄赞》的近人著作《诠明抄》。由此可知,当时北方还有僧人在研习唯识学,而关于《玄赞》的几种注本中,《诠明抄》可能流通较广。
  在熙宁六年三月三日的日记中说道:“诸大乘师当时名僧等也。以笔言问答诸宗人人也。花(华)严宗二人师号耆年,有智人也。法相宗人人亦以高僧等也。北地无天台宗人,律宗理性宗多多也。”如此看来,其时与成寻笔谈的还有唯识宗的高僧大德。
  在熙宁六年三月十七日的日记中還载:“河北定州僧重智与三藏行者来拜,唯识宗人也。”这里又出现唯识宗的僧人。
  凡此可见,唯识宗在当时并未消亡,北方一带仍有不少人传承、研习,成寻的以上记载可补本土史籍记载之不足,颇显珍贵。由于成寻该日记并非母语写作,其中存在一些不够规范的汉语词汇与语法,相关的佛学知识又属专门之学,这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成寻记述旅次涉及了许多历史地理信息,任何一位整理研究者都不可能尽得地利之便,因而若干相关问题尚待学界深入研究,譬如《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五年五月十二日条有以下文字:“辰三点,至同县(新昌)仙桂乡。亦土石,阿弥陀佛堂,寿昌寺僧正明知大师弟子行者性李建立。”校勘记中有编者按云:“亦,或‘赤’字。”事实是当时新昌县仙桂乡有一个赤土村,该村域内有一个石质的阿弥陀佛像供奉在佛堂中,叫石阿弥陀佛堂,是旧时浙东地方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佛堂向东通往沃洲与东岇山,向南通往天姥与天台。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曾经的石阿弥陀佛堂的地名,因为拗口而改成了小石佛寺。距小石佛寺南1500米处,即新昌南明街道仙桂行政村赤土自然村。
  瑕不掩瑜,随着阅读与研究的深入,期待并相信该书极高的史料价值会越来越被重视,被发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传习录》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编撰整理而成,“传习”二字取自《论语》首章之“传不习乎”,朱熹训之曰“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与《论语》类似,《传习录》亦是一部语录体,即阳明与弟子的对话实录,集中反映了阳明成熟时期的重要思想如“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以《传习录》为核心的阳明心学自其诞生后,对明清特别是近现代之中国历史影响甚大,曾国藩、谭嗣同、孙中山、章太炎、蒋介
我最早接触到曹先擢先生的大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2000年8月在北大西门外的邮电疗养院,召开了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00周年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我第一次目睹了曹先生的风采。那时候,他已经离开北大中文系讲坛,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我由湖北大学调入北大工作,才跟曹先生才有机缘跟曹先生面对面接触,亲炙先生教诲。有时候是我们一行数人前往方庄他的寓所,有时候是利用他来北大讲学或短
七夕源于先民的星宿崇拜和数字崇拜,后被注入爱情元素,成为女性专有的节日,美丽传说在诗词里得到二次演绎,承载了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  叙写本事,朴实真挚的汉代七夕诗  “牵牛”“织女”之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用戏谑的口吻说织女星一天七趟忙如穿梭,却织不出一匹绸缎来,以致对岸的牛郎只能拿着空箱子干等。彼时二星还只是被人格化的星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这首七律,古往今来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以此诗为内容的书法颇多精品,国画也不乏佳作。而我最喜欢的是黄永玉先生的自画像。  永玉先生的自画(塑)像我曾看到多幅,正面像头发蓬乱如鸟巢,侧面像赤膊凸肚似乞丐,或携爱犬慢行、疾走,或托烟斗沉思默想,无不神情毕肖,让人莞尔。你看上面这幅,脑门谢顶、边发披散的画家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期望,是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心声,也是国际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在世界范围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教师从群体的、外在的、被动的发展到个体的、内在的、主动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主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育学者阐述了“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的理念。特别是在21世纪后的学校改革以及课程教学改革中,很多国家更加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期望在每一
应当十分重视大学生的阅读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和益处,古今中外的认同是高度一致的。有些国家甚至把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足见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说的是学习和阅读;“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说的也是学习和阅读,不过这里的“苦”字,似改为“读”字可能更准确;“学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那场男篮决赛的世纪大战,曾经让那个时代年轻的中国体育爱好者既神秘又震撼。那时正值“文革”后期,比“文革”前期更加开放了一些。之前关于体育赛事曾被列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污泥浊水,所以人们无从知道1966年世界杯冠军是英格兰,不知道1968年奥运会是在不发达的墨西哥举行的。1972年参考消息也登了这场球赛,但仅仅二三百字很不过瘾。幸亏我父母的邻居是国家体委的翻译,当时国家体委已经出一
从五四时期算起,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已经行进了百余年的历程。大致说来,文学研究界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批评、研究与关注一直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进程共生共长。但相对于最近30多年儿童文学创作的突飞猛进而言,研究界真正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研究的鸿篇巨制并不多见。在这其中,王泉根先生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显然是一部浩似瀚海巍如山岳,而一旦进入就使人流连忘返的扛鼎之作。  该著以近90万字的篇幅,从纵横两个维
第一次注意到阿慧的《大地的云朵》,是在三年前的初冬时分。它两万多字,刊登在《民族文学》杂志“中国报告”征文的栏目中,乍看很像各地巡礼、专题报道性质的通讯宣传;实际上,却不折不扣走了傳统散文处处有我、时时带感的路子。基于此,在《民族文学》2017年度全年散文综论里,特地为它写了一段话:  通读全文,看得出这是一篇与寻常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采风游记截然不同的实打实的“深扎”报告。在近年机械化采棉普及之
法国《世界报》2000年曾评出12位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该报认为,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他出生之日,眉山草木皆枯,可谓奇诞;他由北贬南,直至天涯海角之儋州,环境极恶,依然顽强生存,可谓奇命;他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文学艺术,科学发明,无所不能,亦无所不精,可谓奇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