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体育美学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qt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体育美学存在着学科定位不确定的缺陷,需要重构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而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学科系统,应从“真善美”的维度对现有的体育研究领域进行重构:“真”研究体育的自然领域;“善”指向体育的价值领域;“美”则探讨体育的情感领域。因此,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体育的情感领域,对体育情感的知识性总结将为体育美学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体育美学真善美体育情感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2.044
  
  我国体育美学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体育美学的研究。1980年胡小明发表《体育美学初探》一文,文中指出,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对体育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现代体育学的组成部分。此后,体育美学逐渐为我国的体育工作者接受,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体育现象中所存在的美学的问题。1987年,体育美学作为课程被国家教育部认可,从此成为了我国体育教学中的选修课程。
  一、 体育美学的发展困境及其前景分析
  体育美学自产生至今已经30年,但这门学科并未像某些其他体育学科那样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而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其研究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地缩小,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学科体系之中处于日益被边缘化的状态。对于体育美学面临的发展困境,胡小明曾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我国还缺乏成熟的体育文化理念,表现为我国体育理论界始终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二是缺少对美学原理的深刻认识,很多体育工作者还不理解美学与体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与实际发展脱节”,胡小明对此的解释是“美学对体育的关注,紧扣时代的脉搏,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就是说体育美学应该关注于体育实践中的美,成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胡小明是我国体育美学的提倡者,他对体育美学困境的分析值得借鉴。
  在笔者看来,除了这些较为具体的原因外,体育美学的发展困境还有更为宽泛的原因,可将其归纳为外在的思想条件与内在的学科定位两部分。
  第一,回顾体育美学作为学科出现的历史与思想背景,会发现这门学科的产生、发展始终与我国主流思想领域的激烈变革密切相关。按照胡小明的回忆,他对体育美学的设想与提出主要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潮的影响,其后在一批体育工作者与美学专家的推动下,这门学科才得以不断地发展下去。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可知,这种全国性的美学热潮是同我国思想界挣脱“文革”的束缚密切相关——美学热中凝聚着自“五四”以来中国几代知识分子重塑人的尊严、提倡人文关怀的精神诉求,这构成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思想的主题。当这种思想影响到体育领域之时,就会出现以胡小明为代表的一批体育工作者,他们试图在体育领域中寻找并构建起一个人文主义的精神家园,其具体路径就是通过对体育之美的发掘,找出那些带给人以尊严和人文关怀的体育现象。胡小明认为,体育美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对体育和美的爱好,具有正确认识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美的能力,为更好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服务。培养“新人”始终是体育美学的中心任务;而所谓“新人”指的就是体育所追求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健康之人,这是体育美学能够得到当时广大学者认同的前提。可见体育美学的产生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主流思想界提倡人文关怀密切相关——它也是体育研究偏重于人文精神的结果。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学家被经济学家取代,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梦想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支离破碎,人的问题虽然还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但逐渐从主流思想中淡出。在实用与效率所主宰的时代背景之下,处于迷茫中的知识分子或坚守于内心的精神孤岛,或迅速融于商品经济的大潮,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思想界的急剧变化影响着体育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为:体育实用性与竞技性的研究得到加强,如何提高竞技水平成为体育工作者研究的中心,体育作为应用科学被大力提倡。在体育研究强调实用性的背景下,提倡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的体育美学却陷入了日益边缘化的窘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此,学者大都认为体育美学“要扭转研究与现实脱节这一局势,学科研究要适应市场竞技的文化大背景,走向应用”,所谓“走向应用”就是在强调体育美学应摆脱其抽象的诉求,服从于体育日益实用化的趋势。但是当现有的体育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与应用性时,这意味着我国体育研究的审美维度已经被遗忘,体育美学成为了被边缘化的学科。
  第二,就体育美学的学科构成而言,它也陷入学科建设的困境中。对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胡小明曾从任务(目的)、对象、方法三方面作了规定,他认为体育美学的任务是研究体育中美的规律;对象“集中于从事运动的人及其身体的动作,研究运动美和动作美”;研究方法则“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体育”。这种学科定位直到今天仍然代表了大部分学者对体育美学的基本看法,其实质是将体育美学视为美学的分支学科。但是我国美学的体系性探讨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形成,因此以体育美为对象、以美学方法为视角的体育美学也就难免陷入自身学科定位的困境之中,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由于“美的本质”(美是什么)始终缺乏令人信服的公论,导致了学者对体育美(什么是体育美)缺乏统一的认识标准;其次,“美学”日益日常化,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兴的领域之中,新的美学研究方法层出不穷,体育美学缺乏一种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面对这种现状,近来学者多主张体育美学应摆脱其美学分支的定位,走出其学科定位的困境。其中曹景川、李建英就认为我国学者“对于体育美的思辨基本停留在对美学学科‘美’的范畴的移用”,这导致了体育美学定位的困境;他们主张,“放弃直接从即有的甚至是已经遭遇美学界反思和放弃的美的定义出发去求索‘体育美’、‘运动美’的规定性的做法,转而从更为基本的体育现象,更为准确地说是从具体的发生于体育活动之中,以及对体育活动本身的审美关照所发生的审美现象入手,去寻求一个更为恰当的属于体育美学的‘体育美’的定义”。这种观点非常清晰地解释了体育美学学科定位的主要困难,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我们的疑虑是,他们主张“寻求一个更为恰当的属于体育美学的‘体育美’的定义”,这表明他们仍将体育美学的希望寄托在体育美的定义之上,仍然没有意识到美与体育之间所存在的深层次关系——体育美不应是现象之美,而应是情感(感性)之美,而美则是赋予体育以价值的维度。
  在笔者看来,以上两个方面才是体育美学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体育美学是一门正在没落的学科呢?恰恰相反,体育美学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这是由当代主流思想与体育发展的状态决定的。首先,我国的主流思想在21世纪初期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则提倡人的第一性和优先性,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维度,这些都预示着我国新时期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维度。某种程度上,这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提倡的人文传统正在逐渐步出其沉寂期,再度成为新时期思想研究的中心问题。其次,这种主流思想的变化必将深远地影响体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正在成为当代体育发展的指导性思想。这意味着体育研究将不再以实用性和竞技性为主要标准,体育人文主义精神研究也将成为重要的维度。实际上,遵循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学者已经开始对我国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索。如北京奥运会后,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的讲话精神,学者开始反思体育界长期奉行的“金牌战略”、“举国体制”的优劣,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需要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应将更多的体育资源投入到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公共领域中。再次,在体育实践领域,以构建身心健康、和谐人性为主旨的体育运动正在蓬勃兴起,这要求体育摆脱实用性的束缚,发挥其娱乐休闲的特性、为构建个体的精神家园服务。可见,人在体育领域中的作用大大提升,因此体育强国的根基在于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使更多的人在运动中获得轻松和健康的享受。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以提倡人文传统为己任的体育美学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正如杨文轩先生所说,体育学科的未来地位和发展,是由它为人类科学体系所作的贡献大小所决定的,学科体系构造是解决体育理论中重大纷争、解决体育协调发展认识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体育美学虽然顺应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还需要解决困扰其发展的学科定位问题,以便在体育领域内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真善美”的维度重构体育学科系统
  体育美学定位的关键在于把握“美”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认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即找出体育美学应以体育世界中的哪个领域为其对象。过去我国体育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常将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体育运动中美的现象,这使该学科始终难以摆脱“美本质”(什么是美)的困扰,无法在体育领域中确定恰当的研究范围,造成了体育美学当前学科定位的种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走出类似的误区,不纠缠于体育之美的困扰,回到美与人之间的深刻关系中,以此视角解决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体育美学的定位问题涉及体育学科系统构造问题,因此涉及了现有体育学科系统如何建设的问题。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我国当代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思想的要求,有学者已经主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体育实现从‘重物’到‘重人’的转变”,并提倡运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审视与改造现有的体育学科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将现有体育学科的建设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起来,在确保体育学科结构科学性、进步性的同时,彰显体育的人文价值,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对体育学科建构的内在要求,更是走上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顺应这种体育研究的趋势,笔者认为现有的体育学科需要重构,即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有的体育学科进行内部整合,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体育学科系统,体育美学的定位问题将在此过程中迎刃而解。
  那么,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建立起一个什么形态的体育学科系统呢?
  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强调体育活动中人的第一性,明确了体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健康、和谐的人性,依据这种思想对现有体育学科的建构过程将是一个遵从“真善美”的原则重构现有体育学科的过程。这是因为“真善美”作为人的最高理想表达了人的理想存在形态,尤其是“美”,乃是人的规定,“美之所以成为人的规定,是因为美使人成为人。一方面,美让人与动物相区分,人不是动物而成为人;另一方面,美让人与自身相区分,从非自由的到达自由的”。可见,“真善美”作为人类追求的思想境界,表达了人内在的理想诉求,较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因此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必然会要求遵循“真善美”(人的理想存在状态)的原则重构现有的体育学科。除此之外,就“真善美”所包蕴的思想内涵而言,它们与西方传统认识论中的主体特性密切相关,具备赋予体育学科以人文意义的能力。西方传统的认识论将世界分为主体与客体,强调按照主体特性对认知领域(客体)进行不同领域的分割,这是西方学科产生的基础,而“真善美”则始终与认识主体的基本特性密切相关。简单地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就已经意识到了知情意是理性人(主体)的基本心智要素,“真善美”则是知意情所能达到的最高认知境界。中世纪的时候,“真善美”被赋予浓重的宗教色彩,即“真善美”统一于神性(上帝)而非人性,但是因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人总渴望成为无限理性存在者的神(纯粹理性存在者),所以“真善美”表达着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生存境界。到了近代,“真善美”的神性消失,理性则凸显出来——“真善美”被发展成为主体(人)与客体(认识对象)建立关系的理想性原则。康德更是将“真善美”视为主体对客体进行知识性划分的重要标准。按照康德的划分,“真”指向自然领域,回答人能够知道什么的问题,主要涉及自然与人类心智相符的规律性知识;“善”与人的实践相关,回答人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善”的领域是人类的价值领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社会实践领域;之后是“美”的领域,“美”对人类希望什么作出回应,希望表达着人的情绪(感性),因此“美”的对象就是人的感性领域,也就是人的情感领域,所谓美学即感性学就是在此意义上被建立了起来。康德对“真善美”的划分被德国的古典哲学家所继承,构成了西方人本主义学科建构的最初模式。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真”的领域,也就是自然的领域迅速膨胀。按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不同,一方面,“真”的领域(自然)被分割成不同的领域,形成了诸如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现代学科;另一方面,在“真”的领域中广泛使用运用的实证主义方法也被引入“善”的领域和“美”的领域,这就是西方科学理性(实证理性)的泛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善”的领域被规定为实践(价值)哲学,构成现代伦理学的基本范畴;“美”考察人的情感,集中在艺术领域(艺术作品是情感最为集中、最为具体的表达形态),成为艺术哲学(黑格尔)。可见,“真善美”在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中,因其与主体的密切关系,具备了区分不同认知领域的能力。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构体育学科系统的过程,既是赋予体育研究以人文关怀的过程,也是按照科学的原则(以西方传统认识论为基础)分割体育研究领域、使其成为不同学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借助“真善美”来完成。至于“真善美”在体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胡小明曾涉及过,他视“真善美”为体育的三个价值区域,其论述值得认真思考。
  结合胡小明的观点,笔者在此提出以下的设想,即以“真善美”为根据对现有体育学科重构。简言之,就是借助“真善美”,将现有的体育研究分成三个与人密切相关的领域,在此区分中我们将建立起一个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体育学科系统。这个系统的结构如下:
  体育研究:“真”的领域、“善”的领域、“美”的领域。
  “真”的领域:体育自然领域的知识,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一切以身体和运动等要素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科。
  “善”的领域:体育社会价值(实践)领域的知识,包括体育伦理学、体育法学、体育人类、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群众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一切以探讨体育社会价值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科。
  “美”的领域:体育情感领域的知识,包括体育美学、体育文化学等(涉及体育欣赏、体育创造、体育表达的学科皆可),一切以体育情感要素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科。
  鉴于“真善美”与人(主体)间的密切关系,此结构能够充分表达出体育研究的人文特质。“真善美”将完整的体育研究划分为三个领域,这意味着任何体育学科只有在这三个领域中才能获得研究对象,反过来,也唯有这三个领域才会赋予其存在的价值。在此意义上,“真善美”成为了体育学科能否建立的标准。这三个领域并不必然地构成一般意义的学科,它们的首要任务是赋予体育学科以人文主义的精神特性。笔者认为这使体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一方面,体育研究被分为“真善美”三个领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有体育学科重构的结果,体育在此区分中确认了人的第一性(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将体育研究分为“真善美”三个领域,并不影响现有体育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例如运动生物力学,该学科涉及的对象(运动)具有自然性,且较多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将其归入体育研究的求真领域;这样的划分并不能改变该学科的基本构成要素,只是确认了该学科源于人类求真的能力。
  以此类推,现有的体育学科都可以借助“真善美”原则,获得其存在的人文主义内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体育学(体育科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十分广阔的大学科群,“它包含着各门具体的学问,若将这些研究体育的具体学问按照一定的标准(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并从‘体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育学科’”,因此新的体育学科还将层出不穷,那些已经产生或即将产生的体育学科都需要获得“真善美”赋予的意义维度,这也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学科系统的充要条件。
  三、 体育美学是以体育情感为对象的大学科
  从“真善美”维度对现有体育学科的重构,不仅回应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体育领域中的深层次运用,还解决了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为体育美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出发的体育美学将不是体育美之知识性总结,也不再是实用性美学的典范,更不是美学指导下的体育现象分析学。体育美学将成为一个对体育情感进行“知识性”总结的庞大学科群。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体育情感就是人在体育活动所产生的情感活动,体育活动中的人并不是机械的、盲目的,各种体育现象始终贯穿着人的情感活动。例如某些体育项目普及的背后,时常并不因为该项目更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而是因为它获得了人们的普遍情感认同,这种认同感即源于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具有感性学(美学)的典型特性,构成了体育美学的研究领域。类似的情感现象在体育研究中比比皆是,它们是体育美学得以建立的基础。
  将体育美学定位于研究体育情感的大学科,既是体育学科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性理念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美学发展的内在诉求。这种划分具有如下的特点与优势:其一,情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形态,是人区别于动物、区别于自身和社会的所在,体育研究如果不涉及情感研究,对这个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指导思想的学科而言,将是不完善的,以体育情感作为研究对象的体育美学将会很好地弥补现有体育研究的这个缺憾,使体育研究更为全面。其二,就现有的体育科研水平而言,虽然体育情感的存在是普遍的,但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情感的系统性研究却处于空白状态,纵然涉及了体育的情感现象,现有的研究也倾向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这种研究把体育情感视为一种心理现象,但心理学的乃是各种现象归于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这门学科倾向于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生成机制考察心理活动,带有较多的实证色彩。因此单纯地将体育情感视为心理现象,将导致体育情感丧失其人文精神的维度。其三,以体育情感为对象的体育美学,将关注于体育活动中的各种感性要素,通过对这些感性要素的研究找出那些符合时代精神与人类情感需求的美的形式和规律,这已经涵盖了现有体育美学的研究范围。同时由于以体育的情感领域为研究对象,这种体育美学还大大扩展了其研究的边界,摆脱了何为体育之美的束缚,真正地走出了传统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困境。其四,以情感为对象的体育美学,其研究方法将是多元的,这是由体育情感的丰富性所决定的;同时将体育美学的研究设定为体育情感领域,也能为不同的方法进入体育美学领域提供坚实的基础。如学者曾经强调体育美学研究中的实证精神及其应用,强调在体育美学研究中可对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进行合理的移植,这样的设想只有在对体育情感的分析中才能可能实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美学是一门对体育情感(感性)进行知识性总结的学科;它是一门重塑体育人文关怀、展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科。
  总之,我国现有体育美学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于外部的思想条件与内在的学科定位不确定两个方面。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围绕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性理念展开的,从而一举扭转了困扰体育美学发展的外部条件。但体育美学还迫切需要解决其内在的学科定位问题,这就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现有体育学科的建构之中。“真善美”一直是人类的理想,由此出发对体育学科进行区分,不仅将使体育学更符合人的内在精神诉求,而且也为体育美学的发展提供基础——以体育情感作为研究对象,体育美学的定位问题不仅迎刃而解,它还将迅速扩展到人文体育涉及的全部领域。因此,体育美学应以体育情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体育情感的分析之中,见出以人为本的体育学科形态。当然,这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体育情感的界定、体育情感的体验、体育情感的表达以及成要素等,这有赖于当代有志于体育美学的研究者的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初探[J].成都体育学报,1980(4)
  [2]胡小明.体育美学评述[J].体育学刊,2004(5)
  [3]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晓理.走向应用的体育美学研究——1993年扬州体育美学会议评述[J].体育与科学,1993(14)
  [5]曹景川,李建英.走出学科困境的体育美学[J].体育科学,2009(12)
  [6]杨文轩.体育学科体系重新建构诌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
  [7]张细谦.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体育学科体系建设[J].体育学刊,2009(4)
  [8]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鲁长芬等.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
  [10]白晋湘等.论体育美学研究中的自然科学方法论[J].体育学刊,1996(1)
  
  【作者简介】 徐博(1978-),男,河南大学武术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责编黎原)
其他文献
新媒体人才需求大    新媒体产业链正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其中,网络、动漫、游戏、3G、新闻、编辑、广告、创意、营销、编导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  来自传媒英才网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传媒行业对于销售、策划、编导和编辑职位需求比较大。其中编导的需求增长达42.3%,位列涨幅榜第一。就业指导专家表示,很多时候编导要身兼数职,既做摄像,又做脚本文案;既做策划,又做后期剪
期刊
[摘要]本文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激励机制、教师素质等角度分析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并提出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实效性  [文献编码]dol 10 3969/j issn 0450-9889(C)2011-01-008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职院校的办学规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介绍高职微积分课程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对其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的实践及成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2.017    一、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2008~2009学年之前,广西经济管
期刊
[摘要]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视角,当前大学语文课改革,目标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改革途径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整体水平;关键着力点则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 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改革  [文献编码]dol 10 3969/j.issn.0450-9889(C)2011-01-034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提高人才培养质
期刊
【关键词】 诚信教育育人模式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0.12.001    2010年11月13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主办的“诚信中国,品行力量——2010诚信教育高层论坛”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  人民日报副社长何崇元、国家民委副主任罗黎明出席论坛并致辞。国务院研究室、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
期刊
创先争优硕果累累  ——全区高校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工作现场交流会在邕召开  本刊讯1月13日,全区高校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工作现场交流会在广西医科大学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近期有关创先争优活动的决策部署,总结交流我区高校创先争优活动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确保高校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来自全区66所高校的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全区高校创先办公室有关人员等1
期刊
[摘要]酒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形成了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培养与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可从构建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规范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建设具有关键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及重构教学评价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就业导向 关键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  [文献编码]dor 10 3969/j iss
期刊
【摘要】 本文采用营销学的SWOT分析法对龙胜旅游业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明确指出龙胜县旅游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对如何保持优势、利用机会、减少劣势、规避威胁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龙胜旅游业SWOT分析法应用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2.048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
期刊
广西:自贸区时代呼唤跨国经营人才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与东盟双方的经贸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交流与合作如火如荼。除了双边货物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外,双方的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也在稳步推进。  在国外投资办厂,涉及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法律、货币、金融、保险、合同及商业惯例等,对此不熟悉,就不具备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例如,在国内搞工程是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过程,在国外搞工程,不仅如此,
期刊
广西职业教育条例7月1日起施行  本刊讯 4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通过,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就办学行为、学生学员实习、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条例》对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进行了规范,设置了七项禁止性行为。这七项禁止性行为包括:发布虚假招生广告、招生简章;超出许可范围办学、培训;伪造、变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