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能力研究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从社会收益还是个人收益来说,教育投资都是一项收益颇高的投资,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富足家庭来说,投资高等教育或许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对于农村家庭来说,高等教育的高额收费带来的问题很有可能使他们无法完成高等教育。因此,为更好了解辽宁省在新政策下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选择辽宁省凌源市兴源街道作为调查对象,并对辽宁省凌源市兴源街道祝家营子村、庙西村和朝阳沟村这三个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
  [关键词]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能力
  [中图分类号]F812.0;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56-06
  无论从社会收益还是个人收益来说,教育投资都是一项收益颇高的投资。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渴望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进行高校扩招,自此以后高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师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仅当年,全国高校就扩招了45万新生。此后,每年至少以10%的速度递增。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从1998年的9.8%增长到2002年的15%,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这对于想要上大学的孩子和家庭来说,可谓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使得农村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孩子看到了希望。但在看到希望的同时,高昂的学费却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霾。
  辽宁省凌源市兴源街道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省支持辽西北加快发展和作为全省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地区,为了加快兴源街道的发展,兴源街道不断招商引资和加大环境优化力度,使得工业园区发展大幅提速,经济和社会效益凸显,实现了园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为更好了解辽宁省在新政策下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选择辽宁省凌源市兴源街道作为调查对象,并对辽宁省凌源市兴源街道祝家营子村、庙西村和朝阳沟村这三个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共向三个行政村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 472份,有效问卷467份,问卷有效率为93.4%,符合学术研究的标准。
  一、辽宁省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意愿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教育。“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言。而如今家长为了子女的教育,可以毫无保留地牺牲一切,甚至倾家荡产都在所不惜,例如我们常常听见有些家长说的“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由此可见,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以及对教育投资的热情之高。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外出务工的人员大幅增加。虽然城市工作的机会很多,但由于务工人员普遍学历低,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劳动技能培训,使得他们的工作大多局限在建筑业、运输业等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为了让自己子女不再重复自己的老路,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他们心中最炙热的呼唤。由表1我们也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在投资高等教育的意愿程度上,非常愿意的最多,达到70.9%,而非常不愿意的没有。由此也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对于投资高等教育的意愿十分强烈。
  (二)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能力
  教育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从长远看,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中国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承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达到占GDP的4%。目前,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3781.32亿元,相比2011年已增长16.4%。使得一直困扰着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困难地区困难群体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即便我国一直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也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比例最大的,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仍无法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除了依赖政府的投入,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家庭的投入。一般而言,经济收入越高的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能力越强。所以,在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能力进行分析时,我们主要以家庭年人均收入的水平作为衡量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重要因素。从表2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大多集中在5000-9000元之间,占总样本户的81%。而在后续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辽宁省凌源市兴源街道农村家庭2011年的年人均收入基本都在7200元左右。
  (三)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都是中国人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但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人才的过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再加上,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促使家庭子女数迅速下降,也间接提高了家长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通过对问卷调查及对部分家庭的访谈,我们了解到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传播,人们的思想也已经逐渐变得开放,目前在对男女接受高等教育期望上,80.6%的家庭期望男孩能受到大学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78.5%的家庭期望女孩能受到大学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由此可见,重男轻女的观念正逐渐被转变。而家长供孩子上学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传统思想上的“学知识,长见识”和“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而更多的偏向实际,找个稳定的工作,回家乡当村干部和脱贫致富正逐渐兴起。通过对农村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后的期望调查,即表3可以看出,家长最希望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找个稳定的工作,这一比例占到40.5%。而回家乡当干部和脱贫致富各占11.8%和13.4%。
  二、辽宁省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能力的因素分析
  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科技这第一生产力的坚强后盾,也为我国源源不断输送着人才。而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高等教育所占的经费比例也是最大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经费也在逐年递增,但国家所承担比例却是逐年递减的,从2000年的58.16%降低到2007年的43.98%。此消彼长,我国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多,承担的比重也越来越重。而对于农村家庭,这一本来就不富足的群体,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能力有限
  根据问卷调查及访谈统计,辽宁省凌源市兴源街道的农村家庭大多是五口之家,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种地和打工所得。一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都会选择外出务工,但兴源街道属于重点扶持的工业园区,所以为本村劳动力剩余的家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此外,按照国家规定,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得到国家养老保险55元。如果以2011年的收入计算,一个五口之家大约占八亩田地,一年粮食收入在20000元左右,农闲时到附近工厂打工,一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而两位老人一年的养老保险为1320元。这样一算,这一家庭一年的收入大约为30000元。扣除维持家庭的最低生存需要的各项支出后,农民剩余的可支付货币为10000元(但实际上农民所剩余的可支付货币远不足10000元,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的纯收入并非全部是货币,还包括了部分实物,但为了计算方便,按照10000元计算)。假设将剩余的10000元全部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的话,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要支付的费用包括学杂费、生活费、寝室费、培训费和医疗费等。同样按照2011年的收费标准计算,除了三本学校,其他各类高校每年学费基本在5000元左右,如果加上书费、资料费、报名费等杂费基本上可达6000元,而艺术类、金融类等专业仅学费就超过1万元。各校的住宿条件不同,但寝室费大部分都在800?觸1200元。由此可见,一个普通大学生仅学杂费和住宿费两项费用就已达7000元,如果将剩下的3000元作为学生一年的生活费,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仅为300元,以现在的物价,如果学生不勤工俭学或者受人资助,根本无法满足日常的生活开销,更别提支付额外的培训和医疗等费用。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农村家庭的孩子要想接受高等教育,就必须通过借贷或者社会捐赠等途径解决费用问题。除此之外,农村还有部分家庭属于困难户,本身就要依靠国家救济才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根本就没有剩余货币,因此像这样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个梦想。
  (二)农村家庭筹措高等教育资金困难
  通过上面分析,由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能力有限,使得农村家庭的孩子要想接受高等教育,就必须通过借贷或者社会捐赠等途径解决费用问题。而一般来说,农村家庭借贷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向亲朋好友借钱,二是向农信社贷款,三是助学贷款。基本上,农村家庭首先都会选择向亲朋好友借,虽然向亲朋好友借,不需要支付利息,但是因为农村家庭的条件都相类似,所以大多数向亲朋好友借钱这一途径很难筹到全部的费用。为此,部分家庭只能选择向农信社贷款,但是向农信社贷款利息太高,特别是农村贷款一般都为五年以上的贷款,贷款利率都得在6.8%左右。即使这样,信用社为保证自己资金的安全,往往会对贷款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了解,而大多数情况下信用社都不愿意将资金借给经济困难的家庭。但好在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并且圆贫困家庭孩子的大学梦,每年都会给符合条件的孩子办理助学贷款。但由于助学贷仅贷四年的学费,而且学生毕业后就要还贷,现在的就业市场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也未必能一次性还清,使得助学贷款还款率一直很低。为了提高助学贷款的还贷率,国家设置的助学贷款的门槛越来越高,使得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无法贷到所需要的款项。由此可见,农村家庭筹措高等教育资金十分困难,即使通过以上三条借贷途径仍无法完全保证农村家庭获得高等教育所需的全部经费。
  (三)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期望值过高
  通过统计调查分析,我国农村家庭对子女高等教育毕业后的薪酬期望普遍都很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挣大钱,这也是他们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如表4所示,农村家庭对子女高等教育毕业后的薪酬相对比较集中,81.2%的样本户都希望子女的薪酬在3000-6000元之间,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期望值普遍过高。以2009年为例,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68%。仅2009年一年就有将近200万没有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就2009年高校毕业生平均工资来分析,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平均工资为1745元,其中最低工资仅有800元。即使是在平均工资最高的北京,也只有每月2472元的平均工资。不可否认,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滞缓,使得经济增长放缓,当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但当2010年的情况好转后,本科毕业生平均工资也不足1800元。由此可见,农村家庭对子女高等教育毕业后的薪酬期望与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不成正比,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期望普遍过高。
  (四)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欠缺风险意识
  自2000年高校改革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由2000年的220万增加到2009年的610万。不可否认,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也进一步刺激了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愿望,但仍不可避免的增加了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性。
  一直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教育,家长为了子女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付出所有。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为了摆脱贫困,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唯一的出路,但高昂的学费却成了他们高额的债务。而家长过强的投资意愿使得孩子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投资偏向盲目,造成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失衡。一方面,由于农村家庭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初中毕业以下的达到95.7%,再加上地处农村,信息渠道的狭窄,对于城市的接触,特别是城市就业市场的了解不深,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一味追求高等教育,从而导致就业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很难全方位了解高等教育状况,致使很多家庭不能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与子女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等,做出客观而理性的投资,而是一味追求热门专业,也会导致就业不理想,增加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性。特别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就业市场的长期低迷,尤其是在近几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甚至不如专科毕业生。   三、提高辽宁省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教育筹资渠道,减轻农村家庭高等教育负担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始终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竞争日益激烈,高科技和人才质量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保障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的优势地位,近几年,我国一直都在不断地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并增加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得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159.7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39.5万人,而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也从1999年的704.23亿元,到2009年达到4346.88亿元。近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由最初的精英化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规模也翻了两番,而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年均增长60.3%。虽然高等教育经费的总投入有了迅速增长,但是相对于迅速扩张的办学规模,年均投入的变化却不大,只增加1.5倍。除此之外,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十年间,高校的人均用人成本翻了一番,而这些人员的开支就占了财政支出的40%,如果再将物价及其他社会等因素综合考虑,不难发现高等教育实际的年均投入是下降的。
  国家为了弥补高校在扩招后所造成的成本增大不得不通过增收学费来增加教育经费,这无疑增加了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对本来就收入不多的农村家庭来说,更是负债累累。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面临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家庭支付能力的问题,为了使更多农村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减轻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负担成为必由之路。目前,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各高等院校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资助。但是对于我国庞大的贫困人口,这仅是杯水车薪,而要想将帮助的范围扩大,还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资助政策,并调整对学生助学贷款的门槛。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农村贫困学生,应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同时在解决学费问题上,也应适当考虑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当联系和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教育,设立企业或个人奖学金、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帮助团体,这样不仅为一部分贫困学生解决了学费的难题,同时高校也为企业培养了人才,加强了校企合作。
  (二)全方位认识并合理投资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社会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扩招后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渴望,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大学生普遍素质不高,找工作难等问题与扩招有着必然关系。此外,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校收费开始全面实现并轨,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投资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为此,上大学对于农村家庭或生活贫困的家庭来说,应慎重选择。然而由于一些家庭对高等教育的不了解或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对高等教育经济收益有着过高的期望,以至于不顾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盲目进行投资,特别是农村地区,甚至出现“因教致贫”现象。
  为了更好避免“因教致贫”现象发生,在选择高等教育时,一是要理性对待高等教育投资,特别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决策者,家长要调整心态,全方位的认识高等教育,以理性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子女的高等教育投资,而各地方教育部门也应多渠道为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提供各方面的高等教育信息,以便家长更合理进行投资决策。二是为了有效地避免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盲目性,家庭成员还应正确评估和合理规划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明确高等教育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三是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前热门的专业四年后未必热门,例如人才数量供大于求就会出现就业难的局面。因此,学生在了解全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后,要结合自身家庭的经济情况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等,量力而行,不可盲目追求名牌学校和热门专业。只有在全方位认识高等教育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新时代的人才观,并合理投资高等教育,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为高等教育作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决策。
  (三)提高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意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增长25倍。随着家庭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不断上升,家庭为此所背负的负担也越发沉重,特别是农村家庭和贫困家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但由于农村家庭强烈的投资意愿,家庭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日益增加,必然导致用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费用资金相对减少,再加上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意识淡薄,使得许多原本富足的家庭“因教致贫”。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什么投资,都会存在风险,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高等教育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学生毕业后,学生不为劳动力市场接受,或者工作报酬低于所受教育应有的报酬等。相比较而言,农村家庭或者贫困家庭为子女教育投资所承受的经济负担重于城市家庭,再加上城市的发展前景及工作机会都远远高于农村,使得在子女就业问题上,农村家庭或者贫困家庭的子女投资教育的风险也比城市家庭的子女高。然而,调查发现,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热情却不比城市家庭的低,甚至略高一些。为此,为了降低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除了家长要多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提高其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意识外,还应通过充实自己的投资理论,全面而理性地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及需求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刘洁.农村家庭子女教育投资决策中的价值观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7,(6).
  [2]刘守义.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选择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8,(5).
  [3]谈玉婷.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分析——以湘西州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4]龚继红.农村家庭收入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9,(11).
  [5]张守祥.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5).
  [6]任湲.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状况经济学分析[J].财经界,2006,(2).
  [7]肖军虎,董新良.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运行状况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8]刘志成.中部崛起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9]黄超英.河南某县农村家庭教育负担实证研究[J].调查与分析,2007,(6).
  责任编辑 宫秀芬
其他文献
[摘 要]《果园城》是师陀作品序列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我们一般习惯将《果园城记》里的十八篇短篇小说当作一个互文的整体来对待,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果园城记》里的每个小短篇又确实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存在,各有其独立存在的文本价值。  [关键词]师陀;《果园城》;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1-0077-04  为深入把握“果
期刊
[摘 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富裕农民。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规模性经营,以规模性生产经营实现家庭农场较强的盈利性。在我国,现阶段家庭农场的规模性要依靠土地流转来实现。辽宁省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与全国其他地方一致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本文有针对性的解决我省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社会政策学的视角来审视当前中国的公共就业服务,分析当前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构建新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促进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政策学;就业政策;民生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8-0064-04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持
期刊
[摘 要]寡头统治铁律是政党的内生倾向。打破的根本途径在于制度化,以制度化保证竞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以制度保证开放性,抵消封闭性;打破更新下降铁律,建立自我更新机制;用政治征募的横向模式,打破纵向的升迁垄断;以伞状结构和自主自治,代替等级制和行政命令;党权移转到政府手中,党政关系趋于无形;用法治攻官僚“患失”软肋。人民行动党之所以能制度化,与国家系统的脆弱性、自由市场经济和制度性遗产、外部竞争有关
期刊
[摘 要]《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用自由人联合体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论述体现了对人的发展的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尤其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必须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在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开社会去讲人自身的发展,或只讲社会发展、忽视人自身的发展,都是片面的。离开社会发展讲人的发展,不能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空想。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统一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辽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强省建设需未雨绸缪,调查研究辽宁省文化发展规划和相关管理条例的现状,发现存在规划制定进程不一、规划内容详尽不一、缺少文化专题规划、文化管理条例制定时间过久,甚至一些地级城市缺失严重等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辽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献言献策。  [关键词]辽宁;文化强省;文化发展规划;文化管理条例;对
期刊
[摘 要]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的重要价值在于其揭示出,理解唯物史观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单纯是一个科学理论的水平问题,更重要的,这是一个“本质直观”的问题。而直观的重要前提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从价值取向基本态度上,“观者”与“被观者”心灵相通合为一体。我们今天在思考中国社会发展时也需要像《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那样,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本质直观,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关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起持续十年的下岗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研究,分析了集体行动的产生持续与相对剥夺感强度的内在关联,认为只有具有一定强度的相对剥夺感才能够成为集体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因此研究相对剥夺感强度的差异更为重要;本研究提出高强度相对剥夺感的形成不仅仅是“公平理论”所表达的差异量的大小,更在于参照群体的距离,参照群体距离越近,相对剥夺感越强;同时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集体行动而言,高强度的相对剥夺感
期刊
[关键词]人学;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综述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13-05  由中国人学学会和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主办的“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于2012年8月25日至27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取得了许多重要共识,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深化,辽宁的城乡贫困问题表现突出,社会救助制度逐渐成为保障全省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政策内容。然而,在辽宁社会救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城乡二元化制度模式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如救助体系的城乡分立、救助标准的城乡有别、救助资金的城乡不均等。其中,如何完善辽宁社会救助财政投入机制的重要议题亟待破解,对此,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期刊